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后記



  本書記載的是共和國誕生的歷史,而作者,比共和國還晚出生兩個月。不可能借助親身体驗來增添作品的真實感,往往是作者最為遺憾的事情。但也有人說,距离感會造成一定的客觀性。無論如何,我還是投入這本書的寫作,這實在是歷史的机緣。
  公元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五十周年大慶。為了向這個日子獻禮,我工作的八一電影制片厂要攝制一部反映共和國誕生的影片。八一厂業已攝制《大轉折》、《大決戰》、《大進軍》等系列影片,記述解放戰爭的全過程。現在,再拍攝這部《肝膽相照》,又從政治視角,反映中國共產党与各民主党派協商建國的歷程。這樣,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這段歷史,就得到更加完整的電影表現。
  電影是門綜合藝術,我作為這部電影的編劇之一,曾隨同鄭振環厂長、明振江副厂長、趙繼烈導演一起工作。為了完整准确地把握五十年前的歷史,我們力求將准備工作做得扎實可靠。我們采訪了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國家安全部等權威机關,多次請教黎明中、靳晉、石光樹、魯振祥、熊華源、王雙梅、蔡慶新、許卿卿、張燕妮、高建中、王志堅。尹棋、張源洪等專家學者。八一厂資料室、北京大學圖書館提供了大量文獻資料。為了獲得第一手素材,我們還千方百計尋找首屆政協的親歷者。前中央調查部長、前國務院副秘書長羅青長長期在周恩來身邊工作,直接參与政協籌備工作,他思路清晰地向我們講述了中共中央籌備政協會議的過程。八十四歲的前一机部部長周子健帶病為我們介紹許多生活細節,他當年奉命接管中南海,接待政協代表。前總理辦公室副主任劉昂最熟悉民主人士轉送工作,當年她在大連接,她的丈夫錢之光則在香港送。現任民盟常務副主席的羅涵先,當年是民盟最年輕的中央委員,從上海到香港,參与眾多机要大事。八十七歲的張克明是政協委員的“五連貫”,去年才從民革中央常委、監委副主席任上离休,他曾參与起草民革響應“五一口號”的聲明,整理李濟深日記。司徒丙鶴當年因陪同司徒美堂得以參与高層政事活動,辛亥老人討論國號、瀛台夜宴第一桌,如今只有他一人健在了。朱世同雖然沒有參加民主党派,卻隨同父親朱蘊山秘密活動,了解眾多內幕情況。曾在香港從事秘密情報工作的梅黎,非常欽佩潘漢年組織政協代表北上的特殊才能,正在和戰友籌建一座銅像。周恩來的衛士長成元功,為我們提供周恩來与民主人士個別交往的細節。遠居福建的童小鵬當年任統戰部秘書處長,雖然沒能与我們面談,但還是寫信介紹情況,提供自己撰寫的有關文章。八一厂的老厂長陳播也是第一屆政協代表,又講歷史又談創作。前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現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宋囗從事統戰工作已經五十多年,十分熟悉各民主党派情況,從歷史把握到政策分寸給予指導。這些八十老人都是珍貴的活檔案,回憶起當年情景如在眼前,令人激動。
  經過認真努力,反复修改,紀實性政治影片《肝膽相照》的文學劇本得到好評,以巨資投入攝制。
  完成劇本創作任務之后,我卻產生深深的遺憾:一部電影容量太小,有許多珍貴的材料沒有寫進去。有人建議我撰寫長篇電視連續劇劇本,有人建議我撰寫電視專題片腳本,制片人王桂茹、劉東江則建議我先寫一本書。
  本書涉及中國最高層的政治斗爭,最隱秘的情報斗爭,最复雜的人事糾葛,實在不容易寫。但是,關于首屆政協籌備召開這樣重大的題目,至今未見專著,總是一個遺憾。所以,我還是冒昧動筆了。
  1948年至1949年的中國,真是一個輝煌的歷史時期。政壇上的民主運作,戰爭中的絕妙指揮,至今令人贊歎。不過,本書不只是頌歌。讀者總是要以當代精神來觀照歷史,因此,作者也就有責任審視歷史俯瞰生活。
  審視歷史,可以看到:半個世紀之前的國共政治斗爭,重要內容是爭取民主党派与無党派民主人士。以往關于中共与民主党派關系的記載,多是一呼百應,肝膽相照,一切阻力不過來自國民党破坏。細細考察,就會看到歷史的复雜性。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間,也有從相疑到相知的過程;中共領袖与民主党派頭面人物之間,也有私人關系的恩怨情仇!于是,我斗膽寫了民盟与中共的“過節”,特別是羅隆基的特殊政治立場;寫了李濟深与周恩來的恩怨,也探討了柳亞子的牢騷何來;寫了傅作義起義后与中共將領之間的微妙關系;寫了新政府人事安排的爭論……我深深感到:歷史本身,為中國現代政治提供了深刻的經驗教訓;歷史事實,也為現代文學造就了生動的人物与情節。創作,何必把鮮活的歷史變成木乃伊?
  追求作品的生動性,不等于“隨意打扮”或“戲說”。我堅持做到:書中描寫的所有人物、事件,都有所本,本自直接采訪或可靠的文字材料。中共“五一口號”發出后西柏坡与香港之間的信息溝通延誤三月,本書獨家探討其中國由。周恩來月下追屈武所為何事,本書也有所發現。毛澤東始終未進紫禁城,本書首次披露。盡管對材料做了不少甄別核實,但面對如此重大的事件,我還是誠惶誠恐。所幸,中央文獻研究室熊華源研究員審閱修正了全部書稿。
  這段時期的中國歷史舞台名角匯聚。國民党、共產党、民主党派、美國、蘇聯,多方登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同步巨變;一天之內,就能發生好几起重大歷史事件。如何把各類社會生活、各种政治勢力、各個頭面人物的眾多活動連在一起表現,實在是個難題。我采用了日志式結构,以時間為軸推進敘述。我還借用了劇本創作的蒙太奇手法,將不同地點同時發生的事情平行描寫,這樣,既能巧妙地組織材料,又能反映事件之間的本質聯系。
  我的寫作習慣是“不拘一体”。在堅持紀實文學、報告文學非虛构性的前提下,混用各种手法。因此,同一篇文章,可能發表于新聞媒体,可能被納入學術刊物,還會收入文學集子。這就造成了寫法上的毛病,但也可能是長處。我以為,手法應該服從于內容,体裁應該取決于閱讀,文筆總該生動好看才是。
  本書既不是虛构的小說,也不是標准的學術著作。但是我想,中國總該有些記述党派政治的紀實專著。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的鼓勵支持下,本書終得面世。如能做到“回放歷史的鏡頭”,也許就對得起讀者了。

                          作者
                       1999年11月30日

            回放歷史的鏡頭(編者的話)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作為一名圖書編輯,要編發一部优秀的書稿,目前已确有難度了。市場在無情地沖擊著出版社,也沖擊著作者。靜觀如今紛紜复雜的創作現狀,我們不難發現,有的書稿具有一定的文學藝術价值卻難以暢銷,有的熱點焦點題材又寫得欠缺品位。
  閱讀作品結合影視作品出版發行,是讀者的需求,市場的需要,人民文學出版社也曾創下過斐然的業績。當我得知,過去曾与我們愉快地合作過的軍旅作家郝在今正在為一部重大歷史題材影片撰寫劇本,而且收集的素材多得足可以編寫一部几十集的電視劇時,就產生了一個強烈的想法:能否請他就此題材寫一部書?待我將這一想法与他協商時,沒承想,我們的想法不謀而
  生活在五彩繽紛、瞬息万變的時代里,真假難辨的困惑常常攪扰得人們莫衷一是,尤其是對于一向在新聞報道、紀實作品中求真求實的讀者來說,有什么比真實來得更親切更具魅力呢?适應讀者的需求,還原歷史的真實并且使之鮮活起來,即是我們編發本書的初衷。在編寫劇本之前,作者曾做了极為扎實、細致的准備工作,采訪過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國家安全部等權威机构的專家學者,千方百計地尋訪了多位當年籌備和參加過首屆政治協商會議的親歷者,還查閱了各种檔案材料,潛心研究了海峽兩岸出版的二百余部相關書籍。
  我不贊成某些作品在重大歷史問題上的“戲說”,初稿寫成后,審稿時,我与作者詳加核對,堅持做到:書中描寫的所有人物、所有事件都要有根有据。盡管對書稿做了多次甄別核實,但我們仍然放心不下,為了進一步完善和提高書槁的質量,又請中央文獻研究室嚴格把關。熊華源研究員等人對全部書稿進行了認真的審閱,熱情地肯定了書稿的真實性和准确性。
  應該看到,一些优秀的紀實文學作品洗除了涂抹在領袖人物身上的政治油彩和蒙罩在歷史上面的塵埃,在還原歷史真面目的同時,使當年的許多絕密露出冰山一角。擅長撰寫紀實作品的郝在今挖掘了大量珍貴的資料,將它們巧妙地融于本書的撰寫中,披露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政壇秘聞,內中還含有不少頗有价值的歷史掌故,不僅使本書成為一部完整記述首屆政治協商會議籌備、召開過程的專著,而且還糾正了某些史料的失誤。
  通常的情況下,關注政治書籍的女性讀者似乎少一些,過去我也偏愛文學藝術作品。可是,當我拿到本部書稿后,卻愛不釋手。1948—1949年,在中國的歷史上的确是一個輝煌的時期,中共領袖毛澤東、周恩來等新中國的創始人,一手軍事,一手政治,在指揮大決戰的同時,還組織各方人士到解放區籌備新政協。當時,多數民主人士或是在國統區被國民党控制,或是在香港被港英警察和國民党特工監視。他們秘密前往解放區,必須要在警察特務的眼皮子底下通過,有的還要穿越台灣海峽,歷經風險。這段時期,中國歷史舞台上名角匯聚,可謂是好戲連台。
  雖然是在回顧過去的輝煌,但作者并沒有像以往有些作品那樣流于一般的贊頌,而是登高望遠,從宏觀上把握時空,審視歷史,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以往關于中共与民主党派關系的記載,多是一呼百應,肝膽相照,一切阻力不過來自國民党的破坏。細細考察,就會看到歷史的复雜性。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間,也有從相疑到相知的歷程;中共領袖与民主党派頭面人物之間,也有私人關系的恩怨情仇……”
  一部作品能否調動起讀者的閱讀熱情,它的可讀性、生動性就提到了尤為重要的地位。郝在今在堅持紀實文學絕不虛构的前提下,靈活運用多种寫作手法,使這部題材嚴肅的作品,處處顯露著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功力。作者融冷峻的歷史眼光、熾熱的情感于簡洁明快、富于表現力的文字中,他把一天之內在天南地北發生的傅作義起義、民主人士聯名支持中共、蔣介石下台三件重大歷史事件,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并聯起來,凸現了不同的事件也有必然聯系的規律性。周恩來月下追屈武的事情從未引起重視,作者在采訪當事人之后,將几部書稿中的材料組合到一起,一個周恩來苦心爭取于右任的動人故事就躍然紙上。許多人都描述過毛澤東進北京后的瀟洒風度,但作者卻發現毛澤東也有終生未進紫禁城的難處……在信筆描述的的軼文趣事中,蘊含著深長的意義,讀來令人輕松愉悅,眼界大開。
  審閱書稿的過程中,我与作者反复探討表現形式,在不長的時間里作者四易其稿。經過多次推敲,我們又為此書定下了書名——“協商建國”,我們的共和國,正是在民主協商中誕生的;——“中國党派政治日志”,最敏感的党派問題也可以斐然成章,動魄惊心。
  當這部作品經過仔細斟酌、反复推敲,終于定稿,可以与讀者見面時,我們可以這樣自信地說:它真實地再現了歷史,生動地講述了故事,准确地刻畫了人物,從多种角度看,都是一部難得的好書。
  在修改書槁的時候,我曾在“引言”中增添了一句話:“回放歷史的鏡頭”。那么,就把這句得到作者激賞的話作為本文的標題吧。

                         胡玉萍
                       1999年12月8日

  參考書目

  《五星紅旗從這里升起》
  劉延東主編:《歷史從這里開始》
  石光材編:《迎來曙光的盛會——新政治協商會議親歷記》
  童小鵬:《風雨四十年》
  王烈:《錢之光傳》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
  《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
  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
  金沖及主編:《周恩來傳》
  金沖及主編、黃峰副主編:《劉少奇傳》
  《林伯渠傳》編寫組:《林伯渠》
  《陳毅傳》編寫組:《陳毅傳》
  金鳳:《鄧穎超傳》
  鐵竹偉:《廖承志傳》
  《黃克誠自述》
  蘇平:《雷洁瓊》
  尹琪:《潘漢年傳》
  《吳獲舟》編輯組:《吳獲舟》
  沈叔羊:《愛國老人沈鈞儒》。
  賀朗:《蔡廷鍇傳》
  尚丁:《黃炎培》
  張明觀:《柳亞子傳》
  費孝通、夏衍等:《胡愈之印象記》
  王儈林:《張東蓀傳》
  陳利明:《程潛傳》
  蔣曙晨:《傅作義傳略》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傅作義將軍》
  陸象賢、盧鳴、陶堯明、朱敬禹:《胡厥文生涯》
  陳言:《蔣介石和李濟深》
  周天度主編:《七君子傳》
  朱學范:《我与民革四十年》
  《屈武文選》
  程思遠:《政壇回憶》
  《張瀾文集》
  黃炎培:《八十年來》
  《史良自述》
  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李濟深詩文選》
  李維漢:《回憶与研究》
  薄一波:《七十年奮斗与思考》
  《胡喬木回憶毛澤東》
  《師哲回憶錄》
  《楊成武回憶錄》
  蔣榮增:《毛澤東在城南庄》
  夏衍:《懶尋舊夢錄》
  《徐鑄成回憶錄》
  董竹君:《我的一個世紀》
  章含之等:《我与喬冠華》
  于剛主編:《中國各民主党派》
  李起民:《中國民主党派史稿》
  程思遠主編:《中國國民党百年風云錄》
  朱令名編著:《中國政協簡史》
  姜平:《中國民主党派史》
  中共中央統戰部研究室、金陵之聲廣播電台編輯部編:《統一戰線工作手冊》
  中共北京海淀區委党史研究室編:《中共中央在香山》
  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前后》
  劉志青:《恩怨歷盡后的反思——中蘇關系七十年》
  趙桂來:《從寶塔山到中南海——高富有記憶中的一代偉人》
  《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
  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党史研究室、北京市文化局:《北平第二條戰線的文化斗爭》
  徐達深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錄》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党的文獻》
  編輯部:《共和國走過的路》
  白吉庵:《胡适傳》
  宋平:《蔣介石生平》
  《1949年美國國務院白皮書》
  陳孝威:《為什么失去大陸》
  《李宗仁回憶錄》
  《蔣經國自述》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