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百度宅男當崇禎

第一卷 第一百零八章 徐光啟(六) 文 / 雲和山的此端

    第一百零八章徐光啟(六)

    到了晚上。

    楊改革更是興奮的睡不著覺,反覆的嘮叨著。

    「蒸蕃薯……」

    楊改革提起竹管筆,寫在紙上。

    「烤蕃薯……」

    又寫在紙上。

    「煮蕃薯……」

    照樣記在紙上。

    「炸蕃薯……」

    再記在紙上。

    「蕃薯糖……」

    紙上面,已經記錄了一大堆了。

    「紅薯粉絲……」

    「喂豬……」

    紙已經是密密麻麻一疊了。這是楊改革能想起來的所有蕃薯的用途,想到蕃薯能有這樣多的用途,就高興得不得了,用途越大,這價值就越高,需求就越大,這種植的面積也就越大,這儲備也就越多,這抵抗天災的能力就越強,這大明朝,就越不容易翻船,自己就越安全。

    晚上,夢迴百度,還繼續搜索蕃薯還有那些用途。

    「蕃薯干……」

    「紅薯粉……」

    「紅薯酒……」

    「紅薯澱粉……」

    楊改革第二天一起床,就吩咐王承恩。

    「大伴,去請孫、徐兩位師傅來東暖閣見朕,朕請兩位師傅吃早飯。」楊改革無頭無腦的對著王承恩說了這樣一句。

    王承恩莫名其妙的去辦差了。

    楊改革端坐在桌子前,又在昨天的基礎上,補上了自己一夜辛苦搜索出來的內容。

    很快,王承恩就回來稟報:「啟稟皇上,奴婢已經派人去請兩位師傅了,估摸著,小半個時辰就能到了,請問陛下,今日早膳要吃什麼?」

    楊改革擱下竹管筆,說道:「大伴,聽說南方有一種米粉,十分好吃,朕今天想請兩位師傅吃米粉,大伴叫御膳房的人去準備一下吧。」

    崇禎帝楊改革又是無頭無腦的說了這樣一句,王承恩差一點一個撇腳,摔倒在地,這都是哪跟哪啊?米粉?那是什麼東西?

    王承恩有點惴惴不安,不知道這皇帝今天是怎麼了,小聲的問道:「皇上,這米粉……」

    楊改革見王承恩一副迷惑的樣子,想了想,解釋道:「米粉?不懂?或許應該叫米線吧?」

    說到米線,王承恩多少明白了,民間確實有以米磨漿,製成絲,輔以雞魚肉等自製作料,開水燙熟即食的東西,這也叫米粉,而不是像麥子粉那樣的粉末。

    「奴婢明白。」王承恩搞明白了皇帝要吃這玩意,立刻退出去,準備吩咐御膳房的人去做了。

    「大伴,記得,只要三份,朕一份,孫、徐兩位師傅各一份,不要浪費了,明白嗎?……哦,對了,要四份,給皇后送一碗去……」楊改革話到半截,想起昨天吃了周婉兒的一碗粉蒸肉,因而想起了蕃薯的巨大經濟價值,今天,也就算是回請皇后吃一頓飯了。

    「奴婢明白了。」王承恩出去了。

    乾清宮東暖閣。

    孫承宗和徐光啟兩位老人都有些疑惑,這樣早,皇上就派人把他們找來,說是請他們吃早飯,不知道這裡面到底是什麼事,兩個人在東暖閣裡,兩眼望兩眼,皆不知道皇帝賣弄什麼藥。

    「兩位師傅早啊!」楊改革心情極好,率先給兩個人打招呼了。

    兩人連忙跪下來請安。

    「兩位師傅快起來吧,不用如此,快給兩位師傅搬個椅子來。」楊改革很熱情的「招待」自己左膀右臂。

    坐定了。

    「今天,朕請兩位師傅吃早餐,大伴……」楊改革對孫、徐兩位說完,又對王承恩說道,意思讓王承恩快點上米粉。

    一溜的宮女太監,魚貫而入,擺案子的擺案子,擺吃食的擺吃食,還有擺開胃菜的,還有擺擦嘴用的。本來一碗簡單的米粉,現在變成配了七八個涼菜的高級貨了。

    孫、徐兩位不知就裡,互相對看了一眼,莫名其妙。

    「兩位師傅,請吃……」說完,楊改革率先開動,用筷子調了調米粉,然後甩開膀子大吃起來。

    孫、徐兩位更是摸不著頭腦,見皇帝吃了,也跟著吃,吸吸嗦嗦,東暖閣裡,一陣吃米粉的聲音,好似路邊早點攤。

    吃完,楊改革笑著道:「兩位師傅,如何?」

    兩人對望了一眼,一同開口道:「美味。」

    「呵呵,兩位師傅,朕不光是讓二位吃這米粉,而是朕想到了這蕃薯的去處了。」楊改革說完,拿目光撇了撇吃空了的的米粉碗。

    孫、徐二位見皇帝示意剛才吃過的米粉,心想莫非這米粉裡有古怪?

    「蕃薯的去處?皇上?莫非?」顯然,對於這蕃薯,徐光啟下的心思比較多,立刻回過神來。

    孫承宗也不慢,道:「莫非就是把這蕃薯做成粉絲?」

    楊改革「啪啪啪」的鼓掌,道:「不錯,兩位師傅果然聰明,這蕃薯可以做成蕃薯粉絲,這銷路必不用愁,朕想過了,可以全額用蕃薯抵稅賦,朕將這收上來的蕃薯,做成蕃薯粉絲,再銷售回去,這一進一出之間,就賺大發了,這蕃薯的推廣,必將十分迅速。」

    「這蕃薯做成粉絲,也許是可以的,不過陛下就這樣肯定,這紅薯粉絲就好賣?」徐光啟很懷疑這紅薯粉絲的銷路問題,如果賣不掉,那豈不是要皇帝當褲子?

    「呵呵,徐師傅不用著急,這件事,朕有把握,必定叫天下的人都愛吃這蕃薯粉絲的。」徐光啟顯然那沒有見過後世買紅薯粉絲過年的場景,如果見過,就不會懷疑它的銷量了。

    一家人買五斤過年,這大明朝過億的人口,就算一千萬的家庭,這也有幾千萬斤的銷量,當然,實際銷量肯定達不到這個數。但這還只是過年的消耗,如果算上全年,再加上其他七七八八的蕃薯製品的消耗,這北方幾省的賦稅,其實,完全可以全額用蕃薯來抵。

    「陛下慎重,此事,一旦全額抵賦稅,這蕃薯的種植面積,必將迅速的擴大,陛下還是穩妥一些比較好。」孫承宗連忙出言勸崇禎帝,不要太冒進了,這不是過家家,一旦事情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那可沒後悔藥吃。

    「呵呵,孫師傅,此事朕已有對策,不光是靠蕃薯粉絲一樣。」說完,楊改革將寫了蕃薯的諸多用途的那疊紙,遞給了孫承宗和徐光啟。

    「烤蕃薯……」

    「蒸蕃薯……」

    「炸蕃薯……」

    「蕃薯糖……」

    「紅薯粉絲……」

    「蕃薯干……」

    「紅薯粉……」

    「紅薯酒……」

    最後還列了一個「喂豬……」

    孫承宗和徐光啟看到蕃薯的這樣多的用途,看得目瞪口呆。再看看皇帝,不知道皇帝是怎麼想出這樣多東西的,天生聖人?皇帝實在太強悍了,一個晚上就列出這樣許多的用途。

    孫承宗和徐光啟吃驚了半響,才回過神來。

    徐光啟實在是好奇,問道:「敢問陛下,陛下是如何知道如此之多的用途的?」能寫出這樣多用途的人,不是一般人。非神人不能也。當然要好奇的問一問皇帝到底是怎麼弄出來的。難道皇帝還有其他的高人指點?

    「呵呵呵……」楊改革很得意的笑起來,這當然得益於自己二十一世紀的經歷,得益於自己夢迴百度搜索的,這個,當然不可能和他們說。隨口扯了一理由,準備搪塞。

    「此事,其實也極簡單,朕見這蕃薯也是吃食,所以,按照烹飪的方法,蒸、煮、煎、烤、炸、悶、燙細細的想了一遍,寫下了覺得可能的烹飪方式,也就有了這些,至於後面的酒,朕見這蕃薯類似果子,也可生吃,傳聞猴子可以用果子釀猴兒酒,那這蕃薯為何就釀不得蕃薯酒?至於蕃薯糖,朕覺得,既然這蕃薯食之味甘,也許能製成糖……」

    楊改革一通胡天胡地的胡扯,扯得孫承宗和徐光啟二人兩眼冒光,好似看到了寶貝一樣。如果都如皇帝所說的那樣,那麼,這蕃薯全額抵賦稅也不見得不行,當然,前提是皇帝說的這些都是真的。

    「啟稟陛下,臣覺得,如果都如陛下所言,蕃薯有如此之多的功效,那以蕃薯抵賦稅的比例,也可以極大的提高了,關鍵是如何證明這些可行?」徐光啟道出了自己的擔心。

    「呵呵,徐師傅,此事不急,徐師傅回去之後,可派人用蕃薯逐步摸索,想必能摸索出相當多的用途來,畢竟,這是一個能填飽肚子糧食,不是地裡的雜草。徐師傅不是說過嗎?南洋皆以此物為食,可得長壽?」楊改革順水推舟,將一攬子蕃薯產品的試制工作,交給了徐光啟。

    「這,遵命,陛下。」徐光啟無言以對,只好答應下來。

    徐光啟又道:「如此說來,陛下是打算用這些蕃薯製品的出息來補賦稅?」

    楊改革原本的想法是用蕃薯的製成品賺來的銀子抵該交的賦稅,按楊改革的理解,這北方的一些省,交的賦稅,及其有限,甚至不如南方一個府,一個州,所以,料想,這要的銀子要的也不是很多。

    「確實,朕是想用這蕃薯的製成品賺的錢去抵賦稅的,比如開個蕃薯粉絲的加工工廠,只要大致能抵消賦稅就行了,朕也不指望這蕃薯能賺多少錢,目的就是蕃薯能大規模的推廣開就好。」

    「啟稟陛下,臣以為,既如此,蕃薯抵賦稅的比例,宜為五五開,或者是三七開,較為妥當。」

    「臣也贊同徐少保的意見,陛下可漸進,如果用蕃薯的出息能夠補足該交的賦稅,則逐步推廣開,如果入不敷出,則可縮小所佔比例。」

    楊改革思索了一下這兩位師傅的話,覺得有道理,一次性全額抵賦稅,規模有點大,自己把情況想得太理想了,那就看情況,一步步的來把這個抵消的比例提高吧。兩位師傅的面子,還是要給的。

    「既然如此,那就按照兩位師傅說的,從五五開開始吧,如果情況良好,就三七開,甚至全額抵賦稅。」

    「陛下聖明。」兩人異口同聲的說道。

    「哦,對了,朕已經選定了幾個試種蕃薯的地方,徐師傅試種蕃薯的時候,可以把這幾個地方包括進去,……一處就是陝西的榆林地區,特別是米脂縣,據說這個地方是貧困異常,所以,蕃薯應該盡快在這些地方推廣,順天府,也至少列入一個,其他的地方,徐師傅就自己安排吧……」

    皇帝指定了兩個種蕃薯的地方?徐光啟摸不著頭腦,為什麼不是其他地方?不過既然指定了,那就在那裡栽種吧。至於為什麼,只有楊改革一個人知道,這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李自成,可就在米脂起義的啊!如何不防範他?

    這蕃薯的推廣,大的計策是出爐了。連一些細節問題,都考慮進去了,楊改革這個穿越過來的崇禎皇帝相當重視的,視為金手指對抗北方乾旱的種蕃薯,也算是告了一個段落了,接下來,就看徐光啟的實際操作能力了。

    歷史,必將不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