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輔佐曹操

第一卷 第七十節 文 / 武漢煙神

    第七十節

    董卓屍體,被四個強壯的禁軍士兵拖著,一路劃出一條血淋淋的印痕,觸目驚心。

    所有見到這具曾經一手遮天的人物最後留在人間容,乾脆停下來任這些憤怒未平的百姓肆意在董卓的屍體上做任何事情。

    等董卓的屍體拖到東門口時,已經像一具屠夫肉案上三天沒賣出去的豬肉爿,殘破不全。

    守門的士兵在董卓大得像保齡球眼一樣的肚臍裡插上燈草,那火隨著不停沸騰溢出的屍油,越燒越旺。

    人之怒卓,乃至於廝。

    當朝庭大赦天下的聖旨一下,陳留這邊同樣也是歡欣鼓舞。

    曹操只是遺憾沒能親手殺死董卓,不過重要的是董卓已死,漢朝又有復甦的機會。

    張鋒早知道董卓會死在呂布手裡,只是沒想到,過程跟演義裡的完全不一樣,好在自己還看過三國誌,要不也會吃驚的。

    不過他現在只關心兩件事,呂布怎麼樣了?還有董卓的部將及西涼士兵怎麼處理?

    原因不用多說,沒了董卓的西涼兵本來在為了留著一絲生機而反攻長安,王允身死,呂布被逐。

    都怪這個看似大才,卻在關鍵時候犯錯誤的王允。

    來宣旨的小黃門才十幾歲,雖然跟正常的男孩有一點不一樣,但是少年喜歡崇拜英雄卻不變。

    特別是被董卓軍上下傳為「小溫候」的張鋒和顏悅色的詢問他時,那種等同於跟現代面對面與某某明星門交流的巨大幸福感幾乎使他昏過去。

    「回將……將軍,呂溫候已假假假節……領執金吾。」小黃門眼裡的光芒就像張鋒見到了reborn,牙齒上下磕得厲害。

    「那董卓部下如何定罪?」張鋒又問道,絲毫沒有意識到眼前的小黃門準備找他簽名。

    「王尚書言賊黨並不盡誅,乃是被董卓裹脅所致,因而特赦之。」

    在整個倒董事件中功勞最大的兩人,王允被封尚書,加上本身司徒一職,整個朝中就他和呂布說了算。

    興奮中的曹操細心的發現了張鋒面色不佳,忙詢道:「知機,怎的董卓身死,不值一笑?」

    心煩意亂的張鋒也懶得再一次賣弄歷史知識,隨口說了句不知黃鶯兒生死如何。

    曹操還真以為張鋒對黃鶯兒餘情未了,一時嗟訝不已。

    小黃門不知張鋒的過去,一句話讓曹操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董卓三族已滅矣。」

    作為董卓的妾,這個女子是斷然無生理的。

    原本以為董卓一死,天下大定的百姓們,還沒從幸福的憧憬中回過神來,一系列的變故讓他們措手不及。

    才名天下共識的蔡邕,因為面對董卓的屍體歎了一口氣,被「剛直不阿」的王允一口咬定是董賊一夥,定了死罪,死在天牢。已經嫁給河北衛仲道的蔡琰,因為過門不久丈夫身死,被婆家的人認為是掃把星,心高氣傲的蔡琰哪受得了這種氣,隻身回到長安,幸而未受牽連,只是成了孤兒加寡婦而已。

    連向日為知交好友的馬日嘽等人的求情都沒用,王允自從董卓死後,就變了一個人。

    他認為連董卓也可以死在自己手裡,天下還有什麼事是解決不了的?

    原來的一幹好友,馬、盧、士等人,在他眼裡漸漸變成了下屬。

    他不在有事和別人商量,自己一個人說了算。

    就連呂布提出要將西涼士兵一網打盡時,他也不買帳。

    剛愎自用。

    這也就算了,原本答應放過西涼士兵一命的,可是後來他的猶豫,又決定讓所有的西涼將領就地解散,而讓皇甫嵩出任西涼軍的統帥。

    加上「某些人」的有心煽動,變成了「王允欲盡誅西涼之人。」

    這些人裡面,應該有賈詡。

    郭汜、李傕、張濟、樊稠、李蒙等人,準備隻身丟開西涼兵回到涼州,但是賈詡勸他們集合兵力,打回長安,如果敗了再逃也不遲。再說一個人回涼州,也許會被一個看城門的小官給捉住。

    賈詡的話讓這些也同樣擔驚受怕的西涼軍將領看到一盞明燈。

    西涼軍又叛變的消息很快震驚了天下,這時那些傳旨的小黃門還沒回到長安。

    長安變故後的總軍力才一萬多,而西涼士兵總共有十幾萬。

    而有了賈詡當軍師的西涼軍,更是不再用一味的蠻力硬攻。用李蒙的誘敵騙得呂布進入包圍圈,李傕、郭汜、樊稠、張濟四面包圍截殺,使得空有一身武勇的呂布顧頭顧不了尾,本來人數就遠遠小於對方,於是一路敗進長安城,尾隨不捨的西涼軍重新佔領了長安。

    王允身死,他不肯聽從呂布的苦勸,一起逃走,選擇了跟長安城共存亡。

    或者是他以為董卓死了,沒什麼不能面對的問題?

    張鋒覺得這人愚蠢之極,那所謂的「氣節」更是可笑,你對董卓又不是沒屈膝過,為什麼換成李傕、郭汜你就不能再屈膝一次?或者乾脆逃跑不行嗎?有什麼丟人的?

    張鋒個人覺得很可能是因為站到過權力的巔峰,很難再低頭的原因。

    董卓是什麼德性,李、郭兩人就是什麼德性,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長安百姓才來得及高興了幾十天,城頭的旗號又一次變更了。燒、殺、搶、掠,便成了飽受困苦的長安百姓又一次洗禮。

    人生中最低谷的呂布,大概由於是同樣的原因,從最高的雲端跌入地獄,沒想到還有個義弟的曹操,而是選擇了袁術投靠,可是袁術眼高於底,儘管呂布武勇天下無雙,可是一直拒絕了他。

    接著又是袁家老大袁紹,這位四世三公禮賢下士的袁家掌門人倒是接納了呂布,並一起打敗了黑山賊,可惜呂布目中無人的老毛病又犯了,多次得罪袁紹手下人,最後居然讓袁紹起了殺心。

    要不是張楊收留了呂布,呂布可能就死在了河內。

    順便說一下,張楊,曹操,袁紹三個人是好朋友。袁紹命令張楊殺掉呂布,張楊沒動手,結果順帶著張楊袁紹都想殺了。可是畢竟張楊弱、袁紹強,呂布心裡還是很擔心。

    這時,長安人龐舒,私下偷偷藏匿了呂布的家小,並護送出城,達到河內時,呂布考慮了片刻,然後命人馬上護送至張鋒處。

    自己都像喪家之犬,哪能保護家眷?這世上唯一有一個人叫他放心,就是張鋒,只可惜張鋒不是老大,要不老早就去投奔了的。

    隨著張楊和袁紹之前的關係越來越緊張,一方面怕張楊最終還是要殺了自己迎合袁紹,一方面也不甘心在這種提心吊膽的日子中過著,呂布又離開張楊,來到陳留太守張邈處。

    不好意思,這張邈又是曹操和袁紹的朋友,只是有必要說一下張邈這個人。當時曹操起兵討董時,還只是義軍身份,歸張邈管。誰知道谷城一戰後,倒了個個,曹操反而成了張邈的頂頭上司。

    而在史實上,張和曹的關係是非常好的。當曹的老爹死在陶謙手裡,明明是憋著一口氣,玩命的拿全部家當去拼徐州的曹操跟家裡人說:「如果我這次回不來,你們就到張邈那裡,他會照顧你們的。」由此可見兩人關係好到什麼地步。

    可是就是奇怪在這裡,因為張收留了呂布,袁紹叫他殺掉呂,張不肯。於是袁又叫曹殺掉張。曹又不肯。但是當時曹操勢力小於袁紹,張邈怕曹操最後還是殺掉他,於是聽信了當時陳宮的話,用呂布攻略幾乎是虛不設防的袞州,當然曹操的袞州幾乎整個被呂布打下來了,可是回師後的張邈死在曹操手裡,全家被夷。

    這人真是不值,不知是為了什麼。

    惶惶不可終日的呂布垂頭喪氣的來到張邈帳中,受到張邈的好言撫慰。如果這裡不收他,真的只有投奔曹操了,但是面對著張鋒,呂布驕傲而又自卑的心理始終放不下。

    呂布在張邈這裡安定下來後,來了一個人——陳宮。

    歷史上的陳宮好像並沒什麼在曹操誤殺呂伯奢一家後離他而去的「義舉」,而是看不慣曹操在袞州一系列動搖了士族的變革舉措,並殺了跟自己屢屢做對的「名士」邊讓後,這才棄曹投張。可是說,陳宮這人,跟大義這個詞的聯繫並不是那麼緊。

    邊讓估計也就是一個跟孔融一樣,成天在家開party,看看艷舞,寫小首『淫』詩的空談家,他跟曹操的對立,也完全是因為曹操的出身是宦官而已,至少史書上是這麼說的。

    「主公,逐鹿天下之良機就在眼前,萬不可失!」陳宮一雙小眼睛裡精花四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