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國無疆

第二卷 中國崛起 第一百八十七章 最純粹的較量 文 / 火熱人生

.    第一百八十七章最純粹的較量

    19世紀末,意大利馬可尼發明了無線電報,或許他當時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的發明會走向大規模通訊運用,他雖然想到會被用於戰爭,但從未想過,會用來改變戰爭,不過一位名叫阿道夫?斯來比就預言到——「未來的戰爭中,無線電將成為一大重要戰爭手段」。

    1903年,沙皇俄國無線電專家**夫向沙皇軍事局提交了一份報告,在報告中他提出了對無線電裝置進行偵查定位和干擾的設想,不過這一建議並沒有引起俄國人的注意,他們感興趣的是無線電報的出現的確能很好解決海上通信問題,因此沙皇俄國從德國、法國等進口了大量的無線設備裝備其海軍,不少艦船和通訊中繼站安裝了無線電台。

    幾乎與此同時,日本人沒有購買無線電設備,但他們購買了幾台馬可尼的無線電裝置,通過研究和仿製,他們研發出了自己的無線在戰時軍事通訊中發揮出了重要作用,並且當時俄軍在中國旅順港的無線電地面中繼站的無線電發報員,使用德國西men子公司生產的當時最好的無線電設備,在情急之下luan摁無線電發報機的信號鍵,竟以這種方法干擾了當時只能通過一個頻率通訊、作用距離少於60英里的日本海軍驅逐艦無法正常得到射擊修正指令,最終被俄艦炮和岸炮猛烈反擊中被迫撤走。

    可以說日俄海戰中這名智退日本海軍驅逐艦打擊群的報務員,已經創造了無線電報干擾進而影響戰爭的歷史,而在後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一艘名叫「馬格德裡」的輕型巡洋艦,在駛往芬蘭灣的奧斯霍爾姆島觸礁而不得動彈,在德國海軍巡邏艦「勇士」和「智神」號的炮擊下,德國海軍艦長下達棄艦命令,慌亂中艦上的無線電報務員將兩份信號書和用來翻譯無線電報的密碼本扔進了大海,而並非毀掉。

    後來,俄軍打掃戰場時,潛水員找到了這兩個絕密的文件,經俄軍徵調而來的無線電專家們破譯後,俄國人很快就將資料提供給了大英帝國,英國人很快就建立了無線電接收站,專門負責截獲德國的無線電情報,但這一切的背後,德國人卻一無所知。

    戰爭永遠是科學技術進步的催化劑。

    意大利科學家阿爾托姆發明了無線電測角系統,他發現環形無線能確定電磁波的發射源方向,因而他的研究成果使得無線電測向成為可能,很快由兩個交叉金屬環所構成的貝利尼?托西測向機誕生了,這一設備對中波和長波無線電發射台非常有效,後來無線電發明家馬可尼為這種裝置加上了一個高靈敏度的放大管,讓探測微弱信號成為可能,還能較為準確的確定發射源的方向和大致位置。

    顯然,無線電測向機很快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利用這一設備來撲捉那些裝備了工作頻率在750赫的德國潛艇,於是乎英國人終於能知道德國潛艇發送電報的內容,也能知道潛艇的具體位置了,無線電的進步,對大英帝國在一戰後期擺脫德國潛艇的困擾功不可沒,並「一手促成」了大英帝國海軍與德意志海軍慘烈的日德蘭海戰。

    無論是日俄戰爭,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都有無數的案例是與無線電密不可分,而這恰恰也是一個很好的解釋理由,解釋為什麼如今希特勒掌控下的納粹德國,非常非常重視在無線電通訊方面的工作,能贏得大西洋海戰的德國海軍作戰艦隊司令岡瑟?呂特晏斯,也很重視電子設備的作用,能贏得海戰勝利,先進的雷達、無法被英國人破譯的無線電通訊等都是他制勝的因素。

    如今,德國與英國之間的戰爭已經變得很單純,單純得英國只需要考慮如何保護好本土與生命線即可,單純得德國只需要讓自己的戰爭機器全面圍繞著如何佔領英倫三島運轉即可,單純得在渡海登陸與反登陸作戰開始之前,兩國的海軍和空軍僅僅需要為了制海權和制空權反覆廝殺即可……

    而在這場已經演變得如此單純的戰爭背後,被大英帝國皇家海軍27名英勇的戰鬥機飛行員英勇的『自殺』行為而「重創」的德國海軍作戰艦隊,因不少艦船需要回港維修,並且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也龜縮在本土,一時之間兩國海軍之間爆發決定性海戰的時機還未成熟,但兩國空軍圍繞著英吉利海峽、多佛爾海峽以及英倫三島本土上空的制空權,自12月初天氣轉好以來,就從未終止過。

    大英帝國皇家空軍自12月份以來,頹敗的局勢終於得到了遏制,中英軍事貿易中,三百多萬噸物資成功運進了英國,從生產物資、生產設備、整架戰機、彈yao等等包羅眾多,共和國向英國皇家空軍提供的540架j-4戰鬥機、120架j-4y、240架h-3轟炸機、24套防空預警雷達,以及1200台備用發動機以及數量巨大的戰機零配件。

    「大發橫財」的皇家空軍很快淘汰掉落後的「噴火」式戰鬥機,全面換裝共和國出售給他們的性能優異,和德國空軍戰鬥機近乎一模一樣的j-4戰鬥機,同時皇家空軍也正式組建了自己的夜間防空戰鬥機部隊,這一切的背後當然是因為英國航空企業已經將高價購買而來的兩條包含了完整生產設備和技術資料的j-4戰鬥機的生產線安裝完畢,以戰時生產標準,大量的生產物資和人力向航空產品傾斜了很大一部分,因而皇家空軍能夠及時得到戰損補充,沒有後顧之憂的他們自然卯足了勁和德國空軍死磕。

    事實上,大英帝國航空且有缺乏足夠長期消耗的原料,生產設備的數量和工業生產電能的供給也都不理想,縱使他們手裡有完整的技術資料和從共和國原裝進口而來的生產加工設備,要想在短時間之內達到恐怖的生產效率,尚且需要時日,但皇家空軍不僅缺飛行人才,還缺足夠的油料,幸好這方面有闊氣的美利堅來為他們撐腰,在美國海軍的悉心護送下,大量的工業原料、油料和志願飛行者湧入了英國,皇家空軍這才真正沒有了後顧之憂。

    因此,在德國空軍和英國皇家空軍之間,圍繞著空襲與反空襲,在繼戰爭初期的慘烈空戰繼續維持的同時,還在電子對抗方面展開了無聲的廝殺,導航對抗、雷達對抗、通信對抗等等,在不列顛上空英勇作戰的,不僅僅是皇家空軍的戰鬥機,還有那一道道看不見的無線電波。

    德國方面有他們自詡為牢不可破的「mi」密碼系統,而英國方面,他們也有自己的一套好東西。

    布裡其勒公司是英國情報部men無線電通訊的重要研究單位,該公司在為大英帝國打造屬於自己的絕密通訊系統「埃尼格馬」的準備工作中,先期的研究工作就有至少三十名數學家來精密計算「埃尼格馬」的所有數字和字母編組,已經在計算機理論方面有所建樹的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家艾倫,帶領著前後為該系統工作的數百名數學、密碼學等科學家和學者,終於將這屬於大英帝國的通訊系統研發成功,純粹就是一種電子計算機衍生品的「埃尼格馬」還具備了一定的無線電解密能力。

    英國的軍情六處從未放棄對德國「mi」的破解工作,而德國方面也自然沒有理由不對「埃尼格馬」下手,可惜的是,在另一個時空裡,輕鬆搞定了「mi」的「埃尼格馬」,在這一個時空裡不靈了,雙方都拿對方沒有辦法,因而在無線電破譯方面的較量,雙方暫且算是戰成了平手。

    在雷達探測與反制方面的交鋒中,德國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

    德國情報部men早在第二次大戰爆發之前,就獲悉了共和國有一種名叫雷達的東西,軍用雷達他們是無從探知,也無從下手,但他們從許多渠道入手,知道共和國在民用航空、氣象預測等方面,使用了雷達這種東西,而在中德第一次軍事技術貿易中,德國就亟不可待的購買回了大量的各型雷達和資料,專心研發屬於德意志自己的雷達產品系列,戰爭爆發前包括如今的戰時,德國一直沒有忘記從共和國購買雷達以及相關電子產品。

    「捨得孩子套得住狼」,德國在共和國花了成噸成噸的黃金珠寶和美鈔、人民幣,所取得的成就是斐然的,光是在這雷達技術方面,德國自詡為歐洲第一是毫無問題的,在大西洋海戰中,裝備了更為先進雷達的德國海軍作戰艦隊能先敵發現、先敵開火、精確打擊等,海戰的勝利足以證明花出去的錢是值得的,他們手裡的雷達設備是先進的,而英國呢?

    英國很早就知道了雷達這種東西,但他們並沒有選擇從共和國購買現成的雷達設備和技術資料,他們認為雷達這種很有軍事用途的東西,最好還是自己研發,再加上他們很有自信能夠自主研製出雷達,就像他們曾今很自信的認為自主化生產的國產戰機,颶風和噴火能戰勝德國從共和國所購航空技術研製而來的戰鬥機一樣。

    時任英國皇家空軍部科學研究室主任的亨利?e?溫珀裡誠邀了包括發明蒸汽機的瓦特後人羅伯特?a?沃森?瓦特在內的一批科學家來研究雷達用於防空的可行性,在此之前空軍元帥道丁非常沮喪的認為,如果要想讓大英帝國有效防範可能出現的夜間轟炸,他們就應該像鋪地毯一般,讓英格蘭、蘇格蘭和北愛爾蘭93347平方公里遍佈大型探照燈。

    這一極具諷刺的建議背後,是要求各個探照燈間距6000碼,讓每一具探照燈覆蓋約10平方公里,經計算後帝國需要至少9300台大型探照燈,如果戰爭爆發,就得考慮到戰損的和備用的,至少一萬多台大型探照燈才能夠「照亮」英倫三島的上空。

    很顯然道丁的這個計劃並不旨在實現,而是一次硬生生的諷刺,戰爭爆發之前,英國的情報部men已經搜集到有力的證據證明德國擁有先進的雷達,但英國自主研究卻遲遲沒有多大的進展,而這也是空軍部科學研究室主任溫珀裡要親自干預到雷達研究工作的原因,終於在大量英國科學家的努力下,波蘭慘遭分解之後不久,他們就為聯合王國打造出了一個由空中預警系統、戰鬥機控制系統、機場和高she火炮陣地組成的防空網,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沿著英國海岸線的那一道電子牆,即高達90米的一座座雷達天線。

    德國空軍早在實施「海獅」計劃之前,就曾多次對英國的這道沿海岸而建的防空雷達網試探過,一艘艘能截獲和記載雷達發射信號的「齊柏林」飛艇和電子偵察機,在歷經多次努力後,發現英國的防空雷達網能在170公里左右的距離上發現來襲的飛機,通過他們的戰鬥機控制系統(人工分配),提前獲悉敵機來襲的皇家空軍能有至少30分鐘的時間從容起飛迎戰。

    可惜的是,英國的防空雷達網的確起到了作用,德國方面也非常清楚自己的行蹤難以隱匿,因而在雙方空中力量對決之初,德國空軍很自信的選擇了相信自己,相信從共和國購進的j-4戰鬥機所演變而來的德國版me-210戰鬥機,他們也知道英國皇家空軍也少量配置了這種戰鬥機,並以皇家空軍的命名方式命名為f-01戰鬥機。

    於是乎,10月2日的這一天德國空軍與英國皇家空軍聯合打造了一場酣暢淋漓、長達11個小時的不列顛空戰,裝備颶風式戰鬥機、噴火式戰鬥機的英國皇家空軍戰鬥機中隊,更是創造了單日損失272架戰鬥機、269名飛行員喪命的慘敗記錄,雖然他們是接到了有大批德國空軍機群入侵而起飛迎敵的,雙方都沒有掌控信息主動權,純粹的一次強強碰撞,把皇家空軍碰得血灑長空,害得英國首相丘吉爾連夜召見了皇家空軍司令休?卡斯沃爾?道丁瞭解情況。

    可以說,在德國空軍有裝備性能優勢的前提下,雙方的雷達孰優孰劣根本就沒有多大影響,當然在後來德國夜間轟炸英倫城市,沒有夜間戰鬥機的英國皇家空軍只能讓轟炸機部隊發起報復性轟炸,結果被同樣能提前探知到空警的德國,用夜間防空戰鬥機教訓得慘敗而歸,往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英國首相丘吉爾也不得不在夜間轉移到倫敦托斯裡men人行道下的防空指揮部裡工作。

    幸運的是,英國約翰牛雖然很固執、很自負、很高傲,但他們的確很有財,他們能及時找到樂意在戰爭期間倡導自由貿易政策,而且絕不忌憚德國的共和國,出重金向共和國購買了大量的裝備和物資,充實了英國的三軍部隊裝備體系,增強了英國的軍事工業實力,提高了皇家空軍的戰鬥力,有效遏制了德國空軍霸佔大英帝國天空的頹勢。

    德國和英國雙方,從戰鬥機、預警雷達等各種裝備設備近乎都是中國特色,制空權的爭奪已經不再關乎雷達干擾爭奪戰的勝負,即使英國還在全英禁止無線電廣播、以欺騙干擾機來干擾德國夜間轟炸機無線電導航儀器正常工作等等,雙方在無線電方面的干擾與反干擾都成效不大,因而不列顛的天空歸屬權,就看誰的戰鬥機飛行員更多、更為優秀,並且有源源不斷的戰機、零配件和油料補充,儼然雙方航空工業實力的較量。因而,兩國空軍的戰爭也變得單純了。

    1944年12月15日,亞洲民族解放組織宣佈致力於為亞洲各民族和平獨立而服務的該組織還將在今後致力於維護亞洲地區和平與穩定、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與種族和諧共存,總部位於共和國上海的該組織將盡快召開各成員組織國、亞洲各民族解放組織的代表大會,就將亞洲民族解放組織建設成為屬於亞洲人民的和平組織展開討論,即傳言已久的「亞洲經濟與和平聯盟」或將成為現實。

    「亞洲經濟與和平聯盟」是自馬來半島三大種族衝突事件爆發後,有人認為以共和國為主導地位的亞洲民族解放組織在事件中缺乏了有效的預警和處理能力,因而中國、朝鮮、琉球、印度尼西亞、哈薩克、阿富汗、暹羅(泰國)等國家將很有可能將這一組織變成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比當前已經名存實亡的國際聯盟還將擁有更大的效力,甚至將成立聯盟自己的維和部隊來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不管這一傳言是否屬實,在比亞洲更遲進入15日的不列顛,在這一天又爆發了與德國空軍的慘烈空戰,駕駛著共和國j-4戰鬥機英國版f-01戰鬥機和德國版me-210戰鬥機的兩國空軍,又在不列顛的上空浴血拚殺,將一場複雜多變的戰爭變成最為單純的綜合國力較量。

    誰能扛到最後,誰就是勝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