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異域縱橫記

第四卷《收取北地》 第三十四回:宮女應試驚大將,許妤縱馬戰何磐(上) 文 / 文衍

    時間來到陽春三月,新城三個方向接連傳來警報,形勢迫人。

    在東面,探馬從中亞腹地打探回來,報知蒙古軍獲知新城、沙萊被攻破,已在秣馬厲兵,準備奪回。趙矜聞報甚為重視,拿出李荼所畫的新城一帶地圖,與眾將商議,決定在烏拉爾河以東的一處要隘——蒼嶺,築起關塞,作為新城屏障,派兵堅守。

    在西面,偏將軍鹿裔率領三百游騎遠出巡哨,在新城以西發現東斯軍人馬,探得是莫吉廖公國加上附庸國塔良布侯國的軍隊,約有千人。

    原來坦普盧多夫大公自從解圍回國之後,日夜與夫人珞蕾佳娃玩樂,過了一個冬天,心滿意足,想起新城這塊大肥肉,先派小股軍隊前來試探。

    鹿裔頗有膽勇,就要率軍突入敵營,一鼓作氣將其擊潰。同行裨將軍林宓忙拉住道:「不可。宜報主公,再作決斷。」於是鹿裔回城稟告趙矜。趙矜召集眾將問計。何安平道:「我軍為積聚力量抵抗蒙古,勢必取伏爾加河以東諸國。如今我軍還未去取,彼軍先上門來。我軍宜示弱,勿示強,令彼大意,日後要取方便。」趙矜點頭:「甚善。」

    伏爾加河、烏拉爾河是後世的稱呼。就像世界第一大湖泊,後世叫做裡海,這個時代則叫做寬甸吉思海。不過由於趙矜的提倡,現在義軍已經統一使用後世的稱呼來標識重要地名,方便而且明確。

    伏爾加河是東歐第一大河,注入黑海;烏拉爾河是亞歐界河,注入裡海;這是兩條著名的大河,河面寬闊,水量豐富。新城位於兩大河流的中間,因此義軍政權的立足思想,就是要控制兩河之間的地區,以後就可以將兩河作為國防屏障。

    莫吉廖公國、塔良布侯國等國家,位於伏爾加河以東,距離新城不遠。這些國家被義軍統稱為「河東諸國」,是義軍繼北地之後想要攻取的下一個目標。如今根據何安平的建議,義軍向攻來試探的敵軍示弱,不作抗擊,任他們搶掠了一些馬匹牲畜而去。

    許多將士窩了一肚子火,不明白大將軍為什麼這麼做。如今正是雪融草嫩的季節,新城以西有兩條中等河流,那一帶甚好放牧。結果給區區千騎長毛撲來,搶走了好多東西。

    趙矜不能跟將士多解釋,心中暗暗算定今後的發展計劃。這時就又聽聞南面也出現情況,是伊兒利汗國的人馬!趙矜大吃一驚,因為沒料到伊兒利汗國也會對這裡造成威脅。

    伊兒利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由忽必烈同父同母的親弟弟旭烈兀所創立。二十多年前,旭烈兀與大將怯的不花、郭侃率軍攻入西亞,滅了傳承五百年的大國阿拔斯朝,創立伊兒利汗國。由於旭烈兀與忽必烈血緣最親,伊兒利汗國成為四大汗國中與元朝關係最密切的一國,儘管遠隔亞洲兩端,仍時常使節往來。1265年旭烈兀去世,其子阿巴孩繼位,以自己未受元朝冊封,不稱汗,只稱攝政。忽必烈十分嘉許阿巴孩的忠誠,遣使冊封阿巴孩為伊兒利汗王,賜漢字金印「輔國安民之寶」一枚。

    如今已是1280年,阿巴孩汗年近半百,身體不佳,雄心收斂。不過聽聞金帳汗國的新城、沙萊失守,仍派遣軍隊前來查看。伊兒利軍途徑附庸國阿塞拜疆,不免沿途滋擾擄掠一番,出鐵門關,到了沙萊,只見焦土一片,遂再向北行進。

    義軍游騎碰見伊兒利軍,不敢輕視,立即奔回稟告大將軍。趙矜大驚,命令全城軍民進入最高警備。一時間,新城城牆上,無論日夜皆有萬人值守。

    伊兒利軍來到城下,駐足數日,估量兵力不足以攻城,自行退卻。這一仗雖然沒有打起來,卻讓城裡風聲鶴唳,大為緊張。

    為此,趙矜打算在新城以南新建兩座衛城,免得南面有敵軍入侵時一下子殺到新城,使人民驚駭。於是趙矜斟酌一番,發下命令:令何安平領一隊軍馬,往南面勘察地形,籌建衛城;令烏達領一隊軍馬,往東負責建築蒼嶺關;令鹿裔、李圭率領軍民,在安漢以西的兩條河流——命名為大興河、小興河——那一帶,從事開墾生產;令劉商、高敬和率領軍民,在安漢以東的草原上放牧。

    如今政權剛剛開始發展,事務眾多,人材缺乏。趙矜想起雲南、海南兩處故人,心想應該招他們過來,到這邊幫忙。苧玉貞、奚孔雀能領兵打仗;苦兒是不錯的親兵;關漢卿可以搞文化事業;黃道姑對於生產力提升真是一張王牌!趙矜尋思已久,這時正好有良好的人選——車楚爾良。趙矜遂令車楚爾良率領二十幾名精壯士卒,扮作商人,騎上駿馬,取道波斯、印度,往雲南、海南搬取故人!車楚爾良領命而去。

    趙矜又想,形勢迫人,現在應該不拘一格選拔人材。怎麼選拔?考試是比較直觀的辦法!當然,不是用文筆考試,而是用身手考試!通過考試來選拔將軍,正好提供給起義時沒能表現的潛伏豪傑們一個晉身機會。

    於是趙矜發佈命令,凡是想要做將軍的,不論出身,不分民族,不管已經加入還是沒有加入義軍,都可以來參加考試!

    消息傳開,全城轟動,幾萬人趕到大校場來看熱鬧,看看究竟是怎樣的考試!各路壯士更是躍躍欲試,都想要一舉拿下個將軍位來坐坐,光宗耀祖。

    但是一到校場,聽說了考題,一下子就有九成以上的壯士打了退堂鼓。原來,考題就是——跟大將軍的親衛驍將何磐比試。

    何磐之名,如雷貫耳!新城裡幾乎人人都知道他是義軍頭號大力士。就算不知道的,一來校場看到他那威猛壯碩的樣子,也都有了直觀的認識。只見那何磐大人,頭似貔貅,目如銅鈴,膀大腰圓,披一副大號盔甲,彷彿還繃不住裡面的筋肉隆起,手挺一雙大鐵錘,腳跨一匹大宛良馬,端的是威風凜凜!……誰?誰能打得過這位何磐呢?

    不要緊!趙矜也知道要打過何磐很難,因此考題是這麼安排的:能與何磐交戰五合以上,即授牙將;能戰十合以上,即授裨將;能戰二十合以上,即授偏將。趙矜可沒指望能有打得贏何磐的人,要是有,自己治理新城這些日子早就發現了。

    軍民們望著何磐的英姿,既恐懼又興奮,都很有興趣看看究竟誰能從何磐的錘子底下,取個將軍去做。少數壯士掂量自己的實力,覺得雖然不能戰勝何磐,頂上幾個回合總是可以的吧?五回合就有牙將做了,也不錯。於是他們壯著膽子報名應試。

    就這樣,為期五天的大考試揭開帷幕,大校場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第一天,足有二十來人應試;第二天驟減一半;第三天只有兩人報名;第四天何磐只接了一單生意;第五天……趙矜在將台上從上午等到中午,望眼欲穿也沒有等到一個考生。

    這不奇怪,全因為何磐錘子太沉,重達九十斤,他吼得又凶,氣勢極度逼人,考生們往往第一回合就給他震到手麻、吼到耳聾,無力再戰了。後面的人看到前面的人狼狽不堪,自然怯場。直到這第五天,並沒有一個人能在何磐手上領受十招。總共只有三人捱過第五回合,趙矜如約將他們拔為牙將。

    今天是最後一天。何磐等候在場邊,坐在自己的兩隻大錘子上,百無聊賴,閉目養神。趙矜在將台上與眾將討論武藝,從刀法說到槍法,從槍法說到戟法,又吃過了六位妹妹送來的一籃午飯,依然不見考生報名,不禁意興闌珊,心想:「都快終場了,沒有爆冷的麼?」

    這時一聲高呼,從下面響起:「大將軍在上!小人來應考試,敢請何磐大人賜教!」趙矜眼睛一亮,站起來向下望去。只見那是一個中等身材的漢子,貌不驚人,手裡拿的兵器也是一雙鐵錘。

    何磐喝道:「來的何人,報上名來!」

    漢子躬身道:「小人鄭通福,參見大人。」

    何磐又喝道:「來來來!你要騎戰還是步戰?」

    鄭通福道:「小人馬術不精,願與大人步戰。」

    何磐這才抓起錘子:「步戰便步戰!你過來!」

    鄭通福應喏。騎戰用大場,步戰用小場,兩人步行到劃定的小場中央。何磐喝道:「你上!」

    鄭通福卻不上,謹慎地掂量著,挺起雙錘準備招架。何磐見他不上,咧開嘴霍霍然一笑,將手中兩柄大鐵錘呼呼舞了幾下,一個箭步撲上前去,舉錘便打!鄭通福舉錘相迎。四錘相碰,一聲悶響,格外沉重,驚動場外萬眾。先前好幾個考生擋了一錘就口吐鮮血軟倒在地,被抬下場。眾人再看鄭通福,見他居然無恙。

    鄭通福接過一錘,順勢退後一步,低喝一聲,繞向何磐右側。何磐一個轉身,雙錘自左向右橫掃。鄭通福虛擋一下,身軀即借何磐的錘力旋回,疾向何磐左側襲去。何磐反應倒也不慢,虎軀一旋,雙錘掄過半個圈,擋住鄭通福一擊。鄭通福跳開。何磐大吼一聲,大步衝向鄭通福,挺錘直擊。鄭通福耳膜欲裂,慌忙挺錘格擋。何磐一錘過後,又高舉一錘猛砸。鄭通福忙舉雙錘招架。場外又聞一聲悶響,大地彷彿都在顫動。眾人都以為鄭通福敗了,不料鄭通福頗有鍛煉,步子扎得穩、手臂握得牢,錘子仍然沒有被震掉,閃身向後退走。何磐大吼一聲:「好!」於是使出渾身力氣,一口氣猛攻上去,鄭通福凝神聚氣,拼盡全力奮勇抵擋,且擋且退。四塊渾鐵撞擊的聲音一陣接一陣,全場都看呆了。整整過了十五合,鄭通福氣力不濟,終於有一隻錘子脫手而出。

    何磐叫道:「你敗了!快快下場裹傷!」

    鄭通福棄了鐵錘,躬身施禮道:「多謝大人!」於是下場包紮。原來他的雙手虎口都已經震裂出血;肩頭也被何磐的錘子掠過一下,烏青腫脹;腿上雖未被擊中,但因為支撐地面抵受重擊,筋腱也已經受傷,走路不免一瘸一拐。能捱這麼多招,靠的是硬扛,卻也多虧他連日來看過了考生們的所有考試,心底謀劃好怎麼對付何磐。

    不管怎麼說,能捱過十五合,取得整個考試的最好成績,相當不錯了。趙矜為之鼓掌,即任命鄭通福為裨將軍。

    全場歡聲大作,都為鄭通福高興,也為大將軍高興——畢竟多了一個將才!鄭通福包紮過了,拜謝大將軍,又向四面拱手,感到十分光榮。

    受到鄭通福的激勵,接著又連續有四個人上場。可惜的是,何磐力大無比,而且步戰騎戰都來得,後面的人沒有一個能接過五招。最後一個人想要拚死抵抗撈個將軍做做,結果被何磐一錘打中胳膊,摔下馬來,受傷不輕。幸好城中有良好的接骨醫生,他那條手臂總算是保住了,只是至少一個月幹不得活兒。

    後面再沒有人敢上來。何磐又等候了良久,不耐煩了,直打呵欠。

    趙矜也有點犯春困,使勁揉揉眼眶,回頭看看後面捧將印的宮女們。為了這次考試準備了好些將印,看來已經沒人來取了。

    捧將印的宮女是蕙娘幫忙挑選的。將印有三等:偏將、裨將、牙將,偏將最大,也就由最漂亮的宮女來捧。趙矜看著那宮女,見她姿容清秀而眼睛格外有神,不禁留意了一下。不料那宮女也大著膽子仔細看趙矜,忽然就托著盤子上前,盈盈納禮道:「敢問大將軍,婢子亦是將門之後,不知可否考試?」

    (待續本回下節)

    註:

    怯的不花:旭烈兀的親信,作為西征先鋒。旭烈兀率主力回師幫助忽必烈奪取汗位時,怯的不花奉命留守敘利亞,1260年被阿拉伯軍擊敗殺死。

    郭侃:郭守敬的遠親,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主角郭靖的原型,史實上跟隨旭烈兀西征,屢次擊破阿拉伯軍與十字軍,攻下西亞城市四百餘座,武功甚為強悍。1277年病逝。本書開始於1279年,因此不再出現。

    阿拔斯朝:即赫赫有名的「黑衣大食」,在中國古代史書上多有記載,從唐朝時便存在,直到被旭烈兀所滅。

    阿塞拜疆:高加索古國,在元朝史書中稱為「阿哲兒拜占」,前蘇聯時期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今為獨立國家。盛產石油,巴庫油田為全世界最著名的露天大油田,二戰時德軍東進就是為了奪取巴庫油田。

    鐵門關:著名古要塞,位於阿塞拜疆以北,今俄羅斯達格斯坦自治共和國境內,為自古出入高加索地區的要隘。元朝史書記載,1239年冬,貴由、蒙哥所率蒙古軍攻滅阿速國,奪取鐵門關,威震高加索各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