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異域縱橫記

第七卷《龍戰於野》 第五十四回:二王揮師相對壘,三掌擊畢各揚鑣(下) 文 / 文衍

    廉鈞引數百騎殺出重圍,想要東歸,但估計海都既已設下圍殲之計,必有阻擋。再者,忽必烈以前與幼弟阿里不哥爭位,多虧了漢人軍隊的協助才取勝,為此厚待漢人,連最高官職——中書右平章都由漢人擔任;但是忽必烈當上皇帝、坐穩江山之後,就開始逐步削弱漢人的職權。這已經是一個大趨勢。尤其是三年前滅亡了南宋統一了中國以後,「狡兔死,走狗烹」,漢人更受蒙古人與色目人排擠。就連滅宋的首功者——張弘范,也得不到加官。廉鈞身為漢人,心知這個大趨勢無法逆轉,自己這次兵敗,就算能夠活著回到元朝,也必被嚴厲追究!輕則下監,重則梟首!

    廉鈞左思右想,實在沒有出路。突然想起舊識李荼,聽說如今在炎漢做官,而且官位不小。李荼曾經在最危險時,受到張弘范之父張柔排擠,當時是廉鈞幫忙說好話,張柔才沒有要李荼的命。因為有這樣的淵源,廉鈞索性不往東逃,反而率殘部往西逃,來投炎漢。

    也孫攻打海都失敗,幾乎全軍覆沒,消息傳到大都,元朝朝廷震動。阿合馬趁機將責任歸到攻擊自己的人身上,說自己主張推遲出兵是對的,那些人不顧國家,對戰敗負有責任。忽必烈覺得有理,貶斥了一批大臣。

    阿合馬又道:「臣推薦阿術大人為大將,一定可以打敗海都。」

    阿術是忽必烈十分親信的大將,早在二十幾年前忽必烈奉蒙哥大汗之命取大理時就隨同忽必烈征戰。忽必烈覺得阿合馬的推薦十分中肯,問阿術:「你願意為朕分憂麼?」

    阿術慨然應允,奉命前往陝西、甘肅一帶,調集蒙漢各路兵力,準備攻伐海都。

    阿合馬私下對阿術道:「大人你有勇有謀,縱橫天下,沒有對手!這一次也一樣,只要有充足的軍備,必能穩穩戰勝海都。下官推薦幾個人督造軍器、負責催運糧草,為大人效一點點微薄之力。下官的犬子,也望沾沾大人的光,大人可以隨便驅使。」

    阿術聽了大喜,即以阿合馬推薦之人,向忽必烈保奏。忽必烈信賴阿術,御筆一揮,將這些人一概委用。於是,先前因貪污被免官的阿合馬之子忽辛,只不過在家裡呆了一段時間,現在又得到肥差了。

    大都城裡埋伏著海都的密探,聞訊急忙趕回去向海都報信。海都聽說元朝改由戰無不勝的大將阿術領兵,心裡相當忌憚,擔憂沒有將領能夠匹敵他,只有自己傾盡全力與他作戰了。不料,阿術不久病死。看來,最厲害的將領莫過於死神!元朝攻伐海都之事,暫時擱置下來。這些是後話了。

    由於趙矜曾在華夏遊歷的緣故,元朝似乎起了一些微妙的變化。比如張弘范,原本在攻滅南宋之後,往大都覲見忽必烈,很快就死了;在這個世界不知怎麼的,竟然活了下來。是不是因為趙矜在崖山與張弘范的手下打了一架,引起連鎖反應?還是因為趙矜在大都與阿合馬有過一番「交情」,間接導致張弘范上朝一事發生了些變化?這其中奧妙不得而知,總之張弘范就是沒死。元朝滅宋之後年年起義不斷,僅1283年一年,江南漢苗各族起義就達兩百餘處!張弘范既沒死成,便又回到南方,到處鎮壓起義去了。

    再說趙矜與海都相持。這時海都剛剛接到自己兩個兒子和兩個大將大獲全勝的消息,開懷大笑,即向漢營派遣使者,約趙矜相會,說要簽訂盟約。

    這時的漢軍,戒備嚴密,枕戈待旦。趙矜派出得力探馬,專探海都軍與元軍的戰況,這時也知道了海都軍擊敗元軍的消息。那麼,萬一海都軍大舉來犯,趙矜決定退卻——反正帶來的軍隊都是移動速度快的兵種。

    但海都卻並沒有揮師來犯的意思,而是派使者約定會盟,要求不帶人馬,兩位君主各帶三十騎,於中間地帶相會。

    趙矜不禁眉頭一皺,尋思海都的打算。再一想,男子漢大丈夫,還怕他不成?有畫戟,有寶馬,相會便相會,如有不測,隨機應變!於是趙矜眉頭舒展,哈哈一笑,與使者約定了時間、地點,將使者打發回去。

    闊闊甘始終覺得海都不可信任,再次勸趙矜不要前去。趙矜心想:「我怎麼都不能不去。不去就是示弱,示弱就是挨打。我現在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與海都和平共處下去,爭取時間發展國力;怎麼可以到了臨門一腳,畏怯不射呢?再說,時間地點都是我約的——我約在明天上午,諒他也來不及搞花招!」想是這麼想,對闊闊甘則用不著這樣說,只要把男子氣概表現給她看就好了,趙矜笑道:「海都固然奸猾,你放心,他必害不到我。」

    於是次日,趙矜精選三十騎,包括何磐、李慶熙、許妤、也黎花真、甘巴速等,前往赴會。又令齊勁、闊闊甘等率領三千人馬,在距離會面地點三十里處預備接應;令顏士重、戴得功等守營;令報馬不時傳報消息,探馬四處警戒。

    做好一切準備,趙矜執戟躍馬,昂然前往。

    兩國君主相會。趙矜一看之下,那海都紅光滿面、眼射★精光,身體十分壯實。海都也打量趙矜。兩人下馬,席地而坐,舉杯言歡。

    這一場相會,時間不長。海都既沒有話要跟趙矜說,趙矜也不想要過多暴露自己——言多必失嘛。於是兩人都面帶笑容,不時呵呵而笑,用玉爵子飲過幾杯酒,簡單吃些烤肉,即商議和約。兩人劃定勢力範圍,約定從此和好,不互相侵犯,每年互派使者問候,促進民間通商往來。約畢,擊掌三下,就算承諾了。

    趙矜心裡想要海都保證一個不互相侵犯的具體時間,比如五年;又想要簽訂書面條約。但如果提出來,只怕被海都嘲笑不夠直爽和誠心。海都自己根本不識文字,承諾從來都是口頭承諾。趙矜思忖再三,終於還是按海都的一套來辦。

    會盟之後,雙方各自引去。趙矜回到大營,鬆一口氣,吩咐拔寨退兵,一路依然要小心偷襲。漢軍直到退入蒼嶺關,都沒有發現海都軍有異常,倒是廉鈞率數百騎前來投奔,令漢軍始料未及,一場虛驚。

    趙矜得知廉鈞是元朝的將軍、李荼的故人,今無路可走前來投奔,大喜,親自出帳相迎。廉鈞及其手下面有饑色,又凍得皮膚發青。趙矜解下自己外袍給廉鈞,令軍士送上酒肉,好言慰問。

    廉鈞十分感激,伏拜道:「陛下如此恩遇小人,小人沒齒難忘!」

    趙矜笑道:「快快請起!我國規矩有所不同,禮數簡單,而且一般不稱『陛下』,哈。你慢慢適應以後,就會明白了。」

    原來趙矜稱王之後,眾文武本來應該稱呼「陛下」,但好些人沿襲著大將軍時期的「主公」稱呼,叫習慣了。尤其是武將,許多人根本連「陛」字都不認識。趙矜為了簡便,命令不用「陛下」稱呼,用通俗的「主公」和「大王」。至於跪拜,趙矜到現在都不太習慣,規定炎漢朝廷大臣們上朝時不用三跪九叩,民間的跪拜禮也往往簡省了。

    廉鈞從此在炎漢仕官。趙矜與廉鈞談話,發現他精通武略,估計不在李荼、齊勁之下,甚喜。但是廉鈞性情不太直爽,跟趙矜並不是很談得來。趙矜心想:「不要緊,做為一個國君,不可能與群臣都談得來。只要能夠量才用人,就可以了。」於是趙矜破格提拔廉鈞,一來就列於上將之中,拜為武衛將軍,

    再說海都那邊。海都收兵回到首都撒馬爾罕之後,王子八剌、撒班,大將察八惕、加拉泰引著殲滅元軍的得勝人馬來見。

    孔武有力的庶長子八剌叫道:「大汗,如果我跟著去,一定把那漢王當場殺死了!」

    比較有文化、有賢能名聲的嫡子撒班也道:「為什麼要與小小的炎漢友好?依我之見,我們打敗了元朝,就應該揮師西征,蕩平炎漢才對!」

    「你們小娃子懂什麼?」海都摸摸光光的頭頂,得意地笑:「我雖然連字兒也不認識,卻是個謀略的天才。你們還要多學學、多想想。元朝雖然兵敗,畢竟實力強大、良將眾多。你們消滅那兩三萬人,傷不了元朝的筋骨。我怎麼不想滅掉炎漢?但是炎漢並不是一個容易滅的國家,我已經看得清楚。現在我國剛剛平定了內部、稍為解除了外患,需要休養人馬、積蓄實力。」

    海都汗一番話,說得眾將連連點頭,兩位王子都服氣了,不再說話。

    海都對大斷事官麻斯笑道:「麻斯啊,你要為我好好管理內政。可不要像元朝的某些大臣一樣,吃裡扒外啊!」

    麻斯剛聽到前一句時,受寵若驚;再聽後一句,面色尷尬。眾將爆發出一陣大笑。原來,麻斯是色目人,是阿合馬的同鄉。色目人因為擅長理財、懂得管理城市,往往在蒙古各國擔任內政要職。但是麻斯官位雖高,卻不受蒙古族將軍們的尊重。現在大汗帶頭嘲笑,眾將都肆無忌憚地跟著笑。麻斯感到十分窩囊,但是沒有辦法。

    (待續第五十五回:八國聯軍攻河東,七品縣令赴重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