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百度宅男當崇禎

第一卷 第五百五十二章 大力士 文 / 雲和山的此端

    第五百五十二章大力士

    五月的大地,已經是一片綠色,氣候也暖和得多了。

    前些日子,滿桂匆匆的從張家口回來,楊改革也只匆匆的見了一面,就把滿桂匆匆的送走了,三岔河登陸,已經迫在眉睫,松山堡那邊,根據探馬的消息,估計守得相當艱苦,有時候整日的爆炸一直沒有停息過,必須盡快的登陸了。

    不過,既然事情已經做出了安排,剩下的,就只有等待了,此時的楊改革,反倒是輕鬆些下來。

    沒有了孫承宗的幫忙,楊改革得自己處理很多軍事上的的情報,本來應該是比往日忙碌,不過,因為戰事已經安排了下去,反而不似先前那般忙碌了。

    匆匆的處理了軍事上的情報,楊改革又翻閱其各地的「作業」來,頭一本就是孫元化的,翻開一看,果然是好消息,三合土燒出來的東西,就是楊改革所需要的水泥。

    通過這本「作業」的字裡行間,楊改革可以想像得到一個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如瘋子一般的孫元化,楊改革看得也是直點頭。

    作業裡,提及了燒製水泥的過程,依舊是窮舉,將三合土按照不同的比例,按照燒石灰那般一一的燒製,最後得到了類似石灰的東西,和水調和之後,可以得到凝結得「很硬的石灰」,做粘合劑,遠比石灰理想。

    楊改革看到最後,基本肯定,這種「很硬的石灰」,就是水泥了,只不過,如今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

    「大伴,孫元化是不是送了東西來了?」楊改革興奮的喊道。

    「回陛下,是的,送了不少。」王承恩答應道。

    「走,出宮去,帶上那些東西,到皇城裡找一處空地,去試試這些新鮮玩意。」楊改革迫不及待的想看看明朝的水泥到底是什麼樣。

    楊改革出了乾清宮,出了紫禁城,到了皇城,在王承恩的帶領下,到了一處地方,這個地方比較大,先前在這個地方,還用三合土修了一條路,如今,天天有人駕著四**馬車在上面來回碾壓,據皇帝說,這是在測試這條路。

    今日,又到了這個地方。

    楊改革下了四輪馬車,除了一地的叩頭聲,一眼看到的,就是眼前那條爛泥巴路,先前還算結實的三合土路,如今,已經徹底的被碾壓成「水泥」路了,滿是泥濘,一邊還停了不少髒兮兮的馬車,路邊還有不少水桶,估計是在給路潑水用的。一邊用重馬車碾壓,一邊在三合土路上潑水,這路要不爛,那真的就稀奇了。

    楊改革本來是來試水泥的,看到這路,直倒胃口,這路啊!果然不是那麼好弄的,即便是三合土的路,在這種高強度的測試下,也是體無完膚。

    「大伴,把孫元化送來的那個東西拿來,朕看看。」楊改革看過了觸目驚心的那條路,開始弄水泥了,如果水泥沒問題,楊改革就準備大規模的上了,畢竟新上海就等著水泥了,楊改革已經一再的壓著史可法,不讓他造房子了,楊改革想看到一個真正的新上海。

    「奴婢遵命。」王承恩答應了一下,然後叫人把孫元化送來的東西抬過來,有好幾包,看上去,很重。

    楊改革有些迫不及待的打開這幾包水泥,果然,和後世水泥的顏色差不多,就是顆粒比較多,不是很細,沒有到細如灰的程度。

    「大伴,叫人用磚在地上修一個水溝,兩頭堵住,磚縫裡不用石灰,用這種東西,水溝內外的表面用這種東西抹一遍,不要留空隙。」楊改革也不管他是不是很細,要先試試這種水泥的效果再說。

    「奴婢遵命……」王承恩有些不解的答應了下來,雖然不解,但是也先執行皇帝的命令。

    幾個工匠得了命令,立刻動手,用這東西代替石灰修水槽,至於為什麼,他們也不敢問,皇帝在這裡呢。戰戰兢兢的在那裡和「石灰」,戰戰兢兢的開始修水槽。

    「陛下,為何要在地上修水溝啊?」王承恩執行了命令,才開始問皇帝為什麼。

    「沒什麼,據說這種東西不怕水,甚至不漏水,要是真的如孫元化所言,朕就用這個東西修暗渠,這京師的暗渠也到了該修的時候了,既然修了,最好能多管些年頭,不然,這過幾年就修,也煩躁人。」楊改革說到。

    「啊!」王承恩驚訝的說道。

    楊改革也不管王承恩有多驚訝,這東西,是必須要盡快的出了。北京城的改造,儘管不能全面鋪開,不過,卻可以把下水道好好的弄一下,也算是不小的進步了,如果試驗成功了,就讓孫元化派人到上海開廠去。

    楊改革一邊看著工匠忙碌,一邊不時的指點一下,把幾個工匠感動的不行,格外的賣力,拿出最好的手藝修這個兩頭都堵住的溝渠。

    最後,在楊改革的指點和要求下,這個水池的內外都用水泥厚厚的抹了一層,楊改革這才罷休。

    「大伴,這個東西,記得過一兩天就讓人灑點水,別人它乾裂了。」楊改革不管不顧的說到,用水泥修東西,楊改革還是有些經驗的。

    「奴婢遵命!」王承恩驚訝的回答道,皇帝什麼時候學會做泥瓦匠了?

    看著已經修好的水池,楊改革覺得還不錯,這水池,幾乎和後世的水池沒什麼兩樣,看著格外的親切。

    「呵呵呵呵……」楊改革忽然看到周圍的人都驚訝的看著自己,忽然哈哈大笑起來,他們這些人,是不會明白自己在幹什麼的。

    眾人這才回過神來,連忙把腦袋低下來,裝做沒看到。

    「大伴,這條路怕是不行了,也就別弄了吧,朕看著都覺得心疼,過些日子,陝西李延翼會送油渣過來,如果送來了,你記得讓人用那個油渣鋪路,怎麼鋪,那邊也應該派人過來,如果沒有,你就先修一條三合土的路,然後在三合土路的上面鋪油渣,混合了石子一起鋪,朕記得,李延翼信裡是這樣說的。」楊改革指著那條三合土修的路說道,楊改革毫不在意別人用異樣的目光看自己,這些東西的來源,不是自己這裡,全部都是宮外面,自己又和宮外面時刻保持著聯繫,知道一些別人看似神奇的事,也就沒什麼大不了的。

    「奴婢遵旨!……」王晨恩回答道,皇帝這樣說,他倒是一點不覺得驚奇了,肯定是某人在信裡告訴過皇帝,不然,皇帝又怎麼會做泥瓦匠呢?

    「走!」楊改革「親眼」看過了水泥,又「親自」用水泥修了水池,該忙的事忙過了,就準備離開了,親眼見過了,心裡也有了很多底了,這種水泥,磨得還不夠細,可以用肉眼看到很多小顆粒,遠沒有達到麵粉那種程度,這個應該會影響水泥的使用,至於影響有多大就不清楚了,修的這個水池,還得等他干了再說。

    等過幾天等水池干了,如果可以蓄水,則說明水泥基本成功了,細節再修正一下就可以了。

    水泥出來了,那麼,三岔河登陸之後,可以順勢在三岔河用水泥修修一座堡壘了,可以極速的在三岔河扎根,讓三岔河成為前進基地,日後在草原上,要修個堡壘什麼的,也極為容易,而且堅固,算是控制草原大漠的好東西。

    水池一旦不漏水,楊改革就準備直接用水泥修水利設施,在這個沒有其他大型動力的時代,啟用水力,這個水泥,可以發揮極大的作用,算是相輔相成。

    馬車啟動,楊改革最後撇了一眼那個水池,默默的祈禱,水池不會有問題,水泥可抹得夠厚了。

    「大伴,去逛逛街面,朕好久沒上街了。」楊改革又說到。

    「奴婢領旨!」王承恩又答應道。

    很快,車隊叮叮噹噹的朝著皇城大門駛去。

    ……

    楊改革已經有些日子沒上街了。

    這次上街,給楊改革的感覺,有很大的不同,街上的樹木,已經是綠意盎然了,這馬車變得極多,到處都是四輪馬車的身影,特別是那種模樣一樣,顏色不同的公共馬車,著實吸引楊改革的眼球。

    如今那四輪馬車,因為天氣暖和,窗戶已經打開了,可以透過窗戶,看到馬車上坐了不少人。

    街上的人流,比往常,也更加的多了,看上去,似乎是繁華不少,楊改革幾乎是下意識的往地上看,確實如自己所料一樣,這牲口多了,這糞便問題,確實是個問題,幾乎隔一段路就可以看到一堆糞便,在這個綠意盎然,人流如織,繁華的街道上,顯得那麼的不和諧,街面上的人,似乎也早已習慣了,紛紛視而不見。

    楊改革關上車窗,在心裡記下,街面上的糞便問題,確實得解決了,後世是怎麼弄的?環衛工人?怕確實得上環衛工人了,楊改革在心裡思索了一陣,就得出這個結論,這個問題,回去之後就要解決。

    楊改革的馬車順著京城的道路,溜躂了幾圈,楊改革也乏了,畢竟一直盯著地上的糞便,再好的心情也會變得糟糕。

    光是看著街面就噁心的不行,楊改革放棄了到貧民窟去看看的打算,想必那裡的衛生情況,更加的不如意,看大街上就已經可以想像得到其他地方了,也就是說,下水道,公廁,環衛工人這些環境衛生措施,得提上日程了,按照歷史記載,北京城可是經常爆發瘟疫的,特別是明末,特別是崇禎十七年那場瘟疫,直接關係到了改朝換代,這個不被歷史察覺的問題,楊改革也是給予了足夠的重視,是必須要改變的。

    「管家,這樣多的馬車都是去琉璃齋的?」楊改革對琉璃齋已經很熟了,對於往來的馬車,一看就知道是要開到哪裡去的,見眾多的馬車似乎都在往琉璃齋開,也就順口問問。

    「回公子,是的,如今琉璃齋前面那個大廣場,已經成了這京城裡馬車匯聚的中心,大部分馬車都得在那裡匯聚……」王承恩介紹到。

    「唔!那就去琉璃齋廣場看看吧。」楊改革知道,琉璃齋廣場是馬車的聚散中心,這是自己特意弄到,去不去都是一樣,倒是那個展示銀子的地方,楊改革倒是想去看看,心裡也一直掛念著。

    「小的明白。」王承恩答應道。

    楊改革的馬車車隊,順著車流,往琉璃齋那個大廣場而去。

    ……

    琉璃齋廣場裡,有一處很特別的地方,這裡有著眾多的人圍觀。

    「看金山咯……」一個人站在一個高台上,一面敲鑼,一面高喊,隨著一聲聲的高喊,台下的人群,也都張著脖子看。

    楊改革的車隊,只能停得遠遠的,楊改革本想上前去看看,可王承恩死活不讓,說混在人群裡,實在太危險了,還是在馬車裡好一些,楊改革拗不過王承恩,只能拿了個千里鏡,躲在馬車裡看,好在馬車本身較高,那個檯子也較高,有望遠鏡的幫助,看得也還算清晰,只不過,沒有聲音。

    人群不時的爆發出一陣陣驚歎,很多人眼睛都盯著檯子上那一塊巨大的銀錠,都是給看金山所吸引過來的。

    「匡……」檯子上面的那個人,猛敲了一聲鑼,然後扯開嗓子喊道。

    「看金山咯,一個銀幣一次,看的人要快啊!幾千萬的銀子,可就都擺在你面前啦,可以讓你看個夠,讓你過足癮……」

    這裡,就是楊改革顯擺銀子的地方,為了讓老百姓相信自己有銀子,紙幣可以隨時對付,楊改革特意搞了一個讓老百姓參觀銀子的地方,就是這個「金山」。

    原本楊改革的意思是修一間大玻璃房,把銀子全部堆在裡面,讓後讓老百姓免費的看,用堆成山的銀子把老百姓震撼住,可實際上,楊改革等到銀子入了庫了,才知道,這兩千萬兩銀子,其實也沒多大一堆,算下來,才一百多個立方,一百個立方才多大?三米高,十米長,五米寬,這就有一百五十個立方了,其實,也就比二十一世紀很多人家裡的客廳稍微大些,要把這個小房子說成山,確實有些勉強。如今,那個「金山」,修得可是比較大的,實際兩千萬兩銀子堆在裡面,只佔了很小一部分。

    楊改革不得不想其他辦法,老百姓都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的,沒幾個人知道幾千萬兩銀子到底有多少,到底有多重,要鎮住老百姓,讓老百姓相信自己有銀子,還得想起他辦法。

    那個敲鑼叫喊的人叫了一圈,沒人願意出一個銀幣去看金山,都等著好戲。

    「……既然沒人,那接下來,就看各人的力氣了……」那個敲鑼的人見沒人上來,也不廢話了,直接開始下面的節目。

    「……那位力氣大的,只要單手把這塊銀錠從石匣子裡抽出來,就可以免費去看金山……」那個敲鑼的猛敲了一聲鑼,就用棒追指著腳邊用紅布包著的一塊銀錠,這塊銀錠,不過三十多公分長,三十多公分寬,十公分厚,不算大,但是,實際,則有一百多公斤,名副其實的鐵疙瘩。

    「我……」

    「我……」

    「我……」

    隨著這個人的一句話,下面的人早已按捺不住,紛紛叫嚷起來。

    「好,你,你,你……,還有你,你,你……你……」敲鑼的人隨意的用棍子指了指,點了一大堆的人上來。

    這個檯子周圍,站滿了官軍,點到的人,紛紛高興的上台去,官軍也不阻攔。

    見到有人上台,人群爆發出一陣叫喊。

    「好,現在想試身手的壯士都到了,那咱的廢話也不多說,這就開始吧,先說好,這塊銀錠,長三尺,寬三尺,厚三寸,單重一百八十斤,合二千八百八十兩,要是誰能單手從這個石匣子裡抽出來,就算他過關,可以免費去參觀金山……」這個人重複了一下規則,並著重介紹了這塊銀錠的尺寸和重量。

    人群發出一聲驚歎!這塊看著沒多大的銀錠,居然有一百八十多斤,實在是讓人意外。都不相信那麼一點點東西,居然那麼重。

    那綁著紅布的銀錠,被兩個大漢吃力的合力放進了一個石匣子中,只露出了大約十公分在外面,這十公分,就是讓人捏拿的地方,試的人要捏拿著這十公分把銀錠從石匣子裡抽出來,難度不是一邊的大。

    這也是楊改革精心設計的,在知道銀子實際不能堆成一座「山」之後,楊改革不得不把銀子比重大的特性展現出來,讓人對「一屋子」的銀子有個直觀的認識,這才有了這個提銀子的活動。要想參觀金山,除了交一個銀幣,就只能通過這個試驗了。

    「啊呀……」銀錠被放入石匣子之後,立刻就有第一個人在大庭廣眾之下提銀子。

    可是,這銀錠看似不大,實際則重達一百八十斤,根本提不出來。

    一百八十斤對於勞動慣了的古代人,不是很重,背、挑一石米,是勞動力成熟的表現,能扛起一百多斤的***有人在,可要靠幾根手指把一百多斤重的銀錠提出來,那難度可不是一般的大,更何況這銀錠不好借力,大部分在石匣子裡,只露出了三四寸在外面,實在是不好下力。

    那個提銀錠的人,廢了九牛二虎之力,依舊提不出銀子,滿臉通紅,無奈的表示放棄。

    台下的人看得一陣唏噓,這也太難了,那個看似不大的銀錠,居然這樣重,實在是沒想到。

    又換了幾個人,都是廢了吃奶的勁,也都抽不出來,除了銀錠本身極重之外,就是不好受力。

    在人群的期待下,一個身強力壯的壯漢向眾人抱了個拳,又給那個敲鑼的「主持人」抱了個拳,然後擺開架勢,運足了氣,捏拿住那個銀錠,猛喝一聲,銀錠硬生生的被提起幾分。

    楊改革拿著望遠鏡,在馬車裡看得眼珠子都快掉下來,這個銀錠可是自己專門設計的,就是不讓人提出來,沒料到,居然有這種猛人,把銀錠提出來了,這實在是太出人意料了。

    「喝!!!」那個擺足了架勢提銀錠的人也是滿臉通紅,儘管有了足夠的準備,可這銀子的重量,還是超出了他的預料,不得不再次猛喝一聲,加大了力氣。

    「起……」

    「起……」

    「起……」

    看著銀錠一點點的被提起來,台下的觀眾開始為這個人加油打氣了,隨著一聲聲的起,這銀錠也就真的一點點的起來了,就連四周負責安全的官軍們也都吃驚的看著這個牛人。

    「啊!!!……呀!!……」那個人在眾人的喝彩中,一點點的把銀錠提了出來,提出來的時候,已經是連喝了好多聲,臉已經憋得通紅了。

    「匡……」見銀錠被提了出來,那個「主持人」立刻一聲鑼響。

    「好!成功了,成功了,終於有人提出來了,可以放下了,可以放下了……」這個負責敲鑼的主持人也是頭一次遇到能把銀錠提出來的人,也是看傻了眼,帶著一些崇拜的目光讓那個人停下,他已經成功了。

    那個提銀錠的人才把銀錠扔下。發出「匡當」的沉悶的聲音,檯子也隨之抖動了一下。

    「這位壯士那裡人士?……貴姓?……」那個「主持人」開始問起來。

    等問得差不多了,一旁的書辦也寫得差不多了,寫完了,又蓋了一個大印,一面「錦旗」就做好了。

    只見上面寫著「銀山大力士」。後面用小字記錄著這個人的姓名,籍貫,樣貌,年齡,某某年在某某地獲得大力士的稱號,最後是一顆鮮紅的大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