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國無疆

第二卷 中國崛起 第一七八章 大災前兆 文 / 火熱人生

    第一七八章大災前兆

    滄瀾浮生,屠戮殆盡,修羅百骸,死何在?

    輪迴流轉,滿眸荼靡,笑靨游曳,生何辜?

    1947年3月,毫無疑問將注定成為歐洲大陸最為黑暗的一個月。

    3月13日清晨於葡萄牙南部地區登陸的超強風暴,在短短三天時間裡就掃入了德國境內,抵達德國境內之時風暴的威力已經減弱不少,但依然為德國大部分地區帶來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強降雨,所幸的是在14日德國就發佈了自然災害紅色預警,有所準備的德國國內倒沒有出現較多的人員傷亡,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的損失因過境風暴實在太強而異常慘烈,荷蘭和比利時的損失也比較大。

    從1944年7月19日5時30分,德從西起北海東至馬奇諾防線發動全線進攻算起,到8月31日,希特勒接到了法國貝當政府的正式停戰請求為止,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德意志第三帝國就基本征服了整個歐洲大陸,再到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的1945年3月11日清晨6點14分,德國的卍字形國旗於大英帝國戰時陪都愛爾蘭都柏林國民議會大廈之上高高飄揚,整個歐洲大陸基本已經是法西斯的地盤。

    勉強算歐洲各地是在1944年10月開始從一片戰廢墟重建新家園,那麼作為納粹德國扶植起來的法國、荷蘭、比利時等等國家的傀儡政府,他們的效率自當不敢恭維,那麼到1947年3月13日災難襲來歐洲之前,這些政府又做了些什麼呢?

    曾今的大英帝國是是最後一個倒下的,他們的頑強與尊嚴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可尊重並不能當飯吃、尊嚴更填不飽飢餓的肚子,英國人在戰爭時期的頑抗所得到的結局就是戰後異常殘暴的戰後統治,德國海軍第一艦隊把英國樸茨茅斯當成常駐軍港、德國空軍把英倫三島的天空當成新手自由練習空域,而德國陸軍更是把新兵訓練還放在英格蘭島來進行。

    可憐的英國人面對一片廢墟的戰後城市,一邊要噙著淚修復家園,一邊要被德軍不知窮盡的奴役使用,在納粹德國對英佔領統治策略中,英國這一老牌工業帝國將不再重點發展重工業,德國人在佔領英國後足足用了6個月的時間,徵集英國數百萬青壯,將英倫三島上大大小小的機械設備、工業原料等等全部搬至了德國國內,充實德國的工業實力的同時,留給英國的僅僅是造船工業。

    大英帝國本來就是一歷史悠久的海運強國,造船工業實力不俗,雖然經過不列顛空戰之後的德國大規模對英轟炸,但在根本不需支付人力成本的大規模人工修復之下,德國海軍佔領軍只耗費了很少的設備和材料,就讓英國多座船廠恢復了產能,之所以能如此順利,當然除了有足夠的免費勞力之外,德國人讓英國人自己充分發揚「拆東牆補西牆」的作風,將中小船廠全部作為大型船廠修復物資源泉,有了這麼一種不計成本耗費的做派,哪兒能修不好幾座造船廠?

    昔日的大英帝國被德國幾乎掏空,在希特勒勾勒的藍圖裡,英國將作為德國最重要的船舶建造所在地,除此之外農林牧漁業等也是可以發展的,英國人不是自吹自擂是田園國家嗎,希特勒就正好答應英國人的夢想,讓他們沒有鋼鐵廠、化工廠、汽車廠、飛機廠等等重工業,就算日後盟軍反攻回歐洲,希特勒也得讓同盟國知道知道什麼叫做不毛之地。

    可想而知,在這樣一種統治政策之下的英國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新政府存在,德國佔領軍之所以能夠在英倫三島肆無忌憚,多數時候都得歸功於傀儡政府不遺餘力鞠躬盡瘁的討好所致,君不見昔日的泰晤士河畔已經成為納粹德國佔領軍特設的紅燈區,極具諷刺的是白金漢宮被納粹德國佔領軍開辦成了最大規模的一家軍人慰安所,這一點還是倣傚他們的盟友日本所得,慰安所遠比妓院好聽得多,只需一塊麵包的錢,就能讓食不果腹的昔日貴婦任人蹂躪。

    消滅一個國家遠比征服一個國家困難得多,納粹德國已經事實佔領了英倫三島,但他們深知只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局勢稍稍對德國不利,英倫三島內的反抗情緒就會隨之暴增,在無法肯定世界大戰必定德國勝利的情況下,德國人就更有必要苦心經營有大西洋壁壘作用的英倫三島,這可是日後盟軍反攻歐洲的一大爭奪戰略要地所在,因而納粹德國的統治,除了廢掉大英帝國昔日一以為傲的工業實力之外,還順帶從精神上加以屈辱折磨,除了全力禁止教育事業、公共醫療衛生事業等之外,德國佔領軍甚至有讓英國傀儡政府以德語為官方語言的想法。

    比以前傲氣凌天的大英帝國稍好的,當然是法國,法國人天性浪漫,以為一條鋼筋混凝土國防工事就能抵擋得住戰爭的侵入,事實充分證明馬奇諾防線的存在就是對法蘭西國防策略的一種羞辱,德國人自然捨不得拆掉這麼一條極具教育意義的防線,除了讓防線繼續存在就能繼續諷刺法國人在軍事思想上的呆板陳舊之外,德軍甚至還讓法國貝當政府加大建設力度,把這條防線修建成納粹德國日後或將用於抵禦從法國登陸盟軍的重要軍事工事群。

    當然,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閃擊西歐各國戰事中戰役密度較高的比利時、荷蘭和法國北部地區,戰後城鎮基本是從地球上消失了的,基礎設施也破壞嚴重,納粹德國才沒有那麼好心去修復,他們只需要給三國的傀儡政府下令必須定期之內修復,自然有人屁顛兒屁顛兒去把事兒給辦好。

    為了把軍西歐大路上的軍事佔領區徹底完成征服,德國人並未急著搬遷工業設施設備,事實上比利時、荷蘭等國的工業實力並不太好,就算搬空也不能給德國綜合國力帶來太大的改變,所以納粹德國想到了更好的辦法,那就是勒令軍事佔領區內只能流通德國馬克,這一項舉措之下,很快成了掏空佔領區人民財富的好辦法。

    從伊比利亞半島南端的葡萄牙到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挪威和瑞典,除了意大利人的地盤,德國無不讓自己的馬克成了歐洲流通量第一的貨幣,當然也是發行量最大的貨幣,德國人首先將自己的戰爭成本壓力轉移到了這些佔領國人民的身上,在統一的貨幣政策之下,貨幣的發行權卻僅僅掌握著納粹德國自己手裡,也就意味著納粹德國可以肆意發行超量的貨幣,向佔領國購買物資,所造成的物資緊缺物價上漲等壓力,卻都由佔領國人民來無限承擔。

    以法國為例,在戰前法國乃是歐洲綜合國力不錯的大國之一,可以說其各方面的實力僅次於英德之後,而戰後德國佔領了法國,卻很快將法郎置於死地,給出了極低的兌換率讓法國人民在有限的時期裡,將手中的法郎兌換成馬克,在這一不公平的兌換過程中,德國人就狠狠賺了一筆。

    緊跟著,在德國的軍事壓力之下,各個佔領國都不得不實行以馬克為核心的貨幣政策,這也就意味著法國國內經濟流通包括與周邊國家的貿易,都得以馬克為唯一流通貨幣,一旦有人使用其他貨幣交易,就被德國佔領軍抓進集中營裡,像是處理垃圾一樣批量處理掉,高壓政策之下,馬克的使用範圍越發廣泛、需求量自然激增,德國人的印鈔機就能連續不斷的印刷鈔票。

    這些馬克流入市場的手段很簡單,大部分都是德軍軍需部門或者軍事生產企業在西歐各國境內大肆採購原料、初級加工產品等所用,擁有不小使用價值的這些商品卻被德國人用和廢紙差不多的馬克來購買走,憑借的僅僅是納粹德國的國家信譽,要不然,就是軍事佔領的強大威懾,商家企業們不得不接受也就不得不想著法使用出去。

    貨幣政策的推廣僅僅是德國肆無忌憚盤剝佔領國社會財富的一個開端,事實上德國人並沒有那麼愚蠢,他們並沒有竭澤而漁的打算,在利用貨幣政策搜羅到大量財富之後的同時,他們事實上也在向這些被當成取款機的國家地區輸入「等值」的商品,畢竟德國佔領軍只需牢牢掌控能源、醫藥這兩樣東西,就能讓佔領國人民不得不與德國實現經濟流通,更何況德國還時常向這些佔領國出售與軍事無關的工業產品,比如農用機械、礦山機械等等。

    納粹德國還把先期收購而來的法郎,拿到了北非戰役之後,他們業已佔領了的原法屬殖民地使用,誆騙當地土著大量財富和資源之後,這才宣佈法郎失去流通價值必須使用馬克,這樣一折騰,又撈到了不少好處,而後,北非大部分地區便不可避免的成為了德國的石油供應地。

    短短兩三年時間裡,納粹德國就把所有佔領國當成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提款機,德國國內的經濟高速增長,一方面得益於戰爭,而另一方面則是對佔領國的有限度盤剝,這樣一種狀況便使得各佔領國國內的社會生產生活幾乎成了為德國服務為核心,自身經濟發展完全畸形化,大部分勞動人民都不得不生活在溫飽線上下,德國人根本不會讓他們富裕起來,也不會讓他們餓死,因為一旦富裕了這些人就會胡思亂想指不定就想著推翻近似於殖民統治的軍事佔領,而一旦讓人餓死了,那可就沒人替德國工作了,所以維持這樣一種平衡是最好的。

    平衡是什麼,人們往往追求的平衡其實都並非是絕對的平衡,相對的平衡可以真實存在,但絕對的平衡哪怕剛一形成也都會被立刻打破,就如同納粹德國費盡心機對各個佔領國的統治一樣,區別對待、分化而治等政策在兩三年時間裡收效已經相當不錯,可誰又能想到,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風暴,讓這種平衡要失去了。

    先是超級大風暴如掃帚般橫掃過境,然後又是接連不斷的暴雨天氣,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這三個承受了超強風暴攻勢猛烈時期的國家受災相當嚴重,而超級大風暴進入比利時和荷蘭境內已經被削弱了許多,再轉入德國境內之時已經遠比剛剛登陸葡萄牙南部地區之時弱了太多,因而在德國境內倒是沒有出現極為恐怖的12級大風,而暴雨傾盆也倒是有的。

    受如此惡劣天氣的影響,從3月13日風暴大作開始之後不久,到3月18日,整個西歐各國國內的民航航班就全部被取消、機場關閉,直到3月19日凌晨3點,天氣轉好之後,一架從德國柏林起飛的中航c04型噴氣式窄體支線客機才離開機場飛赴巴黎,成為了超強大風暴襲擊歐洲以來,第一架恢復運行的航班,不過這一趟航班上沒有一個平民旅客,全都是德國派往巴黎,並要轉到英國、西班牙、荷蘭等佔領國進行大災之後督查指導的政府人員。

    惡劣的天氣過後,西歐各國在3月19日終於迎來了明媚的艷陽天,可讓納粹德國官員們感到棘手的是,飛機降落在法國巴黎機場之時,太陽已經露出了要暴曬大地的猙容,暴雨之後出現高溫高熱天氣,這難道是瘟疫爆發的前兆?

    雖然超強風暴到3月18日24點為止,在德國國內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很大,但並未出現太多的人員意外傷亡,暴增的河水水位雖然淹沒了一些房屋和工廠,但由於事先都對人員和設備進行了轉移,除了給產能帶來影響,倒也沒有什麼損失,而災後完成清淤工作並恢復生產也用不了太多時間,所以在出發之時,這些官員還很慶幸在如此之大的風暴襲擊之下,德國還並未出現超乎想像損失。

    然而,如果超強風暴導致各佔領國損失太過於慘重,這可就要對德國早就定下的國家戰略有影響了,不因為其他,就因為三月下旬東歐都已經氣候回暖,已經拖了太長時間的莫斯科戰役是要到了最後決戰時刻,為了徹底消滅掉蘇聯人最後的頑抗勇氣,德國需要準備許多許多的戰爭物資,從食品到槍支、從大炮到戰機,一切與戰爭有關的生產計劃在冬天就安排得相當密集,而這些充當輸血地的各個佔領國便是德國準備這一次超大規模戰役的後盾所在,為此德國甚至已經準備好了新一輪發行的馬克要投入各個佔領國使用。

    可如今看來,超強風暴對各個佔領國不僅給社會生產生活帶來了惡劣影響,恐怕已經構成了大面積的人員和生產損失,農業絕收、工廠停工、交通中斷、死難無數……所有最糟糕的局面都很快在這些人腦海裡設想開來,當然他們最為擔心的,已經不再是這些佔領國短時間無法為德國提供戰爭支持所會給帝國帶來的負面影響,偌大一個德意志第三帝國還不會因為一次大規模戰役而垮掉,他們反倒最擔心的是,災難引發大面積的人員死亡與失蹤,如若處置不當,爆發大面積瘟疫的危險。

    3月19日,法國貝當政府宣佈國家進入最高自然災害響應級別,以前盤剝人民勇猛無敵的貝當政府如今要救災似乎還顯得有些不適應,不過他們倒是很會討好德國主子,他們在第一時間讓各地機場查看受損狀況並酌情陸續恢復通航,同時德國佔領軍也派出大量飛機查看各地災情狀況。

    在當天中午時分,法國貝當政府就不得不宣佈超強風暴所造成的災難可能超過預期,法國西北部地區作為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在航拍圖裡已經看不到一幢完好的建築、一條暢通的公路,在洪水氾濫之下的山頂、樹枝、屋頂等等上掙扎求救的人倒是還有不少,而洶湧奔騰的洪水像是猛獸一般肆掠大地,沿河地區的農莊、田地、樹林等等都在鋪天蓋地洶湧奔騰的洪水席捲中基本蕩然無存,部分丘陵地帶上聚集了不少求救人群,看到有飛機在天上,他們還用很顯眼的布條揮舞示意著,可誰又去救得了他們?

    3月19日下午,法國貝當政府下令讓各地政府展開自救,同時借助德國佔領軍的幫助,調集了數萬勞動力和大型機械,開始著手恢復法國各地的交通,尤其是連同法國與西班牙的鐵路大動脈,則是法國貝當政府重點修復的對象,他們也知道,只有先把交通恢復了,才能以交通線為生命通道向交通線周邊地區擴展救援範圍,以達到搜救更多受難人的目的。

    而受災最為嚴重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政府早就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並調集大量武裝力量投入到賑災中來,不過由於災情實在嚴重,城市出現了大面積的停電和洪澇、鄉村出現了整村整村的被淹、鐵路公路被沖毀,除了建設之初就考慮了要防洪排水的機場稍微好一些,可機場跑道依然淤積大量泥沙需要清理才能恢復空中交通,因而在很長時間裡,兩國政府不得不讓通過無線電台讓各地方政府發動災後自救,盡量挽救生命和財產。

    號稱歐洲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強風暴如此作祟之下,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又怎麼可能不知曉,但誰又能對災難深重的西歐各國人民伸出援助之手呢?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