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太平天國

小說博覽 第三二八章也就是說,彼得羅夫斯基不能在眼瞅著馬本源失魂落魄之後,再坐看妥明的完敗 文 / 蘭色幽香

    第三二八章也就是說,彼得羅夫斯基不能在眼瞅著馬本源失魂落魄之後,再坐看妥明的完敗

    在這個問題上,林鳳祥與左宗棠產生了巨大的分歧。

    林鳳祥認為,諸如馬陛那種血債纍纍、不殺根本就不足以平民憤的回暴匪及少部分的骨幹分子,毫無疑問,那是都應該殺掉的。但對於回暴軍中數量眾多的那些處於中下層的頭腦們,則還是應當使用教育和改造手段,給他們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

    他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自己和他的部屬們是完全具有這種能力的。

    更何況,還有紅軍鐵的軍紀擺在那裡。

    當初追隨安王殿下東征時,他曾違心地執行過安王殿下的密令,數千的英國戰俘一下子就曾被他徹底地都打回了老家。

    「為了警示那些膽敢在中華的領土上燒殺擄掠、耀武揚威的強盜們,或許就應該採取極端的手段」事後的他,也曾這樣地安慰過自己,因為那個時候的他所處理掉的,畢竟都是一些闖進自己的家門來作惡的盜匪。

    可現在不同。現在落入他的手中,同樣也是可以任由他來宰割的這些人,雖然與他的種族有差別,但畢竟還都是同一個大家庭中的人。

    但他的那位搭檔左宗棠,顯然卻不這樣認為。

    「有一些人是教育不好的,因為他們不僅是暴匪,還是認賊作父、賣祖求榮的國家的可恥叛逆。當然,或許在表面上,你會覺得他們經過了教育和改造之後,已經改變了,改變的也真像了個人似的。但是,那不過就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假象而已,只不過是屈於當前的形勢,就如同時老話說的那樣,人在矮沿下不能不做下暫時的低頭而已。」

    「正如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永遠地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一樣,你和我,我們這一代人,也都將會6續離開這個由我們的血汗所凝聚成的嶄新國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誰也保證不了我們所打造的這個紅色國度是否會這樣或者那樣的顏色變化,可一旦將來真的有了一些變化,那些曾因為我們的一時善良而生存下來的敵人們,就會死灰復燃,他們會以百倍的瘋狂,利用各種各樣明著或者暗著的手段,來報復我們這個社會。『為了我們的子孫萬代的幸福,在有些時候,我們這些做先輩的是不得不要,也是必須要當惡人的。』林主任常說的這句話,我們應該都不會忘記吧……」

    當眼下的林鳳祥又把幾天前左宗棠跟他講的這番話在腦海裡翻騰了幾遍之後,他再次抬眼看了看面前的那座迪化城,然後在心裡出一聲暗暗的歎息,也沒跟左宗棠和朱錫琨等將領們打個招呼,就默默地走向了自己的戰馬。

    第二天,嘉德城、阜康、昌吉、呼圖壁等戰役中被擒獲的回暴匪總計兩千餘人,分別於各地被公開正法。

    三天後,近三千在吐魯番戰役中被捕獲的回暴軍大匪,在吐魯番的郊外,被集體處決。

    而馬陛等五百多罪大惡極的匪,則於第四天被押至迪化的城外,在迪化城頭無數恐懼目光的注視下,一個接著一個地被雪亮、鋒利的大刀,砍下了頭顱。

    不聽奉勸,膽敢為禍地方、出賣國家利益的奸賊,必死無疑

    當然,與此同時,那些在阿克塔斯、木壘及奇台三地由於能及時幡然悔悟、將功補過,而得到了天朝紅軍寬大的主動投降人員的代表,還包括馬文義,也都先後出現在了迪化城外,衝著城上現身說法。

    紅一方面軍的這一系列的大舉動,徹底震撼了迪化全城。

    而天朝紅軍犀利無比的強大攻勢,以及言出必踐鋼鐵手段,同時也震撼了全疆。

    還在惠遠城外的沙俄奧倫堡總督彼得羅夫斯基怎麼都沒想到,在他看來一向就是一群草包和廢物點心的「大清軍隊」,居然在他們的「大清國」都已經徹底了坍塌了之後,卻爆出了驚人的意志和戰力。兩個多月過去了,他不僅依然被死死地擋在了惠遠的城外,還等來了太平天**隊剛剛大舉進疆,就在哈密及巴裡坤大獲全勝的極其不好的消息。

    而更令他感到萬分不安的是,還沒怎麼挨打就天天跟他喊苦叫怕的那位迪化的妥明,怕是也不會比馬本源那夥人更抗打。

    其實,早在決定要親自督兵去取伊犁的時候,彼得羅夫斯基就做知道早晚有一天,他還必須得跟太平天國的軍隊正面交鋒。而且他也知道,那支他還從未謀面的太平天國的軍隊,遠非「大清國的軍隊」可比。不要說是那些烏合之眾的回軍,就是他自己要想憑藉著手中現有的這不足三萬人馬,也未必是太平天**隊的對手。

    所以,彼得羅夫斯基在傾巢而出之前,他的那位亞歷山大二世皇帝陛下就接受了他的懇求,並特地委派侍從武官,一個極其狂熱的侵略分子——伊格納切夫,陪同著剛從俄占波蘭總督任上回來的康斯坦丁?彼得洛維奇?考夫曼,一起來到奧倫堡,著手組建一支更強大的鄂木斯克後備軍團。

    眼下,雖然鄂木斯克後備軍團已經開始6續在向新疆開進,但是連彼得羅夫斯基自己都清楚,他不僅要為鄂木斯克後備軍團的部署,還得為這個新組建的軍團能夠真正形成戰鬥力,爭取更多的寬裕的時間。

    也就是說,彼得羅夫斯基不能在眼瞅著馬本源失魂落魄之後,再坐看妥明的完敗。

    於是,儘管他自己這裡也感到了吃力,也很需要一支生力軍的支援,但在八月間就連續地接到了來自妥明那裡的數次緊急求援之後,彼得羅夫斯基還是決定要立即就將已經攻佔了塔爾巴哈台,並養精蓄銳了一些時日的切爾尼亞耶夫部主力,派往迪化方面去助妥明一力。

    他的命令倒是出去了,但可惜的是,切爾尼亞耶夫卻無法予以執行。因為,北面烏里雅蘇臺的將軍慶如,偏偏在這個時候開始出兵塔爾巴哈台了,而且,本已經被打散了的塔爾巴哈台的維回義軍,也死灰復燃,重新糾聚起來,三天兩頭地跟切爾尼亞耶夫找麻煩,弄得那位切爾尼亞耶夫上校顧此失彼,手忙腳亂。

    就這樣,彼得羅夫斯基對妥明的援助計劃,也就只能一拖再拖,直到九月中,他才不得不咬著牙從自己的惠遠前線抽調出了伊格納切夫的第四旅及邁孜木雜特「蘇丹」的五千人,火東援迪化。

    但彼得羅夫斯基實在是沒有想到,他的東援兵馬根本沒有見到迪化是個啥樣子,而是才剛剛跑到庫爾喀喇烏蘇城外,就跟太平天國的軍隊碰了個照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