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江東周郎

第四卷 赤壁之戰 第四百七十四章 走馬薦賢 文 / 草牛

    第四百七十四章走馬薦賢

    徐庶為人忠直坦誠、孝敬親尊,雖然徐母在信中隻字未提她身處危險的境地,但此刻徐庶所效力的徐州軍團正在與徐母所居住的江東軍團作戰,徐庶不得不深深地為自己的母親擔憂起來。

    方寸大亂的徐庶,在反覆思量了數日之後,終於決定以身救母,於是他留下了一封書信給劉備,趁著夜色悄然離去。

    「庶本欲與玄德公共圖王霸大業,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擄,方寸已亂,即使我留在將軍身邊也無濟於事,請將軍允許我辭別,南下侍養老母,頤養天年!」劉備得知徐庶離去後,大驚失色,待他看到徐庶留下的書信,也只得無奈地歎氣。

    關羽在一旁板著臉生氣,大聲道:「大哥,徐元直背信棄義,分明是見周瑜勢大,去投他了。待我騎上赤兔馬,追他回來!」

    劉備忙拉住關羽道:「雲長,萬萬不得莽撞!元直已經幫了我們很大的忙,若不是有他在,徐州的各項事務焉能開展得如此順利?唉~~元直乃曠世奇才,怪只怪我不能給他完全施展才華的空間,委屈了他呀。」

    關羽聞言也只得作罷,這時,突聽帳外一陣馬蹄聲響,徐庶一挑門簾,大步走了進來。

    劉備以為徐庶是改變了心意,不由得大喜,三步並作兩步上前,拉住徐庶的手道:「元直,你~你回來了~~」

    徐庶的神情頗為不忍,望著劉備那殷切的眼神,他幾乎沒有勇氣再次離去。徐庶低沉著嗓子對劉備道:「將軍,庶無奈離去,實為擔憂高齡老母的安危。人生在世,當以孝為先,還請將軍見諒。然庶又覺得將軍身邊缺少出謀劃策之人,在路上突然想到幾人,特回來推薦給將軍。」

    劉備緊緊握著徐庶的手,用力搖了搖,感動地道:「真是讓元直勞神了。不知你推薦何人?」

    徐庶想了想,回道:「本來最佳人選是我的至交好友諸葛孔明,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常自比管仲樂毅,將軍若是得他相助,取天下不是難事矣。」

    劉備喜道:「如此甚好!不知這位諸葛先生現在何處?」

    徐庶歎氣道:「他本在隆中隱居,不問世事,外人也很少知道他。不知為何,家母的信中提及在秣陵與他為鄰,他是何時遷居到了江東,為何要遷居,我卻是一點也不知情。」

    劉備忙將眼中閃過的失望隱藏起來,臉上浮出幾絲笑容,道:「他既到了江東,如未被周瑜所用,元直尚可說服他前來徐州。」

    徐庶又歎道:「將軍不瞭解諸葛孔明。才華橫溢之人必有其清高的一面。欲請出此人,非得將軍親自登門不可。」

    劉備方才歎氣道:「唉~~他已到了江東,我是鞭長莫及呀。」

    徐庶回道:「將軍莫急,庶已想到一人,才華不輸於諸葛孔明。司馬徽先生曾言,臥龍鳳雛,得其一者可安天下。臥龍便是諸葛孔明,另一人便是鳳雛了。」

    劉備眼中精光四射,轉沮喪為欣喜道:「元直快說,這鳳雛究竟是誰?」

    徐庶道:「鳳雛真名龐統,字士元。乃是荊州襄陽人氏,與庶亦為好友,此人雖其貌不揚,然辦事精幹,機智百出,胸有安邦定國之策,士元曾自謂曰,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足可襄助將軍實現抱負。」

    徐庶走後,劉備依依不捨地望著他離去的方向,直到塵煙散盡,方轉過頭對關羽和張飛,擠出幾滴眼淚,道:「二弟、三弟,元直的到來,使我如魚得水,元直的離去,如同斷我臂膀。痛心啊……」

    張飛安慰劉備道:「大哥請勿傷心,我和二哥會一直跟隨你,至死不渝。方才元直不是推薦了龐士元嘛,大哥不如早些行動,搶先將他請到徐州來。」

    劉備歎道:「元直方才也說了,龐士元行蹤飄忽不定,且襄陽現在也落入了曹操的手中,想要尋到他,困難重重啊。」

    張飛眼睛一轉,建議道:「大哥勿憂,可派人前往許都,請車騎將軍董承安排人手前往襄陽,名為勞軍,暗中尋找龐士元,如此可避過曹操的耳目,如何?」

    劉備轉憂為喜,道:「翼德果有智謀!此法甚好。董將軍為董貴妃的父親,深得天子器重,最近數月間,他多次派人來徐州聯絡我,刻意結交之意非常明顯。請他幫這個忙確是恰當不過。我即刻便讓憲和去安排。」

    將徐母偷偷地「請」到秣陵來本是周瑜的主意,他知道歷史上的徐庶就是因為母親被曹操所擄而被迫離開劉備,後來在曹魏做官。故此周瑜也學了回曹操,派精武衛的人尋找到徐母,然後想盡辦法將她運到了秣陵,與諸葛亮為鄰,並好生款待。徐母一個孤弱老者,自是沒有辦法,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她漸漸地發現江東不同於荊州的氣象,百姓們安居樂業,吏治清明,經濟繁榮,這才慢慢地打消了對周瑜的敵意。至於那封信,自然也是周瑜命人模仿徐母的筆跡書寫的。

    周瑜得知徐庶南下到了秣陵的消息後,因忙於和曹操的戰事,暫時無法親自去見徐庶,便委派張昭、孫乾等人和徐庶接觸,最好能說動他投入江東集團。

    徐庶總要生活,需要一份俸祿,雖然他對周瑜的做法很有意見,但見自己的母親已經坦然接受了在秣陵的生活,他也就隨之而接受了。加上素有盛名的張昭屢屢相邀,又見到藏書院的幾位名師、數千學子,徐庶便答應入仕。

    不過徐庶選擇的是一個閒職——藏書院編修,負責將鄭玄、管寧等人的日常言論記錄在冊,將他們編撰的書籍草稿編修成書,再交到印書坊出版成冊。

    對於徐庶而言,至少在一段時間內,他不會加入周瑜的智囊團,與劉備為敵。成為藏書院編修,可以接觸到幾位當世的經學大儒,還可以做自己的學問,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儘管徐庶年輕時最喜歡的是仗劍行走江湖。

    過了一段時間,徐庶將諸葛亮也拉進了藏書院,成為另一名編修,兩位好友時常切磋,脫身於俗世之外,日子過得倒也安逸。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