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國無疆

第二卷 中國崛起 第一三六章 戰爭速度,燒錢速度 文 / 火熱人生

    第一三六章戰爭速度,燒錢速度

    從1944年7月19日,納粹德國在希特勒的統帥下已經正式實施了曼斯坦因計劃,希特勒的三個集團軍群繞過了馬奇諾防線入侵了比利時、荷蘭、盧森堡開始,到8月31日希特勒接到了法國貝當政府的正式停戰請求為止,納粹德國在兩個月不到的時間裡就征服了西歐,一時之間全世界都驚恐於納粹德國獨創的閃電戰戰術。《友手打

    兵貴神速,自古如此。

    比希特勒還要瘋狂的便是日本,1945年6月25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前後用四個波次的轟炸機群,僅僅耗時不到兩個小時,就將號稱美國太平洋最大的軍事基地珍珠港炸得翻天覆地,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沒,而與之同時,日軍還空襲了美國在菲律賓馬尼拉的一系列軍事基地,因而在短短兩個小時之內,日本就贏得了太平洋戰爭的主動權,戰爭的節奏不可謂不快。

    然而,軸心國開創的戰爭速度在讓世人驚訝的同時,共和國其實也有著自己的神速。

    1946年10月19日凌晨2點31分24秒,從共和國海軍第三艦隊航母戰鬥群旗艦「世民」號航母,射起飛第一架掛載了激光制導炸彈和低阻抗炸彈的f-12「雄鷹」戰鬥機算起,到到10月26日零時正式停戰,共和國僅僅用掉一周的時間,不僅贏得了婆羅洲的衝突勝利,還將印尼陸海空三軍打得毫無反手之力損失慘重,創造了屬於共和國戰爭史最快記錄。

    然而,隨著軍事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戰爭的節奏越發向「小時時代」靠近,古代戰爭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才能分出勝負,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場大規模戰役也得好幾個月,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交戰時間再次銳減,而如今,一旦共和國正式加入世界大戰的戰團,戰爭的速度似乎又要提升一個檔次。

    「二十四小時打遍全球!」——這是共和國空軍司令蔣陽英上將在1946年12月23日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代表空軍做出的一個表態,當然也算是一個奮鬥決心,僅從這一點來看,信息技術時代的戰爭似乎越發讓節奏加快,人類的神經不僅僅需要被戰火所考驗,還需要為其速度而折磨。

    然而,理想往往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12月23日召開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之後不久,根據會議通過的調令,共和國陸軍和空軍就開始頻繁調動起來,大規模的兵力調動不可能隱瞞著人民的眼睛,因為那在鐵路運輸大動脈幹線上狂奔的一列列軍列是不會說謊的,在一列又一列滿載各種軍事車輛或人員的軍列向西部疾馳的時候,共和國國內的戰爭呼聲越發高昂起來,究竟是號稱歐洲第一的德意志陸軍強大,還是中國陸軍威猛,僅僅是圍繞「誰是天下第一」這個問題的糾纏,共和國國民的戰爭支持率就上升了許多個百分點。

    老百姓的生活往往都是追求平淡、平安即可,但戰爭還尚未開始,許多人就明顯感覺到了戰爭帶來的負面影響,別的不說,駐紮於蒙古二連浩特的重裝數字化第六集團軍和駐紮於河南鄭州的快速反應第十一軍,這兩個集團軍的大規模全裝全員向西機動,就讓二連浩特向北經烏蘭巴托西至烏魯木齊、鄭州經西安西至烏魯木齊的共和國西部地區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兩條鐵路運輸大動脈,因為需要有大量軍列通行,雖然兩條鐵路線都是雙線電氣化鐵路運力巨大,但還是有許多客運、貨運列車被臨時停車,旅客們在新空調快速客運列車車廂裡,眼睜睜的看著滿載各種戰爭大殺器或者軍人的綠色軍列轟隆通過,晚點是不可避免的了。

    如果說戰爭帶給人民生活的影響開端是以交通運輸開始的,那麼從24日至30日的這短短幾天內,鐵路沿線的人們就真切感受到了什麼叫做巨大的影響,尤其是重型數字化的第六集團軍,大規模機動之下,有太多的車輛和裝備需要依靠鐵路機動,因而一連幾天內,鐵路沿線的人民往往一聽到尖銳短促的火車汽笛聲入耳,便知道又是一列以一百多公里時速狂奔的軍列轟隆而來了,那一節連著一節的貨板上要麼固定且覆蓋了各種偽裝的坦克、步兵戰車、自行火炮等等,要麼就是一列列空調快速客運軍列,車廂裡坐著的全是清一色身著常服坐姿端正的軍人。

    陸軍兩大集團軍的先行機動影響最大的是鐵路,其次便是航空,由於保密需要,當然也是為了節約各類直升機的飛行時長,第六集團軍下編的第六空中突擊旅採取了空運的方式向中亞戰區機動,而該旅由於常駐地不是在二連浩特,而是在距離軍部不遠的錫林浩特,在那裡,第六空中突擊旅擁有三個大型陸軍航空兵基地,從12月26日開始,共和國空軍第二戰略運輸機師開始為這個旅搬家,新型「翠鳥」偵查直升機、「黑騎兵」多用途運輸直升機、「制空鷹」武裝攻擊直升機、「鋼鐵鳥」中型運輸直升機等,都用空軍「巨無霸」戰略運輸機那巨大肚量那吞嚥。

    於是乎,在第六空中突擊旅大搬家的三天時間裡,錫林浩特唯一的一座民航機場便被嚴格的軍事空中管制,多個班次的航班都要麼延遲降落,要麼就是在機場晚點起飛,情況更甚的便是作為快速反應部隊的第十一軍的第十一空中突擊旅,他們的機動要求速度更快、節奏更快,因而鄭州機場乾脆直接被臨時軍管了整整24個小時,空軍戰略運輸機第三師和民航總局徵調而來的民航客貨機,在短短二十四小時之內便讓該旅從河南的土地上「消失」了,而在這個過程中,當天進出鄭州機場的航班無一例外全部被取消。

    1947年1月2日,元旦節的第二天,原駐紮於呼倫貝爾的第十軍,開始通過共和國大動脈之一的遠東鐵路大動脈呼倫貝爾西至烏蘭扎布鐵路段,向原本就駐紮於烏蘭扎布的第十三軍靠近,兩個集團軍將在蒙古中部的合同訓練基地展開大規模實戰對抗訓練。

    由於兩地間距離並不算遠,而且第十軍是共和國陸軍中的乙類集團軍,他們編製和裝備都不如甲類集團軍那般富裕,所以並未給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影響,更何況在一月份的蒙古省地區,寒冬之下的大部分牧民都是處於「冬眠」般閉戶不出的狀態,就連鐵路沿線的許多牧民也都並不清楚身邊出現了大規模的兵力調動。

    1月7日,共和國陸軍的大規模兵力調動業已完成,重裝第六集團軍和快速反應第十一軍,分批抵達烏魯木齊之後,便更換了車頭前往緊鄰塔里木河流域的共和國最大的沙漠合同訓練基地展開臨戰訓練,而空軍的大規模調動也已經完成,戰機加掛副油箱就能轉場飛行到指定機場的空軍,最大的麻煩就是要受到十二月末、一月初的新疆惡劣天氣影響之下,達不到飛行條件,至於地勤人員、保障設備、備用零配件、各類彈藥等的運輸,空軍的運輸機部隊輕輕鬆鬆便能解決。

    而就是在1月7日這一天,位於北京的共和國國務院一號會議室內,由國防部戰爭動員局、國防科工委等兩大部門聯合主持召開的軍工生產調整會議正式拉開了帷幕,幾十萬的部隊都已經完成集結,不管戰爭是否會爆發,光是這些部隊人員和車輛作訓消耗就是一個個天文數字,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為了做好萬無一失,共和國顯然已經有必要開始調整軍工生產現有的規模和生產機制。

    會議召開前,共和國國防科工委向大會與會人員分發了一份厚厚的資料,這份資料是共和國歷次戰爭所產生的後勤消耗,從建國戰爭到中日台灣衝突,再到中日朝鮮半島戰爭以及最近的婆羅洲軍事衝突,大規模戰爭、地區性衝突都有,不難看出,共和國的單位時間戰爭消耗量在不斷遞增,而這一規律也似乎是在伴隨著軍事現代化建設步伐而遞增的。

    而就國際平均的戰爭後勤消耗而言,古代戰爭中,比拚的是人的體能釋放。因為古代的人口和生產力有限,使用冷兵器的單兵戰鬥力也有限,軍隊的戰鬥力取決於人數多寡,而後勤依賴性也較低,人吃馬嚼的糧草、刀劍弓矢也就構成了後勤的絕大部分。

    然而,當火藥大規模運用之後,人類進入了熱兵器時代便開始從體能釋放變成了熱能釋放。

    熱能釋放包括火藥爆炸瞬間釋放的能量和機械產生的能量,這使得人類的戰爭形態和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富有格鬥技巧且身強力壯卻裝備冷兵器的士兵,變得無法擊敗身體孱弱卻裝備了一支手槍的小兵,即人類強壯的**無法抵禦子彈的動能,這一點從不久之前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波蘭的騎兵部隊揮舞騎兵刀向納粹德國裝甲部隊進攻,被屠殺乾淨卻未能傷敵分毫中就可以看出。

    也正是因為人類進入了熱能釋放的新戰爭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成了驗證人類武器裝備殺傷力和破壞力的最佳平台,兩軍之間比拚的,已經不再是誰的兵力更多,而是誰的熱能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即同樣是火炮,但152毫米口徑加農榴彈炮的單發炮彈可以有效殺傷43平方米,但82毫米口徑的迫擊炮卻只能殺傷10平方米,從熱能釋放率上大口徑加農榴彈炮肯定更勝一籌,可是否釋放的充分卻是由命中精度決定,因而熱能的充分釋放不僅僅是武器裝備起主導因素,軍隊的技戰術水平、戰術等也同樣重要。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首次大規模運用熱兵器兇猛廝殺,來復槍、機槍、火炮等構成了最主要的後勤消耗體,它們的大規模運用中,以絕對的數量來贏得有效的殺傷覆蓋面積,進而獲取足夠的戰績,因而一戰的後勤消耗已經是開創了人類的新紀錄,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消耗卻是又更上了一個台階。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至今,僅僅是作為其中一個插曲且還未結束的蘇德戰爭便已經刷新了人類戰爭消耗的新紀錄,迄今為止,共和國能夠統計到的蘇軍就已經向德軍傾瀉了上億發各類炮彈、上百億發子彈以及數千萬枚的手榴彈,還包括數百萬噸的航空炸彈,如此之巨大的後勤消耗,卻依然處於被動挨打狀態,由此便可以想像還處於主動進攻態勢的德軍後勤消耗量何其之大。

    如果納粹德國公佈其發起戰爭以來的物資消耗,那自然也是以億為單位,平均算下來,其五百多萬的兵力,日均物資消耗量也不過會超過150公斤,然而反觀共和國的歷次戰爭。

    建國戰爭、中日台灣衝突暫且不論,因為這兩場戰爭都是機械化的人民軍發起的主動攻勢作戰,其物資消耗和當今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水平無異,作為走出國門的第一仗,中日朝鮮半島戰爭便是初步信息化的共和國陸軍和空軍的一次表演,在朝鮮半島的陸地爭奪戰,從1943年4月29日到5月30日為止,以共和國兩大集團軍為主的不足20萬兵力,卻消耗了30萬噸物資,算下來單兵平均消耗了一噸多的物資。

    其實平均算下來,朝鮮半島戰爭期間,共和國陸軍一個機械化步兵師單日進攻物資消耗量也沒有超過600噸,最主要的物資消耗其實是來自於空軍,由於在開戰之前空軍就安排了大量突襲式的狂轟濫炸,之後還陸續進行了多次對日軍的大規模遮斷轟炸,共和國空軍一共投入的800架各類戰機,在一個月的時間裡出動了上萬架次,算下來單日平均出動架次就高達一千多架次,要知道每一架次的戰機出動都需要消耗不少的油料,而且由於轟炸安排架次較多,因而投送的彈藥量極大,光是空軍就消耗了十餘萬噸物資,算下來陸軍兩大集團軍還算「節約」了。

    相比於陸地戰場的節約,中日東海海戰之際的共和國海軍特混艦隊可就有些「大手大腳」了,從海戰爆發前的集結到琉球群島戰爭結束,這支海軍特混艦隊因配置了兩支航母戰鬥群而特比很吞噬物資,根據統計顯示,戰爭期間,該特混艦隊日均消耗物資竟然高達一萬噸,其中油料就佔據了巨大部分。

    由此算來,共和國的軍事武器裝備似乎技術等級越高、殺傷力越大、價格越貴,其消耗物資的能力就越大,與中日之間的一系列戰爭相比,國防科工委列出的中印婆羅洲軍事衝突所消耗物資清單就更顯驚悚了,在短短一周時間內,共和國海陸空三軍參戰部隊就消耗了五萬噸物資,其中海軍第三艦隊「世民」號航母戰鬥群砸物資消耗中「居功至偉」,多次執行轟炸任務和巡邏任務的空軍緊隨其後,參戰兵力最多的陸軍反倒是因為沒有多大的戰事而消耗最少,甚至趕不上在文萊大戰了一場的海軍陸戰隊。

    儘管如此,在短促的文萊衝突中,共和國的物資消耗中高技術的昂貴彈藥也佔據了經費消耗很大一部分,而如今共和國似乎大有參加規模超過文萊衝突百倍千倍不止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那又該需要消耗多少的物資?

    戰爭的節奏快慢與否似乎與武器裝備的先進程度直接相關,陸軍以已經進駐熱點地區的第二集團軍為例,裝備了數百門各型火炮、上千輛各種車輛的該集團軍,僅僅是軍屬炮兵師一次的火力投射便要消耗近百噸的彈藥,可實際戰爭中,往往是多次甚至連續不斷的實施密集火力覆蓋,再加上其他師團營的火炮投射,僅僅一個重裝數字化集團軍,單日的炮彈消耗量估計就得以千噸為計量單位。

    陸軍中,最具代表性的消耗大戶當然是300毫米大口徑遠程火箭炮,幾十秒之內就能把10發擁有子母殺傷戰鬥部的火箭彈拋射完畢,頃刻間就能以5000枚子彈藥形成覆蓋數個足球場大小的戰場面積,這幾乎相當於60與門大口徑榴彈炮一次火力齊射的覆蓋面積,更為恐怖的是,幾分鐘之內它又能裝填完畢再一次製造地獄,如此快捷的速度,怎麼不是消耗彈藥的能手?

    而空軍比較好計算,一架戰鬥機連同燃油和掛載彈藥在內,頂多十噸載荷,一天出動幾百個架次的戰爭都是小規模的,事實上在大規模地區衝突中,空軍往往需要單日出動上千架次甚至更多,一天一萬噸的基本消耗量或許只能是「溫飽水平」。

    空軍代表性消耗大戶則以g-04l攻擊機為例,作戰空重11.3噸、最大起飛重量22.7噸的它,有十一個均可載重超過1500公斤的掛點,也就是說它可以掛載十六噸多的各類彈藥,包括空對空導彈、火箭發射巢、反坦克導彈、激光制導炸彈、集束炸彈等對數百公里外的目標傾瀉火力,一天不足兩百個架次,兩三千噸彈藥物資就沒了,自然算得上是牛逼哄哄的消耗大戶。

    當然,哪怕是陸軍和空軍最能消耗的裝備加在一起,也沒法和有「吞金獸」之稱的海軍相比較,一個航母戰鬥群的兵力規模雖然遠不及一個陸軍集團軍,但是單日的物資消耗,航母戰鬥群卻能佔據上風,就以共和國海軍當前主力艦艇列裝的各種武器裝備為例,陸空軍也都只有面面相覷的份兒。

    首先需要提及的自然是最強大的海軍戰艦近戰防護利器多管速射機關炮,,每分鐘2000發至3500發超高射速,和陸軍的每分鐘幾百發的雙管高射機關炮相比,陸軍只能是無言以對,更何況海軍裝備的多管速射機關炮是高度自動化的,從目標搜索到形成金屬風暴,二十秒鐘的反應時間就足矣。

    而更加讓陸空軍拍馬難及的便是海軍的中華神盾系統,高度自動化的該系統能夠從目標發現到實施攻擊,反應時間已經不是以秒為單位,而是毫秒,僅僅50毫秒的時間就能讓該系統完成目標識別、威脅評估、武器決策等過程,而更為恐怖的是,同樣安裝於戰艦艦艏或艦尾的垂直導彈發射系統,在一秒鐘內就能發射出第一枚導彈,而且還能以間隔一秒的速度形成接連發射數十枚,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導彈雨」,光是這速度,就足以讓空軍感到汗顏,更不用說這一秒鐘一發的迅猛速度是多麼的消耗金錢。

    當然,作為海軍航母戰鬥群最強利器的航空母艦,那才是真正的消耗大戶,一艘航母光是數千人單日的生活物資消耗就不是個小數目,而常規動力航母一天之內自身航行所耗的燃油、出動一百以上架次艦載機所耗庫存油料以及彈藥等等,都能輕輕鬆鬆藐視陸空軍的消耗速度。

    而如果和共和國海軍現如今還依然傲視深海的泰山級戰列艦相比,在改裝前就擁有三座三聯裝400毫米主炮、16座雙聯裝120毫米高炮、24座80毫米高炮、12座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24門25毫米機關炮以及四座近程自動防空25毫米多管速射機關炮,就算是經過現代化改造後,拆除了120毫米、80毫米、40毫米等多個口徑火炮,只保留大口徑主炮和少部分副炮以及自動化速射機關炮之下,配備了垂直導彈發射系統的戰列艦,也足以藐視陸軍一個炮兵團乃至更多的投射能力。

    由此一來,這次會議上許多人都不得不感慨,其他軍種不能和海軍比消耗,因為海軍都懶得和相比較,因為這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比拚壓根兒沒什麼意義,可對於國防科工委而言,精確到位的統計依然是必須的,

    「單日經費預計開支或達1個億!」——會議討論到了中期之後,許多專家都得出了這麼一個令人驚悚的結果,一天一個億的戰爭耗費還是維持較低烈度的水平,參加世界大戰這樣的大規模戰爭,共和國像巡航導彈、精確制導彈藥一類的昂貴彈藥,將成為主要的消耗物資,而數量最為驚人的顯然還是油料,航空油料、艦用油料、車用油料等等,都是高度信息化的中**隊所必須要付出的成本開支,所以如何讓一場戰爭打得即達到了目的,而且還經濟實惠,這顯然是一個極為棘手且複雜的經濟問題,可不能掐指算算就行了。

    *j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