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漢帝國

第四卷 第五章 萬戶侯 文 / 殷揚

    第五章萬戶侯

    將士們高昂著頭,挺著胸,眼裡閃著熾烈的戰意,精神抖擻,只等著景帝的檢閱。

    程不識策馬而來,來到景帝面前,停了下來。在馬上微微欠身,這是馬上軍禮:「北征將士列陣完畢,請皇上檢閱!」

    景帝檢閱軍隊時,向景帝稟報,也是無上榮耀,李廣唱禮,這事就落到程不識身上了,這是周陽與一眾將領商議的結果。

    「將士們辛苦了!」景帝一拍赤電寶馬,緩緩從陣中馳過,大聲慰勞。

    「大漢萬歲!」漢軍將士們高呼,算是對景帝慰勞的回答。

    「漢軍威武!」沖天的戰號,出自百姓之口。

    在周陽、李廣、程不識、周亞夫、馮敬、公孫賀、公孫建、秦無悔的陪同下,景帝一邊慰營將士們,一邊策馬緩緩經過。

    等到景帝馳過,檢閱也就完成了。

    漢朝雖然數十年給匈奴壓著打,卻沒有忘記仇恨,一直想復仇。對軍隊很是重視,雖然漢朝採取的是防禦戰略,守得城池勿失即可。歷代皇帝時不時就要去巡視長安附近的軍營,細柳、灞上去得最多。

    漢文帝巡視細柳,發現周亞夫成為一段佳話。

    可是,與如今的檢閱根本沒法比。以前檢閱,那是為了打敗匈奴而巡視。眼下,卻是打敗了匈奴的勝利之師,完全不同,景帝笑得鼻子眼睛作了一家人。

    威武、雄壯、氣勢不凡,殺氣騰騰,這是勝利之師的寫照,遠非景帝巡視過的灞上之軍所能比,他能不歡喜麼?

    昂起頭,挺起胸,景帝一副揚眉吐氣之慨,拉轉馬頭,加快速度從軍陣中馳過,來到宮門前,翻身下馬,把馬韁遞給春陀,快步進了未央宮,再次登上城樓。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封賞,這是這次慶典的重要環節,依然振奮人心。

    在萬人期待中,景帝緩緩開口了:「匈奴橫行,滋擾華夏,邊關泣血,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朕不得已而興義師,賴天之幸,將士用命,長城大破匈奴,斬首四十餘萬,開一代雄風!大漢創建以來,從未有如此大勝!」

    略一停頓,微微一掃城下,不管是百姓還是將士們,無不是凝神細聽,大是滿意。做皇帝,除了建功立業,就是掌控別人的生死,行賞罰事最樂了。

    景帝做了這麼多年的皇帝,賞罰不知道進行過多少回,就沒有如今這般樂。平定七國之亂,升賞周亞夫、梁王、竇嬰他們,景帝很快活。可是,和眼下比起來,沒得比。這是對匈奴的大勝,數十年積累的憤怒、仇恨,化為無上喜悅,要不快活都不行。

    「賞功罰過,勸善之意,如此大勝,朕不惜重賞!」景帝的目光停在周陽身上,第一個要封賞的肯定是周陽,這沒什麼好說的。

    問題是,會封周陽何等之賞呢?謎底沒有揭開之前,依然是人們最關心的事情。所有人的目光,再一次集中在周陽身上。

    竇太后眼睛看不見,耳朵已經豎得老高了,她心裡一個勁的想「會給周陽何等之賞呢?」

    許茹更是一雙妙目瞪得滾圓,緊張得都快暈過去,南宮公主不得不扶著她。作為母親,周陽受賞,她很激動,很自豪,可是,在封賞到來之際,她又是緊張得快撐不住了。

    「周陽將門虎子,少讀兵書,深通韜略,不憤匈奴橫行,仗劍從軍,奮擊邊關!」景帝一通好聽的言辭下來,把周陽誇到天上去了。

    「我有這麼好嗎?」周陽自問一句。

    以前那個周陽,自小沒學好,吃喝玩樂,樣樣精通,鬥雞走狗,無不為,就是不讀兵書,這和「少讀兵書」挨不上邊。

    至於深通韜略,好像有點靠譜,周陽讀過不少商戰之書,和讀兵書沒什麼兩樣。

    仗劍從軍,奮擊邊關之語,那是奉令而行,不去也得去。

    匈奴橫行,周陽不憤,景帝這麼多讚賞之語中,就這句話最正確。

    周亞夫一臉的得色,拈起了鬍鬚,眼睛一睜一瞇的,非常享受。景帝那是金口誇讚,從此以後,周陽以前的那些破事兒,誰敢提?誰敢譏笑?

    經過景帝這麼一說,周陽簡直就是標標準准的「乖孩子」,好得不能再好,一個大義凜然,為國為朝廷的世家子弟就給刻劃出來了。

    「襲阿胡部營地,出謀敗匈奴左谷蠡王,就是單于的御弟伊稚斜,於安陶!」景帝生怕百姓不知左谷蠡王是哪一位,竟然解釋了一句。

    安陶之戰,是漢軍今年的第一個勝仗,早就傳遍了天下。可是,知道這竟是出自周陽之手的人卻不多,百姓一陣驚呼。

    「大帥威武!」

    百姓齊聲歡呼起來,吼聲之響亮,比起吼戰號一點不差。

    容歡呼聲停歇下來,景帝接著道:「雁門大捷,周陽謀之,引暴雨灌單于營地,一襲而敗之。」

    這個「引」字用得好,又給周陽又多了一項本領,那就是上曉天文,能夠把暴雨引到單于的營地去。

    那是因勢就勢,哪裡是引了?周陽聽得直皺眉。

    可是,百姓並沒有驚訝,而是一陣歡呼。因為,在百姓的聲口相傳中,周**有三頭六臂,會呼風喚雨,要引暴雨灌單于的營地,似乎並不難。

    景帝介紹完了周陽統兵以前的戰功,這才說他最大的功勞:「周陽奉旨統兵,殲滅左大都尉一萬精銳,驚走左賢王十萬大軍,大長大漢威風;火燒大漠,燒死匈奴牧民、牛羊無數;邊關鏊兵,連戰皆捷,斬首九萬;長城大戰,斬首二十餘萬。單于五十萬大軍,逃回龍城的不到十萬,這是大漢創建以來,最大的勝仗!」

    「大漢萬歲!」

    「漢軍威武!」

    「大帥威武!」

    景帝話音一落,百姓發出一片山呼海嘯般的歡呼聲。

    儘管已經知道漢軍大勝,可是,當最終的戰果從景帝嘴裡說出來時,震憾力依然那麼強烈,百姓賣力的吶喊,長安再一次陷入了沸騰!

    聽著百姓的歡呼聲,周陽的眼睛濕潤了。在邊關與匈奴鬥智鬥力,所吃的苦,受的累,多了去了,讓人筋疲力盡。可是,有百姓的認可,這比什麼都重要,值了!

    絕對值了!

    「四十餘萬吶!」

    「四十餘萬吶!」

    宮闕上的王爺、徹侯、關內侯、王子、美人們,不住感歎。別的不說,光是聽聽這個數字,就很震憾人心了!

    景帝很是興奮,吸口氣,強抑一下激動的心情,接著道:「此戰,大漢繳獲了四十多萬匹駿馬,繳獲的帳幕堆成了山,繳獲的彎刀堆成了山,繳獲的……」

    越說越興奮,景帝一口氣不知道說了多少個「繳獲的」。

    歷來只有匈奴擄掠漢朝,屠戮漢朝的村莊,就沒有漢朝繳獲過匈奴的東西,如今不僅繳獲,還堆成了山。駿馬更是驚人的數十萬之多,這比任何誇讚之辭更容易激動人心,百姓又是驚天的歡呼。

    這事太振奮人心了,百姓的歡呼聲久久不能平息,直到景帝一而再,再而三的雙手下壓,要百姓停下來,方才停歇。

    說完了周陽的功勳,就該是封賞了,百姓緊盯著周陽。

    在百姓的期待中,景帝金口張開,吐出了一長串美妙的音符:「朕封周陽破虜侯,位在關內侯,賜邑一萬三千戶!」

    竟然是萬戶侯!

    周陽立下如大功,景帝肯定會重賞,這是必然的。可是,景帝一封就是一萬三千戶食邑的萬戶侯,還是大出人們的意料。

    周亞夫名滿天下,平定七國之亂,也沒有一下子封成萬戶侯,也是一步一步積功才成為萬戶侯的。

    周陽直接就是萬戶侯,這是漢朝創建以來,除了蕭何、張良、陳平、曹參、周勃、樊噲這些功臣以外,第一個被封為萬戶候的人。

    這開了漢朝一代先河。

    周陽的戰功很大,大長了漢朝的威風,讓漢人揚眉吐氣,給封為萬戶侯,正是百姓所盼的,又是一陣驚天的歡呼聲響起。

    「大帥威武!」

    百姓揮著胳膊,大聲吶喊起來。

    萬戶侯,在漢朝是至高無上的榮耀,是大功勞的代名詞。

    「萬戶侯」這個詞流傳於後世,激勵多少豪傑!

    周陽萬萬沒有想到,景帝竟然一下子封他為萬戶侯,不由得愣住了。周亞夫紅光滿面,忙提醒一句:「陽兒,快謝恩!」

    「謝皇上!」周陽這才清醒過來,向景帝致謝。

    景帝很是享受的看著周陽,當皇帝的感覺真好:「北闕甲第賜破虜侯府一座!」

    對功臣賜府第,這是漢朝的例行之事,這事一點也不意外。

    景帝的封賞一完,周陽正式成了侯爺,漢朝的新貴誕生了。

    漢爵二十,最高的是徹侯,後因犯漢武帝的諱,改成列侯。其次是關內侯,周陽這個破虜侯,就是第十九級,並不是最高的徹侯。

    徹侯,在整個漢朝數百年的歷史中,也沒有幾個人獲封。主要是開國幾大功臣,至於他們的後裔,即使繼承了爵位,也不會是徹侯。因為漢律規定,庇蔭於祖輩,爵位自降一等。蕭何、陳平、張良他們的後人,雖是繼承他們的爵位,已是關內侯,不再是徹侯。

    準確的說,在這一時期,漢朝已經沒有人獲得徹侯的爵位了。

    周陽這個破虜侯,是所有侯爺中,很靠前的了。周陽若要成為徹侯,還得一場一場戰爭的熬,還得再打幾個這樣的大勝仗。

    徹侯以上就是諸侯王了,這是禁忌,根本就不可能落在異姓頭上。劉邦刑白馬而盟「非劉不得王」,這是漢朝的鐵律,一直給執行了數百年。

    打破這一金科玉律的是曹操,逼漢獻帝封他為魏王,劉邦這一盟誓方才被廢掉。

    無數雙火熱的目光集中在周陽身上,火辣辣的,彷彿要把周陽融化一般。

    萬戶侯在漢朝雖不如徹侯那般稀少,卻也不多,沒有驚天動地的功勞是不可能成為萬戶侯的,這本身就惹人艷慕了。

    最讓他們艷慕的是周陽的封號,破虜侯,這三個字意味著什麼?景帝封周陽為破虜侯,大有深意,只要一品就能明白。

    長城大捷,漢軍大勝,匈奴大敗。匈奴是大敗,還沒有「破」。

    河套之地、漠北之地、龍城、單于庭、狼居胥山,這些對匈奴至關重要的地方還在匈奴手裡,離破的程度還遠著呢。

    後人說漢武帝「擊破」匈奴,而不是說「擊敗」匈奴,雖只一字之差,境界卻是天差地遠。哪種程度才能叫「破」呢?至少不能再恢復過來,不能再威脅中國的安危。

    趙武靈王、李牧、蒙恬,哪一個不是大敗匈奴,取得了驚人的戰果。可是,匈奴敗而不破,又恢復過來了。

    在中國歷史上,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中,只有漢武帝進行的對匈奴戰爭當得一個「破」字。至於唐朝對突厥的戰爭,境界更高,直接就是「滅」字,不是破字了。

    周陽這個破虜侯橫空出世,還不耐人品味嗎?

    艷慕又能怎樣?誰叫周陽是數十年對付匈奴最有辦法的人呢?漢朝若是決心立定,要破匈奴,要追到漠北,統兵之人,捨周陽其誰歟?

    周亞夫開心得真想開懷暢笑,有這個封號在,將來破匈奴一事,幾乎就是周陽立功了。周亞夫可是知道景帝的雄心有多大的,要不是現在不能笑,他肯定是摟著周陽笑個痛快。

    「萬戶侯!萬戶侯!」

    許茹一個勁的嘀咕著,右手不住捶著胸口,一顆心快從胸腔中蹦出來了。

    「許姨,恭喜!」南宮公主向許茹道賀。

    「謝公主!」許茹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

    對周陽的封賞一完,百姓、觀禮的徹侯、關內侯、王爺、太守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生子當如周大帥」,這成了美談。周陽歲在弱冠,就給封為萬戶侯,一定會成為千古美談!

    封完了周陽,接下來該是封賞李廣、程不識他們這些大將了。

    景帝清咳一聲,道:「飛將軍李廣神箭無敵,數逐單于,傷單于肩,獲單于坐騎,功莫大焉,爵關內侯,賜邑八千戶。」

    李廣不能封侯,一直是千古憾事,多少人為他遺憾。更有人感慨,為李廣鳴不平,說漢朝的軍功體制有問題,漢朝皇帝無情。其實,這說明了漢朝軍功制度的良好,只認軍功不認人,哪怕你是皇親國戚,沒有戰功,也不能封侯。

    漢朝軍功制度主要是承襲秦朝,秦朝軍功就是這樣,認功不認人。哪怕是秦王的兄弟、長輩,沒有軍功,也不能封侯。

    象衛青、霍去病這樣的私生子,不要說在漢朝,就是在現代社會,私生子也會遭人白眼,為人瞧不起,漢武帝卻簡拔他們做了大將軍,建立了莫大的功業,位在封侯,傳為千古美談。

    對漢朝的軍功制度,我們更多的還是讚美,而不是詆毀。

    可是,名將如李廣,卻不能封侯,著實讓人扼腕。認真研究李廣進行的戰役,他的確是不夠封侯的資格。在數次重大的戰役中,他總是失期。像漠北決戰這樣重要的戰役,他趕到的時候,衛青已經大勝了。李廣羞愧無地,最後在軍中『自殺』。

    他『自殺』一事,還惹出一場莫大的風波。李廣的兒子李敢,以為是衛青逼李廣『自殺』,就去逼問衛青,還打傷了衛青。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性格與衛青的低姿態完全不同,知道這事後,勃然大怒,竟是在離漢武帝不遠的地方把李敢給射殺了。

    為了保全霍去病,漢武帝還撒謊,說李敢是給鹿撞死了,太史公以此譏笑漢武帝。

    如今,李廣如願封侯,成為千古美談。

    「謝皇上!」李廣高喉嚨大嗓子,透著無盡的喜悅。

    景帝很是滿意,接著道:「賜程不識爵關內侯,食邑七千戶。」

    程不識與李廣同為邊關名將,只是,程不識沒有逐單于,箭傷單于的功勞,食邑少了一千戶。

    漢朝對臣子的賞賜多用食邑。若是不夠晉爵的話,就增封食邑。至於食邑多少,沒有定數,功勞越大,得的越多。像張良,劉邦很豪爽的封他「子房自擇齊地三萬戶」。張良推辭不要,說他在陳留與劉邦相遇,願得陳留之地,劉邦就封他為留侯。

    張良、蕭何這些功臣,食邑多達數萬戶,比起周陽多得多,周陽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一個接一個的封賞,封了公孫賀關內侯,食邑五千戶。公孫建和公孫賀一樣是五千戶,關內侯。馮敬也封了關心侯,食邑六千戶。

    輪到秦無悔了,周陽的眼睛睜大了。儘管早就知道景帝會封賞秦無悔,可是,當這一刻到來時,周陽仍是有些緊張。

    秦無悔是前朝軍人的後裔,漢朝皇帝封賞他,絕對是奇談。不僅周陽關注,李廣、程不識他們哪一個不關注呢?

    「賜秦無悔爵關內侯,食邑四千戶。」景帝眼裡光芒閃動,於秦無悔的來歷絕口不提。

    不是景帝沒魄力提,而是現在他的身份不能公諸於眾,因為這涉及到軍事機密。陰山中不僅僅有秦弩,還有很多軍械、糧草,若秦無悔的來歷一旦公開,匈奴能不懷疑嗎?

    軍臣單于、伊稚斜、中行說,哪一個笨了?

    一旦讓他們起疑,就要去陰山中尋找。陰山中有數百個藏兵洞,儘管有蒙恬設計的機關,匈奴要發現很困難,可是,並非不可能。

    瞎貓能碰上死耗子,難道匈奴不能湊巧找到幾個?一旦給匈奴證實了,匈奴就會大規模去找,陰山現在還在匈奴手裡,後果不堪設想。

    按照秦無悔的功勞,他們守護陰山的糧草、軍械,數十年如一日,忠義感天動地,封個萬戶侯不是問題。可是,那樣做的話,會讓人生疑,是以,景帝把握好了分寸,只封他四千戶,不惹人起疑就行了。

    對秦無悔的真正封賞,要等到奪回河套,拿回陰山去了。那時,再賞回來便是。

    對景帝的處置,周陽很是佩服,景帝明君,做事不操切,難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