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大國無疆

第二卷 中國崛起 第二五四章 一炸就燃 文 / 火熱人生

    第二五四章一炸就燃

    黑夜沒有給人黑色的眼睛,更不會教人看到光明,在1947年5月5日的晚上,對於德國空軍分別劃撥給陸軍北方、中央和南方三大集團軍群提供空中火力支援、物資空運、航空偵察等的三支航空隊,也就是德國空軍的於爾根?施通普夫上將的第五航空隊、阿爾貝特?凱瑟琳元帥的第二航空隊、亞歷山大?勒爾的第四航空隊等三支,他們從未像今晚這樣「熱鬧非凡」。/——/——廣告全文字

    被共和國空軍重點照顧的當然是戰時隸屬於德國陸軍南方集團軍群的德國空軍第四航空隊,一直以來都扮演著戰爭先鋒角色的這支航空隊可謂是戰果纍纍,在南方集團軍群中也是聲名顯赫,在「2.23黑色空難事件」發生之後,該航空隊也一度成為了德國空軍的焦點,在此之前他們多次成功侵入哈薩克斯坦領空執行空中偵察任務,總的來說,這支部隊不應該成為一塊豆腐,被人輕輕一踹就散落得粉碎。

    可事實上亞歷山大?勒爾如今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麼叫做「壓力山大」,在短短不到半個小時的時間裡,就有6座航空兵基地遭到奇怪襲擊失去聯絡,11處野戰機場也都失去利用價值,更為糟糕的是,4座大型航空油料庫被引爆、3座航空器材儲備庫徹底化為火海、5個大型雷達站失去蹤影……敵人的突然襲擊來得是如此猛烈,在勒爾還尚不清楚發生了些什麼之時,德國空軍驕傲的第四航空隊就基本趴窩了。

    早在空難事件發生之前,共和國空軍進駐了一批部隊在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消息已經傳到了德國空軍第四航空隊司令勒爾的耳朵裡,他後來多次命令部隊越境偵查也是為了探尋共和國空軍的究竟,畢竟以前雙方從未交手過,德國只是一次次的從共和國獲得先進的航空產品或技術,卻從未與共和國空軍之間有過交流,簡而言之,勒爾連共和國空軍主力戰機裝備有哪些都並不清楚。

    之後的多次偵查都並未取得應有的效果,第四航空隊反倒損失了很多架昂貴的高空高速噴氣式偵察機,就連加掛了航空照相機的噴氣式戰鬥機越境偵查也都收穫不大,而且還損失不小,直到後來,共和國空軍也開始不安分的採取行動,不過他們的「反擊」來得很奇怪,每一次都會有很強烈的電磁干擾,讓德軍的電子通訊、地面雷達等設備都難以正常使用,強行起飛昇空的戰機在沒有地面雷達站提供信息指引的情況下,顯然想要找到敵人的蹤跡如同大海撈針一樣困難,可德軍並未放棄,一次比一次積極,而如此積極的結果,便是忙中出錯的讓第114戰鬥機聯隊把伊朗王國皇家航空公司的民航航班給擊落了,釀成了差點直接引爆中亞地區戰火的「2.23黑色空難事件」。

    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勒爾開始按照最高統帥部的指示和空軍司令戈林元帥的訓導,開始更有理性的神秘莫測的共和國空軍之間展開鬥爭,他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規律,那就是共和國空軍每次要有什麼行動,必定會有電磁干擾作為先導,就好比小偷做賊似的,每次都需要先把盜竊對象的供電電閘給關掉一樣,生怕被發現。

    強電磁干擾的頻率很多,也就證明著共和國空軍頻繁的在摸進德占區上空執行任務,每每遇此,德國空軍第四航空隊都會起飛一些戰機試圖去找尋到敵機的蹤跡,可次次都是失望而歸,敵人並不採取什麼行動,就像是把德占區當成了自己後花園一樣,隨心所欲的進來溜躂逛逛,氣得勒爾一度兩天兩夜滴水未進,直到航空隊參謀處從德國本土找來了大批雷達和通訊電子專家。(——網點點)

    德國大部分的高級專家人才都基本喪命在了北非阿爾及利亞境內的那次核試驗當中,所以前來支援勒爾的這些專家能力也並非值得信任,從他們得出的多個結論就可以看出究竟,不過他們也都有統一認識的地方,那就是德國空軍和德國陸軍所採用的雷達,不管是遠程對空搜索雷達還是對空警戒雷達,亦或者是自動化防空高炮配置的火控雷達,這些雷達技術都是源自於共和國的,基本都採用的是脈衝式、窄帶、機械掃瞄和單基地體制。

    就以裝備在德國空軍最新接受的地對空防空導彈的制導雷達為例子,它所採用的掃瞄方式就是相對落後的等扇面機械掃瞄,根本不會波束躍變,其波形也都是傳統的脈衝式,天線旁瓣也都固定不變,而且變頻技術是純手動變頻,從開機到第一次變頻,得等一小時才能實施變頻,所以專家們就大膽的推測,早就把這種雷達技術玩剩的共和國,顯然很清楚如何針對德國的各種雷達設備展開電磁干擾,而且對於勒爾的質疑,一位很大膽的雷達專家就當著他的面,將一台改裝的干擾機放在距離雷達40公里外飛行的運輸機上工作,僅僅高出雷達旁瓣不到6個分貝,號稱最先進的該型雷達就徹底傻眼了。

    然而,找得到問題所在但如何解決問題卻相當麻煩,首先的困難就在於一直以來,德軍重要的先進武器裝備技術發展,都是建立在從共和國引進技術的基礎之上,有些直接是照搬,有的也不過是加上部分德國自身研發技術復合而來,像先進雷達這樣的裝備,在共和國對德實施軍事制裁武器禁運之前,德軍一直都鍾愛「中國製造」,德國的軍工企業也都有了嚴重的依賴心理,中德關係滑坡了,這才意識到要趕緊拿出一些中國人不熟悉的純國產裝備出來,可這顯然來不及。

    其次,德國在雷達抗干擾技術上並無太多建樹,以前都就知道缺啥就從共和國買,而且買來就能用,所以德國國內也都沒有幾個精通雷達抗干擾技術的專家學者,稍微瞭解一些的人也只能提出一些理論方案,比如說採用降低副瓣或採用自適應旁瓣對消技術,亦或者是讓頻率捷變加可變重複頻率,讓敵方在偵察難以確定雷達的準確位置,同時針對波形進行特殊設計使峰值功率降低而平均功率卻增加。

    然而,這些技術都存在紙面上,真正研製起來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且必須要有足夠的專業技術儲備和人才,可這些德國都沒有,他們當初在對英國實施大不列顛空戰之時採用的電磁干擾技術和設備,也都是從共和國引進的,自主消化吸收的逆向仿製工作都成果乏乏,還提什麼自主創新?

    不過在勒爾的要求下,這些專家們也不得不拿出一些辦法來切實提高一下雷達的抗電磁干擾技術,經過反覆研究之後,德國空軍第四航空隊的部分雷達首先被進行了技術改造,它們被加裝了特殊的裝置來完成快速調頻工作,也就是採用了電機來帶動活塞運動使得受控的磁控管能夠在兩個點快速跳變,雖然技術看起來很「土」,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對抗無源干擾之時,明顯比改裝之前優秀得多了,當然如果對方是在天空中播撒無源干擾絲條,在空氣的作用下無源干擾絲條均方根速度不斷變化,因而這樣的干擾一定不能太多,否則改裝後的雷達一樣會傻眼。

    另外,專家們還給想到了一個辦法來提高雷達的抗有源干擾能力,那就是給雷達加上一個光學跟蹤設備,而所謂的光學跟蹤,其實也就是給雷達裝上了一個放大十倍的望遠鏡,靠人的雙眼來適時冒充「雷達」,效果也很有限,因為十倍放大的望遠鏡都能看見敵機了,那距離被空襲或轟炸也就為時不遠了,還不如在某個山頂上建個瞭望樓來得實惠,可這樣的技術也確實太過於「返璞歸真」,肉眼代替雷達,氣得勒爾差點沒讓人把這些號稱專家的人物統統拉出去槍斃了事。

    雷達在所有軍事武器裝備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這樣核心的裝備,納粹德國卻並未有真正值得信賴和極具實戰價值的純正國產產品,動輒都是舶來品,要不就是直接引用中國技術生產的,在空難事件發生之後的很長時間裡,勒爾都嚴令禁止本方飛機越境偵查,當然在本國的新型雷達研製成功之前,他也不得不叫停那些只要共和國空軍電磁干擾就鐵定失效的一大批雷達,除了進行部分技術改造之外,大部分都運回國內等待技術升級。

    而如今看來,所謂的新型雷達也都頂個鳥用,勒爾真的是快要被氣得吐血了,因為設在斯大林格勒城內的第四航空隊空中情報匯總中心,可是足足有四台新型大功率遠程對空搜索雷達充當「眼睛」,也就是這麼一個被周全保護,而且還是要扮演統一調度的雷達情報控制中樞所在,也都不可避免的被轟炸了,根據目擊者提供的報告聲稱,黑夜裡突然從天而降了兩枚或者更多的火箭彈,不偏不倚正好穿透了樓頂建築,貫穿到了底樓才猛烈爆炸開來,整幢大樓頃刻間就轟然倒塌……

    是應該慶幸自己的航空隊司令部沒有遭到神秘空襲呢,還是應該悲憤這樣看不見對手卻被狠狠揍得鼻青臉腫的戰爭呢?勒爾徹底沉默了,他不知道他們的敵人到底是怎麼來的,用的什麼武器,怎麼如此之快的就讓堂堂德意志第三帝國空軍第四航空隊癱瘓了。

    比亞歷山大?勒爾還要鬱悶的人大有人在,在共和國空軍第二波空襲達到頂峰的時候,也是正值德國陸軍中央集團軍群對薩蘭斯克進行大規模進攻之時,集結了六個步兵師和兩個裝甲師進攻的德軍,還組織了兩個炮兵師提供火力支援,而且為了避免再一次出現蘇軍炮兵佔據上風的可恥局面,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還調用了一支大口徑遠程火箭炮兵師助陣,隨時準備用鋪天蓋地的大口徑火箭炮對蘇軍陣地進行一次無差別的覆蓋射擊。

    然而,幾乎就在蘇德雙方廝殺得酣暢淋漓的時候,共和國空軍的第二波空襲機群就為德國中央和北方兩大集團軍群的後勤部隊送來了「大禮」,首先被重點照顧的就是位於莫斯科東南方向約兩百公里的梁贊,這座算得上是莫斯科衛星城市的重工業城在德國北方陸軍集團軍群的進攻下,蘇軍並未抵抗多久就被徹底佔領了,原因很簡單,這座城市裡的重工業企業連同設備等很早之前就被轉移到了喀山,地形平坦的梁贊也並不適合堅守,倒是奧卡河附近的湖泊和森林地區可以藏匿足夠多的游擊部隊,因而蘇軍在梁贊地區的作戰更多是以游擊作戰為主。

    蘇軍的選擇很明顯是正確的,因為這座基本和下諾夫哥羅德和薩蘭斯克呈銳角三角形,且梁贊還是頂點,在蘇軍的大力堅壁清野行動下,德軍的鐵道兵和工程兵們拚死拚活也都只能把鐵路搶修到這座城市來,讓囤積在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區以及其本土的大量作戰物資能夠源源不斷的通過鐵路運輸到梁贊來,然後由兩大集團軍群的後勤部門進行按比例分配,再由各自的後勤部隊通過卡車運送到各自的倉庫或者前線部隊手中,在基輔至利佩茨克的鐵路搶修通車之前,這樣的狀況只能這麼維持著。

    兩大集團軍群的後勤一併依靠在一條單線鐵路身上,這對於德軍鐵路運輸管理部門而言顯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果基輔至利佩茨克的鐵路能夠修通,那麼德國北方集團軍群就可以依靠從柏林經華沙至明斯克再繞過莫斯科抵達梁讚的北線鐵路大動脈獲得源源不斷的補給,而德國中央集團軍群也能通過法蘭克福經布拉格、基輔、庫爾斯克後抵達利佩茨克的中央鐵路大動脈獲得足夠的物資補給,同時德國南方集團軍群也將能夠在一定的鐵路運輸補充能力之外,通過黑海和伏爾加河的海運與內河運輸優勢,得到充足的物資補給。

    可惜的是,從基輔經庫爾斯克到利佩茨克的鐵路被蘇聯人破壞得相當嚴重,從鐵軌到枕木都需要德軍從後方運來敷設,更可氣的是沒有一座可用的橋樑和隧洞,德軍鐵道兵們不得不花費大力氣來修復,可進度依然相當之慢,為此德國中央陸軍集團軍群才不得不和北方集團軍群暫時湊合在一起,利用一條鐵路運輸大動脈來獲得補給,可運抵梁讚的物資還得經過很細緻的嚴格分配後才能用運力並不大的軍卡往前線運送,這一點也著實十分不便,所以德軍不得不在梁贊修建出分類清楚的大量倉庫來囤積物資,有的囤積燃料、有的存儲彈藥、有的儲備車輛配件、有的庫存糧食醫藥等等。

    所以,在空襲到來之前,梁讚的一南一北的兩個火車站都很是熱鬧,從斯摩稜斯克轉運物資駛抵梁讚的軍列並不多,因為這一段鐵路是單線而非雙線,一晝夜的通行能力十分有限,所以每一列軍列到達梁贊之後,都會選擇裝卸能力暫時領先的一個火車站進場停車,讓物資以最快速度卸載完畢後,又得趕緊返回斯摩稜斯克裝運貨物,而來自德國陸軍北方和中央兩大集團軍群的後勤運輸車隊,也都在不分晝夜的利用軍卡從火車站轉運物資離開,只有部分來不及或者暫時不太需要補充的物資才會被送到各種倉庫裡暫存。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高度繁忙的物資轉運中樞所在,卻成了共和國空軍第二波空襲機群的重點照顧對象,雖然深知梁贊重要性的德軍兩大集團軍群都很大方的安排了大量的防空部隊和警戒部隊來負責梁贊地區的陸空安全,可突如其來的猛烈打擊還是讓他們的防禦部署失去了作用。

    最先遭到轟炸的是位於奧卡河南岸的、暫時屬於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管轄的火車貨運南站,小小的一個薩蘭斯克都逼得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小心翼翼的使用物資,所以中央集團軍群後勤司令部基本是在以從未有過的高效率在籌措梁贊地區的物資盡快轉運到前線,畢竟從發起進攻到現在,前線部隊的庫存彈藥和油料都所存不多,所以第一波飛抵貨運南站的巡航導彈很是「意外」的產生了超強爆炸效果。

    高爆裝藥戰鬥部的巡航導彈在貨運車輛段裡爆炸開來,就算沒有直接命中任何貨車或油罐,強大的衝擊波也足以撕裂停放在一條條股道上的油罐車的金屬殼體,超高的爆炸溫度足以讓洩露出來的油料瞬間燃燒起來,就像是一顆火星鑽進了火藥桶裡一樣,頃刻間,整個貨運站都沸騰了,猛烈的爆炸聲中,滔天大火沖天而起,德軍後勤官兵們根本來不及採取消防措施,緊跟而來的巡航導彈就再接再厲,直接把運送各種口徑炮彈、子彈等彈藥的軍列給引發殉爆,上千噸彈藥的爆炸效果威力助增了整個貨運站裡的綿綿爆炸,在數十公里開外,都看得到那熊熊大火映襯中的濃煙滾滾。

    而德國北方集團軍群的貨運北站也沒有逃掉被偷襲的厄運,大量的戰鬥物資都成了爆炸的幫兇,數千噸的彈藥、油料、糧食、醫藥等等物資都在火海裡沸騰開來,蔓延開來的巨大火勢讓所有的消防設備都成了擺設,梁讚的5月5日黑夜彷彿驟然間就沒了,取而代之的是紅彤彤的天空以及那嗆鼻的濃煙。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