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漢帝國

第四卷 第五章 機不可失 文 / 殷揚

    第五章機不可失

    不僅周陽這般想,就是李廣、程不識、衛青他們也是這般想。

    「司馬義是前朝國尉司馬錯的後人,秦楓是燕國大將秦開的後人。」劉徹指著二人。

    「司馬錯?秦開?」一陣驚訝聲響起。

    司馬錯與秦開在戰國時代,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名氣非常大。漢朝離戰國時代並不算遠,還流傳著他們的故事,李廣他們很是詫異,個個睜大眼睛,打量著二人。

    「司馬錯,前朝國尉。商鞅離世後,他接任秦國國尉,他駁斥張儀,力主收巴蜀。秦並巴蜀,國力大增,東向而爭天下,大佔上風,司馬錯之力也!」劉徹接著介紹:「司馬錯晚年,離開秦國,招驀一批義士,奔赴遼東,抗擊東胡。到如今,數百年過去了,司馬一族在遼東扎根,終成大族。」

    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周陽恍然,不住點頭,於司馬錯抗擊東胡一事,大是讚賞。

    春秋戰國時代,北方胡人侵擾中原,為禍日烈。其中,為害最大的並不是匈奴,而是胡人,是東胡。多少志士為了抗擊東胡,而奔赴邊關。司馬錯是其中之一,是其中名氣最大,成就最為斐然的一個,因為他有著傑出的軍事才幹。

    「秦楓的祖上是燕國大將秦開。秦開,曾率燕軍,在遼東大破東胡,東胡遁走千里。是以,秦開一脈,遂成遼東大族。」劉徹指著秦楓介紹。

    秦開是燕國大將,與樂毅是同時代的人物,曾是樂毅麾下的猛將,跟隨樂毅參與滅齊之戰。眾所周知,樂毅相燕,燕國由是變強,燕軍東指,下齊國七十餘城,齊國差點給滅了,要不是齊國出了一個天才的將領田單的話。

    田單能夠破燕軍,光復齊國,那是因為燕昭王死了,燕惠王中了田單的反間計,罷了樂毅的兵權,命騎劫為大將。騎劫有勇無謀之人,不堪為統帥,給田單火牛計殺得大敗。

    當時,燕軍死傷無數,潰不成軍,獨有秦開所率燕軍安然撤退,損失不大,由是知名,成為燕國大將。

    燕國地處北方,是戰國七雄中被北方胡人滋擾最為頻繁的國家,既要受到匈奴的攻擊,又要受到東胡的滋擾,邊患極為嚴重。

    相較來說,東胡的滋擾更形嚴重,秦開被派去遼東抗擊東胡。他有著不凡的軍事才幹,一舉襲破東胡,東胡破膽,遠遁千里。

    秦開破擊東胡的功績,雖然史書記載得較少,卻是對華夏做出的巨大貢獻,時隔數百年後,知者仍是不少。

    對司馬錯、秦開這些熱血志士,周陽很有好感,站起身,行禮道:「原來是志士之後,失敬!失敬!」

    「大帥過獎!」司馬義與秦楓一齊回禮,臉上帶著欣喜之色。

    周陽是名滿天下的統帥,能得他讚賞,那是莫大的榮耀。

    李廣他們和周陽一般心思,一一見禮,連道失敬,司馬義、秦楓二人樂得張大了嘴,哪裡合得攏。

    「匈奴此次攻打東胡,極是兇猛,東胡潰不成軍,不得不請出他們,前來長安,向大漢求援。」劉徹最後道:「你們二位給將軍們介紹一下東胡情形。」

    司馬家和秦家,是東胡的死對頭。可是,這種時候,對頭更可信,東胡這是不得已而向他們求助。

    二人應一聲,對視一眼,司馬義道:「要說清眼下情形,就得從東胡的歷史說起。」

    開場白一完,詳盡說起東胡的歷史。他們是遼東大族,數百年來與東胡大小戰役上百,對東胡極是瞭解,說得非常詳盡。

    東胡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準確的說,東胡和匈奴不同,不是一個真正的民族,而是一個部落聯盟,東胡一支是其中最大的一支。東胡王雖然權力不小,不過是一個盟主罷了,不像匈奴的單于,是真正的部落首領。

    在春秋戰國之時,東胡非常強大,對中原大肆滋擾,曾經一度侵入中原,差點把中原給佔領了。要是沒有五伯聯合天下諸侯出兵,把東胡打出去的話。

    「胡虜」一詞流傳極廣,其中「胡」字,就和東胡有關。

    東胡除了滋擾中原以外,還對相鄰的遊牧民族進行戰爭,其中受害最大的就是匈奴了。

    匈奴在冒頓統一之前,並不是那麼強大,四分五裂,其實力大打折扣。趙武靈王時匈奴南下河套之地,頭曼單于南下河套,固然有爭奪肥美水草地的想法,亦有架不住東胡進攻的因素,在東胡的強大攻勢面前,匈奴不得不選擇避其鋒芒。

    結果卻是遭到趙武靈王和蒙恬的進攻,大敗而逃。

    匈奴兩次大舉南下,都是大敗而歸,國力大損,口眾銳減,東胡卻沒什麼損失,對匈奴打得更凶狠了。

    冒頓殺父自立為單于後,第一件事就是被東胡訛詐。東胡先是要冒頓的駿馬、閼氏,冒頓全給了。

    在當時,不僅東胡,還包括匈奴的大臣都以為冒頓是膽怯,膽小怕事,認為他無能。

    東胡得了便宜之後,得寸進尺,獅子大開口,要匈奴的土地。匈奴的群臣原本以為膽小的冒頓一定會同意,卻是沒有想到,冒頓火了,召集部眾,率領大軍殺奔東胡。

    東胡得了不少好處,滿以為冒頓膽小,不敢有異動,已經做好了接收土地的準備,根本就沒有想到冒頓會率軍前來。給冒頓打了一個措手不及,損失慘重,死傷無數。

    這一仗,對東胡來說,是致命的。從此以後,強大的東胡開始走下坡路了,再也沒有恢復過來。

    冒頓解決了東胡這個最大的威脅之後,這才騰出手來發動戰爭,統一了匈奴。經過數年的戰爭,匈奴第一次被統一在一起,其實力倍增,最後才有平城圍劉邦,遺書謾高後之事。

    冒頓是匈奴歷史上最有才幹的領袖,他統一匈奴之後,並沒有對東胡發起大規模的戰爭,而是對漢朝大打出手。究其原因,不外在於漢朝富饒,讓匈奴垂涎,而東胡,現在的東北三省,是苦寒之地,遠遠不如漢地錦繡。

    冒頓之後的老上單于,還有現如今的軍臣單于,都奉行與漢朝戰爭的方略,而不是對東胡大打出手,東胡這才有了喘息之機,一直苟言殘喘至今。

    儘管匈奴沒有追擊,東胡卻是再也沒有恢復過來,王權給削弱,兩支部落迅速崛起,成了東胡最大的兩支勢力。一支是住在鮮卑山附近的鮮卑一族,另一支是住在烏桓山附近的烏桓一族。

    鮮卑、烏桓兩族,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影響力。烏桓在三國時,給曹操征滅。曹操征烏桓之後,還寫下了《觀滄海》的名篇。

    鮮卑一族在南北朝五胡亂華時代,深入中原,建立了政權。喜歡金大俠小說的朋友,就知道會「斗轉星移」的姑蘇慕容世家,就是鮮卑一族。從根上說,慕容世家其實是東胡一支。

    除了鮮卑和烏桓這兩支外,東胡還有柔然、室韋、庫莫奚、契丹、蒙古這些民族。

    其中,契丹和蒙古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名。最有名的就是蒙古一族了,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

    追根溯源,蒙古仍是東胡的一支。

    長城大戰之後,軍臣單于採納了中行說的方略,吞併附近的部落,增加土地口眾牛羊,以此來加快匈奴的恢復速度。軍臣單于率軍西征,不僅滅掉了月氏,還把西域給收了,匈奴的土地擴大了不少,口眾也增加了。

    儘管如此,匈奴仍是沒有恢復到長城大戰以前的水準,若與漢朝大戰的話,討不了好。軍臣單于決心執行中行說方略的第二部分,對東胡用兵,逼迫漢朝發兵,在廣漠的東胡之地與漢朝大戰一場。

    若是漢朝不出兵,匈奴就收了東胡之地,對漢朝的威脅更大。匈奴收了東胡之後,匈奴與漢朝的邊境就從隴西到遼東,也就是從現在的青海到東北,這是上萬里長的戰線,漢朝要據守,難而又難。

    更別說,得到東胡的部落口眾,匈奴的實力不僅恢復,還更加強大,到那時,就可以與漢朝大戰了。

    若是漢朝出兵,漢朝的麻煩同樣很大。要對付匈奴的大軍,漢朝就會出動少則三二十萬,多則四五十萬,方有成算。要知道,在廣漠的大漠上與匈奴作戰,那是很不利的,軍隊少了根本就打不過,只有多出兵。

    出兵一多,這後勤輜重就是一個大麻煩。數十萬大軍,一天就要吃掉一座山,需要幾百萬人運送輜重,這是何等之難,會天下震動。

    就算漢朝出動這麼多的軍隊,還不見得能打勝。匈奴完全可以發揮輕騎兵的優勢,避免正面決戰,進行襲擾,破壞漢軍的後勤,拖垮漢軍。再抓住機會,發起決戰,漢軍必將損失慘重。

    即使漢軍安然撤退,光是糧草的消耗,也要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恢復過來。就這數年時間,對匈奴來說,那是太寶貴了,可以做很多事,可以擄掠漢朝很多地方,對漢朝的軍心士氣打擊非常大。

    不論是哪一種結果,匈奴出兵東胡,只賺不賠,穩勝之局。

    「好惡毒的謀劃!」司馬義說完,李廣忍不住罵起來:「肯定是那個閹禍的主意!」

    中行說這一計真的很惡毒,漢朝出兵與不出兵都是犯難。出兵有出兵的好處,亦有出兵的難處;不出兵有不出兵的好處,亦有其難處,讓人很難做出決斷。

    「一定是他!」

    「除了他,還能有誰能想出如此惡毒的計策!」

    程不識他們大聲咒罵起來。

    周陽卻是平平靜靜的坐著,沒有說話。劉徹笑著問道:「姐夫,你以為如何?」

    「太子,匈奴此計雖毒,卻不過是一廂情願罷了。」周陽微微一笑道:「若是在數年前,大漢手裡沒有騎兵,出動步兵,帶上戰車,去東胡與匈奴打,真沒成算……」

    「可眼下不同了,大漢手裡有一支能征善戰的雄兵,其戰力遠非匈奴所能比!」劉徹接過話頭,很是振奮的道:「正因為如此,孤才決定出兵東胡!匈奴不是想在東胡與大漢大戰一場嗎?孤就成全他!等到匈奴發現錯了,已經悔之晚了!這對大漢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機會,絕不能錯過!」

    別看劉徹年紀小,於這些軍國之事,卻是老練異常,申公他們不得不服氣:「太子聖明!」

    「姐夫,你打算帶多少兵?」劉徹問道。

    「十萬足矣!」周陽略一沉吟。

    「十萬?」司馬義和秦楓驚訝不置,提醒道:「大帥,匈奴可是出兵二十萬呀。十萬之數,是不是有些少?」

    「謝二位好意提醒。」周陽仍是那般平靜:「若是只打敗匈奴的話,三萬便足矣!趁這次機會,把匈奴的二十萬大軍給殲滅了,削弱匈奴,為破擊匈奴創造更好的條件。十萬,足以打得匈奴雞犬不留!」

    「這個……」司馬義和秦楓固然聽說過閩越一戰,三萬漢軍把閩越軍隊碾成了碎片。可那是閩越,不是匈奴。閩越軍隊是兩條腿,全是步兵。匈奴全是騎兵,四條腿,戰力完全不同,三萬漢軍可以把閩越十五萬大軍碾成碎片,卻不能把二十萬匈奴打敗。

    周陽的聲音並不高,卻是容置疑,二人驚訝得不知如何說話才好。

    「少帶軍隊,可以減少輜重,便於速戰速決!」周陽眉頭一挑。

    出兵東胡,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能讓景帝的意外駕崩影響戰事,只有速戰速決。

    「十萬,應該夠了!」劉徹點頭,贊同周陽的說法。

    「既然如此,我等多說無益。」司馬義從懷裡取出一束絹帛:「這是我們司馬家與秦家合力,繪製的東胡地圖,於大帥或許有些用處。」

    這兩個家族與東胡對抗了數百年,對東胡極是熟悉,他們繪製的地圖必是非同小可,周陽大是振奮,接在手裡,展開來,鋪在地上。

    劉徹、周陽、主父偃他們個個伸長了脖子,開始細看起來。

    正如周陽所料,這地圖繪得極是詳細,山山水水、東胡的部落營地繪得很清楚。

    對東北三省的地形,周陽並不陌生,看過不少東北三省的地圖。可是,周陽看到的地圖,上面標出的是眾多的城鎮。

    「天助我矣!」周陽大是歡喜。

    身為統帥,當然知道地圖的重要性了,要是沒有這幅地圖,光憑周陽的記憶,是沒多大用處的,此時的東北三省,沒有城鎮,只有部落,這仗還怎麼打?

    一眾人看著地圖,露出了笑容。

    劉徹更是用屁股碰周陽,頗為調皮的道:「姐夫,有了這地圖,何愁不勝?」

    周陽他們詳看起來,有問題就問,司馬義和秦楓有問必答。

    過了一陣,劉徹把地圖收起來道:「姐夫,這地圖不忙先給你,得讓人圖繪幾份再說。」

    「要圖繪就多圖繪些,將軍們人手一幅。」周陽對他這處置甚是贊同。

    「匈奴由誰統兵?」周陽問道。

    「是左谷蠡王,侯產兒!」秦楓回答。

    侯產兒勇猛善戰,已經積功升為左谷蠡王了。

    「侯產兒?」李廣的眼睛猛的瞪圓了:「太好了!我一直記著他呢!」

    李廣善射,天下無雙,就沒有人能從他箭下逃生的。可是,侯產兒卻是一個。當然,若不是侯產兒當時的坐騎,追風駒了得,早就死在他廣箭下了。

    縱然如此,李廣仍是耿耿於懷,這些年來一直盼著,再次與侯產兒在陣前相遇,較量一番箭術。

    「此人勇猛無敵,箭術精絕,少有人能敵。東胡的猛將,死在他箭下者不在少數。」司馬義搖頭。

    「不過是我李廣手下敗將!」李廣歡喜難言:「這一次,我倒要看看,沒有了追風駒,他還能逃走嗎?」

    要不是追風駒,侯產兒早在他箭下死過十回八回了。一想到即將與侯產兒相遇,李廣興奮都快歌唱了。

    「依我看,這次飛將軍就不必去了。」周陽嘴角掠過一抹壞笑,打擊李廣。

    「什麼?我不去?」李廣眼睛瞪得老大,吃驚的打量著周陽。

    「是呀!」周陽一本正經的點頭:「你在邊關與匈奴打的仗,沒有一百,也有好幾十了。不要每次都搶著打,總要給年青人一些機會,是不是?這次去東胡,一是要歷練大軍,二是要歷練將軍們,你就不必去了。」

    「不行!」李廣急了,六年沒上戰場,早就憋壞了。要知道他們在北方時,哪年哪月沒仗打?

    「大帥,末將還要和侯產兒較量箭術呢!」李廣一臉的笑容,比起笑彌勒還要親切。

    「飛將軍,你的箭術就那樣,連侯產兒都射不死,不用比了,還是留下來看家吧。」周陽一本正經的道。

    「太子,你瞧大帥他……」周陽曆來說一是一,李廣知道很難說動了,轉而向劉徹求救。

    「飛將軍,這個調兵遣將的事,孤是不過問的。」劉徹也是一臉的壞笑。

    「你們……」李廣的眼睛瞪圓了,氣鼓鼓的。

    「哈哈!」

    眾人把他的氣憤樣兒看在眼裡,大笑不已。

    「你們都下去,姐夫,跟我去見父皇。」劉徹一揮手,拉著周陽,大步而去。

    一出殿門,劉徹就笑道:「姐夫,你怎麼調侃飛將軍。」

    「太子有所不知,我是真的如此打算。」周陽搖頭:「馬上就要和匈奴大戰了,歷練一下將軍們,也是好的。」

    衛青是天才的軍事統帥,也是需要機會的,周陽就是想趁這次出兵東胡,給衛青、張通這些將領更多的機會。

    「姐夫想得深遠。可是,依我看,飛將軍恐怕不會善罷甘休!」劉徹提醒一句。

    「放心吧,我自會計較。」周陽不當一回事。

    「那就好!」劉徹點頭。

    兩人來到猗蘭殿,一進殿,周陽驚訝得張大了嘴巴,下巴都快砸在地上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