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百度宅男當崇禎

第一卷 第二百二十三章 絕妙的移民技巧 文 / 雲和山的此端

    第二百二十三章絕妙的移民技巧

    徐光啟,孫承宗,畢自嚴這三位心腹都不贊成皇帝的批發官帽子的行為,這種行為,絕對是不行的。

    楊改革雖然有點遺憾,但是,還是決定聽從自己這幾位心腹的。也許,自己想得過於簡單了點。

    不過畢自嚴顯然要比兩位帝師更加的會揣摩上意,想了想,又道:「啟稟陛下,臣有一話,不知道當說不當說。」

    「說吧,沒有什麼不可以說。」楊改革道。

    「陛下,陛下給去協助賑災的人一個官職,或者官品,這確實是有助於增加賑災諸人的積極性,既然這國子監的歷事生不方便給官品,陛下何不從今年的新科進士裡抽調一批,讓這些人協助組織賑災呢?如此,陛下,這個給予官職,倒是沒有一點問題的。」畢自嚴給皇帝出了一個讓進士們出任賑災官員的主意,這樣,這賑災官員就可以有官品了,這個沒有一點問題。

    楊改革也是眼睛一亮,看了看畢自嚴,道:「嗯,畢愛卿,說得有道理,兩位師傅如何看?」

    徐光啟和孫承宗兩人互相望了一眼。

    徐光啟道:「回稟陛下,臣以為,此法尚可。」

    「陛下,臣也以為此法行。」孫承宗也不反對這件事。

    「那既然行,那看看該給個什麼品級或者官職?」

    徐光啟想了想,道:「回稟陛下,向來,這進士出身補入各部,都是從主事起,主事乃正六品,外放一般都是縣令,正七品。」徐光啟沒有直接回答該給什麼職位和官品,而是給了一個可供參考的選擇,這就是當人臣需要注意的地方了,什麼事都是你做主了,那這皇帝怕會對你有意見。

    「主事?正六品?縣令,正七品?這今年新科進士,有三百多位吧,也就是說,最低,也會是個正七品咯?」楊改革覺得這當了進士可真nb啊!一出來,起碼是個正處級幹部,稍微好點的,還是個副廳級幹部,難怪在古代,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要是自己有一丁希望,自己也不會放棄這科舉的路子啊!

    「回稟陛下,是的,陛下今年恩科有三百多位,一般最低也是個正七品的縣令。」徐光啟肯定道。

    「正七品就正七品吧,既然如此,那就都給正七品的職位,徐師傅,你看,這大概需要多少人?」

    「回稟陛下,可如我朝洪武年間移民一般,設立司農司,由陛下派出欽差總攬移民全局,不過,如今和當年的情況又不同,如今遷移的人口眾多,時間緊急,所以,臣建議,陛下可在受災之縣設立司農局,設立司農局移民主官一名,專事移民,移民官數名,由每位移民官帶領一批人遷移,負責沿途接洽和保全移民,臣大致的計算了一下,陝西,河南,湖廣等牽涉移民之州縣,怕不下一二百,所需之人,甚巨……」說道這裡,徐光啟才發覺,自己的這個計劃,也許真的很龐大,一下子就批發了一兩百個七品主官,還有不知道多少位協助移民的移民官,這個……這,不知道大明的官場是喜歡自己,還是恨自己呢。

    「徐師傅是說,以前移民,是由一位官員帶領一批人移民的?是這樣的?」楊改革還是首次聽說古代移民是這樣幹的,對這個很感興趣。

    「回稟陛下,如果是移民自願的,那麼,朝廷只需要派遣一名官員,負責帶領就成,這名官員負責移民過程中和沿途各地的接洽,保全移民,這遷移的勘合,牌照都歸這名官員負責,如遇到不願意遷移的百姓,這就比較難了,除了負責帶領的官員之外,需要動用衛所駐軍強制遷移,這個就比較麻煩。不過,此次遷移,有陛下全力支持,又是災荒之年,遷移的地方又是魚米之鄉,應該不會太難,臣相信,只要和災民好好的溝通一下,應該不是問題。」徐光啟解釋道。

    「哦!原來是這樣,朕明白了。對了,以前這移民的帶隊官是如何解決的?」楊改革現在的打算是啟用還在進士班讀書的進士們,而且一次性可能需要啟用一兩百位進士當移民官,然後再派遣一兩千位的監生去協助,不知道以前是怎麼幹的。

    「回稟陛下,洪武年間的移民,雖然是號稱移民百萬,可是,時間跨度比較大,有數十年時間,所以,不似如今時間緊迫,一下子需要數百位移民官,那時候,多派遣一些比較清貴的朝廷官員,或者啟用一些當地閒賦在家的官員負責,並不需要像如今這樣,數量龐大,而且時間緊急。」徐光啟又解釋道。

    「哦!原來是這樣的。朕明白了。」

    楊改革點點頭,使用以前的移民政策和移民方法,這個很有必要,畢竟,這才是最貼近事實,最有利實施的。不過,這以前的方法和現在的情況也是有差距的,不可能一模一樣。

    「徐師傅接著說。」楊改革揮揮手,於是徐光啟接著說。

    「陛下,臣以為,每州縣司農局可配數名幹事、書吏,協辦移民事務,移民官配幾名幹事,負責協助移民官移民,這幹事、書吏,可由國子監的監生充任,或者由當地的學子充任。」徐光啟說道這裡,又停下來,看著皇帝。

    楊改革聽得很仔細,也在認真的分析,問道:「這移民基本上只是到縣吧?沒有深入鄉或者村?」楊改革發現這明朝的行政能力,最低的一級,是縣,現在,徐光啟的移民計劃,也只佈置到縣一級。

    徐光啟很驚愕!深入鄉村?這……皇帝的想像力,實在是太豐富了點。自己原本以為自己每個受災的縣都設立司農局,就已近很奢侈了,現在皇帝居然問自己為什麼不深入鄉村?這……難以想像,這得動用多少人。

    楊改革只是隨口說一句,看徐光啟一臉驚愕的樣子,知道自己說的話恐怕太「無知」了一點,道:「接著說,接著說。」

    徐光啟在驚愕當中,繼續解說自己的計劃。

    「陛下,除了這些,還需要各地衛所駐軍配合,沿途護送,押解,防止移民過程中出現暴亂,或者遭賊人搶奪錢財,這個,應該注意,……不過,如今現在是是賑災,倒不需要害怕移民會暴動,只需要防禦賊人搶劫……」徐光啟又把這移民的方式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大體的講解了一下。

    通過徐光啟不斷的分析、講解,一副大明朝,百萬人口遷徙數千里的移民工程,就這樣逐漸的清晰起來。楊改革不住的用手指敲打桌面,正在深思。

    過了好一陣,楊改革才從這深思當中回過神來。

    「嗯,很好,朕對這移民工作,也算是有了些瞭解了,不過,朕還想問問,這錢財工作,徐師傅打算如何佈置?」楊改革又問道。

    徐光啟思索了半天,道:「啟稟陛下,錢財方面,臣打算呢,移民到指定地點,分給三成,待圍湖築堤完成,分到田地,再給剩下,如此,方能保證移民造田成功之後,有錢購買農具,種子,還可以生活下去。」徐光啟解釋道。

    楊改革盤算著,雖然徐光啟自己是信得過,不過,不代表自己信得過別人,這個,也該自己使用自己的「慣例」,派出會計組,專門負責銀錢的核對和監管。

    「徐師傅,這銀錢的發放和監管問題,可有對策?」楊改革再問。

    「這個……陛下,臣打算請從戶部抽調一批書吏,會計,專管錢財。」徐光啟說這問題,也是心裡一緊,這可是上千萬銀子的進出啊!雖然自己說從戶部調一些人過來,可是,也不見得就夠用,這錢實在太多了點。

    「這樣吧,朕派遣一批算學厲害,懂會計的中官,協助徐師傅核對和監管錢財,當然,錢財怎麼使用,依舊徐師傅說了算,朕派出的中官,是不會干涉徐師傅辦事的,他們只是負責核對賬目,管理賬目。」對自己錢財的使用,讓太監監管賬目,楊改革這不是第一次這樣幹,少的只派出一兩個太監,多的,就派出一群太監,反正,這錢財的監管,自己是無論如何,不會放手的,自己賺點錢,不容啊!

    徐光啟也沒說什麼,答應下來:「遵命,陛下。」皇帝對這筆銀子的使用關心,那是肯定的,畢竟,上千萬兩銀子。

    說完一個問題,楊改革依舊用手敲打著桌子,繼續深思,移民這個問題,不得不慎重。

    「徐師傅,購買,調集糧食這方面,是如何操作和準備的?運糧這又是如何操作的?」楊改革又問道。

    「回稟陛下,調集糧食方面,除了購買一部分,大部分,還是依靠江南各地調集,先前商議的加稅,直接加收糧食收上來,和原來的漕糧一道存儲在江南各大倉。起運糧食,直接從各大倉起運,……運輸糧食,臣打算僱傭一批商船,臣再造一部分船,爾後大量使用移民以工代賑自行協助運糧,在河道艱險地段沿河駐紮,助船能快速的通過,運至河南,陝西等受災地,爾後將這些移民的賑濟,集結出發地,多設在臨河之地,如此,即便是有些災民不知道該往何處就食,不知道該往何處求生,只需要沿河而下,總能找到朝體設立的救濟點,而一旦找到救濟點,則可就地就食,接受賑濟,或是立刻運往南方……臣的打算是全程使用水路,水路來糧食,水路去移民,如此,方便移民快速的遷移,也方便糧食的就近運輸,臣不打算長途跋涉把糧食運至各個州縣分發,或者只運少部分,如此,可最大程度的節約糧食……」徐光啟解釋道。

    「啪啪啪……」楊改革聽了徐光啟詳細的方案,才覺得,這徐光啟相當的有才,居然把這救濟點地點設立在河流邊上,不上陸路,這樣,全程水路,這運糧,運人,可最大程度的節約,更絕的這災民只需要沿河而下,總能找到救濟點,這個設計,不得不說,非常的高明,這樣,可最大程度的解決移民動員難的問題,既然你來了移民點了,就說明你『同意』移民了,這個,比強制移民可強得多,如果是平時年景,讓別人移民,那恐怕有難度,可是如果是在大災年,朝廷有救濟,還負責給你田種,你只要沿河而下,就能不挨餓,就能有田種,這個,不得不說,是非常高明的技巧。這個,絕對比那個動用軍隊強制移民要巧妙得多,等人沒飯吃,活不下去的時候,有一條活路可走,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沿河而下的。

    更絕的是,大明朝是農耕文明,老百姓都是種地的,種地的第一要務就是要有水,而有水,就必定有溝渠,溝渠必定連著溪流,溪流必定連著河流,而河流,必定連著大河,如此,陝西,河南分散到各地,各個溝溝坎坎,山角落裡的老百姓,農民們,通過河流,和朝廷的賑濟點連在了一起,這個設計,不得不說,非常的絕,非常的巧妙。最大程度的節約了人力,物力。

    「好,好,好……朕明白了,這個好,按照徐師傅的這個思路,就是說,所有的移民,只需要沿著河流而下,總能找到一個救濟的地方?而一旦達到賑濟點,這移民就簡單得多了,對不對?徐師傅,……呵呵呵……這個方法你怎麼不早說呢?要早說,朕怕也不會如此的擔心和鬱悶了,呵呵呵……哈哈哈……」

    楊改革一直糾結和思考這賑災和移民這個問題,把自己搞得十分的沉悶,整天都是苦著臉,心情不暢。現在被徐光啟這個巧妙的移民方案一鬧,這人,整個都開朗不少,也笑起來了。原來看似麻煩和繁瑣的賑災移民,也是可以如此簡單和巧妙的。要是按照徐光啟的設計,這移民,要省不少事啊!

    徐光啟則是一臉平靜的站在那裡,並沒有沾沾自喜的樣子,好似這個巧妙的主意根本不值得一提一樣。其實,徐光啟心中也是有點得意的,故意把這個問題留到後面說,就是起到殺手鑭的作用,如果自己搞了這樣長時間的賑災方案,還沒有一點亮點的話,自己乾脆回老家抱孫子得了。

    孫承宗聽了徐光啟的計劃,也被這個計劃的巧妙和高明給傾倒了,這個主意,確實高明,忍不住當即就稱讚道:「啟稟陛下,不是臣稱讚子先,這個主意,確實高明,確實巧妙,即最大程度的賑災了,又可利用船隻,迅速的接走難民,順河而下直達南方,這,簡直是一舉多得啊!如此賑災,簡直聞所未聞啊!高明,高明啊!」孫承宗可不輕易的稱讚別人,但是,今天徐光啟這個主意,實在是太驚艷了點,不稱讚幾聲,那都對不起自己。

    徐光啟這個絕妙的主意一出,這文華殿裡的光線,都變得明亮起來了,這壓抑的氛圍,也一掃而空,君臣幾個的情緒,也變得快樂許多。

    畢自嚴也是心中不住的佩服,果然,薑是老的辣,這徐光啟被皇帝稱為師傅,看來,名符其實啊!這徐光啟,是自己學習的榜樣啊!也出言稱讚幾句。

    「啟稟陛下,徐少保這個主意,實在是沒法說,絕妙了,據臣所知,這沿河運糧,消耗最小,糧食從南方運到開封,五石中,消耗不過一石多,運至西安,則消耗兩石多,如果還走陸路運至陝西邊關,則只剩下一石多,甚至幾斗的地方都有,如果賑濟全部都在沿河,那麼,這消耗的糧食,則小得多,遠比運至每一個縣來的輕鬆,老百姓如果沒有吃的,必定會沿河而下,簡單易懂也易行,如此,移民也會變得簡單了,遠比強制百姓移民要好得多……徐少保大才,臣不如也……」畢自嚴高調的稱讚了徐光啟。

    徐光啟的這個主意出來之後,這文華殿裡,充滿了輕鬆和歡快。移民這座壓在君臣身上的重擔,輕鬆了不少。

    「確實,徐師傅大才,大才啊!這個,朕得獎勵徐師傅。這個得陞官……。」楊改革準備陞官了,這樣大的事如果不獎勵一下,實在說不過去,不過一時間想不起,該升個什麼官。

    「使不得,使不得,陛下,這都是份內之事,如何還再敢奢求陞官……」徐光啟一個勁的推辭。

    楊改革很無奈,到明朝這樣久了,對這明朝的事,還是只知道一些皮毛,遠談不上知根知底,大多都是憑著電視或者小說裡面的情節拼湊,現在到了要加官的地步了,可惜,對這官制、級別、規則什麼的都不是很明白,只能把王承恩抓來救急。

    王承恩見到皇帝對他招手,立刻靠近皇帝身前,楊改革再招招手,王承恩再靠近一些,楊改革小聲的問道:「大伴,你看,現在該加個什麼官比較好。」

    王承恩那個汗,這種事皇帝也問自己,也太難為自己了吧,極為難的小聲道:「陛下,這個事,奴婢真的不好開口啊!奴婢是太監,這樣大的事,奴婢如何敢說?」王承恩是哀求了。

    「沒事,你小聲的說,別人不知道就是。」楊改革小聲的說。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