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清弊主

小說博覽 第518章 蹊蹺 文 / 塞外流雲

    老十胤杖蠢閌敲幌朊靼祝??睦暇潘滴ン匙嬤疲??揮善擦似滄歟?潰骸凹仁歉鐨攏?制衲懿晃ン匙嬤頻模炕拾18瓴灰哺牧撕芏嘧嬤疲俊包br>

    胤禎之所以大費唇舌的跟幾人談這事,就是尋求支持,也是試探他們的反應,見幾人對放開旗人的限制都是憂心重重,心裡也就有了底,這事,只能是慢慢來,一步一步的滲透,日後,即便是登基上位了,對八旗制度的革新,也要慎之又慎。

    想到這裡,他頗為輕鬆的笑了笑,道:「八旗制度是大清的根本,既要革新,自然是以穩妥為上,所謂放開旗人從業限制,並非完全放開,而且就算是完全放開,旗人一無所長,又不善經營,能做什麼?

    對於此事,我苦思良久,最後還是從江南的作坊上受到啟發,旗人從事別的行業不行,做作坊工人卻綽綽有餘。」

    「讓旗人到作坊去做苦力?」胤帳??檔潰骸罷餛癲皇怯興鷦燮烊說納矸鶯偷っ唬磕切├袢嘶崛綰慰叢勖瞧烊耍俊包br>

    胤禎微微笑道:「十哥怕是不清楚,這內城有很多旗人都是靠民人接濟的,咱們是要面子,可底層的旗人要的卻是實惠。」

    「這怕是有些不妥。」老十三遲疑著道:「京城可沒幾個作坊,而且這作坊工匠,又苦又累,工錢還少的可憐,別說皇阿瑪和一眾王公大臣不會同意,就連旗人也沒幾個願意去。」

    「那如果是工錢高呢?」胤禎含笑說道。

    胤禟在這方面反應奇快、刻就道:「十四弟準備在京城大建作坊?」

    「確切的說,是工部建,而且是在天津。」胤禎也不再吊胃口,含笑道:「改良火器的威力。你們都見識過,十三哥應該是感觸最深,因此,我認為,對於火藥火器的製造,甚至是改良,都要掌握在旗人手上。

    這些東西不能假手他人,必須得旗人來做。不僅如此,造船廠以及部隊的一切後勤生產,諸如帳篷、被服等東西都應該交由旗人來做,不僅是為了解決旗人的生計。也是為了火藥火器以及後勤裝備的質量。

    這些東西說大點,關係到戰爭的勝負,說小點,關係到士兵的性命,旗人的子弟都在軍中。他們絕對會盡心盡力把好質量關,這些東西交由旗人來做,絕對有畢。」

    「好主意!」胤祥不由輕笑著讚道:「這事,可謂是皆大歡喜。海軍的規模在不斷擴大,禁衛新軍馬上又要成軍。對火器的需求和對火藥的消耗都是驚人的,造船廠亦是如此。再加上後勤各部,幾萬人隨便容納的下,時間一長,這些東西完全可由旗人掌控。

    如此一來,不僅是解決了旗人的生計,無形中也加強了對火器的控制,而且也可逐步解決熟練工不足的情形,皇阿瑪絕對會極力贊成,一眾王公大臣也沒人會反對,實在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好是好,可那些旗人願意去天津作坊打苦工?」胤詹晃薜牡牡饋Ⅻbr>

    「十哥是不清楚上海虹港的情況。」胤祥微笑著道:「虹港的工匠,一個熟練工一個月的工錢在一兩五錢左右,跟一個步甲沒多少區別,再說,天津又不遠,快馬一日可到,乘船步行也不需幾日,而且也是繁華之地,您說他們願不願意去?」

    「十四弟有如此好的主意,卻是故意嚇我們,待會兒要罰酒。」胤祀笑吟吟的說道。

    胤禎含笑道:「這事,還要有勞八哥與一眾王公勳貴溝通一下,免的誤會。」

    「這沒問題。」胤禟微笑著說道:「旗民生計問題歷來是治標不治本,十四弟可算是給出了一個標本兼治的法子,這是大好事。」微微沉吟,他又接著道:「火器雖利,可是消耗太大,維持一支十萬規模的純火器禁旅,一年得花費多少?朝廷養的起嗎?」

    老九這可是杞人憂天了,胤禎心裡暗笑,旗人進了軍工廠,很多東西都可以打著軍用的牌子生產,還怕產生不了利潤?如今是純手工,維持一支十萬人的部隊,開支是有些大,不過也並非承受不了,一年無非是多出幾百萬兩銀子的開支,打一仗足夠維持好幾年。

    微微沉吟,他才道:「如今已經進入火器時代,不光是我們在列裝火器,歐洲各國如今也是大量列裝火器,俄羅斯的軍隊就是全火器,咱們可不能落後於人。

    十萬人的規模,如今還能勉強應付,以後可是遠遠不止,至於養軍隊的費用,完全不用的,現在是強權時代,誰拳頭大,誰就有錢,亞洲、美洲、非洲、歐洲有數不盡的金銀,就看咱們有本事去搶沒有?不僅是軍費,大清的強盛,也全都要依靠軍隊四方征戰。」

    胤祥不由一陣興奮,老十四果然是野心勃勃,這下可不愁沒仗打了。

    胤昭壑橐蛔??炎帕車潰骸笆?牡埽?夢乙踩И>?桑??喚?佬戮?渤傘!包br>

    「兵凶戰危,豈容兒戲?」胤祀立即便沉聲道:「你當是看戲那麼輕鬆?再說,你性格也不適合。」

    見老十臉上有些掛不住,胤禎笑著安慰道:「你去海軍,我可不放心,禁衛新軍擴編了,您去求皇阿瑪吧,不擔任主將沒事,多經歷點事情,沒壞處,八哥也是為您好。」

    見這情形,胤禟起身笑道:「談了半晌,都餓了吧,咱們先開席,為老十三洗塵,邊聽歌賞舞,邊喝酒。」

    乾清門,早朝。

    自監國以來,因的遭人詬病,胤禎每日都堅持御門聽政,隨著處理政務越來越熟練,現在每天也沒多少事情處理,參加早朝的大臣也不多,大多數時間,不過是應應景,是一種勤政的體現。

    不過,今日一早,胤禎接到太監稟報,在門外等候的官員較多,而且各部院大臣都有,他不由微覺奇怪,難道都是來恭賀征日大捷的?他今日要去小湯山行宮向康熙稟報八旗制度革新的事情,可不想早朝耽擱太多的時間。

    略微沉吟了下,他便吩咐道:「今日不用一個部一個部的分別叫進,讓他們一快進來。」(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