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百度宅男當崇禎

第一卷 第六百六十三章 兩件事 文 / 雲和山的此端

    天氣倒是開始逐漸的冷起來,雖然白日裡的太陽依舊有些熱度,可依舊是擋不住冬天的步伐。

    佈置了應對這個冬天的舉措,楊改革心頭的事,又放下一頭,心裡,也輕鬆了不少,但還是滿心的事,諸多需要操心的事。

    看過了南方徐光啟來的密信,又拿起筆給南方的徐光啟寫回信,詢問移民的進度,詢問上海的建設進度,對徐光啟所遇到的一些疑問給一些建議,或者說,作出一個裁定。心思在南方的事上面停留了一些時間,給南方的信已經寫好,楊改革準備發出去了。

    「大伴,把這封給徐師傅的信發出去,依舊老樣子。」楊改革寫好了信,心情稍稍放鬆一些,說道。南方移民,一切按照既定的步子在走,沒有什麼大岔子。

    「奴婢遵旨!」王承恩端著一杯茶,上來伺候著,把茶遞過去,又把密匣接過來,準備發出去,這樣的事,王承恩已經做得相當的熟悉了。

    處理過了南方徐光啟的信,楊改革撿起另外一本奏疏,翻看了一下,又是若有所思,這件事,也在自己的關注範圍內,雖然如今不用太關注,可也絕對不能放鬆了對這件事的關注,思索了片刻,楊改革沒有說什麼,也沒做什麼,而是把這本奏本放下,這件事,還是放一陣再說,如今倒是不用一直關注此事,再說,這件事,也實在是太遠了,即便關注,也對事情發生地產生不了什麼作用,這件事,差不多只能等結果了。

    王承恩處理皇帝交代的事,依舊回來伺候皇帝。

    雖然應對這個冬天的事楊改革已經有了辦法,可還有一件事,和這個相關,還得再用心,那就是監督韓爌那幫人的事,這個事,本來是歸曹於汴的,可曹於汴退休了,這事落到了他的接任者身上,可曹於汴的繼任者,楊改革又不太相信,這件事,或許還得通過曹於汴才行,楊改革想來想,決定還是給曹於汴去個信,不過想了想,覺得還是算了,這事還是再等等說,曹於汴雖然退席了,但如果還關心朝局,一定會知道這個事,或許不用自己提醒也知道該在什麼事上發力,楊改革猶豫了半響,給曹於汴的信,終究還是沒寫。反正韓爌的事來日方長。

    「大伴,去文華殿,召諸大臣議事。」楊改革忽然說道,處理了這些事,楊改革決定把韓爌的事和戶口的是處理一下,這件事,還是宜早不宜遲,還是盡快落實為好。

    「奴婢遵旨!」王承恩在一旁伺候著,見皇帝的眉頭數次緊皺,有些擔心,見皇帝遲遲不能下筆,以為皇帝遇到了什麼難題,也頗為著急,聽見皇帝說文華殿議事,立刻答應。

    ……

    文華殿。

    一陣禮節過後,楊改革就開始正式議事了。

    「今日朕把諸位卿家召來,倒是有幾件事要商議一下。」楊改革環視了一下諸人,說道。

    實際不少人都明白,說是來商量,實際早已內定好了,今日也不過是走過罷了。

    「這第一件,就是韓閣老提到的整修京城溝渠的事,京城的溝渠已經有年沒有大修了吧,如今也到了該大修的時候了,諸位卿家有什麼看法?」楊改革說道,一邊說還一邊拿起一本厚厚的奏疏給眾人看。

    眾人一聽是這個事,紛紛閉嘴,這事不少人都知道,皇帝已經分給了韓爌了,作為轉身的報酬,現在來說,就是走個過場。

    「回稟陛下,確實該大修了,歷來我朝每隔個三五年就要大修一次,如今年沒有大修了,再不大修,一旦出現情況,只怕會出大問題……」施鳳來立刻說道,也沒等皇帝傳閱奏本,也沒等人念奏本。

    「回稟陛下,確實該修了……」其他大臣也沒覺得這事有多大的討論必要,既然都定好了,那就贊成唄。

    一輪議論下來,基本上都是同意修的,要麼就是不作聲的,確實沒有一點懸念,甚至連過場也走得極為簡單。

    「那既然如此,此事就按照韓閣老說的辦吧,大修京城溝渠,由韓閣老擔綱,負總責,督促進度,由工部李尚書做副手,協助韓閣老完成此事……」楊改革見此事毫無懸念,也就正式的敲定下來。

    「臣領旨!」韓爌帶著些欣喜說道,這事確實落到他的名下了。

    「臣領旨!」工部尚書李長庚也答應道,雖然有些不喜,可好歹也是皇帝親自指定的副手,也還算沾了些光,雖然鬱悶不爽,也只能接受。

    「……戶部可在?」楊改革問道。

    「迴避陛下,臣在。」畢自嚴立刻站出來答應道。

    「關於此事的銀錢,戶部能撥出多少來?」楊改革問道,修溝渠的事,倒是可以讓戶部出一部分錢。

    「回稟陛下,騰挪一二十萬銀幣還是沒問題的……」畢自嚴早已得到皇帝的知會,立刻回答道,支援一二十萬銀幣實際已經是比較多的錢了,歷來都是用那個勞役,不用給工錢,所以用錢極少,現在皇帝要給工錢,這點錢就不夠看了。

    「好,戶部就先撥一二十萬出來吧,剩餘的朕出了。」楊改革一句話就把這事定下來了,楊改革已經過了那種為幾萬兩,幾十萬兩銀子發愁的「餉帝」歲月,想起以前「餉帝」的歲月,那日子可真的是不堪回首,想那麼艱難的日子,楊改革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熬過來的,現在好了,憑藉著手中巨量的銀子,憑藉著銀行系統,憑藉著紙幣的威力,現在倒是不會為銀錢發愁了,這種日子和先前那種朝不保夕的「餉帝歲月」實在是天壤之別。

    「臣遵旨!」戶部尚書畢自嚴答應道。

    處理了這件毫無懸念的事,楊改革準備順帶處理自己的事。

    「今日還有一事,這是戶部給事中上的奏本,說的是逃難到京畿的難民以數十萬計,人口複雜,官府難以管理,實在是個危險的事,給朕諫議加強人口的管理,諸位卿家如何看?」楊改革說道。說完,就把手裡的這個奏本給了王承恩,王承恩又給了一個負責讀奏報的官員,這官員接過奏本,便大聲的朗誦起來。

    人口?眾臣也還是頭一次聽皇帝提及此事,紛紛議論,這到底是什麼意思?莫非,皇帝又有所動作了?文華殿裡,很快就變得熱鬧起來。

    楊改革倒是坐在那裡,不焦不急的等眾人議論。

    楊改革平靜得很,等著眾人議論,過了半響,議論的聲音逐漸的小了下來,知道議論得差不多了,兩手壓了壓,這大殿的聲音立刻就安靜下來。

    「諸位卿家也都議論過了,那就說說自己的看法吧。」楊改革平靜的說道。

    眾人又是互相的觀望了一下,看看有誰是準備「跳出來」反對的,沒人「跳」出來反對,那就是說,沒有人會激烈的反對。

    半響沒人接話,施鳳來也觀望了一會,這才站出來接口。

    「回稟陛下,臣以為此事是應該的,想京畿聚集了數十萬災民,確實應該加強人口的管理,否則一旦有個閃失,只怕後果不堪設想……」施鳳來說道。

    眾人暗地裡一陣鄙視,果然不愧是皇帝的傳聲筒,皇帝說什麼他就說什麼,這話裡就沒多說一點東西出來。眾人雖然鄙夷施鳳來,可也知道,皇帝說的這個事,怕還真的不好說個不字,這幾十萬人,要是真的有個什麼閃失,只怕會鬧出大問題,這天子腳下,想瞞都瞞不住,一旦出問題,就是直達天聽的大事,倒是沒人願意出來就這個事反對,現在要是反對了,到時候出了問題,可是要倒大霉的。

    「回稟陛下,臣以為,聚集在京畿的百姓,確實應該加強管理,如今大批百姓聚集在京畿,人員複雜,流動巨大,如不加強管理,一旦出了問題,只怕後果難料……」韓爌見施鳳來說過了,又見孫承宗沒有說話的打算,於是站出來說話了,他倒是同意皇帝說的,如今他自認是半個帝黨,自然當仁不讓的支持皇帝,再說,皇帝今日不是給了他偌大的好處嗎?他也該回報回報。

    「回稟陛下,臣也贊成……」更多的人站出來,同意加強人口的管理。

    「那位卿家可還有其他不同的看法?」楊改革環顧了一圈,說道。

    「回稟陛下,臣敢問,陛下要如何加強人口管理呢?」新任的左都御史陳於廷站出來說道,他還是想體現一下自己的不同。

    「這個……?……」楊改革聽了陳於廷的話,似乎被問住了,拿起奏本又看了看,似乎這跟自己沒關係,彷彿從上面找了一些字眼,又說道:「……加強人口的管理,這上面說的辦法倒是有幾條,剛才也念給諸位卿家聽了,有行保甲法,……嗯,五戶一保,五保為一大保……」楊改革念道。

    「回稟陛下,臣以為,在京畿行保甲法實在是不妥,這京畿乃是重地,焉能行這個保甲法?這豈不是說,京城隨時要準備打仗?乃是四戰之地?」陳於廷找到了一些值得說道的問題,說道。

    「嗯,卿家說得不錯……」楊改革點點頭,貌似這個陳於廷有不小的進步,倒是能看到一些問題。

    「……不過,這倒是如何加強管理的問題了,不是朕問的要不要加強管理……」楊改革倒是沒太給陳於廷面子,先誇獎了一回,然後又說了陳於廷的不是。

    「……」陳於廷一陣臉紅,原本以為自己抓到了什麼漏洞了,卻沒料到,皇帝會這麼說。

    「卿家如此說,想來也是同意加強人口管理的了?」楊改革問道,楊改革的目的是把加強人口管理的事給確定下來,為加強戶籍管理開口子,至於怎麼加強,怎麼管,那是另外一碼事了,楊改革的手段多得是,會逐漸的使出來,現在麼,關鍵是搞定要不要的問題,所以,對於「擅自歪樓」的人,自然沒什麼好臉色。

    「回稟陛下,臣也是贊成加強人口管理的……」陳於廷紅著臉說道,今日他又出了一回糗,皇帝貌似還是比較針對他啊!不是說皇帝會看重他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陳於廷想不明白了。腦子裡想起的是曹於汴那蒼老的叮囑。

    「嗯,還有那位卿家對這個問題有疑問的?如果沒有,那咱們君臣就討論陳卿家提到的下一個問題,如何加強管理的問題……」楊改革倒是把加強管理和如何加強管理的概念給分開了,不讓眾人在如何加強管理的事上拖延。

    「回稟陛下,臣等贊成……」眾臣都說道。

    「好,朕對此事,也是十分贊成和支持的,此事,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說起來,京城聚集數十萬逃難來的百姓,也是朕給了他們希望,那就不能拋起他們不管,就不能任他們自生自滅,如果是那樣,那就是朕的過錯,那就是朕的罪過,說起來,朕之所以大肆在京城大修溝渠,也就是想給這些逃難來的災民一個求生的活計做,讓他們有事做,能自己養活自己,不至於因為飢餓而鋌而走險,做下什麼不可原諒的事,也不讓他們失望,進而絕望,只有這樣,京城才能安寧,天下也才能安寧……」楊改革解釋道。

    皇帝的這個解釋一出,不少人都是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好似才剛剛明白這其中的道理。

    「陛下實乃是聖主明君,陛下實在是仁慈……」立刻又大臣把馬屁送上。

    「陛下聖明,天下百姓能得陛下庇護,實乃是幾百年修來的福氣啊!」更多的馬屁送上。

    「諸位卿家也不用給朕戴高帽,給他們活計,那是最基本的,但也不能保證就不出問題,這人口的管理,還是應該加強的,諸位卿家還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嗎?」楊改革小小的發了一下威。

    「回稟陛下,臣等都贊成加強人口的管理……」眾臣皆道。皇帝拿出了這麼高的一頂帽子來,更沒什麼要說的了。

    「那就好,既然諸位卿家都贊成,那此事就這麼定下了,那就說下個問題,該如何加強人口的管理……」楊改革說道,大前提定下來了,這就好辦了。

    眾臣又是一陣議論,這個問題貌似也ting難的,剛才的那個保甲法,貌似比較不靠譜。

    議論了一陣,楊改革又讓眾人發言。

    施鳳來依舊是當傳聲筒,完全照搬皇帝的話,沒有任何新意。

    其他的幾個大臣也都沒什麼新意,無外乎不贊成使用保甲法,說到出個行之有效的辦法,這倒是眾多朝臣的短板,眾人倒是磨嘰起來。

    「啟稟陛下,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戶部尚書畢自嚴終於站出來了。

    「哦,卿家有話只管說。」楊改革道,見畢自嚴站出來了,終於是鬆了口氣了。

    「回稟陛下,加強人口的管理,防止出現意外,這確實因該,但如何管理的事,臣覺得,萬變不離其宗,不管用什麼辦法加強人口管理,總之,這戶籍是不能繞過的一個東西,臣以為,加強人口管理,該當從戶籍入手。」畢自嚴也是醞釀了許久,才說出這話。

    戶籍?眾人又是一陣驚訝,難道皇帝的意思是說的戶籍?加強人口管理實際就是加強戶籍管理?這……,不少人是驚訝的看著皇帝,這就搞不懂了,皇帝這是要鬧那樣啊?

    韓爌也是有著不小的驚訝,以他對皇帝的瞭解,知道皇帝不會沒事,見皇帝提到了戶籍的事,想的是,難道皇帝還準備在戶籍上有所動作?這可是個難度不小的事啊!不過想想,也不至於吧,即便是要對戶籍動手,可未必就會有什麼好結果,朝廷也不是沒清理過戶籍,不過那有用嗎?還不是把以前的人口冊抄一遍,應付了事,莫非皇帝還能親自一個一個的查?但又想想以皇帝的精明,必定不會,也不會隨便亂動,一旦要對某事有所動作,只怕會鋪天蓋地,或者是層層疊疊,在別人還沒搞清楚狀況的時候就把事情安排好了,到了時候就不得不按照皇帝的路子走,皇帝既然說到了戶籍,莫非,皇帝真的有了清理戶籍的心?真的有了清理戶籍的能力?韓爌不敢說看好皇帝做這個事,可也絕對不敢說輕視皇帝。

    不僅韓爌這麼想,更多的大臣也是這麼想的,不相信皇帝是真的要清理戶籍了,可也絕對不敢懷疑皇帝清理戶籍的能力。

    「卿家說得倒是有點的道理,繼續說,繼續說……」楊改革高興的說道。

    「回稟陛下,臣以為,不管如何加強管理,總之,不能繞過戶籍,如果加強人口管理能和戶籍之事聯繫在一起,則事半功倍,管理就能比較輕鬆了,也不用行什麼保甲法,只需災民到何處做工,出示戶籍並在當地官府登記即可,如此朝廷就對何處有多少百姓,從哪裡來,有什麼底細一清二楚了,又如陛下所言,知道了有多少百姓,就可以從容的給百姓安排活計,該放糧的時候就放糧,即便是出了什麼事,也容易找到事主,朝廷也不至於措手不及,茫然不知……」畢自嚴認真的說道,皇帝和他說的是戶籍的事,今日皇帝卻說的是人口管理的事,事有些不對,畢自嚴琢磨了半響,算是琢磨通了,立刻將人口管理和戶籍聯繫起來。ro!。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