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漢帝國

第三卷 邊塞烽火 第八十九章 決戰來臨(三) 文 / 殷揚

    第八十九章決戰來臨(三)

    三萬單于本部兵馬馳騁起來,聲威驚天,蹄聲如雷,濺起的煙塵,好像一條怒龍,直朝漢軍撲去,似欲要把漢軍一口吞噬掉。

    對單于本部兵馬,周陽並不陌生。上次的雁門大戰,漢軍打敗的就是單于本部精銳。那時,暴雨如注,地面一片澤國,泥濘不堪,匈奴騎兵根本就無法馳騁,威力無法發揮出來。這次不同,地面乾燥,軟硬適度,正利於騎兵馳騁,這一奔馳起來,果是不凡。

    蹄聲如雷,煙塵如龍,殺氣騰騰。

    周陽在雲車上看得真切,不得不點頭讚許。雖然匈奴可恨,可是,其優點,周陽並不打算抹煞。

    匈奴來得越多,死得也就越多;來得越快,死得也就越快,周陽嘴角出現一抹冷酷笑容。

    當匈奴騎兵進入射程時,周陽手中令旗一揮,弩陣前的戟手快速退回弩陣中,手持長戟,站得筆直,護衛著強弩。

    好像變戲法似的,一座巨大的弩陣突然出現,侯產兒乍見之下,沒有看明白。

    他是絕對想不到,漢軍還藏有如此利器,就算他看清了,一剎那間,也不會相信。

    不能怪他,這事太過驚人了。

    上萬架強弩擺下的弩陣,自從秦朝覆滅以後,就沒有再現過,他哪裡會相信這是真的。

    弩臂彎曲,好像騰空的雄鷹,隨時會朝匈奴撲去。矢道上的弩矢,在日光下閃閃發光,好像一條條毒蛇,欲要擇人而噬。

    弩陣雖然還沒有發威,那股驚人的殺氣已經瀰漫開了,讓人為之心悸。

    「弩!」

    侯產兒終於清醒過來了,驚呼一聲。

    「弩!漢人的弩!」

    奔馳中的匈奴尖叫聲響成一片,驚訝滿臉。

    對弩,匈奴那是記憶猶深,永遠也不會忘記,兩次河套之戰,弩讓匈奴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代價之高昂,至今不能忘卻。

    趙武靈王大破匈奴,那是匈奴第一次與中國進行大規模交兵。在這之前,匈奴自以為騎射了得,天下無敵,壓根兒就不知道中國的強弩是其剋星。當趙武靈王萬弩齊發時,匈奴死傷無數,匈奴終於記住了,中國有一種利器專門克制匈奴的騎射,叫做弩!

    蒙恬的河套之戰,匈奴更是用血的代價,四十多萬條人命,把弩這個可怕的名字永遠留傳。即使有冒頓平城圍困漢高祖、遺書謾呂後的得意,匈奴也是時刻沒有忘記:弩是匈奴的剋星,這一用鮮血換來的教訓!

    此時,他們突然面對上萬架強弩,心中之震憾,遠非筆墨所能形容了。

    三萬騎兵馳騁,擋住了視線,軍臣單于根本就沒有發現他的三萬本部精兵陷入了空前的危機之中,比起雁門大敗的危機還要嚴重十倍、百倍。

    本部精兵裝備精良,騎術精湛,馳騁起來的影姿矯健,軍臣單于看在眼裡,喜在心頭,暗自得意:「有如此精兵在手,何愁漢軍不破!何愁長安不下!」

    就在他自鳴得意時,災難降臨了!

    雲車上的周陽,手中的令旗一揮,好像閃電劃過長空,格外有威勢。

    「崩崩!」

    急促的弩機聲響成一片,好像平空一聲雷,震得人耳鼓嗡嗡直響。

    「咻咻!」

    緊接著,密集的破人聲響起,聲響之響亮,好像千個萬個焦雷同時轟鳴一般,震得地皮都在顫抖。

    這破空聲實在是太驚人,儘管漢軍早就習慣了,仍是忍不住直咬牙,強忍著。

    雲車上的周陽,瞳孔猛的一縮,他看見了終生難忘的一幕,一幕真正的奇景!

    地上的衰草,齊刷刷的伏倒,就像給狂風吹伏似的。

    不計其數的弩矢陡然出現在空中,好像千條萬條飛蛇一般,對著匈奴撲去。閃亮的矢尖,就像毒蛇的蛇信,好不駭人。

    滿空的弩矢,頭尾相銜,組成一張密集的矢網,對著匈奴罩去。

    此時的匈奴,原本的凶悍之色早已不復存在,彷彿膽小的人看見惡魔似的驚惶。可是,他們什麼也做不了,想逃,來不及,更沒有弩矢快。

    只有眼睜睜的看著疾撲而來的弩矢把匈奴給覆蓋了。

    周陽卻是欣賞到了一幅罕見的戰爭奇景,弩矢一到,射人人飛,射馬馬飛,人馬已經不叫人馬了,好像風中的落葉一般,直接飛了起來。

    千人萬馬,在空中亂飛亂躥,好像蝴蝶般翩翩起舞,說不出的優美,就是最傑出的舞蹈家也別想設計得出如此富有震憾力的舞姿。

    不少匈奴給強勁的弩矢串成了人肉串,在空中飛舞。飛舞中的匈奴,還不住揮動胳膊,舞動雙腿,張大嘴巴,瞪圓眼睛,一臉的驚駭之色,表明他們還是個活人,至少生機仍在,沒有死透。

    周陽看得最清楚的就是閃現的血花,匯成一幅壯麗的紅色畫卷。

    弩矢太有力,往往是把人馬帶飛,穿身而過,當弩矢飛過之後,人也好,馬也罷,身上就會出現透明的窟窿,可以看到另一面的光亮。

    周陽看見無數個窟窿出現,剎那間又為鮮血注滿。

    鮮血填滿窟窿的瞬間,只見鮮血好像水龍頭裡的水一般,噴出長長的血箭。繼而綻放成血花,在空中飛舞。

    千朵萬朵血花迸現,那是何等的壯觀!

    鮮紅的色彩,那是何等的美麗!

    這幅戰爭畫卷,不僅色彩鮮艷,場面波瀾壯闊,更是活色生香,活生生的,有著生氣。

    那就是匈奴的驚駭表情,揮動的胳膊,蹬動的雙腿,滾圓的眼珠……無一不是活的,無一不是那般豐富多彩……

    這場面之震憾人心,比起影視劇更多十倍、百倍的震憾力!

    周陽猛然間發現自己的喉頭發乾,好像三天沒有喝水似的,緊張、刺激、震憾的後果!

    匈奴的陣勢若是水的話,那麼,弩矢就是一塊巨大的石塊,把匈奴的陣勢砸出了一個巨大的空洞。馳騁中的匈奴好像給蒸發似的,原本疾馳的地面上沒有人影,只餘蹄印與煙塵。

    這些倒霉的匈奴,早已飛到別處,堆成了一座座山丘。

    山丘上長滿了紅色的樹木,就是要命的弩矢!

    「這就是漢人壓箱底的手段!」

    侯產兒只覺一顆心怦怦直跳,快從喉頭蹦出來了。軍臣單于給他的命令就是打,狠狠的打,把漢人壓箱底的手段打出來。

    他還沒衝到漢軍跟前,漢軍壓箱底的手段就用上了。

    弩陣威力奇大,具有毀天滅地的威力,要是這都不是壓箱底的手段,還有什麼手段算是壓箱底的呢?

    這點,已經勿用置疑了。可是,侯產兒頭疼的是,要如何才能脫離戰鬥呢?要如何才能不給強弩射殺呢?

    弩的射程非常遠,若是現在逃走,代價會很高。

    可是,若是不逃,代價會更高。在如此強大的弩陣面前,衝上去就是送死。

    當年河套之戰,匈奴不信邪,數十萬大軍前赴後繼,死傷無數,卻是連秦軍的衣角都沒有碰到。若是他不顧一切的衝上去,當年之事未必不會重演。

    唯今之計,只有撤,雖然要付出很高的代價。

    主意一定,侯產兒一撥馬頭,大吼一聲:「撤!快撤!」

    這道軍令很得人心,只是驚惶中的匈奴沒有歡呼,倒是驚呼聲響成一片,慌忙撥轉馬頭,疾衝而去。來得有多快,逃得就有多快。

    可是,即使他們逃得再快,漢軍的弩陣仍是在發威,一路「歡送」,讓匈奴留下了不少屍體。

    周陽一望,只見遍地死屍,不是人屍就是馬屍,堆成了一座座山丘。單獨躺著的屍體有之,更多的卻是給串成一串,橫七豎八的躺在地上。

    少說點,就是這一輪衝鋒,匈奴就付出了高達三四千的傷亡。這還是侯產兒處置果斷,及時撤退的結果。若是他稍微慢點,代價會更高加昂。

    望著象潮水一般潰退下來的匈奴,一眾大臣不明所以,驚奇得下巴都砸到馬背上了。

    這可是單于本部精兵呀,最能打的匈奴軍隊,他們出動,那是志在必得,潰退應該是漢軍,怎麼是匈奴呢?

    這種顛倒,還真難讓人接受。

    退下來的匈奴,人人臉上帶著驚怖之色,適才的凶悍氣勢蕩然無存了。不僅敗,還敗得連鬥志都沒有了,這太人難以相信了。

    弩陣射殺很恐怖,好多大臣現在還沒回過味來。

    「大單于,漢人擺下了弩陣!是弩陣呀!」侯產兒勇猛過人,不在其兄之下,膽量更是了得,一眾大臣還沒見他如此氣急敗壞過,不由得倒抽涼氣。

    「弩陣?」

    儘管已經有不少大臣猜出來了,聽了這話,仍是驚訝不置。

    若是他們有雲車,像周陽那般看得真切,就不會如此驚訝了。騎在馬上,縱然目力極好,又能看多遠呢?更何況,匈奴的馳騁會阻擋視線。

    「絲!」

    軍臣單于倒抽一口涼氣。

    匈奴不怕漢軍的戰車,也不怕漢軍的騎兵,就怕這弩陣,誰叫弩是騎兵的剋星呢?

    怕什麼,偏偏來什麼,這不是要人命嗎?

    「大單于,這是弩矢。」侯產兒把手中一枝血淋淋的弩矢遞到軍臣單于跟前。

    這是秦弩的弩矢,丈餘長,酒杯粗細,沾滿了鮮血,乍一看,好像一條紅色的蟒蛇,讓人生畏,軍臣單于心狠狠的抽搐一下。

    侯產兒逃跑的路上,順手抄起這枝弩矢,準備給單于好好瞧瞧漢軍壓箱底的手段。

    卻是沒有想到,軍臣單于著實嚇了一跳。軍臣單于伸手抓過來,略一打量,眉頭一擰:「這不是漢軍的弩矢。即使漢軍的大黃弩,也沒有這麼長,沒有這麼粗。」

    「是呀!」

    侯產兒的聲音有些尖細,甚是刺耳:「我們還在八百步外,這弩矢就到了。八百步呀!」

    「八百步?」

    這個距離,對於匈奴來說,那是災難的代名詞。

    只有一種弩,能射這麼遠。這種弩,匈奴永遠也不可能忘掉,因為,那是四十多萬人命換來的名字。

    「秦弩!」

    一眾大臣齊聲驚呼。驚呼聲此起彼伏,響成一片,還伴隨著抽涼氣的「絲絲」聲。

    軍臣單于手一顫,手中的弩矢差點掉在地上。他握在手裡的不是弩矢,是四十多萬人命換來的教訓:秦弩不可撼動!

    「漢軍怎麼可能有秦弩呢?」

    「不可能!」

    震驚之後,群臣馬上就是奇怪了。

    自從秦朝滅亡,秦弩就絕跡了,沒有再現過。今日不僅出現,還有這麼多,這事任誰也想不透,不得不驚奇不置了。

    軍臣單于寧願自己眼睛有問題,看到的不是秦弩弩矢,可是,手中的弩矢絕對是秦弩的弩矢,錯不了!

    「這個……」軍臣單于遲疑了半天,這才開口問道:「中行說,你熟悉漢朝內情,你可知,漢軍怎麼擁有秦弩的?」

    蒙恬在陰山中藏有秦弩一事,漢朝皇帝都不知道,要不是周陽意外遇到秦無悔他們,至今無人能知。中行說儘管才智不錯,若是能猜出來,他就不是太監,是神仙了。

    「大單于,這事,奴才實是不知,實是不知。」中行說額頭上滲出了冷汗。此事干係重大,他卻偏偏一無所知,萬一軍臣單于發怒,他可是吃不了兜著走。

    然而,他的擔心白費了,不僅軍臣單于沒有發怒,就是那些一向譏嘲他的在臣也沒有嘲笑他。因為他們心中的震驚至今仍在,哪有心情找中行說的不是。

    「大單于,我們現在怎麼辦?」

    一眾大臣眼巴巴的望著軍臣單于。

    若是沒有秦弩,他們肯定願與漢軍大戰一場。可是,秦弩是匈奴的惡夢,數十年沒有忘掉的惡夢,大量的秦弩出現在戰場上,他們哪敢與漢軍交戰。

    此時此刻,他們是巴不得軍臣單于下達撤退的命令,有多遠撤多遠,最好是撤回草原去。

    軍臣單于心念如電,轉動不停,暗自慶幸,幸好沒有倣傚項羽,在最後一刻改變了主意,沒把肉乾燒掉。若是戰事不利,還有吃的,還可以撤軍。若是把肉乾燒了,前有弩陣,沒有食物,只有拚命,那將會是匈奴歷史上的一場浩劫。

    「大單于,周陽如此佈陣的用意很明顯了。」一直沒有說話的伊稚斜開口了:「他是把弩陣放在正面,用來殺傷我們。他的兩翼和後背是薄弱處,這才派車兵去保護。對於車陣,我們不是有破解之法麼?」

    一句話提醒了軍臣單于,軍臣單于不住點頭:「左谷蠡王說得對!弩陣雖然可怕,只要我們不與之對面交鋒即可。右賢王,你率領你部本馬,對弩陣發起進攻,牽制住弩陣。」

    「大單于,你是知道的,我部兵馬不如大單于本部兵馬精銳,我破不了弩陣。大單于,還是派本部精銳攻打的好。」右賢王懼意頓生。

    開玩笑,攻打弩陣,那是攻打嗎?那叫送死!

    「你部不夠精銳才派你部去!」軍臣單于毫無動搖之心:「你的任務就是牽制弩陣,不要讓弩陣調到別處去。」

    「大單于……」右賢王仍是不願意。

    「就是要你們去送死!用死,來拖住弩陣!」軍臣單于火氣有些上湧,聲音很高,語氣頗為不善了:「你拖住弩陣,我率領本部精銳,對漢軍兩翼和後背發起強攻。只要你拖住了弩陣,就是大功!死一個勇士,我給你兩個勇士!」

    軍臣單于這安排不錯,與其把最精銳的本部兵馬調去牽制弩陣,還不如派二流軍隊去送死,用本部精銳去攻打兩翼與後背更划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再者,如此做,既可以攻破漢軍的陣勢,還可以保存精銳,一舉兩得。

    「若是你不願,右賢王就換個人來做!」軍臣單于的語氣很是嚴厲。

    右賢王一萬個不願意,不得不接令:「大單于放心,我會拖住漢軍的弩陣。」

    送死的人已經有了,接下來該是對漢軍兩翼與後背發起進攻了。

    然而,匈奴的攻勢並沒有馬上進行,而是有一個天大的難題擺在軍臣單于面前,那就是調整陣勢的問題了。

    軍臣單于原本是想用本部精銳來對付漢軍的中路,只要漢軍中路一敗,其餘兩翼的漢軍也就敗了。是以,他把本部精銳擺在中間。

    現在要調整陣勢,就成了難題。十幾萬本部精銳調走,需要很大的空間,也需要不短的時間。而且,右賢王的兵馬要來接管,這同樣需要空間,需要時間。

    一個處置失誤,會導致混亂。

    早知如此,把本部精銳擺在兩翼,把其他的軍隊放在中間,這就不是問題了。

    軍臣單于的想法很好,問題是周陽會給他機會實現嗎?周陽對單于本部兵馬可是念念不忘,只有把本部精銳給收拾了,匈奴才會大敗,若是給軍臣單于調整成功,那就是錯過千載難逢的良機了。

    周陽根本就不給軍臣單于這個機會,手中的令旗用力揮下,戰鼓震天,漢軍的巨型方陣開始動了,像海潮一樣,對著匈奴壓了上去。

    「漢軍威武!」

    沖天的戰號響起,直達九重天。

    弩手抬著強弩,陣勢不亂,對著匈奴騎陣行去。

    雲車上的周陽看得真切,上萬架強弩行進,就像上萬頭蓄勢待發的凶獸,呲著獠牙,伸出利爪,隨時會對著匈奴撲去。

    來到弩的射程內,周陽手中令旗一揮,漢軍停了下來。弩手把弩放下,開始裝弩矢。

    然後,就是萬弩齊發,對著匈奴的騎陣猛射!

    不計其數的弩矢,好像千條萬條飛蛇,頭尾相銜,織成一張巨大的矢網,對著匈奴騎陣當頭罩下!

    士氣可鼓不可洩,退,士氣必勢低落。漢軍趁勢掩殺,必然會導致大混亂,自相踩踏而死者,比起給弩陣射殺的損失還要大。

    變陣,根本不可能了,軍臣單于心念如電,只得一咬牙,命令本部精銳撲了上去。

    大屠殺,開始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