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太平天國

小說博覽 第二九四章西寧守軍倒戈的始作俑者,居然就是那個曾為他的王國的開疆裂土而付出了無數的心血的馬文祿 文 / 蘭色幽香

    當然,不管是林鳳祥還是左宗棠的心裡都明白,其實馬文義之流的這種折騰法即便再瘋狂上十倍,那也不過就是深秋時刻的螞蚱的最後一蹦,垂死前的掙扎。

    因為只要耐得住時間的煎熬,且不說他們的手中還有裝備精良的劉昌林的騎兵師,以及陳德才的紅十一軍等大批的主力軍將會一個接一個陸續地開赴這裡,單單就是那個朱錫琨的紅二軍猛地在馬文義的背後一出現,馬文義就會死無葬身之地。

    本來在林鳳祥的原定計劃中,朱錫琨的紅二軍將作為攻城的主力,直接投入到蘭州城的攻堅戰之中去的。

    因為還早在恩麟窩在蘭州城內,苦思冥想地為自己找出路的時候,林鳳祥就已經料定了這個恩麟接下去最有可能要做的事情是什麼。

    正因為如此,林鳳翔在給恩麟下達的那份最後通牒之前,就加大了對岳登龍等駐防在蘭州外圍的滿清殘餘將領們的工作。

    只要在他給恩麟所劃定的那個時刻一到,他就將揮舞起鋒利的斬牛刀,去收拾掉那些依然膽敢抗拒的小雞仔們。

    但左宗棠的到來,再加上妥明的突然叛逃,卻「攪」了他的局。

    林鳳祥是個「快刀手」,思想敏捷,最擅長飄忽不定的運動戰,而且他還有一個跟楊秀清同樣的習慣,那就是對手下的弟兄們相當的體恤。

    左宗棠雖然是個「文生」,但在戰場上,卻絕不缺乏勇武和果斷,尤其是在林海豐、鄭南的長期熏陶下,其作風則就不僅僅是「刀」快以及思想敏捷的問題了。

    在「初識」左宗棠的林鳳祥看來,林主任派給他的這個「剛出茅廬」的總參謀長,不僅很合他的胃口,還實在是夠狠。

    於是,這才有了林鳳祥甘願在蘭州戰役中當「甩手掌櫃」,左宗棠卻大發神威,在方面軍中為自己「揚名立萬」的同時,還痛痛快快地一舉「坑殺了」三萬的回暴徒。

    但左宗棠的「狠」,還遠遠不僅如此。

    「儘管現在我們一時還來不及把全部的力量運轉自如起來,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敢於果斷地拿下西寧,則西北大局可定……第一民族軍轉進蘭州,由紅二軍出河州經循化,以最短的時間拿下巴燕戎格。然後長途奔襲西寧……」

    像左宗棠的這樣的想法和做法,倘若是在非常緊迫的關頭,林鳳祥不僅很願意,而且還是很擅長用上一用的。

    正所謂兵貴神速,不要說眼下自己還有數萬的主力兵馬可動用,在萬不得已的時候,為了整個大局的利益,就算是需要他老哥一個拍馬舞刀,林鳳祥也是絕不會眨眼。

    可是作為一個方面軍統帥的林鳳祥,這個頂天立地的硬漢子,在左宗棠面前,卻不得不暫時地要承認自己的「軟弱」。

    既然自己不想幹的事情有別人願意幹,那就放手去讓他幹好了。當然,他要盡最大的努力,替「別人」鋪好所有的路,而且還要彌補掉一切可能會有的漏洞。

    但朱錫琨能克服那一個個艱險山巒的阻礙,以盡可能短的時間出現在馬文義的背後嗎?

    尤其是當劉昌林的騎兵師也已經神速地近了碾伯,並「吵吵嚷嚷」地想把「一事無成」的閔殿臣的第一民族軍換在身後的時候,不僅林鳳祥盼望著朱錫琨的盡早到來,連左宗棠的心裡,也都打起了小鼓。

    左宗棠的壓力實在是很大。因為無論是前進時間的繼續拖延,還是己方人員的傷亡增加,這所有沉甸甸的重擔,都將要由他來一肩承擔。

    但朱錫琨沒有辜負全軍將士們的期望。

    被恩麟「遺留在」循化的滿清兵馬按照事先的雙方協定,痛痛快快地把路「借給了」紅二軍。在順利通過循化之後,朱錫琨以近乎是要毀滅掉一切的方式,僅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就全部肅清了巴燕戎格的回暴徒。

    隨後,朱錫琨率領紅二軍,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儘管比預定的時間至少晚到了西寧南郊兩天,但是,他卻得到了一個意外的驚喜。

    西寧守軍一見到神兵天降的天朝紅軍,不僅完全喪失了抵抗的意志,還大開城門,熱火朝天地歡迎「天軍進城」。

    西寧守軍倒戈的始作俑者,居然就是那個曾為他的王國的開疆裂土而付出了無數的心血的馬文祿。

    馬文祿的臨陣倒戈,原因也並不複雜,就是因為「接管蘭州」的侄兒的大軍的全軍覆沒。

    但要真正歸結起來,這個責任其實還得由馬文義「陛下」來自己承擔。

    在得到了天朝紅軍已經殺向碾伯的消息的之後,馬文義一方面紅著眼睛要御駕親征,另一方面,為了激勵西寧城中的他的王國的臣民的同仇敵愾,馬文義在毫無實際調查的基礎之上,居然就一口咬定,是「太平天國的屠夫們背信棄義,慘無人道地殺掉了所有前去和平接管蘭州的聖軍將士們」。

    不管在肅州、甘州及安西諸地的東殺西馳算得上還是算不上真正的戰場,但馬文祿所經歷過的種種「刀風血雨」,卻是絕對真正的。所以,甭管說到是誰的三萬大軍一下子就能灰飛煙滅,馬文祿自然不會感到意外。

    但是,馬文祿卻絕對不會相信一支灰飛煙滅的三萬大軍,竟然沒有一個人能活著偷逃出來。

    既然眼下出現了這種絕無僅有的意外,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太平天國的軍隊實在是夠狠。

    當然,馬文祿也不否認這其實就是一種善惡有報,畢竟他還記得當初他是怎麼殺的那些手無寸鐵的漢人們。

    當初之所以肯甘心情願地不顧一切去殺伐,馬文祿的確是為了他的「穆斯林王國」在奮鬥。可這個所謂的「奮鬥」說到底,其實還是為了自己未來的美好生活。

    殺人越多,官作的越大。

    官作的越大,則各種的利益就會順理成章地攬於一身。

    有這種種的好處,不願意去「殺人」的,除非是傻子。

    可現在呢?

    bk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