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教父三國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七章 曹操兵犯徐州 文 / 北方三哥

    這冀州大喪,袞州卻是大喜,先是曹操收了荀彧、荀攸、程昱三人,後又有一將引著數百軍士來投靠曹操,自雲乃是泰山巨平人,姓于名禁,字文則,弓馬嫻熟,武藝出眾,曹操視之甚喜,命為軍中校尉,掌管兵馬。

    至此,曹操手下文有謀臣,荀彧叔侄,程昱;武有猛將,典韋,於禁,夏侯兄弟,曹仁曹洪,李典樂進,威震山東,而曹操也自恃實力大增,便想要把自己的老父親曹嵩接來袞州安養晚年,便派遣手下一個小將往琅琊去取其父曹嵩。

    話說這曹操當年從洛陽逃出來,跑到陳留縣的時候,這陳留縣乃是曹操宗族所佔之地,後來曹操起兵反董卓,這曹操的老爹怕惹上禍患,便隱居到了琅琊之地,當日接到了其子曹操的書信,便收拾了一家老小,帶著金銀細軟,共計四十餘人,四五輛馬車趕往袞州。

    曹嵩一行,只有曹操親自派的數十個小兵接回袞州,途徑徐州的時候,這徐州太守陶謙見得曹操勢大,便有心討好,親自接見了曹嵩,還留在了府上宴飲一晚,方才把曹嵩送出徐州地界。

    這徐州境內山賊土匪頗多,而且前番黃巾餘孽剛被剿滅,陶謙恐怕曹操其父在徐州地界有失,便差遣手下都尉張聞,帶領五百軍兵,親自護送曹嵩出徐州地界,陶謙辭別曹嵩的時候,問曹嵩道,「老人家,我府上之宴飲可好?」。

    曹嵩也是一把年紀了,眼花耳聾,久久才說道,「好,好,多謝陶謙大人款待!」。

    陶謙聽得這話,方才放心,便令張聞送信。

    話說這曹嵩一行人,行道華陰地界,突然天降大雨,眾人只等尋找避雨之處,正好有人發現附近有一個古寺,這曹嵩一眾便鑽了過去,寺廟裡到還有幾個枯瘦和尚,接待了眾人,這曹嵩見古寺破敗,和尚清苦,便有心接濟,命人拿出數腚黃金,贈予古寺的主持,且算作是一番心意。

    寺中和尚見到這幫人如此闊綽,當下不敢懈怠,而曹嵩送錢給寺中主持的一幕,卻被一旁的張聞看到了。

    張聞出身黃巾,後來投靠到了陶謙手下,這陶謙手下也沒有什麼武將可以倚重的,所以張聞倒是頗受重用,而張聞此人,出身市井,投奔陶謙也是為能夠保住一條性命,但是奈何沒有什麼油水,日子也是過的不鹹不淡,而此番見到曹嵩所帶金銀甚多,便起了歹意,與手下的副將商議道,「你我投奔陶謙,並無好處,如今曹嵩卻有金銀無數,想要富貴倒是不難,只許等到半夜三更,大家殺進去,砍了曹嵩,取了財物,同往山中落草,倒也逍遙自在,何苦在陶謙手底下再受氣?」。

    張聞與副將並眾軍士一拍即合,當夜風雨未停,曹嵩正坐在一間禪房裡,忽聞四壁喊聲大舉,當時曹操委派的小將察覺事情有異,便拔出佩劍出去觀望,卻被眾人砍死,曹嵩見得事情危急,便起身欲跑,但是追兵已至,曹嵩無法,只好躲在了廁所裡,倒是被衝進來的張聞軍士,亂刀砍死,當時數百人瓜分了曹嵩的財物,斬殺活口,一個未留,最後張聞放火燒寺,帶領著五百人逃奔淮南去了,他倒是跑的速度,卻給徐州太守陶謙惹了大麻煩,因為華陰尚在徐州境內,這個屎盆子便活生生的扣在了陶謙的腦袋上。

    張聞殺人未盡,卻有一個曹操派去的小兵跑掉了,隨即即刻奔回袞州,向曹操稟報此事,老子被殺,全家被滅,這曹操哪裡能夠忍下如此深仇大恨。

    曹操咬牙切齒,說道,「陶謙縱兵殺吾父,此仇不共戴天,吾當率領大軍,蕩平徐州,方解此恨!」,遂留下荀彧程昱二人領軍三萬,留守鄄城、范縣、東阿縣三地,其餘兵馬盡皆殺奔徐州而去。

    夏侯惇,於禁二人為大軍先鋒,風馳電掣襲奔徐州,而且曹操有令,「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皆屠戮,以雪父仇!」。

    當時九江太守邊讓,與徐州陶謙交好,聞說徐州有難,便親自引兵五千來救,曹操聽說此事,大怒不已,便讓夏侯惇於路上攔截,邊讓敵不過夏侯惇,便欲引兵回九江,不復去管徐州事情了,而當時邊讓身邊有一人卻反對,正是陳宮!

    卻說這陳宮自從離了曹操之後,便投靠了九江太守邊讓,在其手下為一從事,不過這邊讓其人沒什麼本事,也沒有什麼野心,陳宮滿肚子的經綸也施展不出,此番徐州蒙難,陳宮便說邊讓,「大人與陶謙交好,應該施以援手!」,這邊讓從之,但是在半路上碰見一個夏侯惇,這廝便打起了退堂鼓,而陳宮屢勸不止,邊讓執意要回九江之所,直言,「曹操勢大,不可與之為敵!」。

    陳宮念邊讓懦弱,「曹操勢雖大,未必不能勝之,汝膽小如鼠,不堪為主!」,便憤而離開邊讓。

    其實陳宮之所以力阻曹操兵犯徐州,到不是因為他之前棄曹操而走,也不是因為曹操什麼奸詐的嘴臉,而實在是為徐州的百姓擔心,因為曹操揚言要盡數屠殺徐州百姓,而陳宮雖然不是什麼心慈之人,卻知道此時的曹操乃是倒行逆施之舉,所以定要阻止。

    陳宮離了邊讓,便趕到了曹操的營地,求見曹操,而曹操知道此時的陳宮前來定然是為陶謙做說客的,便想要拒而不見,但是左右思慮,畢竟之前還有主僕情誼,也抹不開面子,只得請入帳中相見。

    陳宮開門見山,「今聞曹公舉兵臨徐州,以報尊父之仇,所到之處,欲殺盡百姓,某因此而來,據我所知,這陶謙乃是謙和君子,並非見利忘義之輩,尊父遇害,乃是張聞所為,非陶謙之罪也,亦非徐州百姓之罪也,何苦相逼?」。

    曹操大怒,「你陳宮昔日棄我而去,今日還有什麼面目再來見我,陶謙縱兵殺我全家,我曹操發誓要摘膽剜心,方才解恨,你陳宮雖然是陶謙的說客,但是我若不聽你的,你還有何辦法?」。

    陳宮聽聞此話,便知勸諫曹操無望,辭別軍營,歎曰,「救不了徐州百姓啊!」,便馳馬去投渤海太守張邈了。

    當時荀攸在曹操軍中,見得陳宮辭別,方才走出,這荀攸也知道此刻勸諫不得曹操,索性也不提罷兵之事,反而說道,「依我之看,這陳宮也是不凡,既然不為主公所用,何苦留之?」。

    曹操感歎說道,「此人昔日救過我性命,殺之不忍,由他去罷!」。

    卻說陶謙在徐州,聽聞曹操兵至,而且所到之處,殺人無數,陶謙慨然曰,「我陶謙罪孽,卻使徐州百姓遭受此劫難,心有所痛啊!」,正所謂賣力不討好,這陶謙本意巴結曹操,卻不想引來大禍,今番曹操來犯,卻也無可奈何,急急召來眾官商議,應對之策。

    時任徐州校尉的曹豹,說道,」曹操既然來犯,豈可束手就擒,某願意助使君破曹」。

    當時,陶謙引領眾兵,遠遠看見曹操軍馬陣列,整齊劃一,鋪滿了城外之地,而中軍之處,豎起一面白旗,上書大字「報仇雪恨」。

    見陶謙出城,曹操在一眾兵馬的簇擁下,走出陣中,身穿縞素,指著陶謙大罵,而陶謙亦出陣,欠身施禮,辯解道,「本欲結好曹公,所以才差遣張聞護送尊父曹嵩,不想此人賊心不改,導致如此,實在是不干陶謙之故,望曹公明察!」。

    曹操在馬上罵道,「老匹夫,敢殺吾父卻不敢承認,卻在此地胡言亂語,誰可生擒此人?」。

    一旁夏侯惇應聲而出,陶謙見對方有人來追,便走入陣中,一旁的曹豹挺槍躍馬,迎戰夏侯惇,兩馬相交,兵器相接,鬥不到數回合,這曹豹便漏膽怯之意,不能招架,而夏侯惇正欲一刀結果了曹豹,正在此時,忽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乃是徐州之地常見的暴風,當下兩軍皆亂,曹豹見得機會,便撥馬回城,而陶謙也不敢再戰,收兵回城。

    徐州之地風乾物躁,時值深秋,正是秋風凜冽的時候,而剛才突然出現之暴風便是如此,常刮常停,對於本地之人倒是不以為意。

    曹操見這風來的蹊蹺,便問旁人,得知不是有人作祟方才放心,而夏侯惇回馬到曹操身邊言說,「下次必斬殺那曹豹與陶謙,以解主公之恨!」。

    曹操也是收兵,倒是不提此事,單說此時的冀州城內,高飛正在書房之中,詢問郭嘉,「曹操兵犯徐州,我冀州該做如何?」。

    「恐怕曹操一時半會還攻打不下徐州,而此事拖則有變,依我之看,這曹操把主力全部派遣到徐州地界,而袞州大本營卻極少兵馬,此乃後方空虛,必會生亂!」。

    高飛笑道,「難道先生之意是以冀州之兵馬去偷襲袞州?」。

    郭嘉也笑道,「非也,袞州離冀州甚遠,縱使主公能夠攻下袞州,作何處置,留則為雞肋,與冀州首位難顧,棄之則可惜,所以袞州的問題不在於冀州!」。

    「那先生乃是何意?」。

    郭嘉輕咳一聲,說道,「且等看吧,袞州必出亂子,主公作壁上觀為最好!」。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