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官路商海

第二卷 商海泛舟 第四十五章 借道香港 文 / 同舟共濟

    第四十五章借道香港

    從台灣回來後,就已確立了借道香港的主意,現在的要求就是盡快辦理相關手續,讓楊家煲早日在台灣開張。

    首先就是在香港註冊中國(香港)楊家煲餐飲有限公司,余嵐秋採取了兩種股份的形式,藍秋萍這個加拿大綠卡所謂外賓占楊家煲香港公司81%的股份,余嵐秋自然人佔了15%,中國江南楊家煲餐飲有限公司占4%。

    同時,余嵐秋決定利用這次借道香港的契機,把自己旗下這幾個公司整理一番,將產權進行明晰,當然也做一些必要的準備。要知道,產權明晰可是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更是將來大家一塊努力的動力。

    按照相關公司的建議,首先是註冊離岸公司,就像上次的俄羅斯基金一樣,余嵐秋選擇了開曼群島,註冊了一個華商控股公司,股東自然就是余嵐秋和目前自己手下一幫人。由他余嵐秋佔了60%的股份,其他人按照貢獻大小,每人分配了不等的股份,這個股份分配基本上是按這幾年來創業之初貢獻的大小分配的,藍秋萍自然是最高了,佔了10%,因為余嵐秋怎麼起家,大家都知道,關鍵就靠那一千萬美金,不然財富中心就不可能造起來。

    周國彬也不少,有5%,孫浩、侯東亭、李博等人就要少一些,只有3%,而和余嵐秋關係最為密切的小琳,卻只有0.01%的股份,這倒是讓大家都很滿意。至於錢國強和夏盧昌他們兩人,在華商控股裡也只佔了很少很少一部分,具體的股權明晰自然要在華地置業公司裡面了。

    然後,余嵐秋又在香港,用華商控股註冊了江南酒家餐飲控股公司,華海貿易公司,華天建設工程投資公司,華地置業公司,南山綠色食品公司。而這些在香港註冊的公司,余嵐秋又進行了股權明晰,如華地置業,華商控股自然是要控股的,錢國強、夏盧昌和孫浩等人,都佔有了一定比例的股份,而這些公司,他卻沒有再用自然人的名義占任何股份。

    當然,也有唯一一個例外的,那就是楊家煲餐飲管理公司,因為要先去台灣發展,考慮到台灣方面的相關規定,所以香港公司就實行了上面那個曲線救國的方法。

    在香港等地的銀行開了戶之後,這一攬子的公司,余嵐秋專門委託了一個中介機構,他們提供一站式服務,只用了8天的時間,這8個公司全部辦理好了。

    當然,隨後要將這麼多資產裝入到離岸公司和香港公司中,這還是需要一定時間和辦法的,也急不來只能慢慢的來,或許這就是一種所謂的財技。

    周國彬為了兒子出國,也辦理了加拿大的綠卡,余嵐秋考慮來考慮去,也辦了一個加拿大的綠卡,當然他並不是想要在加拿大定居,他而是想留在香港,在香港呆了一陣子,感覺這裡還真是一個不錯的地方,現在這樣做,目的是將來方便在香港定居。

    中國內地人士須取得外國永久居留權,方可申請香港投資移民,這是一個關鍵的硬件。至於其他的條件,比如申請人在提出申請前兩年不間斷擁有不少於650萬港元的個人淨資產,投資者須要把不少於港幣650萬元投資,這些都是很方便的事情。

    在辦理楊家煲進軍台灣手續的同時,余嵐秋也沒有忘記讓楊家煲在香港開店的事情,雖然還沒有提上議事日程,但有些準備工作,如店面布點規劃等這樣的事情,還是可以提前做起來的。

    只是感覺到在香港這個美食天堂開店,似乎有些準備不足,自己心裡上和人員配置上都不足,原來自己還打算把萬軍和萬新兩兄弟挖過來,可這兩兄弟和他談好合作之後,就將大陸這邊的生意,全部交給了他們的老二萬兵。

    按照萬軍的說法是,他要用兩年的時間,將楊家煲開遍台灣的每個角落。當然這話是豪氣沖天,自然也是有一半開玩笑性質的。在和萬軍籌劃台灣楊家煲辦理手續和首家店面選點的時候,余嵐秋將小琳和翁琳調到了香港,讓她們兩個女人帶著楊家煲全國100家店店長,採取輪流的形式,每次抽調出來的20餘名店長,到香港進行實地考察和調查,在香港呆半個月,回去一個星期後,每人向楊家煲集團公司總部遞交一份楊家煲香港地區開店規劃書。

    余嵐秋這樣做,最主要的是想讓這些店長感受一些香港這個美食天堂的美食氛圍,二來也是想從這100名店長中挑選一些能用之人,經過多次調查考察之後,余嵐秋決定楊家煲在大陸的建制,吸取中國區域劃分的形式,設立分公司制度,比如北京一帶幾省市就專門設立楊家煲北京分公司,這就需要一些超過店長級別的人才。

    楊家煲的快速擴張,余嵐秋感覺到人手越來越緊張,雖然考慮引進空降人才,但余嵐秋還是想先從已有的人力體系中提拔有潛力的人員,這樣對於楊家煲和江南酒家底下幾千名員工,特別是一千多名管理人員來說,也是一種激勵,更是一種企業凝集力的積攢。

    有了這種思想,所以才有了這一次後來被譽為香港鍍金的人才發發掘之旅,這自然都是後話。不過也讓余嵐秋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在楊家煲和江南酒家要進入一個全新的市場時,他都要派一批人到當地輪流駐紮一段時間,讓他們寫各種考察報告,最後如果決定在這個市場上開店,那店長人選,自然也從這些人裡挑。

    基本上來說,余嵐秋這個辦法,還是很有效果的,為了自己的前途,這些人到了當地,都很認真的用自己的視角進行體驗,進行調查,然後寫出角度不同的考察報告。

    余嵐秋根本不用懷疑他們數據和觀察的真實性,這樣的觀察和調查,是化最多錢也不能從調查公司手上得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能讓余嵐秋發現這些人中各自的特長。

    比如有些人特別擅長於瞭解本市場上顧客的需求,有的人特別喜歡挖掘這個地方餐飲新鮮的東西,然後結合楊家煲的菜品進行創新,有的人在店面選址上很有潛質。余嵐秋也是對他們一次次派到新市場調研中,從調查報告中,發掘出來專門負責店面選址的選址總監、專門進行菜品創新的創意總監。

    「嵐秋,兩岸沒有三通,兩岸都加入了世貿組織,台灣當局允許部分內地項目進台灣,但仍然限制內地投資進入,在資金投入上有些限制,所以我還是這樣說的,我們這次合作的口號應該是『本地資金,中國技術』,這樣能避開台灣當局政策限制,從而讓楊家煲順利登陸台灣的手續盡快辦妥,而且這個口號也現實了兩岸還是一家的意思。」萬軍還是和余嵐秋談這個事情,他是怕余嵐秋在這上面有想法。

    「嗯,這樣我也覺得滿好。」余嵐秋笑著說,「軍哥你是擔心利潤分配上扯皮把?」

    「我做生意,在利益上向來是在合同上寫的明明白白。」學法律出身的萬軍,對合同看的比什麼都重要,這也就是當初藍秋萍多次提到的,估計也就是藍秋萍不喜歡他的原因,「親兄弟,明算賬,這是我國的古話,在法治社會裡,契約精神是首先必須尊重的,不然這生意就沒辦法做了。」

    「嗯,我明白你的意思。」實際上所有手續都差不多了,就差兩人最後在利潤分配上的問題了,因為楊家煲在台灣所有資金投入,都由王軍投入,所以這個利潤分配上,和內地的加盟店又有些不一樣了,所以王軍才要和余嵐秋多次商談。

    「內地加盟店的情況你也知道的。」余嵐秋也不隱瞞什麼,直接的說,「楊家煲都占51%的股份,而在利潤分配上佔60%。」

    「台灣的店情況不同。」余嵐秋繼續說,「資金我們不投入,當然,營業款項我們也不參與管理。」

    「是的,所以這樣才要有些不同。」萬軍笑著說。

    「我的意思,是採取固定加盟費,和原料、輔料、人員培訓費用不固定的形式來計算。」余嵐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固定的加盟費用,能說明台灣楊家煲使用的是本地的資金,採用的是大陸的技術。」

    「嗯,是這樣一個道理。」萬軍說,「不過這加盟費是多少還真不是很好定。」

    「是的,定的高了,如果經營不好,你沒的賺,甚至還會牽連你在台灣鋪店。」余嵐秋說,「定的低了,我這裡吃虧了,說不定大陸這邊加盟夥伴知道了這個情況,要不幹了。」

    「嗯,在原料、輔料、人員培訓費用上想辦法,是不錯的辦法。」萬軍笑著示意余嵐秋繼續說。

    「我也說一個基本的利潤分配原則。」余嵐秋當然想多分一些錢,「總體來說,三七開,你看如何?」

    「三七?」萬軍有些遲疑,他心裡是想二八開,畢竟余嵐秋並不投入資金。

    「實際上,資金不是問題,關鍵一點你擁有的就是政策,我擁有的就是這個品牌和其他的東西。」余嵐秋說自己的理由,「雖然萬總要將楊家煲開遍台灣的每個角落,可首先最多開兩家旗艦店把。」

    「嗯,我們上次談好的是在台北和高雄各開一家1000平米左右的旗艦店。」萬軍點頭說。

    「兩家1000平米的旗艦店,所有成本加上,也不超過2億新台幣,也就是4000萬人民幣把?」余嵐秋開始給萬軍算賬了,「這樣的投資不算大。」

    「不算大,也不算少。」萬軍微笑著說,「行,我明白你的意思,這樣把你也退後一步,我也退後一步,你這邊分28%,我分72%你看如何?」

    「萬總怎麼看重這2%?」余嵐秋笑了,都這樣說了,能不同意嗎,不然這生意怎麼合作下去啊。

    「因為我想,到年底了,或許這2%就不是一筆小數目了。」萬軍抬起手來說,「商人分銖之利,知而必爭,就更不要說到時候這2%可不是分銖之利啊。」

    就這樣談妥了,談妥了之後,台灣方面的手續也居然很快就批准了,看來還是萬軍想的口號有用。

    高雄和台北的兩家分店,最終只有高雄的這家的店堂面積有1100平米,能同時容納600多人用餐。而台北那地方實在金貴,萬軍沒有找到這麼大的店面,只有找到了一個500平方米的店面,不過經過改造,也能容納300人同時就餐。

    雖然兩個店面在余嵐秋看來已經很小,可在台灣已算是餐飲業的巨無霸了,只是讓余嵐秋有些遺憾的是,萬軍對江南酒家卻不感興趣,他認為在台灣開一個江南酒家這樣的江南風味的奢華酒店,不太可能有市場,相對來說還是楊家煲的市場大一些。

    在裝修之前,余嵐秋帶著一幫人在香港呆了一陣子,那自然是給台灣楊家煲的管理人員、服務員人員、廚房技術人員進行培訓。

    本來這培訓要是在大陸開展,一個月就完全可以搞好,可台灣店這次就費了不少周章,因為要到香港,基本上分了三次,每次不超過半個月,把余嵐秋折磨死了。

    在台灣兩個店開張之前,楊家煲所用的魚頭,不能從大陸運過去,這魚頭的選用,確實費了一大番功夫,萬軍帶著余嵐秋、老楊幾人,基本上把台灣所有產鳙魚的地方跑遍了。

    每到一個地方,老楊都會在當地現殺魚,用自帶的底料煮上個魚頭火鍋和魚頭煲。

    本來很喜歡吃魚頭火鍋的萬軍,都有些怕吃了,因為每到一個地方,至少要吃三個魚頭火鍋和三個魚頭煲,如果碰上味道不對的,還要再試三個。

    這兩個月逛下來,余嵐秋和萬軍滿身滿嘴都是魚頭味,看到魚頭都想跑了,甚至都不想再開這個店了。吃了不下1000個魚頭之後,老楊最終確定,日月潭地區的鳙魚魚頭是台灣最好的魚頭,最適合楊家煲魚頭火鍋和魚頭煲的製作。

    當然,回到華州,老楊還對銷往台灣的底料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將一些配料的份量進行了增減,再次飛臨台灣用日月潭地區的鳙魚頭燒了一個火鍋後,萬軍等人這才滿意的豎起了大拇指。

    一切手續都辦妥了,然後楊家煲的底料卻享受著貴賓級的待遇,要通過飛機運送到萬軍在台灣的物流公司,再運到台北和高雄去。至於其他輔料,余嵐秋就只能讓萬軍自己在台灣準備了,畢竟這些輔料的口感也不會有太多變化。

    台灣的兩個旗艦店,是同一天開業的,並沒有搞太大的聲勢。開業第一個月,生意不算太好,雖然宣傳也不少,但來吃的大部分都是到內地工作過,吃過楊家煲魚頭火鍋的人,這樣的客流量自然不多。不過也算不錯,高雄這個1000平米的旗艦店,第一個月每天的營業額也能勉強達到30萬心態幣。

    然後經過萬軍後來兩個月的宣傳,在第三個月,台灣楊家煲魚頭火鍋的兩個旗艦店迅速火了起來,讓余嵐秋和萬軍都沒有想到,每天的營業額都在100萬新台幣和80萬新台幣以上。其火爆程度也抄襲了大陸這邊的情景,每天下午五點就已客滿,桌子要翻上三次,有的客人甚至可以等上3個小時來吃一頓魚頭火鍋。如果要訂座,客人必須提前3-5天打電話,不然包廂老早沒有了,因為大廳的座位是不預定的,而包廂又少的可憐。

    有了良好的開展,萬軍就再接再厲,在第五個月,他一口氣在島內開了10家旗艦店,生意也都紅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