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漢帝國

第四卷 第九十一章 治嶺南之策 文 / 殷揚

    第九十一章治嶺南之策

    周陽的帥府裡堆滿了竹簡,周陽拿起竹簡,略略一掃,放了下來,又拿起一捆。如此週而復始,不過半天功夫,滿屋的竹簡就給他看光了。

    活動一下身子,周陽不住搖頭:「這個趙佗!」

    趙佗和周亞夫是一類人,善長軍務,不善政事。他雖是做了數十年的南越王,於南越的情形不是那麼瞭解,怪不得在他的治理下,南越越來越弱,給閩越王鄒郢欺凌。

    這麼多年來,閩時數次三番攻打南越,固然是因為趙佗年歲大了,無法上戰場,也有他無治國之才的因素。

    「大帥,在想什麼呢?」朱買臣一步跨了進來。

    「主簿,你怎麼來了?你不是在處理政務嗎?」周陽微覺好奇。

    「政務?」朱買臣不住搖頭,笑道:「南越政務的處理比預料要難。趙佗枉自做了這麼多年的南越王,於南越的情形竟然不瞭解,還不如鄒郢對閩越的治理。這也沒關係,只要花點時間就能完成。」

    「你也是這麼看的?」周陽招呼朱買臣坐下,道:「我一直在想,南越的土地比起閩越要大很多,為何不如閩越強盛。這麼多年來,鄒郢數次起兵攻打南越,而南越不能報仇雪恨。趙佗的年歲大,不能上戰場固然是一個原委。更重要的是,他不善治國,南越在他的治理下,越來越弱。」

    「大帥說得對。」朱買臣很是贊同周陽的點評:「若論地域,南越是閩越的兩三倍,口眾也多得多,還有前朝大量的軍械。可是,閩越卻是壓著南越打,讓人慨歎。」

    「南越一直不強,主要原委有三個:一是地形複雜,多山地叢林,交通不便。二是口眾太少,南越的地域很大,要是在中原,如此廣闊的地域上,沒有上千萬百姓,也有七八百萬,南越總共不過三百多萬人。三是治理不得其法,技藝落後,比起中原差得太遠。」周陽手指不住輕擊短案,眉頭一挑道:「不僅南越如此,閩越也是這樣。若是不把百越之地治理好,終歸是個亂局。」

    得到土地,就要治理好,不然早晚生亂,這是無數歷史證明了的。

    「大帥所言有理,我也是這般認定。」朱買臣敲敲額頭道:「我就是為這事,前來找大帥商議,如何治理嶺南。」

    「哦。」朱買臣善長政事,周陽雖是關心南越的治理之務,卻不用操心,大是意外,笑道:「這不是你的事麼?怎麼扯上我了?」

    「大帥,你休要撂挑子。如此大事,光憑我哪能成呢。」朱買臣不住搖頭:「大帥,你可有妙策?」

    「哪有什麼妙策。」周陽撫著額頭,笑道:「要想讓嶺南之地富饒起來,沒有數十年、上百年的努力,是不行的。」

    「是需要很長時間。可是,只要做好了,也不需要那麼長時間。」朱買臣的話讓周陽大是意外,打量著他,問道:「此話怎講?」

    「大帥,三大弊病裡,最重要的就是第二條,口眾太少。」朱買臣眼中光芒一閃道:「只要有了人,就可以修路,交通就能便利起來。還可以擇聰明才智之士,去中原求學,學成之後回到嶺南,這第三條很快就能拉近。」

    這話說到要害處了,人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了人,什麼事都好辦。問題是,漢朝缺的就是人口,儘管漢朝全盛時期有六千多萬人口,遠遠滿足不了需求。

    現在我們的人口太多,在漢朝卻是人口太少,若當時有兩三億人口,中國可以征服世界。

    說到人口,周陽就頭大了。人口這東西不能像別的東西,可以速成,得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能慢慢擴大。

    南越就是現在的廣東、廣西、海南島、越南北部,這麼大的地方,才不過三百來萬人口,這還有秦始皇遷入嶺南的中原百姓和留在嶺南的五十萬大軍。要是沒有秦始皇當年的努力,如今南越的人口會更少。

    要想讓南越的人口多起來,最簡捷的辦法,就是倣傚秦始皇當年的舉措,從中原遷入百姓。這辦法的效果非常顯著,卻是不能再執行。

    原因很簡單,自打主父偃提出移民實邊策之後,大量的百姓給遷去北方。百越收復以後,漢朝的戰略重心將會轉移到北方去,將是與匈奴的生死之戰。把百姓遷到北方,比遷到南方更加重要,更有意義,作用更大。

    「口眾怎麼就這麼少呢?」周陽苦惱的撫著額頭。現代社會,人口爆炸,患人口太多,漢朝卻患太少,頭疼。

    「哎!能不少嗎?」朱買臣歎口氣道:「先不說南越,就說中原,出生十個人,能有五六個人活到老就不錯了。」

    「這麼低?」才一半的存活率,這也太低了,周陽大是震驚。

    「這還叫低?這已經夠高了,嶺南之地,十人中能有三四個人活到老就不錯了。」朱買臣不解的看著周陽,剖析道:「大帥,你想啊,人一出生,就有很多疾病。這樣病啊,那樣病的,這就要死多少?更別說,剛出生的幼嬰死得就更多了。數十年裡,還有疫病,戰亂,天災**,十個中有五六個活到老,很不錯了。」

    天災**,這種事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不可避免,誰也奈何不得。

    好在天災**並不是每年都有,並不是人口存活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造成古代人口不高的主要原因就在於醫療水平有限,比起現代社會差得太遠了。在古代,治癒率達到百分之八十,就是良醫。若是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那就是名聞天下的神醫,倉公這種級別了。

    如此治癒率,要是放到現代社會,那是醫療事故不斷,牢底都會坐穿。

    更別說,嬰幼兒的免疫力低下,抵抗能力不強,死亡率居高不下。

    「要是遇到疫病之年,一年就要死掉數萬,十數萬,甚至數十萬。」朱買臣最後搖頭,很是惋惜的道:「要是沒有這些致命之事,中原的口眾會多得多。嶺南之地,比起中原就差得遠了,他們的死亡更多。」

    「疫病?」周陽的雙眼放光,雙拳緊握,大是振奮。

    「大帥,你怎麼了?」朱買臣看得不明所以。

    「主簿,你說這疫病要是能防止,大漢的口眾會不會多起來?」周陽不住搓手。

    「那是一定。」朱買臣微一點頭。

    「說到疫病,我倒是有些想法。」周陽來到漢朝近兩年了,主要精力用在軍事打仗上,於民間疾苦所知不多,要不是朱買臣說起此事,周陽還真想不明白漢朝人口不多的原委。

    說到預防疫病,作為現代人的周陽,還真知道不少。從小到大,不論在學校,還是在社會,都會接觸疫病預防知識,周陽就記住了不少。

    諸如天花、霍亂、黑死病這些疫病是從遠古時代一直流傳下來的,現代的防治方法對漢朝不一定有用,沒那藥物和條件,也有借鑒意義。

    在古代,疫病非常可怕,可以奪去數萬、十數萬、數十萬人的性命。要是遇到特大瘟疫,死人過百萬都不是問題。

    若是把這些疫病防止知識用到漢朝,就會挽救無數人的性命,存活率一高,漢朝的人口數會急劇增加。

    「你還會治病?」朱買臣難以置信的打量著周陽。

    「談不上。只不過,有些想法而已。」周陽大是歡喜,解決了人口問題,漢朝會更加強大,文治武功將會更加鼎盛。

    「至於修路這事,我也有些門道。」周陽猛的想起,火藥可以用來開礦修路。要是漢朝有了火藥,做起事來就事半功倍。

    可是,周陽僅知道火藥的配方,卻不知道原料的提煉方法。這不要緊,可以讓漢朝工匠研究。我們祖先不乏創造力,有智慧,周陽已經無數次見識了,若是周陽提出,由他們來研究,火藥未必不能出現在漢朝。

    「什麼辦法?快說!」朱買臣很是急切的催促起來。

    「眼下用不了。容我回到長安再來處置。」漢朝的良工巧匠主要在長安,研究火藥這事,非得回到長安不可了。

    「稟大帥,衛青的捷報。」朱買臣還待再問,趙破奴進來,向周陽稟報。

    周陽把捷報接過,展開一瞧,笑道:「衛青打得不錯,東鯷全部歸降了!」

    朱買臣接過捷報,瀏覽一遍,讚道:「衛青果然了得!雖說大漢聲威遠揚,可是,東鯷必是有不少心懷不軌之人,能以如此小的代價收了東鯷,實是難得!」

    他說得沒錯,衛青就多次遇到心懷叵測之人,好在衛青果決,堅決鎮壓。在他軟硬兼施下,東鯷部族紛紛歸降。

    「是啊!」周陽大是讚賞道:「馬上寫成捷報,向皇上報捷!還有,給李嚴傳令,要他去東鯷替回衛青。」

    「換回衛青?」朱買臣有些意外。

    「衛青能文能武,放到東鯷太屈才了,讓他回來擔大任吧。」周陽對衛青非常滿意,決心再給他歷練的機會。

    「那是,那是。」朱買臣對此也無異議。

    「要告訴李嚴,一定要約束好軍隊,要號令嚴明,不得擾民!違者,斬!」周陽臉一肅,沉聲道。

    「諾!」趙破奴應一聲,立即去辦理。

    xxxxxx

    經過周陽、朱買臣、公孫賀、公孫建、秦無悔他們的努力,軍隊的整編,南越政務有條不紊的展開,進展非常順利。

    繁重的事務總算是過去了,周陽不由得長舒一口氣。可是,這種輕鬆沒有持續幾天,隨著公孫弘的到來而終結,不得不再次忙碌起來。

    公孫弘帶來了景帝的旨意,周陽的上奏全部允准不說,還更進一步,要在南越和閩越大規模尋找當年戰死秦軍的遺骸。

    六十年前,五十萬秦軍南下,戰爭不斷,整個平定嶺南的戰爭打了三四年方才結束,戰死在山嶺野地的秦軍不知道有多少,要去找他們的遺骸,談何容易。

    就是在當時,趙佗他們也沒有做到,更別說還是六十年後去尋找,那難度大了何止十倍。六十年前的童子,到如今,要麼泉下作古,要麼滿頭華髮,知情人在哪裡去找?

    儘管難度很大,周陽也沒有二話,仍是派人四處尋找。

    秦軍南征,他們的功勞淹沒在歷史的灰塵中,是該讓他們的功勞重見天日。這是他們該得的,稱他們為「民族英雄」也不為過。

    最激動的自然是趙佗了。以他想來,景帝能准了周陽的奏章就不錯了,沒想到景帝更進一步,在嶺南大規模尋找秦軍遺骸,對於他來說,再也沒有比這更讓他歡喜的了。

    整日裡,趙佗拄著枴杖,這裡走走,那裡看看,東邊瞅瞅,西邊問問,關心不已。來去如風,一天要走動好多地方,哪裡是近百的人了,就跟壯年差不多。

    這事不僅在南越進行,還在閩越展開。當年秦軍南下,平定的是整個嶺南之地,主要是南越和閩越。之所以有閩越、南越之分,那是因為秦末戰亂,閩越的部族首領搖把秦軍從閩越給驅逐出去了。

    搖當年之所以能把秦軍從閩越驅逐出去,這和士氣有很大的關係。秦末戰亂,秦朝覆滅,這對秦軍的士氣打擊非常大,可以說是致命的。儘管如此,趙佗還是穩定了南越,沒有讓南越給閩越吞併。

    若是南越給閩越吞併的話,百越之地就是一統,是一股龐大的力量,對漢朝南邊的威脅非常大,這對漢朝非常不利。

    保住南越,沒有落入搖之手,這本身就是趙佗的大功。

    命令傳到之後,嚴助組織人手尋找。一時間,整個嶺南之地,到處都是尋找秦軍遺骸的人員。可是,收效並不大,費時一個多月,只找到三千多具。

    六十年前,五十萬秦軍南下,沒有一個回返中原,除了趙佗,全部死在嶺南。也就說,除去趙佗找到的十幾萬以外,其餘三十多萬秦軍成了無名英雄。

    他們是民族英雄,歷史會記住他們!

    又持續了半個月,找到的遺骸越來越少,周陽和趙佗、朱買臣、公孫弘他們商議之後,下令不再尋找。

    接下來的事,就是把這些遺骸、骨灰運回中原。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費時費力。幸好,忠魂殿中全是骨灰,運輸起來省事多了。

    十幾萬骨灰,就需要數百輛馬車來運輸。再加上找到的數千具遺骸,全部用棺槨,又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做棺槨,調集人手、馬車,又用去十幾天。

    時間算下來,已經快到年底了,漢軍得北撤。自從秋末開始,漢軍奉命去睢陽平叛,到如今,用去了快半年時間。雖然他們戰功顯赫,可是,漢匈大戰更形重要,得把他們調回去,以他們為骨幹,訓練更多的軍隊。

    匈奴自從軍臣單于率軍西征以來,征服了不少部族,據說都打到天山去了,整個西域幾乎全部落入了匈奴手中,匈奴的實力在快速恢復中。漢軍的擴軍得抓緊時間進行,要不然,時間來不及。

    撤軍這事,周陽早就上奏了景帝。景帝同意早日撤軍,要朱買臣留在南越,處理政務。另外,要周陽從諸將中挑一合適之人,統領駐守南越的漢軍。

    「大帥,你打算讓誰留下來?」朱買臣問道。

    「你說呢?」周陽並沒有回答,而是反問一句。

    「這個……我以為得留下一員大將。」朱買臣微一沉吟道:「不是飛將軍,就是程將軍。」

    李廣和程不識皆是邊關名將,獨擋一方的人物,不僅精通軍務,對政事很是熟悉,從他們二人中擇一留下,對穩定南越來說,再合適不過了。

    「你的胃口真大。」周陽搖頭道:「這次撤軍之後,緊接著就是擴軍。不是訓練五萬,至少要訓練十萬。飛將軍善長射箭,程將軍沙場老將,訓練軍隊能少得了他們?」

    南越對於漢朝很重要,可是,比起即將進行的漢匈奴大戰,又有所不如,那可是生死戰。訓練軍隊這事,少不了李廣和程不識,朱買臣雖是惋惜,卻也無異言:「大帥,你打算讓誰留下來?」

    「傳衛青!」周陽並沒有回答,而是衝門外吼一聲。

    「諾!」兵士應一聲,自去找衛青。

    「你不會是要衛青留下來吧?」朱買臣有些難以置信。

    「難道不可以?」周陽反問一句。

    「衛青精明幹練,處事明斷,極是機敏,可他只不過是個校尉。」朱買臣遲疑了一下,道:「恐難服眾呀!」

    「我統兵時,不也是校尉嗎?」周陽笑道:「別小看了衛青,給他機會,他會讓你吃驚。」

    象衛青這種天才來說,需要的就是機會。周陽打算派衛青擔此任,讓他再磨煉磨煉。坐鎮南越,一切事務都要自己獨立決斷,這對衛青的成長有莫大的好處。至於打匈奴一事,到那時,把他調回去就行了。

    「見過大帥!」衛青快步進來,沖周陽行禮。

    周陽一打量衛青,雄赳赳,氣昂昂,除了精悍、驃銳外,更多了幾分沉穩之氣,收台灣一戰,讓他進步不小。

    對這結果,周陽大是滿意,笑道:「衛青,收東鯷一戰,你打得漂亮,用最小的傷亡,換得最大的戰果!今天,我要派一個更重的擔子給你。我們就要北撤了,長沙駐軍調入南越,需要一個人來統領,就由你擔此任!」

    「啊!」衛青大是意外,躬身道:「大帥,衛青人微言輕,恐難勝任,還請大帥別擇賢能。」

    「就你了!」周陽以不容置疑的口氣道。

    「這個……」衛青略一遲疑,領命道:「謝大帥!大帥放心,衛青一定盡力,把南越打理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