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唐順宗(唐朝吳老二)

第一卷 第353章 文 / 淮南老雁

    第353章

    在人聲嘰嘰喳喳的大殿內,矮小的校書郎李紳和白居易交換了一下眼色,靜靜地走到程異前面,等眾人都安靜下來,朝高高在上的李誦行了一禮,又朝今日的主持杜佑行了一禮,最後朝著這個博士作了一個平揖,才開口道:

    「博士可知道某當年這《憫農》還寫了另外一首?」

    說罷自顧自朗誦起來,道: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聲音低沉哀婉,有心思快的馬上就意識到李紳把矛頭直接對準了把持政務的世家,博士要倒霉了,果然,李紳接著道:

    「不要說當年,就是今日,我心依然未變。李某來自江南小鎮,尚且知道世情變化,博士久居上京,奈何充耳不聞呢?當年某親見杜工部所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慘象,所以寫下了《憫農》二首。而現在之所以重商,更是為了重農。某在地方為官,親眼看到在商稅充足以後,百姓再也不用賣兒賣女,流離失所,為交不起賦稅而低價賣出賴以為生的永業田,或者放棄戶籍,賣身大戶為奴。正是因為商稅的充足,才使得國庫充盈,不至於壓搾百姓,某為什麼不支持重商呢?倒是博士,只怕只會欣賞詩歌,不會關心民生吧?」

    高高坐在寶座上的李誦心裡「咯登」一下,道:

    「壞了,李紳動感情了,不要被人抓住把柄才好。」

    果然,那博士被羞得滿臉通紅,惱怒道:

    「李紳,你是什麼意思?你是在說皇唐治下民不聊生麼?」

    靠,上文字獄了。李誦剛要出馬助陣,就聽得李紳道:

    「某只是實話實說罷了。李某所說,凡是耳聰目明之人都能知道,為何博士不知呢?」

    說罷不管博士如何,自己作了一揖,退回到自己的位置。博士不肯讓,杜佑拍了鎮尺道:

    「今日經筵,陛下有言在先,不分高低貴賤,只要言之成理。不因人廢言,不因言罪人,博士何必苦苦糾纏呢?而且李紳所言,照本相看也是實情,博士不必再言,先退下吧。」

    杜佑位列三公,又是十幾年的宰相,積威甚重,那博士無奈,只好退下。接著程異出馬,論述商業這些年對大唐所作的貢獻。程異一手李吉甫的《永貞國計簿》,一手是歷年的戶部收支和鹽鐵轉運的詳細報表,駁斥得嚴綬等人是啞口無言。直到杜佑宣佈今日經筵到此結束,才擺脫了尷尬。

    除了舊派的重農和新派的重商之爭外,這次經筵上也不是沒有別的亮點。比如太子就針對目前朝中榮官較多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太子認為應當因事設官,對一些僅僅名義上存在,實際上已經失去意義的官職,比如九卿之類,除去還有些作用的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司農寺等之外,已經沒有職能僅僅作為榮譽官職用作安置名望高的大臣的光祿寺等,太子建議去除。而太常、太僕等寺,太子以為可以和禮部合併。這等於是在李吉甫裁汰冗官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

    作為對失去官職的官員還有求官者的補充,李純建議增加勳爵的數量,這些一方面可以滿足求官者的虛榮心,另外一方面,勳爵只是一個貴族地位,不需要國庫出一個子負擔。比如在即將開始的西征中立功的將士,斬首三級就可以策勳一轉,策勳三轉就可以得一個雲騎尉的頭銜。再比如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佼佼者,如士紳,做出一定貢獻之後可以授予一定的爵位。(李誦點頭,嗯,比如老弗格森就做了爵士。)

    這樣的想法好是好,不過也有反對的。新任的輔國大將軍范希朝睜開渾濁的雙眼,問被太子派出來論述的武學出身的郎將竇義道:

    「敢問竇將軍,若一夥士兵,咱就說陌刀手吧,立功甚大,人人策勳兩到三轉,而伙長只策勳兩轉,爵位比士兵要低,敢問他如何帶領這一夥爵位比他高的士兵呢?」

    這種情況倒不是沒有可能出現。竇義不禁一時語塞,結結巴巴道:

    「功勞大的,可以提拔到他伙當伙長。」

    這倒也是,伙長、隊正、旅率等低級軍官,戰時必定衝鋒在前,陣亡的幾率很大。不過萬一真出了范希朝說的事情,調又沒地方調怎麼辦呢?就在東宮一夥人思考這一問題時,坐在龍椅上的李誦已經一拍大腿,道:

    「發軍功章唄!」

    「軍功章?」

    范希朝等一干底層出身的將領眼睛全都一亮。李誦比劃道:

    「朕的意思,軍功有多少級就設多少等軍功章,比如斬首三級立三等功,斬將奪旗立特等功。凡是立功的,不管是將軍還是士兵,都一律發一個這麼個大小的軍功章,掛在胸前,作為榮譽。」

    這個想法果然很有創意。連老杜佑都把耳朵伸了過來,問道:

    「陛下,那這軍功章都是這麼個大小,怎麼區分軍功大小呢?」

    郯王李經脫口而出道:

    「父皇,兒臣以為可以將軍功章製成不同的樣式,印上不同的圖案,或者可以用不同的材料製作。」

    李純的目光一冷,旋即又溫暖過來,道:

    「二弟好主意。」

    李誦將這一切看在眼裡,也不說,點頭道:

    「是個不錯的主意,比如特等功的軍功章就可以用金鑲玉製作,上面打上丹鳳門的圖案。也可以給各等軍功章起個好聽的名字,比如丹鳳朝陽啊,青天白日之類。」

    大家都說好。這個的事情李誦本來打算交給兵部辦,看李經眼巴巴的,就把這事情交給了李經去督辦。李經大喜,而李純當然也不好說什麼。只是亮出了自己的另一把劍。

    作為一國儲君,僅僅提出縮編這樣的政見未免有些說不過去,要知道郯王李經、漵王李縱他們可都是長篇大論一套一套的。作為太子,李純當然不甘居人之後。除了繼續縮編朝廷之外,李純不知道搭對了哪根筋,提出了一個讓李誦目瞪口呆的議案,就是在大唐建立公務吏制度。

    根據吏部的統計,目前整個大唐境內的官員只有區區幾千人。靠著這幾千人就想管理這麼的國家,怎麼可能呢?在地方上,官員都有自己的助手,比如縣有縣尉、主簿等,州有別駕、司馬等,這些都是朝廷委派的輔官。除此之外,各官府還有官員自己聘請的人員,比如刀筆、差役等等,這些人就被稱為吏。某些可以開府建衙的地位較高的官員,比如節度使,就可以自己建立幕府,保舉官員,所以許多銓選落第的進士,比如當年的韓愈,紛紛到各地藩鎮去的呢?

    有道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官員任期一滿或者有調動就會走人,而這些下面的吏卻往往不會動。官員大多來自外地,人生地不熟,也多有不熟悉政務的,不得不依靠這些小吏來做官。這些小吏大多出於私人,時間久了,官府的權力難免被這些小吏操控。反正這些小吏是主官和地方花錢養活的,李純建議不如把這些小吏也納入考試錄用範疇,一來可以控制這些小吏,二來大唐近二百年積累,人才太多,而官位太少,人才沒有出路就會心生怨懟,不利於和諧大唐的建設,把這些位置給他們,可以起到團結一大批人的作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