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官路商海

第二卷 商海泛舟 第十一章 透明廚房 文 / 同舟共濟

    第十一章透明廚房

    經過一個月的裝修,楊家煲要重新開張了。

    在開張前幾天的,華州各大報紙上都出現了一個奇怪的廣告。

    第一天,《江南早報》、《華州快報》、《江南晚報》、《華州信息》這些老百姓最喜歡看的報紙上,在頭版的下半部分,整整半個版面上只有三個字:楊家煲!

    在底下有幾個一行小字:欲知後事如何,請看明天本報頭版。落款是楊家煲的地址。這廣告一登,楊家煲店面周圍來參觀的人也多了,不過整個楊家煲除了這三個字的招牌,其他都被巨型廣告圍了起來,而這巨型廣告上,也只有楊家煲這三個大字,圍觀和行人都議論紛紛,看到報紙上的廣告,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第二天的廣告上,多了幾個字,不過也不多,只有五個字:楊家煲火鍋!

    第三天,廣告上又多了兩個字:楊家煲魚頭火鍋!

    唯一不同的是,這天華州各大媒體上就有各種不同程度的有關這個怪異廣告的報道,有批評這樣登廣告浪費的,也有質疑後面到底是什麼東西的,自然也有對火鍋提出嚴厲批評的,還有提出對火鍋業也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華州人民喜歡吃火鍋,不能因為這個底料的事情,就因噎廢食,把整改火鍋行業給徹底廢了。

    有幾家報紙甚至還將楊家煲原來火爆的場面的資料翻了出來,對吃過楊家煲魚頭煲和魚頭火鍋的人進行了深入的採訪,甚至還有人寫了一篇很是煽情的楊家煲情懷的散文。

    第四天,依然是各大報紙首頁半版的廣告,不過內容卻多了一些,介紹楊家煲魚頭煲和魚頭火鍋的情況。也對火鍋行業重複使用底料進行了深刻的檢討,並宣稱楊家煲堅決抵制使用回收底料的不法行徑,承諾楊家煲永不使用回收底料。

    在廣告的最後,用很大的大體字寫出:楊家煲魚頭煲和魚頭火鍋,所有底料和配料都由國家特級廚師,楊家煲總廚師長親自熬製。並用超大的字號寫著一行字:楊家煲透明廚房,歡迎您光臨和監督!

    同時,各大報紙也都發了不同角度的報道,都是記者根據讀者的熱線電話,探秘楊家煲的現場報道,甚至有些報紙還刊登了一幅楊家煲透明廚房的照片。

    第五天,楊家煲開業,各大報紙一樣刊登了楊家煲開業,歡迎您品嚐的半版廣告。

    同時還有各種促銷的活動,邀請來就餐的前10名顧客,並在社會上徵集10名參與者,到透明廚房實地做一天的兼職廚師,體驗一下廚師長的滋味,也見證楊家煲魚頭煲和魚頭火鍋火鍋底料的炒制和菜品的加工過程,讓顧客放心吃魚頭煲和魚頭火鍋。

    通過余嵐秋的各種關係,還在開業前幾天大宴賓客,邀請江南和華州餐飲界的美食家、知名記者主持人免費品評楊家煲魚頭煲和魚頭火鍋,並對有些場面進行現場直播。

    這一天,在華州美食屆,是一個值得紀念和大家羨慕的日子。裝修一新的楊家煲,沿著繁華的和平路一溜10多米,是一個絕大的玻璃牆,開車在馬路上行駛和在人行道走過的人,都可以清清楚楚的看裡到裡面廚師們在忙碌著。

    活潑亂蹦的南山綠色魚,從有南山綠色華美健康魚標誌活魚運輸車裡,連蹦帶跳的沿著透明的管道,在穿著雪白統一服裝工作人員的驅趕下,進入楊家煲廚房沿街的魚缸裡,不但食客,就連行人都能看到魚缸裡那自由自在游動著的南山綠色大頭魚。

    食客不但可以來吃飯,而且還可以在玻璃魚缸前欣賞一下大頭魚的雄姿,然後選一頭自己滿意的魚。

    玻璃廚房裡面的廚師將食客挑選的大頭魚撈出來,在食客的注視下,現場現殺,現場加工,再將加工好的魚頭流轉到下一道工序去。

    而在玻璃廚房的另外一邊,就是現場熬製魚頭煲和魚頭火鍋的鍋底,其使用的油和任何配料,都是放在現場。

    在開業的上午八點,楊家煲邀請媒體現場監督,魚頭煲和魚頭火鍋的底料是現場熬製的,而且所適用的原料和配料,都經過衛生部門、食品檢驗部門、工商部門等相關部門檢驗,並進行公證,都是健康的可以放心食用的食材,有些材料還是美食家所推薦的食補材料,經常食用,有益身心健康。

    當天晚上,華州所有的電視媒體和廣播,都播放了楊家煲的新聞,將楊家煲的透明廚房展現在大家的面前,將楊家煲的衛生和健康,置於食客的監督之下,還採訪了幾位客串廚師的主持人和老百姓。

    當然,媒體也再次報道了中午和晚上,楊家煲食客爆滿,上下兩層五百多平米餐廳,中午翻了兩次桌子,晚上翻了三次桌子,最後都將底料全部賣光,不得加緊熬製的火爆場面,都驚呼健康和口味,永遠是美食的奇跡。

    經過媒體這一宣傳,在火鍋底料事件前本來就火爆的楊家煲,讓食客們打消了底料不衛生不健康的顧慮,老食客們第二天都回了過來,新食客也都好奇,想來看看這透明的大廚房和品嚐一下魚頭煲和魚頭火鍋,第一次來吃了魚頭煲後,就念念不忘。

    第二次來一定要試試魚頭火鍋的滋味,見這樣的情景,余嵐秋和老楊商量,不但要推出大份的魚頭煲和魚頭火鍋,還要推出中份和小份的魚頭火鍋和魚頭煲,並精選各種小菜,免費贈送給食客。

    這些宣傳報道,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經過一個星期的連番廣告和宣傳,楊家煲一時名聲大噪,生意異常火爆,用不了一個星期,生意就完全恢復了,天天爆滿,出現了久違的排隊候餐現象,很多客人為了品嚐魚頭不得不等候一兩個小時。更有甚者,竟有「黃牛」專門排隊炒賣號票,一張排號票居然炒到50元,這倒是余嵐秋沒想到的事情,不過他也抓住機會,找來幾家記者,進行了連番的報道。

    連續一個月,不但華州的媒體,江南其他媒體,甚至連上海和有美食城的香港媒體都報道了楊家煲透明廚房和火爆場景的新聞。

    當然,這一系列的廣告,都和余嵐秋的策劃與操作有關係。他首先通過自己和江南、華州相關部門領導的關係,請他們給予支持。本來華州火鍋行業因為底料事件,受到沉重的打擊,全華州的火鍋店,倒閉停開的至少超過70%,還堅持的那些店也都慘淡經營或者轉業經營。已經有不少美食和餐飲協會的專家提出政府在規範市場的同時,也要給予行業發展支持這樣的言論。相關部門領導剛好在這個時候樹立一個健康衛生的典型,又買了余嵐秋的人情,何樂不為呢。

    打通了這些關節後,余嵐秋就將王雷找來,兩人商量宣傳推廣的事情,經過幾天幾夜的討論,上面那個全套的宣傳計劃就出來了。

    配合余嵐秋的透明廚房健康衛生的理念,先在平面媒體上進行懸念預熱,再通廣泛的媒體關係,請一些記者撰寫相關的探秘曝光的文章。同時還組織一些煽情的文字,以熱心讀者觀眾的身份,通過報社和電視台熱線電話打進去,將這個氛圍營造到了極致。

    怕第一天開業冷場,余嵐秋還讓周國彬發動南山綠色的職工,中午和晚上到楊家煲去就餐,至於吃飯的費用,到時候公司在臨行補貼。不過這一招最終沒有用到,當天來楊家煲採訪的記者就就差不多坐了30桌,一些老顧客老早就趕了過來。

    末了,南山綠色公司的職工,就只能在外面排隊,營造了氛圍等電視台記者拍了拍子後,等第一批食客吃完了,這才進去吃周國彬為他們提供的免費午餐,所以才形成了開業當天中午,就非常火爆,排隊的人很多,桌子都翻了三次的情景。

    不過,到了晚上,那就是一點營造的氛圍也沒有了,來吃飯的人,都是貨真價實的顧客,也都是貨真價實掏真金白銀的客人。

    看著人來人往的客人,老楊在透明廚房裡穿著潔白的大白褂,帶著總廚師長的帽子,指揮著幾十位夥計們不停的忙碌著。等到晚上打烊,整個人癱軟在椅子上很是興奮的朝余嵐秋豎大拇指,余總真是了得,余總真是了得!

    不過,營造這樣的氛圍,引來了這麼火爆的場景,收入了一疊疊的百元大鈔的別後,也是高額的投入。在這一個月裡,余嵐秋朝這楊家煲就投入了1000萬的現金,對廚房和餐廳進行了全新的裝修,相關部門的鑒定費用和媒體的廣告宣傳費用,佔去了這1000萬的一大半。不過現在看來,效果非常的好,這些投入也很值得,僅僅第一個月,楊家煲就賺了兩百萬。

    接下來的日子,在楊家煲的生意保持穩定之後,余嵐秋和周國彬有開始打其他的主意了。

    兩人開著車,在華州大街小巷來回跑了十多遍,在地圖上做了許多標示,最後才選定四個地方,決定在這四個華州繁華得再也不能繁華的地方再開四家店,而且還將和平路楊家煲店的店面以及旁邊的兩個門面買了下來,要和平路的楊家煲店打造成旗艦店,營業面積達到3000平方米。

    老楊本來有些疑問,覺得3000平方米是不是太大了,可經過他將楊家煲起死回生後,這個老廚師兼食客已經服了余嵐秋,同意了余嵐秋的想法,並在和平店現有的廚師裡,挑選幾名收為徒弟,進行培養。南山綠色這邊也加緊新開店面服務員和廚師的招聘工作,就等將新店面租下來,裝修好後開業。

    自從楊家煲火爆之後,華州的火鍋行業也逐漸回復了元氣,大家都學楊家煲的,雖然沒能力建一個透明的廚房,但是也將廚房對顧客開發,宣稱絕對不使用回收底料。

    同時,楊家煲的魚頭火鍋迅速火了起來,華州眾多的火鍋店也流行起了魚頭火鍋,只是口味五花八門。

    余嵐秋看準這一機會,讓周國彬組織南山綠色的業務員加緊到華州大大小小火鍋點推銷南山綠色魚頭。

    當然也在媒體上進行了大力推廣,並將南山綠色華美牌子大頭魚標上了:楊家煲指定專用魚頭的標牌。

    周國彬這個時候才明白余嵐秋收購楊家煲,投入這麼大資金宣傳楊家煲,而且還任由別的火鍋店盜用本來已經由楊家煲註冊了的魚頭火鍋招牌的真正原因。

    到底是做了多年局長和副縣長的人,周國彬反應過來之後,就組織南山綠色眾工作人員,不管是業務員還是管理人員,在江南和華州眾多的火鍋店推銷南山綠色大頭魚。

    有些時候,事情一順,什麼都順了。一個月下來,南山綠色大頭魚的銷量居然達到了30萬公斤,價格也從原來的3.5提升到了5元,而且這銷量還每天像春天雨後的筍一樣,一個勁的往上竄。

    在生意都不錯的情況下,周國彬和余嵐秋還有件更高興的事,南山縣委縣政府也看到了南山綠色魚的潛力,再次主動也南山綠色公司商討,如果一起做強做大南山綠色魚這篇大文章。

    這主要是原縣委書記林坤調離了南山,到市高新區當區長去了,新調去的縣委書記,也是一個年輕人,不過他也是學農林出身的,而且還是陳霍這一系列的人,所以這胃口就一下和南山綠色公司的發展對上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