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國無疆

第二卷 中國崛起 第二五一章 不可能的事? 文 / 火熱人生

    當崔可夫還在擔憂自己的部隊缺乏防空掩護,讓納粹德國奪去了戰區制空權而無法實現預期的防守時間,然而,幾乎與此同時,在共和國中亞戰區司令部內,戰區作戰參謀長胡廣少將已經就聯席會議參謀部發來的最新命令展開最後的戰前討論會議,列席會議的主要成員基本是清一色的空軍將領,只因此次在世界反法西斯多國首腦會議召開期間展開的軍事行動,政治意義與軍事意義均十分重大,然想要達成足夠的突然性和毀滅性,唯有借助強而有力的空襲,單純的地面軍事行動顯然在此階段意義不大,準備時間也太長。{http:

    友上傳更新}

    「目前,第二集團軍第八機械化步兵師已經全裝全要素抵達了烏拉爾待命,第二集團軍其餘各部也已經陸續向前線機動,從時間上來講,最靠近戰場的第八師參加蘇聯西南方面軍防守薩馬拉地區的戰鬥也需要至少兩天左右的準備與展開時間,和蘇聯方面的接洽工作也才剛剛開始……」

    胡廣很快就當前的形勢做了一下簡單的介紹,當然這些情況自然也是空軍樂於見到的,畢竟中亞戰區本來就是陸空軍的天下,陸軍來不及幹的事兒,自然得讓空軍來幫襯著做,更何況還是這麼一個份量極大的任務,空軍的部分將領已經是喜上眉梢了,所以胡廣很快就不再囉嗦,而是將資料全數分發下來,讓每一支參戰部隊的軍事主官都能以最快的時間熟悉整個行動的背景、計劃與目的等。

    此次空襲行動並非謀求較大戰果,接到命令後。中亞戰區作戰參謀長胡廣第一時間就與戰區司令薛殿川就行動規模大小、主要目的等展開了討論,兩人都非常同意將行動與支援蘇聯西南方面軍聯繫在一起,即對德國陸軍中央集團軍群發起一次範圍有限,但勝在目標明確的空襲行動。以最有效的方式起到遲滯德軍進攻速度和減弱其對蘇攻勢的目的。

    不僅僅是崔可夫,胡廣也自然很清楚德國陸軍中央集團軍群的伎倆如何,此次德軍對薩馬拉地區、喀山地區發起的攻勢很類似於一次大縱深的連續突擊式作戰,他們的目標很明確,那就是在戰役初始階段就對蘇軍造成極大的重創,使其能夠從容的進攻蘇軍的其他正面而毫無後顧之憂,因而在這樣一種行動思想下,德軍的各種突擊組合方式便始終圍繞著夾擊、合圍、俘虜、消滅等而展開。不管是輪廓彎曲的正面進行,還是呈直線的正面進行,德軍的行動都簡單明瞭,而且聲勢浩大且力度不小。

    胡廣讓助手將德國陸軍中央集團軍群的戰役配置縱深形勢圖投影出來。很快所有人都清楚地看到,德軍對正面的迂迴、包圍縱深相當之大,而且還有防禦的戰役配置縱深,縱深長度竟達到了30餘公里,如此一看。就不難發現,德軍的預定大規模實施的迂迴,似乎不僅要直接席捲蘇軍的防禦地帶,而且要席捲崔可夫的整個預備隊的整個正面。真要是如此,那麼崔可夫的部隊也就基本上一口氣被包餃子了。所以在德軍的兩翼兵力配置中也很容易發現,他們集結了大部分的摩托化集團軍和部分裝甲集群兵力。在正面倒是集中了較多的步兵和炮兵。

    德軍的裝甲兵力攻堅能力和突破能力都毋庸置疑,一直以來,德軍在實施大縱深戰役的時候,其迂迴包抄部隊、穿插分割部隊等都盡量會避免與敵發生糾纏衝突,極力避免因為戰鬥而降低了自己的速度,然而敵人也不可能眼睜睜地看著德軍高速突破快速機動,所以戰鬥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德軍的兩翼部隊往往都很具有強大的攻擊力和機動能力,坦克、步兵戰車、自行火炮等武器裝備配置也可看出他們並不害怕與敵人交火接觸,因為他們相信他們有足夠的實力,可以在較短的時間裡,借助炮兵、航空兵乃至不需要額外幫助就能順利擺脫糾纏,圍繞戰役目的而繼續實施機動。(1_1)

    當然,不管是德軍的裝甲部隊也好,其步兵部隊也罷,大量裝配自動化武器的德軍,結合其較高的戰鬥素質和紀律性,德軍的高強度戰鬥持續時間很長,相比其他們已經戰勝的西歐各**隊乃至正在竭力廝殺中的蘇軍,德軍的戰鬥意志和戰鬥力都明顯高出一籌,不過不可忽略的是,德軍的戰役每每都是建立在長久消耗單兵體力和裝備性能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德軍的戰鬥攻勢往往像海水那樣,一波接著一波,每一波都會消耗掉大量的人力資源及各種戰鬥物資、供應品,因而會特別的旺盛與強大,但是隨著攻擊波結束之後,在下一波到來之前,德軍基本是不會有太大的動作,畢竟士兵需要休息、裝備需要維護保養、物資需要補給、下一波作戰計劃需要擬定與完善等等。

    德軍的強大也就在於他們每一波的進攻攻勢都超乎尋常的強大,如果抵抗部隊脆弱,德軍甚至只需要一波不太強大的攻勢作戰就能摧枯拉朽的贏得勝利,波蘭就是在德國對其閃擊之戰中,第一波就倒下的例子,而蘇聯則因為地大物博和人力資源豐富,所以只能一波接著一波的硬抗住德軍的進攻,直到丟掉了首都還要繼續淪陷更多的土地,這才能依靠空間上的距離拉大,拉長了德軍的後勤補給線,造成德軍的攻勢波次之間準備時間更長、單次進攻力度更弱,這才能夠勉強堅持更長的時間。

    而且,德國陸軍中央集團軍群繞過莫斯科地區向薩馬拉地區展開進攻,從後勤運輸角度來講,兵力雄厚的該集團軍群的物資補給困難,也隨著其不斷往東推進而越發嚴峻起來。以往的鐵路線早就被蘇軍破壞得連鐵軌、路基都看不到一根,路肩和橋樑隧洞等也都被嚴重破壞,隨時隨地都有可能觸發蘇軍留下來的地雷陷阱,而單純的依靠修建野戰公路。利用越野軍卡來輸送物資,那顯然問題就異常尷尬了。

    以最低的標準來計算德軍的物資需求,一個輕裝化的步兵集團軍一晝夜就需要消耗各種物資將近300噸,而德國陸軍中央集團軍群擺放在一線的部隊顯然不止一個步兵集團軍,那麼再加上其配置的炮兵、裝甲兵等,那麼一個轄5個步兵軍、加強16個左右炮兵團與坦克營的作戰集群單位,至少也需要20列單列30節的軍列運輸各種物資,其中大部分軍列都需要用來運送彈藥。還有一部分得用來運送坦克、航空兵和汽車等所需要的油料。

    而如果考慮到德軍不斷進攻推進,需要許多的工程器材來鋪路架橋、需要許多的醫療物資來醫治傷患等,那麼顯然德軍一個作戰集群單位一晝夜的物資需求,顯然用20列軍列來運輸是遠遠不夠的。從共和**情局反饋給中亞戰區司令部的情報來推測,德軍往往需要30列左右的軍列來承擔物資運輸任務,而且還僅僅能夠滿足一晝夜的作戰需求,可以想像,如果高強度的戰鬥持續一周乃至半月。那麼德軍的物資消耗需求何其之大?顯然,離開了鐵路線展開作戰,單純依靠運力小的卡車進行公路運輸,德軍的進攻強度會很低。因為他們的物資補給速度遠不如在莫斯科作戰之時。

    更何況隨著德軍的向東推進,德軍逐漸遠離了自己的大本營。而蘇軍卻越發的靠近自己的大後方,兩者的後勤物資的能力真的出現了此消彼長的態勢。德軍前線的士兵往往需要開始節約彈藥和糧食,生怕一旦公路運輸補給線中斷而要等上好幾天才能重獲補給,自動化武器裝備都不敢貿然傾瀉彈藥,而反觀蘇軍,他們的戰場離其大後方很近,他們基本上可以源源不斷的得到各種裝備和但要補充,從德國陸軍北方集團軍群進攻下諾夫哥羅德之戰的艱難性就足以看出蘇軍的優勢所在,他們手中的ak47自動步槍可以不斷地噴射出復仇的火焰,但德軍卻拿著自動步槍只能點射還擊,生怕多浪費了幾枚子彈。

    蘇軍的優勢還不僅僅是他們更靠近後方物資補給更為方便這一點,他們還有一個不可退卻的生死線,莫斯科被德軍的原子彈清洗之後,蘇聯人從老人到小孩就已經忘乎所以的要盡一切辦法誓死復仇了,在他們眼裡,沒有什麼能比消滅德軍更為重要的事情,所以誓死赴難的蘇軍往往都有著不怕死的勇敢精神,單單是這樣的玩命精神,就足以把德軍的「歐洲第一」的霸氣給壓下去,再加上物資充足,蘇軍的火力也是超強旺盛,以至於在薩蘭斯克保衛戰中,蘇軍炮兵都敢於同德國炮兵叫板,雙方一度進行了相當凶悍的炮戰,但最終卻是德軍讓步了,因為他們哪兒有那麼多的炮彈來消耗在炮戰中,蘇軍炮兵第一次在戰爭中吼出了最為粗獷的吶喊,猛烈而又持續的炮火是幫助薩蘭斯克守軍能一次又一次打退德軍攻勢的法寶利器。

    還有一個問題不容忽略,那就是德軍的戰鬥補充機制與蘇軍已經存在很大的區別,德意志軍隊有一個不成文的傳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威廉皇帝的德軍在持續一周左右的攻勢作戰中,如果出現了20%左右的損失,那麼這支部隊還能繼續頑強作戰,然而只要損失達到了30%,德軍部隊就會出現混亂,這其中的原因誰也解釋不清,但顯而易見的是,德軍指揮將領們都非常忌諱這個傳統,所以他們一旦知道某一支部隊出現了近30%的戰損率,那麼就會很快叫停這支部隊,寧肯臨時改變一下作戰計劃,也不會貿然將這支還未重新補充人員和裝備的部隊繼續行動下去。

    然而蘇軍卻並非如此,自從在列寧格勒保衛戰中蘇聯高層喊出了「戰至最後一人也不許後撤一步」的口號後,在蘇軍內部就開始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一旦上峰下達了死守的命令。那麼接到命令的部隊也就等著被摘除編製,因為這一命令下達之後,這些部隊也就基本上是名存實亡了,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全軍覆沒之前盡量多殺死一些德軍官兵,盡量多拖一些時間,讓自己的犧牲顯得更有價值和意義,僅此而已,沒有什麼狗屁兵力和物資補充,要做的就是死戰到底。

    所以,相比於蘇軍不要命似的折騰,德軍還是存在很大的顧慮的。在下諾夫哥羅德、在薩蘭斯克,德軍的進攻都遭受到了很強大的阻擊,由於情報所限,德軍不知道蘇聯守軍是兵力真的有限。還是故意藏拙,反正守軍的阻擊力度並不很大,但卻總能讓德軍攻勢功敗垂成,而且蘇軍絲毫不畏懼德國空軍的空襲和德國炮兵的炮擊,因為蘇聯空軍總能在關鍵時候殺出幾架噴氣式戰鬥機攪亂德國空軍轟炸機或攻擊機機群的對地支援行動。而德軍炮兵實施火力準備或者是火力突襲,往往打出三分之一個基數的炮彈,蘇聯炮兵就敢於反擊一個基數的炮彈,總之。以前是德軍擁有絕對的制空權優勢和火力優勢,可如今。蘇聯人可以借助地面防空部隊和空中殲擊機部隊扭轉制空權劣勢,在火力方面還不比德軍差。甚至還更為凶狠猛烈。

    儘管德軍存在一些劣勢和不足,而蘇軍也似乎在某些方面有很突出的優勢,可總體而言,雙方之間的實力對比還是很懸殊的,德軍的暫時性進攻受挫也都是因為他們情報工作和物資準備不足所致,如果讓其從容適應了蘇聯人的新節奏,那麼又沒有外界幫助,蘇聯人最終是難逃戰敗的。

    在會議召開之前,胡廣就讓作戰參謀處利用超級計算機進行了模擬,超級計算機分析了在沒有外界幫助和支援的情況下,崔可夫的蘇聯西南方面軍能夠在德國中央與北方兩大集團軍群,堅守由下諾夫哥羅德經薩蘭斯克至薩拉托夫的防線不超過一周,也就是說,德軍很有可能在5月12日之前就徹底洞穿這條防線,然後完成分割包圍,再等德軍用掉不到六天左右的過渡性作戰之後,德軍極有可能在5月19日左右對完成包圍的蘇軍發起最後的猛攻,在4日至7日之內,被分割包圍的蘇軍基本就會蕩然無存,而最終,所謂的攸關蘇聯國運的防線,也不過硬抗到5月26日左右罷了,等待蘇聯人的,仍將會是亡國。

    計算機的分析結果因為分析的主體,也就是超級計算機本身上不具備智能邏輯功能的,它自然無法去思考人情與正義之類的客觀性問題,然而這樣的結果也極具說服力,因為真的沒有什麼幫助或援助的話,崔可夫的部隊真的只能完蛋,創造不出任何奇跡,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納粹德國已經用了一枚原子彈,保不齊他們對某一座城市再一次久攻不下,再用一枚原子彈,那樂子可就大了,蘇聯人亡國速度可就更加突飛猛進,神仙轉世也都就活不了北極熊了。

    所以,蘇聯人不想亡國,自然就需要拚命的作戰,多殺死一個是一個、多整死兩個便是一雙,而共和國也不可能眼睜睜的看著納粹德國的鐵蹄蹂躪北極熊悲慘死亡,東方巨龍如果再不出手,那北極熊可就徹底死翹翹了。

    讓助手換上新的一張投影圖片,胡廣拉長了指揮桿來到幕布前,指著投影出來的圖表說道:「德軍對下諾夫哥羅德和薩蘭斯克的戰鬥如果從5月5日開始算起,那麼持續一周的時間,也就是至5月12日為止,德國兩大集團軍群保持一周的戰鬥持續時間,和接下來六天許的過渡性作戰期間,物資的消耗預估表便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樣。」

    「根據當前蘇軍的頑強抵抗程度,德軍的進攻攻勢明顯會超過其預期估算30%,因而在持續一周的戰鬥持續時間裡,其單日消耗的彈藥量要比過渡性作戰期間的要整體高出60%左右,因而我們對德軍共計13日左右的作戰物資消耗估算量進行了一個模擬的計算,整合成兩周時間進行綜合計算,德軍兩大集團軍群需要至少15至18個基數的物資,估算德軍參戰部隊戰前自備了2至3個基數的彈藥,前線近次縱深儲備了2至3個基數的彈藥,那麼在這兩周時間裡,平均一晝夜,德軍理應需要完成近1個基數的補給運輸任務.」

    「可德軍兩大集團軍群都有將近300餘公里的距離是沒有鐵路運輸線的,儘管其鐵道兵正在奮力向前線敷設鐵路,但德軍在作戰期間,需要極大依賴於公路運輸是不可避免的事實,相比於鐵路運輸,公路的運力十分小,單列30節車皮的軍列可以運送將近2000噸物資,然而分給載重5噸的越野軍卡運送,便需要400多輛次,因為還如此龐大的車隊中自然而然還得配置一定的加油補給車和搶修車才行。」

    胡廣用指揮桿敲擊了一下投影幕布,道:「德軍單列軍列就需要400多輛次的5噸載荷軍卡參與運輸任務,而其一晝夜的物資運送需求量達到了20列軍列,換算下來就將近有8000輛次,而在越野軍卡一晝夜以每小時30至60公里的時速行駛,除卻裝卸時間、中途讓道等消耗時間,一晝夜一輛軍卡頂多完成兩個輛次的運輸任務,所以德軍至少得準備3000至4000輛軍卡來完成物資輸送任務,但這可能嗎?」(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