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百度宅男當崇禎

第一卷 第二十五章 草船借箭個人版 文 / 雲和山的此端

    第二十五章草船借箭個人版

    崇禎元年。

    二月十八日。

    晴,風和日麗。

    十七日皇帝命袁崇煥和孫承宗商討「防箭衣」。一夜製成試穿。

    皇城校場。

    楊改革驚訝於袁崇煥和孫承宗的「效率」,昨天才討論,今天就有了成品了,這速度,就是在二十一世紀「網購」也沒這樣快吧。

    「袁愛卿,你的這『防箭衣』怎麼如此之快就制好了?」

    「啟稟陛下,臣這件『防箭衣』是臣上陣所穿之物,昨日聽得皇帝提起,所以,就在此物的基礎上,加了些東西,就成了今日的『防箭衣』。」說完,袁崇煥又奉上自己的「防箭衣」。

    這件「防箭衣」,在外面看,不知道是什麼製作的,不過看袁崇煥雙手拿著都不怎麼吃力,不怎麼重,應該不是鐵質的。又看外面似乎軟綿綿的,裡面估計是套了棉甲的。面子是綢緞做的。很光鮮。

    「袁愛卿,說說你這『防箭衣』是怎麼做的,效果如何?」楊改革最關心的就是這個。

    野豬皮很大一部分殺傷都是依靠弓箭的威力殺傷的。

    根據歷史記載。袁崇煥在廣渠門之戰的時候。身中數箭,兩肋如蝟。既然用到了「如蝟」這個詞,就算誇張了一點,但是也可以肯定,身上的箭肯定不少的,而且箭還肯定在袁崇煥身上的。野豬皮們一看到這是個大官,肯定拚命的朝他射,結果箭全部射在了袁崇煥身上。

    當時的場面肯定很搞笑和血腥。一群野豬皮朝袁崇煥射箭,袁崇煥身中數箭,身上像個刺蝟一般,箭都「掛」在身上,但是一點事也沒有,依然指揮作戰,這肯定讓那些射箭的人目瞪口呆,感覺到恐懼,於是,後金敗了。

    當然,這是猜測,可以肯定的是,袁崇煥敢打仗,敢玩命,不怕死這絕對是真的,敢用人體吸引弓箭的攻擊,絕對不是一般人辦得到的。

    廣渠門之戰打了八個小時,才結束,也可以肯定,袁崇煥的「重甲」,肯定也不會很重,要不然,他一個文人穿著,估計也堅持不了那樣久,肯定會被壓垮。這樣,廣渠門之戰就不會是明朝小贏一把了。

    「啟稟陛下,臣這件『防箭衣』,外面用綢緞做面子,胸、背要害部位用鎖子甲再罩一層,用棉布包裹,外罩絲綢。然後裡面依次是絲綢一層,皮甲一層,絲綢再一層,再裡面又棉甲是一層,再是絲綢一層,再用綢緞做裡子……這『防箭衣』算是成了,不過臣上戰場的時候,還貼身穿上棉衣棉褲,再用絲綢做的衣服罩住,這才敢上戰場。」

    袁崇煥說道這裡,原本有些慷慨激昂的氣勢一下就變焉了,臉紅。穿成這樣才敢上戰場,說出去多丟人。

    楊改革親口聽袁崇煥解釋這「防箭衣」的製作方法。才終於明白為什麼在戰場上,被抵近攻擊的袁崇煥身上能「帶著」那樣多的箭了。

    整個就是一個「草船借箭」的個人版。

    這「防箭衣」確實也是牛。要害部位用鎖子甲外罩,然後是皮甲,內部是棉甲,中間都用絲綢隔開。估計也只有這樣多層的甲,這樣多層的絲綢,才能讓箭「掛」在身上。也只能這樣,才能讓袁崇煥這個文人在戰場上身中數箭而沒一點事。

    楊改革心裡想到:看來這次收穫不小,找袁崇煥做「防箭衣」是沒錯的,接下來就該是要推廣這種「防箭衣」了。

    「袁愛卿,真是好膽。敢在這亂軍之中搏殺拚命,不簡單啊!」楊改革可是真心誠意的稱讚袁崇煥了。

    「謝陛下誇讚,臣不敢當。」袁崇煥鞠了個躬。表示感謝。心裡美美的,得皇帝一聲讚美可不簡單。

    「孫師傅,你說說,這種『防箭衣』的效果如何?」楊改革看到孫承宗望著自己。覺得該讓孫承宗出出主意。

    「啟稟陛下,其實,用絲綢防禦弓箭的傷害,古已有之,在我大明之前,據說成吉思汗的軍隊在打仗的時候就用數層絲綢纏裹身體的要害部位,為的就是防禦弓箭的傷害。」

    孫承宗不愧是飽學之士,一番話,引古論今,說得頭頭是道。

    「真的?古代就這種技術了?」楊改革又詫異了一把,明朝的古代,至少也是元朝了。元代以前就有「防箭衣」?

    「啟稟陛下,是的。古語說,『強弩之末,難穿魯縞』,說的就是這絲綢防禦弓箭的傷害有特效,據說,因為絲綢柔韌和箭頭一起進到肉裡,戰後非致命地方拔箭的時候容易的多,相反皮甲和鐵甲都沒有這個優點。」孫承宗不緊不慢的說道。

    袁崇煥也奏到:「啟稟陛下,孫大人說的極是,這絲綢防禦弓箭傷害有特效。臣就是看了古書,得了絲綢能防禦弓箭傷害的秘密,才在我朝棉甲的基礎上再多加了幾層絲綢,這才敢上戰場的,否則,臣一文人,如何有膽量上戰場?」

    「這……」楊改革終於明白,這古代,明朝的古代以前就知道用絲綢防禦弓箭的知識了。那樣不是說,自己要制這「防箭衣」,其實就是在現有的明軍「棉甲」基礎上多加幾層絲綢就可以了?做成錦甲,既輕便又有效?

    想到這裡,楊改革覺得這是一個死胡同,絲綢多貴,那是普通人能穿得起的嗎?所以,這防箭衣,也就高級將軍穿一穿。普通的士卒,估計是沒有那個「本錢」穿「防箭衣」了。

    想到這裡,楊改革覺得很失敗,鬱悶。一個研究的項目失敗了。但是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自己以後和野豬皮幹架,可以多穿「很多層」的絲綢做的戰袍,這樣既輕便,又能有效的防禦弓箭的傷害。

    楊改革看著這件「防箭衣」,也有了一絲的明悟!「重甲」,按照普通人的想當然,盔甲應該越重(zhong)越好。這樣才能有更好的防禦。其實,袁崇煥的「重甲」,應該讀作「chong」第二聲。這樣,就能很好的解釋袁崇煥「奈有重chong甲不透」,有數層「甲」組成的盔甲,當然可以用「重chong」字。也就是說,可能是某個戰場記錄員玩了個文字遊戲,字同,音義不同。重(zhong)字和重(chong)字的讀音不同,意義也不一樣,但是寫法一樣,這樣一來,別人還以為袁崇煥穿著很重很重的盔甲才沒被很多箭射死。突出了袁崇煥的高大形象。實際上呢,袁崇煥鎖子甲(部分),棉甲,皮甲,絲綢,棉內衣等等用了很多層,這樣輕便又有效,這才在戰場上無事,也才能穿那樣久。而且這樣寫也沒錯,某記錄員得意的說道:「我記錄的本來就是重(chong)甲,你們偏要讀成重(zhong)甲,關我什麼事。」

    一樁歷史疑案,就這樣被楊改革破解了。楊改革心中得意的想:難道我有做有「良心的歷史發明家」的潛力?哈哈!

    接下來的事就很是無味了。用個木頭梆子穿上這「防箭衣」,「咄咄」的射了很多箭,把這件「防箭衣」射得跟刺蝟沒兩樣了才罷手,掀開裡面一看,木頭梆子還算基本完好,幾乎沒有受到什麼傷害,只有零星的幾箭對木頭梆子「蹭」了點皮。

    箭,倒是全部掛在「防箭衣」上面了。

    古有草船借箭,今有人體借箭。楊改革苦笑不已。

    搞完了防箭衣,楊改革覺得如同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如果給大明朝的將士全體都配這樣一個防箭衣,楊改革覺得自己會當褲子。放棄了,覺得又是對大明將士的不負責。又想想,現在那些大明將士,都還在為溫飽問題發愁,自己給他們裝備絲綢錦甲,估摸著不要穿到身上就換酒喝了。

    楊改革夠鬱悶。

    又想起宮外還有個俏麗的美眉,想起那白皙嫩滑的小手,心中一動,決定去宮外一趟,順便去看看玻璃搞得如何了。自己的錢袋子,已經是越來越癟了。再過段日子還沒進項,就要成「小癟三」了。

    想到了就去做。

    楊改革帶上王承恩,扮成公子哥,王承恩依舊是管家模樣。大搖大擺的就出了紫禁城。直奔琉璃廠。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