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遠東之虎

第一卷 虎嘯滿洲 《論中國》讀書筆記(完) 文 / 貪狼獨坐

    因此,基辛格身為親歷者,他的描述無疑具有準確性,他所披露的細節也是其它歷史書上絕對看不到的。

    基辛格是著名的外交家,他多次訪華,多次中國的三代領導人交流切磋,對他們的理解是不同尋常的:

    他稱楊子任為「哲學王」,周儒雅、隨和,他還特別欣賞二代領導人的實用、三代領導人的靈活,認為這兩人都在審時度勢,為把中國帶出備受孤立的國際環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奧巴馬2008年競選團隊亞裔事務顧問薛海培認為:「美國進入全民思考中國帶來衝擊的時刻。想跟中國干仗的人並不多,更多的是對中國崛起的焦慮,這對美國民眾影響很大。」從來便生活在優越感之中的美國人第一次感到了威脅。

    然而中國的崛起是必然的,美國無法忽視這個大國的存在。事實上美國不必感到驚訝,除去清至共和國初期的兩百餘年,我們一直領先於世界。現在不過是我們重新拿回屬於我們的東西而已。

    中國必然會對世界未來的格局和走向產生較大的影響,美國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國作為盟友。如果雙方對抗,那麼損失的不僅僅是中國。

    在今年的美國大選中,中國的崛起成為奧巴馬和羅姆尼的獨立辯題。相比之下,奧巴馬對華態度比較溫和,而羅姆尼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十分激進。

    事實上,美國大選的候選人為了拉選票,通常會在競選中對中國強硬,但是上任之後馬上變臉,開始緩和對華關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2年美國選舉時,克林頓激烈譴責老布什的對華政策,他攻擊老布什「縱容」中國,揚言要對中國的最惠國待遇與中國人權掛鉤。

    可後來,克林頓對華的親切有目共睹。只有過來人才懂得,與中國搞好外交關係才是硬道理,縱使美國總統為了國內的呼聲而採取一些不利於中國的政策,也不會在深層次上影響中美的正常關係。

    鑒往知來,本書的最終落腳點,仍是為今天的中美關係獻策。

    當前,中美兩國以超乎尋常的速度成了互相依靠的經濟大國,在基辛格看來,這樣的態勢也給雙方出了個難題,因為兩國都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當下各自所承擔的角色,一時還找不到一個能夠統領一切的戰略夥伴關係框架。

    他在《論中國》的結尾部分提出了一個新詞——「太平洋共同體」。在他眼中,中美關係的恰當標籤應是「共同進化」,而不是「夥伴關係」。這意味著任何一方都不完全贊同對方的目標,也不假定利益完全一致,但雙方都努力尋找和發展相互補充的利益。

    這又似乎暗合的中國哲學文化中的「求同存異」的理念,但我們需要看到的是美國對中國的不認可和圍追堵截。(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