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47章 文 / 淮南老雁
第47章
「臣遵旨。」
「子厚。」
「臣在。陛下還有何吩咐?」
「自己也要保重身體。去吧!」
「陛下保重!微臣告退!」
柳宗元跪下叩首,然後起身去了。
李誦看著颯爽幹練的柳宗元,心想:「到底境遇不同,歷史上的柳宗元遭貶之後,心境淒苦,連遊山玩水都會莫名驚悚,最終鬱鬱而終。留下了許多淒苦詩篇。此時的柳宗元,哪裡有一絲哀憐?官場不幸詩家幸,歷來只有人生不順的人才能寫出好詩,現在柳宗元劉禹錫仕途得意,只怕從此以後,歷史上多了兩個能臣,卻少了兩個名震千古的文學大家,以後只怕再也不會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和『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了。」
對於柳宗元和劉禹錫,這到底是幸還是不幸?只有交給歷史去評判了。
自己的到來確實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比如薛盈珍,本來應當活得好好的,繼續寵愛著自己的呆霸王欺男霸女,幾年以後升任右神策軍護軍中尉,現在卻早早死在了俱文珍手裡。比如劉光琦,本來應當和俱文珍維持友好關係耀武揚威直到數年之後,俱文珍過分跋扈獲罪而死,可是現在,在李誦的刻意挑撥下與俱文珍水火不容,不得不放棄部分權力來尋求皇帝的支持,陸贄,按照歷史原來的軌跡,他應該在順宗三個多月前徵召他時死去,可是現在陸贄活得好好的,而且即將返朝。
「老俱,最近可有什麼好消息啊?」楊志廉進門就嚷嚷道,大大咧咧地坐在椅子上,接過丫鬟遞來的涼毛巾,揩揩頭上的汗,順手丟在一邊,伸手拿過一片西瓜,吹起了口琴。丫鬟見二人有話要說,悄悄退下了。上次死的那個歌姬據說就是因為在老爺面前做了不該做的事,聽了不該聽的話。出得門去,丫鬟不禁舒了一口氣。
見屋內只有兩人,俱文珍放下手中的鐵球,他現在是越來越喜歡這玩意了,每天都不離身,說道:
「消息某這裡倒有兩個,一個是好的,一個是壞的,你想先聽哪一個?」
這是李誦逗幼寧的話,楊志廉聽了,不由得「噗」地噴出一口瓜子,道:
「就算你是那李誦,咱也不是幼寧!老俱,你可真是越來越有趣了。先聽哪一個?當然是先聽好的了。」
「好的嗎,就是前些日子舒王和某聯繫的許多方鎮,都或明或暗有信回來,答應一起上書請誅殺李忠言、王叔文等,並冊立太子。最早到的是河東和荊南。」
楊志廉將瓜皮丟在一邊,一擦嘴,道:「嚴綬和裴均倒是識相的快。」
俱文珍點點頭道:「不過也有幾鎮不肯,好在都答應默不則聲。」
「這樣就好,那就不管他們了。不過咱不是要立舒王嗎?怎麼又要請立太子?」
「那還不是為了掩人耳目。」
「你們哪,不說了,不說了,搞這些事情你們在行,咱老楊是粗人,不懂這個。對了,那壞的消息是什麼?」
「壞的嗎?」俱文珍瞇起了眼睛,道:「咱們的老朋友要回來了。」
「老俱,說你越來越有趣你還真是,老朋友回來這麼能算壞消息呢?」
感覺自己被耍了的楊志廉一拍扶手,不滿地說,不過看到俱文珍一臉嚴肅的表情,馬上停下了話頭,尋思了一陣,不由得吃驚道:
「莫不是陸贄那廝要回來了?」
俱文珍面色陰沉的點點頭,道:「今天上午,皇帝派了柳宗元為使,率領三百軍士前往忠州宣陸贄回朝,隨行的人裡還有一名太醫,說是陸贄那廝身體有恙,要隨行調養。」
「哼,皇帝倒是停寶貝這老陸的。」楊志廉重重地喘了一口氣,接著說道,「對了,老俱,那陳太醫給那昏君開的方子已經用了一陣子了,怎麼還不見效?這太醫可靠嗎?」
「可靠,當然可靠。那陳太醫的父母子女都在某手上,能不可靠嗎?」俱文珍微微一笑,又拿起了鐵球轉,生死予奪的感覺很好,「不發作是因為時機未到。眼下舒王和我等都還沒有準備好,劉辟那廝到現在都沒有信來,若那昏君現在出了事,白白便宜的是廣陵王,咱們只是白忙活一場。咱們要麼不做,做,就一步做乾淨,省得囉嗦!」
聽俱文珍這麼說,楊志廉也猛地一拍大腿,道:「說得好,咱爺們可不想再煩二遍神,乾脆一次送他們爺倆一起上路得了。」
接著又尋思道:「老俱,這個咱就暫且等等。可是劉辟那廝是死是活也該有個信了,皇帝派往西川的使臣可是已經上路了。還有,陸贄那廝,眼下咱得想個法應付。」
俱文珍一攥鐵球,道:「想什麼想?他不是一直想做忠臣麼?咱們君子有成人之美,一刀下去,成全他得了!」
這個也是一步到位。
巍峨的群山連綿不絕,山間悠蕩著川味十足的山歌。遠遠望去,即使站在山頂也望不到外面的世界,夕陽西下,給重疊的山蒙上了一層灰暗的外衣,天空中已經出現了幾顆孤星,山風勁吹,吹向山巔的一位老人。
老人年約五十,頭戴方巾,身穿青色布袍,腳蹬一雙麻鞋,頭髮花白,眼角已經有了很深的魚尾紋,三縷長鬚飄灑,很有儒雅之氣,雖然看向遠方,可是眼中卻一片寧靜,口中喃喃道:「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卻是李太白當年被玄宗皇帝賜金放還等金陵鳳凰台的舊作了。
「老爺,該回府了。山風大,老爺身體剛好,禁不住。老爺,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保重身體要緊。朝廷會記起您的,您看,新皇上一登基,不就升您做了忠州刺史嗎?」
這老者正是陸贄。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字敬輿。大歷八年(773)進士,中博學宏辭、書判拔萃科。德宗即位,召充翰林學士。
自任翰林學士後,陸贄就參贊機要,負責起草文詔,甚得朝廷倚重,號稱「內相」。四鎮叛亂,時當危難之際,朝政千頭萬緒,大量詔書均由陸贄起草,他疾筆如飛,凡所論列,無不曲盡情理。貞元七年(791),拜兵部侍郎,知貢舉。次年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
執政期間,陸贄公忠體國,勵精圖治,具有遠見卓識。在當時社會矛盾深化,唐王朝面臨崩潰的形勢下,他指陳時弊,籌劃大計,為朝廷出了許多善策。他對德宗忠言極諫,建議皇帝瞭解下情,廣開言路,納言改過,輕徭薄賦,任賢黜惡,儲糧備邊,消弭戰爭。這些建議有些為德宗採納,化為實際政策。特別是在藩鎮叛亂舉國動搖的情勢下,規勸德宗下詔罪己,為德宗起草了誠摯動人的詔書並頒行天下,前線將士為之感動,有的聽到後痛哭,叛亂者上表謝罪。由於他善於預見,措施得宜,力挽危局,唐王朝搖搖欲墜的局面得以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