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國無疆

第二卷 中國崛起 第三十四章 發佈會 (續) 文 / 火熱人生

    不可否認,日本是亞洲地區近代第一強國。.|com|其最大的依仗便是戰力出色的海軍,以及較為現代化的陸軍。

    日本在建立現代陸軍的過程中,曾崇拜學習法國的軍事理論和體制,後來又轉向德國的軍事理論和體制為藍本,並向先進的西方制度學習,建立起地區義務兵役、軍事預備役的徵兵體制。即日軍每個師團平時駐守的地區,本身就是其徵兵機構的師團管區,也是其徵集補充兵源的地區,其全部士兵和中下級軍官全部來自這一地區。所以日本陸軍常備主力師團也常以地名來表示。

    第一師團,因其長期駐守東京地區,其全部士兵和全部中下級軍官為東京地區人,故又稱為東京師團。第二師團又稱仙台師團,第三師團又稱名古屋師團,第四師團又稱大阪師團,第五師團又稱廣島師團,第六師團又稱熊本師團,第七師團又稱旭川師團,第八師團又稱弘前師團,第九師田又稱金澤師團,第十師團又稱姬路師團,第十一師團又稱善通寺師團,第十二師團又稱久留米師團,第十四師團又稱宇都宮師團,第十六師團又稱為京都師團等等。

    眾所周知,中國和日本如果真要在台灣大打出手,雙方的海軍直接較量是有可能的,但真正主宰戰爭勝負的卻是陸地戰鬥。擺在日本方面的優勢就是其海軍實力強大,但目前台灣地區駐軍數量偏少、質量低下,解決的辦法自然是借助其海軍優勢,增加其駐台軍隊數量和質量,同時阻止人民軍登陸台灣。不過有一點是不能不被重視的,那就是人民軍已經展示出來的空軍優勢,其陸軍武器裝備也是遠遠優於日軍。

    而人民軍方面也是喜憂參半,優勢在於陸軍幾大集團軍實力都很強勁,一個集團軍的兵力足以完成台灣收復作戰。更為可喜的是目前中日兩國在先進工業實力上差距甚大,日本工業還在傳統的紡織、冶煉、造船等能源型工業時,以西部地區為首的中國已經進入航空、汽車等先進電氣化工業時代,這樣的差距催生出來的結果就是人民軍在武器裝備質量,尤其是航空力量上遠遠高於對手

    但是對於人民軍而言,劣勢便是海軍實力尚且難以估摸,畢竟海軍尚未經歷一戰,無數次的優秀演習結果並不能代表實戰中的必勝,尤其是在解放台灣作戰中,登陸作戰是必不可少的,而這個作戰行動是極其依賴海軍力量的幫助。

    綜合上述情況,對於要想贏得戰爭勝利的雙方都應該揚長避短。問題簡化之後可以看出,對於日本而言,要想贏得戰爭就應該發揮其海軍優勢。而之於中國而言,就應該發揮空軍優勢,無論是在對海、對陸作戰中,已經證明空軍是非常可行的利器。另一個時空的歷史進程和人民軍內部的無數次演習都已經證明了航空力量的宏偉前途,也就是說人民軍如果將空中力量運用得當,在台灣解放戰爭中人民軍的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或將第一次在世人面前嶄露頭角,下刀的第一塊肉必將是日軍。

    「我是人民日報的記者,眾所周知按照中日雙方外交部門的協商,關於台灣問題的談判將在11月2日於上海重啟會談。此次會談是否意味著我國關於台灣問題和平解決的最後一次努力?如果談判宣告破裂是否意味著共和國很快將訴諸武力?面對日方挑釁,我軍是否能夠完成好國家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呢?」

    關於中日雙方就台灣問題已經成為了每一個人心中的焦點,在明知道雙方分歧很大並且戰事難免的情形下,很多記者都是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好漢,非得要問出個所以然來。對此,發言官不得不接著招架。

    「你說的非常正確,在十一月二號的確會重啟中日會談。會談的主要內容就是台灣地區及周邊島嶼主權歸還問題,具體談判細節我無法透露,但可以向記者朋友們說明一點的是我國是非常有誠意以和平的方式收回台灣的,為了讓已經遭受日本殖民多年的寶島,戰爭應該盡量避免。但是,奴役與壓迫中國人是得不償失的,人民的軍隊將會做出最好的回應。」

    「在連續的台灣問題的問答中我們已經清楚瞭解到貴國的意圖,不過在我看來,目前擺在共和國面前的並不是如何贏得未來對日作戰即解放台灣作戰的勝利,而是解決波及數省、數千萬國民的乾旱,以及建國之後東西部地區發展的不均衡問題。關於這方面的情況,我希望發言官能做一些回答。另外,我是來自華爾街日報的孟菲斯,謝謝!」

    孟菲斯的問題很長也問得很籠統,但其核心思想就是在問共和國政府如何解決空前的乾旱以及整個國家的發展不均衡問題,在這一方面發言官只稍稍思考了十秒鐘便開口作答。

    「孟菲斯記者,您的提問非常好。關於如何解決乾旱問題,以人民利益為核心的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災害的救賑。在我政府還未過渡為中央政府之時,我們已經通過調集四川、雲南、貴州、廣西等地,包括向國際市場購買生活物資,通過各種有效手段發往災區。我們的救災步驟分為三步,第一步就是剛才所說的保證國民的正常生活,而第二步便是一各種有效手段恢復一定水平的農業生產、促進災區勞動力轉移性就業,第三步便是災後總結災害經驗制定出針對性措施後加以實施。」

    「在如何解決東西部地區發展不均衡問題上,來自華爾街日報的孟菲斯先生,我想您一定對工業和經濟這兩個領域非常熟悉。您非常清楚經濟的進步離不開工業的發達和市場的廣闊,在建國之初我國便向世界發出了邀請,希望在緊緊依靠政府引導、公司企業建設等基礎之上,吸引國際資金和原材料進入中國市場促進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飛速發展,並由此帶動地區人民就業和增收,繼而有利於西部地區企業向東部地區擴大發展。」

    「同時也請注意到,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中國,其大部分人口都聚集在東部,所以對於原西部地區的企業而言,東部地區是和國際市場重要性不相上下的。有利的一點是,我國經過省級轄區調整之後,我國各級省市政府都開始了以經濟建設為核心的復興工作,建立出了更為行之有效的政府,遼寧、吉林、河北等省,上海(滬)、重慶(渝)、香港、澳門、深圳、珠海等特別行政區等政府機構的出現都是應地區更快更好經濟發展而出現的。」

    「總之,我國的經濟建設是以積極解放生產力、促進市場經濟自由化、發展並健全民族工商業。所以,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地區經濟復甦和促進國民經濟未來建設發展、西部帶動東部發展工業經濟、各級政府領導地區統籌工商農牧漁等發展、經濟特區作為發展重點地區帶動周邊省市發展等等手段都在有條不紊展開。」

    「當然,在座的外國記者朋友們也都知道,我國是一個資源大國,但並不是一個資源儲存豐富、品種齊全的國家。比如說美孚石油公司就在對中國部分地區勘測之後說明我國是一個貧油國家,即便我國的山西等地有一定數量的煤礦儲存,依靠能源消耗而建立現代化工業強國是不可行且不理智的,所以我國政府所實踐的經濟政策不同於傳統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

    「以英國為首的工業革命催生了煤炭成為工業主要能源,煤炭的大規模挖掘及應用催生了人類工業文明的進步,紡織、化工、交通、冶煉等領域相繼取得極大進步。而進入電力工業時代之後,石油與煤炭開始並肩齊重,汽車工業、航空工業等漸漸發展起來。所以對於我們中國這樣一個國家,要想在成為工業強國,除了積極利用我西部地區龐大的水能轉化為工業需要的電能之外,還應保持對美國、澳大利亞、阿根廷等等國家或地區的資源進口。換而言之,以本土資源儲備為出發點,我國是不可能走以物質消耗帶動經濟增長的老路,以污染環境為代價、以斷絕子孫未來能源為手段、以破壞生態平衡等的能源消耗增長型工業經濟與我國的國情和國家政策背道而馳,不可能走這麼一條路的我們只能求變。」

    「以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等手段,在依托資源進口的進出之上,我們大力創造著自主加工型工業模式。也就是說,我國沒有太多的資源去建油田、建鋼廠,我們能夠依仗的就是從海外進口而來的各種精品礦產和成品原材料,通過技術手段加工製造成為各種商品,比如我們的汽車、摩托車、自行車、拖拉機、工程車輛等等。高利潤工業的建立基礎是強大的國家人才教育體系和科技實力,當然這也是深受資源匱乏所害的我國必走的工業發展之路。」

    「在這裡可以舉一個例子,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依靠傳統的糧食種植、收割、販賣等手段,農民是無法賺取太多利潤的,即便他們不用向政府繳納任何稅收,有時候反而接受政府的財政補貼、利用政府建設的各種水利建設,但田地的耕種、種子和化肥的購買都是硬性開支,有限的糧食產量除掉這些硬成本之後利潤不敢言高。但是,我們通過建設農村合作社,以低廉的收費價格使用大型農用機械幫助農戶種植、收割、施肥,降低其成本。通過開創民營食品加工企業和農戶合作,企業需要穩定的糧食來源繼而可出很好的價格讓農民獲益,而企業也能通過食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推廣市場贏得利潤。合作與雙贏是我們的目標,農業如此,其他行業更是如此……」

    「最後,我希望在座各位記者不要忽視的一點,那就是國際市場上充斥著數目龐大的冗余資金,在九月份的紐約股市金融震盪中可以看出,目前的國際經濟發展是呈現投資過剩的情況,而我國則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吸引國際資金進入中國,參與到中國的各種經濟建設中來,國際資本可以賺取一定的利潤,同時也避免了繼續吹大股市金融泡沫引發災難。」

    「而我國企事業單位等也可以度過成本困難、建設任務繁重的困難期,並在合作的基礎上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這也是我國經濟領域暢行的合作與雙贏思想!如果要想瞭解更多的情況,諸位記者不妨在接下來幾天,等候中國人民銀行和商務部等相關部門的專題新聞發佈會,要想瞭解共和國其他方面的也不妨繼續參加發佈會,尤其是就諸位所關心的話題,國防部是有場發佈會的!謝謝諸位的蒞臨,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

    「等等,我還能再問一個問題嗎?」一位記者聽到發言官稱要結束發布會了,看了看手腕上的表也差不多到了規定結束時間,但心裡還有一個疑問要問,趕緊舉手喊道。

    「這位記者,請說!」發言官停止了收拾稿件的動作,微笑著等待記者的最後一個提問。

    「我想問的是,中國與日本之間關於台灣談判問題,我們都知道如果談判破裂即意味著戰爭必然爆發,但貴國人民對台灣回歸問題,包括台灣本土人民都對統一非常積極……我的意思是說,中國政府能否給出一個台灣回歸的確切時間表?」

    「對於這個問題,我國一直堅持和平收復領土的主張,但並不害怕戰爭。政府一直在竭盡所能的促進台灣早日回歸,但令人惋惜的是日本政府的作態一直令人難以滿意,換而言之阻礙共和國回歸的最大阻礙是日本政府,共和國何時能夠收復台灣、怎樣收復台灣,完全取決於日本政府能否做出正確的選擇!」發言官看了看當場的諸多記者,再次開口說道:「在此補充一句,中國從不畏懼任何威脅,更不懼怕任何挑戰!」

    發言官的最後一句話立刻炸開了鍋,不少已經做收拾準備的記者再次被點燃了興趣,紛紛站起身來問道,各種各樣的問題漫天散開。比如,「請問您的意思是指中國已經在做戰爭準備了?」、「您的意思是指中日之間的戰爭無可避免,中國必將全力以赴?」、「中國是否能夠就台灣地區最近反日暴動頻發做出解釋?」、「台灣地區群眾大規模的反日暴動是否中國政府所為?」,諸如此類的問題多如牛毛,不過發言官已經收拾妥當,在一個微笑之後在記者們的目送下大踏步離開了發佈廳,留給記者們一個空蕩蕩的發言台。

    次日共和國、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報紙紛紛以「戰爭不可避免」之類的標題發佈新聞,關於共和國的經濟建設現狀、未來發展等內容介紹得很少,倒是絕大多數的篇幅都去分析外交部的言辭、兩國政府的可能反應,有的甚至在預測戰爭的結果。總之,一邊是明治維新以來國力日臻強盛的日本,一邊是剛剛建國不久的共和國,雙方究竟會在台灣問題上鬧出多大的動靜來,不少人已經做好準備、拭目以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