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職場校園 > 大明另類官商

正文 第130章 出兵往瓦刺 文 / 梨下海棠

    年節後,這些事就上了程序。還沒過元宵,初十左右蘇千任命了代理ceo後,自己和常智光一起北上,股東們暫時不去,蘇千得到允許,將靈活把握這些股東們承諾的資金。

    隨行的除了何勇和白蓮還有二十名衙役,這些衙役多從事文案工作,讓他們去不是去殺敵,而是兼職當帳房、招募人手等一些瑣事。

    到了東京,按照聖旨調了三百禁軍為監軍的衛隊,而衛隊長是朱玉身邊的內衛,任職在東京禁軍的營指揮使,名為劉挺,是常智光的熟人。這當使節可以沒排場,但是當監軍不能沒排場。而且還有講究,如果常智光非正常死亡,衛隊所有人有可能都要陪葬,這點在軍隊中是普遍的認識,將領的親兵在將領死亡後,如能奪回屍首,罪減一等,如果沒有,一般都是處死。

    劉挺三十不到,但是生性豁達,這趟對他來說是美差,他就不相信常智光沒事會跑到敵陣中去。按照俗成,常智光這樣的監軍一般距離戰場不少於一百里。到時候即使常智光想壯烈,只要自己一聲令下,幾個禁軍捆了常智光就跑路,一點問題都沒有。當然身為衛隊還有兩個職責,記錄戰場真實動態,還有就是起到一定的監視監軍的作用。

    常智光就是感歎,身為一個八品官,一直領導著彭子晨也就算了,現在還領導著京城實權派軍事將領。和韃靼那邊比,還是大明比較實在,韃靼那邊都是浮雲,有官無職。

    到達永興軍路的大原府後開始轉道,這太原府直北上韃靼邊,官道甚為好走,而轉到秦鳳路則不然。由於短時間的頻繁運輸物資、兵馬,這條本就有點垃圾的路現在就更為垃圾。不過在人力勝天的冷兵器時代,是沒有機械化部隊,有畜生有人力,除了走的不舒服外,除非下大雨,否則運輸還是能保證的。

    而且京兆府在去年已經派人開始修補這條官道,加固橋樑。要麼說,打仗其實不是一家一戶的事,不動則已,一動則發全身。

    瓦刺,就是蒙元時期的斡亦刺,居住在今蒙古西部和蘇聯境內的薩彥嶺、唐努山一帶,被稱作西蒙古。明初統治瓦刺的首領叫猛可帖木兒,他死後,瓦刺由馬哈木、太平、把禿字羅三人分領。

    當東部蒙古大汗由於遭受明朝的軍事打擊和統治階級內訌而日益衰敗時,戰亂較少的瓦刺乘機崛起,企圖奪取整個蒙古地區的統治權。在這場鬥爭中,瓦刺和東蒙古是對立的兩方,而明朝扶此抑彼,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明代時瓦刺活動在準噶爾盆地周圍,興盛時曾西征中亞、北隸乞兒吉思,佔據了整個新疆。他們在明初雖已歸附明朝,但實際上卻是活躍於明朝和東、西蒙古間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到明代中後期,瓦刺大部分人都已改為漢姓。

    剛開春,氣溫不高。常智光估計也就三四度左右,由於是騎馬,所以速度也沒有放太快。劉挺一邊介紹道:「秦鳳路是大明境內最為苦寒之地。大規模軍隊物資調運煩瑣。和瓦刺打了百多年仗,但每次規模都在數萬之間,也有這樣的原因。如這樣規模在幾十年前對韃靼中倒算小意思,但放在秦鳳路實屬罕見。」

    常智光問:「劉將軍,這是為什麼?」

    「西寧州出西涼,多是峻嶺。而且還有長城防護。再加瓦刺這一路卓羅和南軍司常駐擒生軍達到七萬人。處處是易守難攻之地。還有這些地形常易被斷糧道。而要維持糧道,所花費要十倍前方將士的廂軍。大人莫看這戰鬥朝廷投入軍隊較少,但是花錢卻一點都不少。所以此地一直不敢大動。這也是瓦刺人屢次犯邊,視我等如無物的最重要原因。再者,一旦突出卓羅和南軍司之地,就是瓦刺之都興慶府,裡面衛戍部隊乃是精銳……」

    「等等,這質子軍三千人是精銳、這衛戍部隊兩萬多人是精銳,皇帝衛隊萬人是精銳,再加擒生軍也是精銳……怎麼都是精銳?」

    劉挺苦笑道:「大人不知,瓦刺軍制是仿造大明和韃靼制度建立,大人以上所說乃是常駐軍隊。而註冊的地方軍隊其實是百姓組成,一旦徵召就地入伍,歸軍司管轄。據說當今地方軍隊都有50萬人。這些人紀律確實散漫,但是單兵作戰力強。他們而且還有章法,三人為一組,名曰一抄。一抄中還有分職,主力、輔主、負擔。打仗時候,負責約束馬匹、背負口糧。主力主打,輔主策應左右。這樣的隊伍對我明軍大規模陣型作戰構不成威脅,但是其靈活機動,零散襲擊卻是能以一當十。再者這瓦刺以黨項人為主,每當戰鬥就脅迫或者利誘他族人參戰。各族奇怪打法數不勝數,而瓦刺軍又沒統一服飾,我軍認不清敵人,這點亦是吃虧不少。」

    「還有瓦刺工匠技藝精湛,如擒生軍中的精銳兩萬鐵鷂子,全部是一色冷鍛鎧甲,十步之內,勁弩不能入。還全部配備夏國劍,鋒利無比,兵器一交,明軍大是吃虧。」劉挺道:「瓦刺在政和年初夏攻我定遠,朝廷大怒,譴李成梁為陝西、河東、河西經略使,發三十萬重兵攻之,再命熙河路經略使高拱領步騎15萬出湟州。秦鳳路經略使於子強領5萬兵出會州。如此規模終於是打敗了瓦刺,瓦刺無奈上表求和臣服,此戰明軍損失超過十五萬人,但二年後,又犯我邊。大人是商人應當知道,朝廷打那麼一仗要花多少錢,而瓦刺打那一仗要花多少錢,明再富裕也耗不起,只能是據險要之地守之。」

    常智光笑道:「劉將軍是對馬千乘將軍不看好。」

    「末將不敢。只不過,這單發一路,目標明確,行軍已無秘密可言。雖有韃靼和吐蕃牽制部分瓦刺軍,但是……」劉挺停頓會道:「要按末將所見,應多路齊出,讓瓦刺人疲於奔命,才能擇其弱而破之。」

    「將軍這麼想……估計瓦刺人也這麼想。」常智光道:「打仗我不行,不過倒知道這將來打仗靠的並不是人多。」

    「那靠的是什麼?」

    常智光道:「如將軍說的,這敵人有夏國劍這無所不摧的利器,又有冷鍛鎧甲這樣無箭能入的防禦。一個可擋我們百名軍士。那我們就不能有一人能瞬間殺死百人的利器?五十萬,哼!要是明軍都不怕死,後勤補給得上,就算是兩百萬敵軍正面對明十萬之軍也未必能勝。還有,據我所知,瓦刺朝廷現在國庫空虛,這打上一月兩月估計還撐得住,這要打上半年,恐怕他們哭都來不及。全民皆兵,誰去收糧食?誰去運糧食?小劉(劉挺比常智光還大幾歲呢。)啊,打仗還講究耗,如同是做生意,兩家同樣的店互相壓價,死的總是本錢少的那一家。」

    「啊?馬將軍是想用耗之策?重兵佔據險地,讓敵攻之不能,又不敢不守……這倒是個好辦法。」

    「得,這不是馬將軍的看法。我就瞎猜,要是我來打仗,我肯定用耗的。而後還懸賞,帶馬逃兵過來的給二十貫,在敵人營中點一次火二十貫,殺一名將軍一百貫……所有人可以到一邊領賞錢而後到大明居住。回頭我再把馬和武器賣給明朝,拿了錢再買……我覺著瓦刺怎麼也受不了。」常智光摸下巴,打仗和做生意貌似差不多。

    劉挺汗道:「沒大人您這樣打仗的。」(註:劉挺後來也是明萬曆年間的一員猛將,萬曆三大征之一「抗倭援朝」就是靠他的川兵才取得幾場關鍵性的勝利。)

    「為什麼不行,我有錢。」常智光一甩頭髮:「咱買土地生意都做到女真國去,還怕一個瓦刺?一樣買,買城買人買馬買武器買將領。」

    有道是有錢能使鬼推磨,再說瓦刺人也不是鐵板一塊。瓦刺是以黨項人為主,多民族組成的國家。這些民族和大明也混過,比如有個部族就向明朝要官銜,明朝不准,這部族就投了瓦刺。

    常智光別的優點沒有,就是大方。他已經口頭向安國錢莊貸款一百萬貫,再加年前把百萬民錢入私人帳戶,外加韃靼國武器販賣的後期回款,在錢莊準備了兩百五十萬貫的錢。

    就在他隊伍中,有兩車拉的全是銀子。這年頭人都是有價的,如馬格那什麼蓮,就是捂了下身裙子挺**的那個好萊塢影星就說過:千金買一吻,但五毛錢就可以出賣靈魂。

    「報!」前衛打馬到中軍:「常大人,前面有個戴斗笠的人說找常大人。」

    「他說什麼?」

    前衛道:「農業學大寨,工業學大慶。」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