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異域縱橫記

第六卷《放眼世界》 第四十九回:千金奴強推蒙古,百勝將智掃鄰邦(上) 文 / 文衍

    話說炎漢向高加索地區進軍,意圖擴大地盤並取得鐵門關天險作為國家南面屏障,但是怕刺激到伊兒利汗國,名義上就說是為了掃平突厥部族、打通兩國商道。

    鐵門關以北、裡海以西,是一片人煙稀少的草原。只因為以前多次遭到金帳軍、伊兒利軍掃蕩的緣故,遊牧在這片草原上的突厥部族元氣大傷。以往的幾十部族,現在只剩下十幾部族,人口更是從三、四十萬銳減到只剩下四、五萬人了。

    炎漢軍隊以孛銳阿巴希、孛銳阿惕沁、孛銳阿貝格、孛銳阿吉爾四兄弟為先鋒,來到這片統治空虛的土地。只見沼澤上、草原上,不時有因為飢餓而倒斃的屍體。孛式兄弟不禁滿心悲涼。突厥人大量餓死,無非是因為牲畜被蒙古人搶走了,缺衣少食。他們遂按照大王的吩咐,尋找殘存的部族,勸其歸順炎漢。若聽從,則給予救濟;若不從,則發起攻擊。

    這種策略,用古話來說叫做「恩威並濟」,用主公的話來說叫做「胡蘿蔔加大棒」。殘存的突厥部族都只有幾千人口,且大多數飢餓不堪,戰鬥力低下。孛氏兄弟的千騎人馬輕鬆收降了幾個部族,又擊滅了兩個部族,斬其首領,俘其人眾。趙矜、烏達、李圭率領中軍抵達,十幾個突厥部族很快都望風歸順。

    趙矜即把孛氏兄弟俘獲的兩個部族人眾賜給他們,再把兩個最遲歸順的部族族長廢為庶人,部眾亦賜給孛氏兄弟。於是,四兄弟一人得到一個部族,這就是率先投奔炎漢的好處。

    四、五萬人口的賑濟不是小事。漢軍先分了部分軍糧給他們活命,再派船隊將他們送過伏爾加河,到炎漢近畿地區的澤州去。到了澤州之後,再給他們分配口糧和牲畜,還有衣服。如此善政,突厥族的貧苦牧民們感恩戴德,先前迫不得已投降炎漢的族長們也深為慶幸——幸虧沒有抗逆天兵!早知道,就早歸順了!

    孛氏兄弟遵從趙矜的命令,率領突厥人渡河,負責維持這幾萬人的秩序。他們十分感激趙矜的知遇,快活得天天引吭高歌。

    漢軍繼續前進,佔領鐵門關,又奪取了裡海西岸的重要港口傑爾賓特。傑爾賓特曾有上萬戶人家,很是繁榮,但這時已經荒廢,只剩下幾百戶,沒有歸屬。炎漢取得傑爾賓特,從贊州到傑爾賓特的水運線路打通,從此可以方便地給鐵門關供應軍需。

    全計劃順利達成。趙矜卻不班師,一要好好欣賞高加索北麓的風景,二要探聽一下附近車臣人、印古什人的情況,三……怕房勉之不能達成使命,伊兒利還是要出兵來與炎漢爭奪鐵門關,萬一是這種情況,本大王親自在這裡才比較好想辦法對付。

    這個時候的房勉之,於伊兒利首都大不裡士滯留已久。為什麼會滯留呢?因為很不巧,伊兒利汗王阿巴孩病重!已經病到臥床不起,幾度病危!快病死的人自然無法遊說,沒辦法,只有耐心等候。房勉之等了好幾個月,估計阿巴孩已經好不了了,想要派手下先行回去告知大王,但是伊兒利人害怕汗王病重的消息洩露出去,把房勉之一行人軟禁起來,不許走。這下子真的一點兒辦法都沒有了。

    對於伊兒利汗國來說,這一年真是多事之秋。美麗的拜占庭公主嫁過來了;汗王卻享不到幾次艷福就要歸天了;帖克笛、帖兒該在為繼承汗位的問題爭執白熱化了;這個關頭,馬木留克朝的大軍又打來了!

    馬木留克朝對於伊兒利的攻擊,並不是因為探知阿巴孩病重,而是因為馬木留克軍大將——「千金奴」蓋拉溫,在連續攻拔了幾十座十字軍據點之後,士氣高漲,將士紛紛請戰,要求收復被伊兒利軍佔領的失地!蓋拉溫自己也十分渴望收復整個阿拉伯半島,恢復阿拉伯帝國昔日的榮光。

    蓋拉溫雖然出身突厥族,這時候已經歸化做了阿拉伯人。他在還沒有什麼記憶的時候就被拐賣,對於突厥文化毫無印象,倒是熱衷於阿拉伯文化,生活方式與阿拉伯人沒有兩樣,娶的幾個妻子也都是阿拉伯人,可以說已經完全阿拉伯化。於是他以拯救阿拉伯地區、復興阿拉伯文明為己任,渴望給滅亡了阿拉伯帝國的蒙古人還以顏色,直到消滅伊兒利汗國為止!

    趁著士氣旺盛的時機,蓋拉溫令人暗地裡傳播一個謠言,說伊兒利軍正打算進攻漢志地區,奪取聖地麥加和麥地那!馬木留克軍群情激昂,詛咒蒙古人的呼聲此起彼伏。蓋拉溫遂號召眾人跟隨自己,先下手為強,發起為保護聖地而進攻伊兒利的聖戰!

    聖戰一發動,真是非同小可。何況事有湊巧,正好打中了伊兒利內部最麻煩的關頭。

    阿巴孩的弟弟帖克笛、帖兒該正為爭奪汗位唇槍舌劍,只差大打出手了。接到守衛邊境的將軍告急,帖克笛還懂得以國事為重,要求帖兒該停止爭論,團結一致打退了馬木留克軍再說。帖兒該卻胡攪蠻纏,反而以形勢危急作為要挾,要求帖克笛與自己平分伊兒利汗國。

    這樣一來,帖兒該更加不得人心。阿巴孩的親衛大將斡魯思挺身而出,公開表示:「老臣絕不容許汗國分裂!分裂的汗國,會被那幫奴隸軍隊各個擊破!依我之見,萬一汗王見了上帝,究竟是帖克笛大人還是帖兒該大人、阿兒貢大人繼位的問題,就由我們在座的將軍來舉手決定!誰不同意我的意見,就拔出刀來和我打一場吧!」

    斡魯思此言既出,滿帳震住,沒有人膽敢挑戰。阿兒貢慌忙道:「你們要舉手支持誰,就選擇兩位叔父中的一位!我是不敢繼位的,我年紀輕,也沒有執掌汗國的膽量,不要強迫我!」

    於是,二十幾個將領當場舉手表決,超過二十人支持帖克笛,只有寥寥幾個支持帖兒該。這事情就算有了定論。

    這次表決很及時。過不數日,阿巴孩汗病故。帖克笛在眾將擁戴下,宣佈繼承汗位。本來,應該向宗主國——元朝派出使者,告知汗王病故,申請新汗王繼位,但是道路不通加上大敵當前,必須從權。

    帖克笛汗繼位以後,繼承了阿巴孩汗未曾生育的妻妾們,包括茱莉婭公主,免不得要發信給拜占庭皇帝,告知這一變故。對於炎漢,伊兒利完全顧不上,愛占鐵門關就佔去吧,反正帖克笛並不覺得鐵門關有什麼重要。於是帖克笛接見房勉之,認可炎漢掃蕩高加索山脈以北的突厥人、打通商路的做法,同意以金錢交換東方各族奴隸——之所以同意,是因為帖克笛考慮到必須加強與炎漢的友好關係,緩解當前汗國的困境。否則,如果與炎漢在這件事件上起爭執,敵對起來,則本國將面臨馬木留克、海都、炎漢三面敵手,極不好辦!

    房勉之還不用怎麼費口舌就達成了使命,趕緊回國覆命不提。

    帖克笛接著又梳理國內關係。儘管帖兒該與自己爭位,但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以和為貴。帖克笛加封帖兒該為大斷事官,並賞賜了帖兒該五千戶部屬,而且將帖兒該的親衛隊由一營擴為兩營,打破了汗王的兄弟、兒子只能有一營親衛隊的慣例。在汗位競爭中支持帖兒該的將領,照舊任用,而且都加以賞賜,安撫他們。

    這樣,帖兒該應該滿意了吧?

    ……不!帖兒該只是表面上歡喜,內心大大不滿意!原來,他之所以力爭汗王,並不只是為著君主寶座,其實還因為美人兒的緣故!自從茱莉婭嫁過來,帖兒該便垂涎三尺。知道阿巴孩哥哥不太能享艷福,那麼我帖兒該代勞如何?

    可是茱莉婭公主對於帖兒該毫無意思。帖兒該頻頻暗示,對公主暗送秋波,醜態百出。茱莉婭只覺得要吐。其實她對阿巴孩、帖克笛、帖兒該這些粗線條一個個都沒興趣,不過是「爛蘋果裡挑比較不爛的一個」,才選了帖克笛——這也是都藍的關係。茱莉婭喜歡都藍,心想:「那善解人意、溫柔可愛的小妞,人家做她媽媽也不錯。」

    帖克笛繼位並繼承了茱莉婭以後,茱莉婭就跟帖克笛吹耳邊風,要求他命令格魯吉亞國王送回都藍、廢除婚姻,另找一個身邊的好男人做都藍的丈夫。帖克笛心裡倒也這麼想。因都藍是伊兒利汗王家族的第一美人,是他從小養大極為寶貝的掌上明珠。不過……廢除婚姻?事情可沒那麼簡單。這件婚事是阿巴孩汗生前做主,美了那格魯吉亞王。那格魯吉亞王狄米特爾十分狂妄自大,要是廢除婚姻,只怕立時就要跟伊兒利對著幹了!

    內部稍為安定之後,帖克笛顧不得與茱莉婭纏綿,立即率軍親征。大將斡魯思從征,弟弟帖兒該與侄兒阿兒貢留守。

    讓帖兒該留守首都?可靠不可靠啊?且不說可靠不可靠,現在這個時候沒有別的選擇。帖兒該自視極高,但是並沒有太多能耐,帶上前線的話,正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讓他留守,表示對他的信任。萬一他敢作亂,估計他並沒有能力控制局面。

    另外,帖克笛深為信賴阿兒貢。在汗位爭奪的過程中,阿兒貢一早退出爭奪,雖然沒有表明支持哪個叔父,實際上卻很明確——支持阿兒貢的將領後來都舉手支持帖克笛。作為前任汗王的嫡子,如果他有野心,只怕就不會這麼輕易放棄了。帖克笛相信,留阿兒貢在首都,萬一帖兒該造反的話,阿兒貢一定不會追隨,反而會對付帖兒該,維護汗國的穩定。

    這時候,蓋拉溫率領馬木留克軍三萬餘人,已經擊敗駐守在敘利亞地區的伊兒利軍,連下多城。帖克笛點起蒙古軍二萬五千人,又有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兩國的僕從軍各萬人,進入敘利亞。

    帖克笛探知蓋拉溫的主力集結在敘利亞北部重鎮阿勒頗,即使用蒙古軍所擅長的切斷戰法,令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兩國的僕從軍牽制阿勒頗方向,自引主力攻打敘利亞中部重鎮霍姆斯。

    大馬士革、霍姆斯、阿勒頗三座名城從南向北一線連通,皆位於富庶的谷地中心,直到現代依然是敘利亞前三大城市。霍姆斯地處交通要道,聯結著南面的大馬士革與北面的阿勒頗,是維繫馬木留克軍陸路後勤的保障。帖克笛直襲霍姆斯,正是攻其要害!

    不料,蓋拉溫並不是有勇無謀之輩,雖然沒有受過什麼文化教育,但他天生具有謀略天份。針對伊兒利軍的策略,蓋拉溫遂派遣使者,火速與聖殿騎士團、醫院騎士團簽訂為期十年又十個月的休戰協定,又與提爾親王國的女親王蒂朵簽訂同樣的協定。這樣,馬木留克軍與十字軍全面休戰,得以從海路維繫後勤!

    於是,沒有後顧之憂的蓋拉溫率領馬木留克軍主力從容南下,與伊兒利軍主力相遇。格魯吉亞軍與亞美尼亞軍隨即尾隨南下,加入伊兒利軍。西曆1281年10月30日,馬木留克朝與伊兒利汗國為爭奪敘利亞地區而發起的霍姆斯會戰揭開帷幕!

    (待續本回下節)

    註:

    漢志地區:位於阿拉伯半島西部,在紅海以東,是阿拉伯帝國的發祥地。伊斯蘭教三大聖地麥加、麥地那、耶路撒冷之中,前兩個都位於漢志地區。順便說一下,成為聖地的主要原因是:麥加有聖廟,麥地那有聖墓,耶路撒冷則是默罕默德「登宵」見真主的地方,「登宵節」一直是伊斯蘭教重要節日之一。三大聖地各有一個大清真寺,耶路撒冷的遠寺最初是由比默罕默德更早的先知蘇賴曼所建——即前文二十六回摘引《聖訓經》中那位誓願一夜幸一百妻、生一百子為主道而戰的蘇賴曼聖人。

    提爾親王國:提爾是地中海東岸的重鎮,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古城,是古代腓尼基人的最大城市,曾與羅馬爭霸的著名古國迦太基即是由提爾的殖民地發展起來。在十三世紀後半葉,由十字軍建立的提爾親王國控制了貝魯特一帶的黎巴嫩地區。「親王國」是介於「王國」與「公國」之間的一種特殊國家稱號,存在於西方的一段歷史時期。在親王國,親王即是獨立的國王,而並非通常所說的國王的親屬。由於在西方語言中,「親王」與「王子」是同一個單詞,「女親王」與「公主」也是同一個單詞,因此提爾女親王也被翻譯成提爾公主,是十字軍最後時期的主要領袖之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