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太平天國

小說博覽 第十九章「老兄啊,咱們這是在籌劃禦敵的大計,可不能意氣用事啊,」陳廷香收起笑容,認真地看著李是應…… 文 / 蘭色幽香

.    太平天國

    第十九章「老兄啊。咱們這是在籌劃禦敵的大計。可不能意氣用事啊。」陳廷香收起笑容。認真的看著李是應……

    「呀……天祐朝鮮。只要有您陳司令長官老弟來做我。那老兄我可就是一切都放心了!」

    陳廷香瞟了一副小心翼翼神態的李應。打鼻子裡輕輕的哼了一聲。「北京既然說了話。我當然就的幫。不過。咱們可也的把醜話說在前面。」

    李應作出一副糊的樣子。看著陳廷香。

    「第一。既然是因你們自己願意做主這才導致了這一場禍端。從今以後。凡是有關朝日間的一切紛爭。也就不要在把天朝政府牽扯到裡面。」

    陳廷香剛說到這兒。應的心是一抖。這回是真有些糊塗了。不能把天朝牽扯到裡面。老朋友這分明是在告訴己。日後朝日之間不管再掀起多大的風浪來。那也都與天朝無關。也就是說。天朝不會為朝日衝突擔當任何的責任。

    這……這似乎恐怕不大好。若事情真的鬧到了不可收拾的的步。倘若真到了必須要天朝直接出面的的步而天朝不出面。那他的朝鮮不就完蛋了?

    「我說兄弟……適經過了老弟一番教育。對為兄我的觸動是頗深。我真的覺。老弟其實說的一都不錯。我這個人是太過於以小人之腹去度君子之。」

    李應一面說著。一站起身。可能是由於心裡過焦急的緣故。他的兩腿看上去有微顫。身子也是晃晃悠悠。他深吸了一口氣。把自己的座椅直接拉到了陳廷香跟前兒。還沒重新坐穩。就趕緊拍打著對面老朋友的雙腿。歉疚的說到。「老弟啊。消消氣。現在為兄我是已經完全都想明白了。朝鮮本就是天朝大家庭的一部分。在同一個家裡當家作主的也就只能有一個。這個道理隨便一個百姓都清楚的很。所以。從現在開始。朝鮮對外的一切事務。應當全部由天朝主持。安南琉球等的既然都已有天朝的外務署。鮮自然也不應該例外。兄弟啊。既然兄弟臨危受命。不妨就連外務署一併建起來吧!」

    「我說你呀你老兄是不是怕天朝不出力來幫們啊?」陳香輕輕拍拍李應那兩隻冰涼的手笑著搖搖頭。「當初我在勸你求天朝向派駐外務代表的時候。那是為了朝鮮的永遠安定。而如今天朝不在朝鮮派駐外官員接手外交事務。同樣是為了朝鮮的安定大計考慮。老兄盡可以放寬心。只我陳廷香還活著一天朝鮮就不會被天朝棄之不管的。至於其中的道理日後你慢慢就會明白的。」

    李應輕輕的點點頭。同時連嚥了兩口吐沫沒有再說什麼。老朋友後面的話。多少已經給了他一些安慰。在他看來。眼前的這個老朋友才二十六七。畢竟恰逢風華正茂。即便再不濟。那也能繼續活上個五六十年的。總不會自己的前面。於是。他靜靜的等著老朋友的下文。

    「二。不要指望我會派多少多少的軍隊來入朝參戰。」陳廷香看著又開始要起急的李應。無奈的說到。「不僅老兄你親眼看到了。全世界也恨不能都知道。的農兵|雖然遍及東三省。壯丁百餘萬。可除去少量的警衛人員外。其他全是舞鋤頭弄鐮刀的農家漢。根本上不了陣。所以。對付未來入侵的日人。主要力量依靠你們自己。」

    鬧了半天。這仗最後還的要自己來打!李應剛剛感到有些熱乎點兒的心。馬上又涼了下去。他大瞪著兩眼。似乎不認了般的緊盯著面前的老朋友。那兩道直直的目光裡。分明是帶著一種悲慼的怒吼。既然是這樣。那怎麼還叫來幫我?

    陳廷香似乎根本就沒在意李應的表現。不僅不在意。還頗有些悠閒的往椅子背上一靠。「我知道。老兄是個很細緻的人。為了準備對日作戰。老兄一定也是早就下了不少的工夫。我想知的你們現在動員起來的力量。已有了多少?」

    「五萬!」李應幾乎是從牙縫擠出來了這個兩字。他開始|疑。自己一直以為與面前的這位老朋友之間所有著的那種鐵打的友誼。是不是根本靠不住

    他覺的。老朋友不像是來幫己的。反而是有些來看熱鬧的感覺。

    其實。直到現在為止。在李應的號令下。朝鮮南部沿海各道真正動員起來的正規武裝力量也就僅僅三萬剛冒點兒頭。而堅強的他之所以要硬壓著牙說出了個「萬」。那是在告訴他眼前的這位老朋友。實在不到幫助。俺們朝鮮人照樣也能打

    「五萬?」陳廷香驚訝的。舉起自己那只整的右手。心掌背的翻來覆去看遍。這才使勁搖了搖頭。再擺擺手。望著已經開始變的氣鼓鼓的李應突然大笑了起來。「哈哈哈……我說老兄啊。你這也叫備戰?哄孩子還差不多啊。」

    見老朋友滿臉露出都是不相信的神色。李應哼了一聲。「五萬足矣。以我五萬朝鮮健兒。足可使區區倭奴難踏上我國土半步。」

    「老兄啊。咱們這在籌劃禦敵的大計。可不能氣用事啊。」陳廷香收起笑容。認真的看著李應。「|然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很重要。但同時。還有一個戰術上必須要重視敵人在其後呢。這才是真正的兵家必尊之法則。你知道現在日本那的情況嗎?」

    「不知道!」李應的頭一甩。說的還很仗義。似乎對他來說。區區倭奴現在準備的怎麼樣了。知道與不知道都是一樣。當然。「不知道」是實情。

    「德川幕府為了轉移他們在島內的政治危機。再加上英國人的背後弄。最近幾年一直在擴軍。並找機對外開戰。在英國人的幫助下。他們不僅已經先後組建了陸軍十個新式的正規軍。還尤其重視海軍的展建設。到目前止的日本海軍。已擁有比較先進的戰艦數十艘。由於英國人在背後的大包大攬。川幕府早已決意要充當與天朝為敵的英國人的急先鋒。朝鮮軍民擊沉「開陽號」的這次意外事件。再由於你們一直甩開天朝獨與其往來的一貫做法。正好就給了英國人及其支持下的德川府一個極好的借口。而據可靠情報。此次德川幕府準備投入到朝鮮方向的陸軍不下二十萬。同時還有他們海軍的全部家當。」

    陳廷香沒有去問李應的那個「五萬」夠不夠使。只是用一種怪異的目光看著已經不那麼梗梗著了的李。

    李應低下了頭。先說陸的。就是一想到自己同樣也曾是經過了千辛萬苦。才整頓一新的水營。居然連幾艘倭奴的「海盜」船隻都整治不了。李應就氣餒的不行。二十萬大軍。整整的一支倭奴現代艦隊。不要說他還連五萬都沒湊夠。就是湊夠了。那也估計根本不夠人家塞牙縫的。至於什麼拒敵於海灘之外。那純粹也就都是一種奢談了。

    想到了這裡。李應緩緩抬起頭。嘴角兒微微一|。一臉歉意的望著老朋友。「老……老弟……」

    「所以。還要加緊員啊。不僅動員。而還要有打一場大戰。一場持久戰的心理準備。對了。我還了問你了。為什麼直到現在。北部平安和鹹鏡兩道墾人馬你們一直沒加以調動?」

    李應張了幾張嘴。沒說話卻長了一聲。原來。李應一直樂觀的估計了形勢。他雖然積極準備迎。但卻始終認為倭奴即使再囂張。也無非是在朝鮮的南部折騰折騰。再加上由於天朝的制約和幫助。倭奴們甚至連他的京畿都不敢來染指。

    所以。李應說是全國動員。其實真正動員起來不過都是南部的沿海各道。其中又尤以有釜山港的慶尚道為主要動員的區。至於老朋友陳廷香在北方幫他建起來的屯墾的區裡。雖然現成的壯丁著實不少。但他卻捨不的去動。因為他這個攝政不僅要考慮帶著大家如`仗。還要考慮到整個朝的生存大計仗要打。糧食也不能丟。

    聽了李應的這番解釋。陳廷香先是贊同的點點。接著又不贊同的搖了搖頭。道理很簡單。國要是都在了。家還有何用?而更要的。當初協助李應在平安。鏡兩道實施屯田的時候。陳廷香就有意的一步步在那裡安置了數千他自己的部下。他的這些部下們。雖然有些人已經年近五旬。但他們可都是戰場上摸爬滾打出來的好手。帶兵的悍將。所以。由他們一手帶出來的十萬屯大軍。遠遠比李應更為看重的那些府兵們的戰力要強的多的多。

    於是。為了打消李應更多的疑慮。陳廷香告訴李應。他想說的第三條君子之約就是。雖然沒有軍隊可派。但他有糧食。八年的屯。東北農兵團不僅已自給自足。積攢下了大量的存糧。作為朝鮮的老朋友。一旦朝鮮出現糧食危機。他將責無旁貸的全力予以支持。

    另外。陳廷香還說出了一個令李應一下子變的又有些雄赳赳起來的大好決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