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唐順宗(唐朝吳老二)

第一卷 第139章 文 / 淮南老雁

    第139章

    這廝底子好,功夫雖然流派紛呈,卻是不弱,奴隸出身的經歷使得他知道進退,又言語不多,忠誠謹慎,倒是很受李誦喜愛,李誦賜了個宮女給他為妻--現在李誦對把人當物已經習以為常了。現在李誦刻意培養此人,許多事情都交給他去辦。

    不多時李絳到來,在李絳來的這段時間裡,李誦已經到浴堂洗了個澡,李絳到浴堂的時候,皇帝正伏在榻上,接受按摩呢。李誦披衣起來,招呼李絳坐下,讓按摩太監出去,道:

    「學士,張茂昭上書指稱成德王士真,盧龍劉濟私自接納各鎮被裁兵員萬人,王士真,劉濟又上書指張茂昭整頓軍備,意圖不軌,王士真又與劉濟不和,因為一小塊土地起了衝突,都請求朕降罪給對方,准他們討伐。昭義盧從史又上密折請求率兵東出太行,說要為朕謀河北,朕還沒同意呢,他的兵馬已經進了邢名二州。哼,河北倒是真熱鬧啊。學士如何看呢?」

    李絳尋思道:

    「依臣對河北的瞭解來看,這些藩鎮不過是因為陛下勵精圖治,心懷恐懼,想乘機尋事,試探朝廷罷了。陛下不必明示其是非,可以派一人前往河北宣慰各鎮。不過盧從史此人不得不防。此人一面給陛下獻策圖謀山東,一面與王士真,劉濟私相往來,信使不絕於道。兩面為人,實是奸佞。當初先帝派中使去昭義立節度使,對中使說,將士們選誰就是誰,當時昭義將士公推來希皓,來希皓不願意做,盧從史不過排名第四,厚賄中使才輪到他。才幾年光景就已經有不軌之行,再過一二年羽翼豐滿只怕就不肯受朝廷所制了。願陛下早圖之。」

    李誦點頭,道:

    「若罷了盧從史,昭義何人可以信賴?」

    李絳道:

    「來希皓,烏重胤皆是忠誠之士,陛下可擇其一為副大使,再從朝中簡拔一能幹之人為正大使。不消一二年,昭義必定完全歸於朝廷。」

    不過李吉甫的看法卻和李絳不一樣,李吉甫道:

    「張茂昭整頓軍備乃是奉陛下旨意,成德,盧龍卻是私自接納朝廷裁汰兵員。若要宣慰,應當宣慰易定。成德,盧龍,昭義應當下詔斥責,令成德,盧龍即刻解散私募士兵,嚴令盧從史從邢州,名州退兵回上黨。」

    實際上只有三十出頭的李誦明顯更傾向於李吉甫的意見,不過理智卻告訴他太強硬並不明智,於是朝廷先後下詔,嚴令盧從史從邢名二州退兵,又令成德,盧龍解散私募軍隊,同時派遣給事中房式為幽州、成德。義武宣慰使,前往河北宣慰調解三鎮矛盾。

    「各位相公,今春雪災,猝不及防之下,凍死民眾甚多,故而太子未雨綢繆,早早就開始排查危房,統計孤寡貧寒,朕心甚慰。又想到凡事必得預先準備,雪災如此,旱災澇災也是如此,所以朕召集各位相公商議一下,如果明年要發生大旱,朝廷該如何準備呢?」

    宰相們私下裡對皇帝的評價是眼光很好,比如用人上對李愬、郝玼包括宰相們自己的選拔,在比如經濟上大力發展海貿;全局觀好,對大事極有預見性,比如對劉辟,楊惠琳,李琦叛亂的準確預見以及正確調度;會有讓人跟不上的超前想法,比如提出設立銀行;還會省錢,比如將自己的飲食標準定為四菜一湯,將兵部原本裝備的陌刀手改為長矛手。但是在具體事務的處理上和白癡的差距也不是很大。宰相們把這些歸結為李誦長期的太子生涯不敢干政的結果,因此對李誦現在就讓太子承擔實際政務表示支持。

    也正因為對李誦預見性的相信,宰相們心頭都猛地跳了一下,李誦見狀,咳嗽道:

    「難道要朕到時候再下罪己詔嗎?」

    宰相們這才明白皇帝這是為了自己的臉面名聲著想,不是又有什麼預見,才把要跳出來的心放回到肚子裡,大唐立國已經快兩百年,雖然對天災向來都是被動接受,備旱的方法卻也不只一個兩個,而且都是和防澇結合起來,很快大家七嘴八舌就湊起了好幾條,而且由於宰相們大都在多個地方任職,方法的針對性也很強,李誦很滿意,道:

    「果然是集思廣益,如此一來,朕心裡就有底了。這樣吧,在新年之前傳喻各道,令各道利用冬閒和明年開春時間,調集人力物理財力,抓好農田水利。另外下詔,秋收之前,嚴禁官府出售陳糧。」

    宰相們沒想到皇帝玩真的,只有杜黃裳和李吉甫贊成道:

    「確實應當如此,若往後戰事一起,只怕這幾年就沒有時間做這些事情了。」

    唯有李巽皺著眉頭在估算要花費多少錢。

    各地的官員們是很樂意接到這樣的命令的,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思想覺悟未必有這麼高,但是人的名,樹的影,再貪的官員也希望自己在人前留下的是人樣,款項由上面撥付,如果能乘機中飽私囊那就更好了。誰不願意自己走後在地方留下「x公堤」「x公井」之類的風景給子孫吹噓,讓後人緬懷呢?可惜的是經過多年建設,各地的水利系統大都較為完善,後人能做的之士修補重建罷了。這兩年在朝廷休養生息的思想指導下,各地稍微有為的官吏都能自動完善興修水利,只有一些前些年經歷戰亂的地方,需要大建。不過因為江淮是國本所在,預計要多加投入。

    這樣,在朝廷發出各地完善興修水利的詔書後,剛剛閒下來的御史們又有新的事要做了,利用年前短暫的時間,李誦用開加班費的形式,把御史們組織起來學習,學習如何審計,抓水利建設中的經費流動漏洞。自然,開春以後,御史們又要被分派到各地去巡視了。

    李誦的意思,是讓李愬和郝玼倆人乘著冬天在家裡好好歇歇,順便構思一下怎樣將火器應用到實戰中去。不過郝玼這些天明顯把李誦的話當成了耳旁風,這不,李巽剛從紫宸殿回到戶部,郝玼誇張的笑臉就在門外等著了。

    「我的好李相公,您總算回來了。」

    李巽見到郝玼不禁又是一陣頭痛,道:

    「郝大將軍,你們的錢糧不是批下去了嗎?」

    郝玼陪笑道:

    「李相公,您是明白人,哪裡能不知道那點錢糧築城……不還是差著好大一塊嗎?咱們全鎮連近衛軍一共三軍四萬六七千張嘴,哪裡不要錢呢?現在賦稅也不從咱們手裡走,還不是得指望您財神爺嗎?」

    「還財神爺呢,你看這兩年我頭髮全都要白了。你呀,不要給我打馬虎眼,你涇原的錢糧,嘿嘿,誰不知道你郝大將軍出擊從來不帶給養啊!再說,你那兩萬近衛軍可是內府供養呢。」

    原來郝玼當初為邊將的時候,有一次在涇河邊發現某地地處咽喉,在此築城可以有效遏制吐蕃的攻勢,就向當時的節度使馬遂建議築城,馬遂本來也有意同意郝玼的建議,不料幕僚對馬遂說。大帥您已經功勞蓋世,位極人臣,正應當無所作為防備朝廷猜忌才是,現在您如果申請築城,朝廷難免認為您還有進取之心,這樣就會對大帥您有猜忌的。結果馬遂為了自保,就壓下了郝玼的建議,現在郝玼自己當了節度使了,這城自然就提上了議事日程,很快就報朝廷批准,連名字都取好了,叫臨涇。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