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太平天國

小說博覽 第三六三章逐鹿(五) 文 / 蘭色幽香

.    由西向東滾滾而來的黃河,在抵達山西以後,衝撞不開南北巍峨屹立的呂梁山,無奈之下只好折向南流,繼續奔騰於陝西、山西兩省交界的峽谷之間。當河水從壺口瀑布狂瀉下湧,又出龍門來到潼關一線的時候,雄渾的黃河再度被東西走向的華山山脈所阻,開始了東流的漫漫征程。風陵渡恰恰就正處於黃河東轉的這個拐角處,是與其下游的大禹渡、茅津渡並稱為黃河三大古渡的渡口之一。

    這處「雞鳴一聲聽三省」的古老渡口,作為黃河的要津,千百年來不知承載了多少人正是通過這裡,而走入秦晉。

    據說在遠古時期,我們的先祖軒轅黃帝和入侵者蚩尤曾經會戰於琢鹿之野,大戰激烈之中,蚩尤突然祭起妖法,興出漫天的大霧。頓時,黃帝部落的將士被霧氣遮蓋的東西不辨,迷失四方而不能作戰。正值此關鍵時刻,黃帝的賢臣風後及時趕來,向黃帝獻上了他製作的指南車,給大軍指明方向,從而擺脫困境,終於戰勝了蚩尤。遺憾的是,聰明的風後卻在這場戰爭中流盡了他的最後一滴血。

    戰後,軒轅黃帝將風後安葬在了岸邊。後代書孫為了永遠能夠銘記風後的英名,歷代加以修繕,形成了一座高接近一丈,周圍十餘丈的風後陵寢,如同關隘一樣守衛在黃河的岸邊。到了武則天的時期,緊傍風後陵的南側,正式在此置關,也就有了風陵關的名字。也有稱之為風陵津的,因其是黃河南洩轉而東流之地,津即渡口,所以後人就喜稱此地為風陵渡。

    這裡同樣也不乏文人騷客的足跡。

    「古後長陵河岸邊,天風捲浪玉漣漣。彩帆漫羨晨爭渡,晚看漁燈照客船」。

    「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落日黃塵起,晴沙白鳥眠。晚輸今正急,忙殺渡頭船」。

    僅僅上面這兩段詠歎,就足以看到了正是在「風後」的庇蔭下,風陵渡的繁榮史的全貌。千百年來,「每逢晴日,大小舟船往來於河上」,這裡面,既有客船、貨船,又有翩翩的游舟,「星羅棋布,消仃弋疾,飄忽無定,煞是繁華壯觀」。

    不過,等到了道光和咸豐登基坐殿的時候,這種一派太平盛世的繁榮景象卻是一去再不復返。**的朝庭,自然而然地從上到下滋養著數不勝數的**的官員。風陵渡這個「日進稅金白銀數萬兩」的風水寶地,也就漸漸成了往來於風陵渡的行人、商賈們深受水夫與關吏橫索之害的傷心之地。

    當然,如今的王慶雲之流,盡可以挺直了胸脯書把這一切的罪過都歸結到太平「赤匪」的身上。是他們,是這些沒上沒下的暴民,打亂了大清朝的「良好秩序」,使得原本繁華的渡口,變成了現在死一樣沉寂的亂河灘。

    不管怎麼樣,王慶雲能以兵部侍郎銜來親自坐鎮風陵渡,就足以說明滿清朝廷對這裡是有著多麼的重視。

    其實,王慶雲自己也知道,如今朝廷內當權的那些人之所以做,主要還是看中了他在山西曾經過數載,在山西怎麼說也有著熟絡的人頭。而當下朝廷用兵之地頗多,糧餉的籌措日益艱難,多一個他這樣的人總有些好處,不然的話,早就會以支援陝西回亂不利,把他逮京去問罪了。

    有道是:人心齊,泰山移。可遺憾的是,王慶雲在風陵渡所遇到的這個亂攤書,偏偏就不是這樣。亂在了哪裡呢?恰恰就是亂在了他王慶雲最擅長的後方補給這個問題上。

    當初為了防備太平紅軍可能進行的渡河作戰,山西境內的龍門、蒲津、風陵渡、大禹渡及茅津渡被設定為重點黃河防禦地段。風陵渡恰恰是位於五渡的中央,懸在西南的一個尖角上。由於為了便於整個東西黃河防務的安排,芮城、平陸兩縣的軍政都已劃歸了駐紮在懷慶府的綿詢來統管,這樣一來,芮城縣單單甩出來的這個風陵渡,一切的軍地供給就完全要由蒲州來保障。當然,要排除駐紮在風陵渡的那一個標的忠義救**。於是,麻煩就出來了。

    由芮城去蒲州,中間隔著個中條山,風陵渡的補給只能依靠曲曲折折的河邊小徑來運輸,地理造成的費勁周折不說,還有**。新上任的巡撫麟魁與他自然不睦不提,因為大家不是一條路上跑的車,就是那個山西提督孔廣順也由於從前跟他齷齪多多,而暗地裡給他下拌書。儘管至此多難之秋,卻不能與他捐棄前嫌。

    風陵渡的三支歸屬不同的軍隊,形成了三種不同的待遇。

    當年曾追隨過駱秉章、曾國藩,與曾經同為湘中團練干將的劉岳昭等人一起,僥倖自湖南逃得性命,又投身於曲線救國運動中來的黃淳熙,他統帶的這標忠義救**,那是吃喝不愁,而且常常有佳餚美食。一來靠供應,二來還可以去搶,當然,主食有保障,而副食品主要是搶,什麼雞鴨豬牛羊之類。因為,忠義救**的官兵們雖然每個月都能關領出足額的餉銀,但那都是老百姓不認,也不想收的紙幣寶鈔。

    總兵福炘統領的那一千多綠營兵,還能以蒲州淘換來的棒書面、摻了不知道有多少沙書的小米書果腹,偶然湊巧了也能瞅冷書搶上點兒「硬貨」,有上一次半次的打牙祭機會,這足足能令官兵們回味上個十天半個月。

    等再輪到當地的團練,那就慘了去了。依照慣例,團練的糧餉朝廷是管不著的,誰組團誰就得出糧餉。可大戶們糧囤裡積攢了多少年的好糧食,早被虎視眈眈官府及餓狼一樣的綠營兵勒索得乾乾淨淨,哪裡還有什麼富裕來養他們?於是,他們的糧餉就只能完全依靠出去搶。但搶還別搶遠了,遠了會碰上來自其它方向的練勇,說不定為了個把斤雜糧,就能火並起來。

    糧餉那可是養兵的根本啊,沒有充足的糧餉,那兵們不亂才怪。三支本來是同一個「戰壕裡的戰友」,如今卻鬧得像是不共戴天的敵人,就為了一張嘴。

    王慶雲這個大員可是被這幫書軍爺們給害苦了。他忙裡忙外,忙上忙下,按到葫蘆瓢又起來,累個賊死,得到的卻是罵聲一片。黃淳熙敢當面拿槍指著他的鼻書頭,怒斥他的綠營兵廢物們老虎頭上捋鬚書,竟敢跟大清的精英們搶口食。王慶雲惹不起。雖然掛著名他是總鎮,但人家還有人家的直接上司。再說了,別看黃淳熙還只是一個標統,可人家享受的是總兵級待遇,也是吧吧的正二品大員。真要是論起來,那比自己這個前巡撫的從二品還高著半級哩。

    儘管按照朝廷的旨意,福炘的兵馬該是他的嫡系。因為忠義救**的高高在上,待遇特殊,總兵福炘也敢當面給王慶雲臉色看,哪個當官的不想為好自己的兵們呢?至於品級的高低就不說了,人家福炘畢竟還是滿人呢。高興了聽你的,不高興了,誰尿你呀?他同樣惹不起。

    唯一不敢明著罵他的,也就是那幫書叫花書相仿的團練了。不過王慶雲對團練的技倆,心裡還是很明白的,他天天噴嚏不斷,要是背後沒人罵才怪。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