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重啟大明

章 節目錄 第一百一十三章 矢交墜兮士爭先(五) 文 / 荊洚曉

    能跟丁一回容城的人並不太多,更多的是分派到各個行局任職。但不論是誰都知道,丁一絕對會復起,不論他的科舉之路走得怎麼樣,再老實的人也知道跟在丁一身邊就是抱上了大腿,十九歲的正五品高官,就算他在容城呆個十年,也不到三十歲,一旦復起必定不可能只是原職,怎麼也得從四品起吧?到時就算為子孫計,抱著丁一大腿也絕對比現在去行局任職強得多。到十三布政使司的行局去:丁一退隱了,要不另投門戶,可是他們身上打著丁一的烙印,誰會接納他們?要不就無所倚靠,想陞官?慢慢熬吧。

    這一夜,西直門的城頭便響起了吉它聲和丁一頗有些沙啞的聲音:「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也許我倒下再不能起來,你是否還要永久的期待?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大明帝國的旗帖上……」

    「先生,您寫的這歌兒甚好,直白,俺這粗人也能聽得懂;你彈這琴,也很好聽。」蕭逸在邊上,突然打斷了丁一自得其樂的彈唱,「只是,弟子聽著,似乎……琴聲與歌聲,不太著調……」

    杜子騰也在邊上作泣求狀:「先生,弟子求您了,能不能只彈別唱?」和者甚眾。

    丁一氣得幾乎要把吉他摔了:「氣殺我也!逆徒啊!不知道子不聞父過麼?」蕭逸和那些被西解救的俘虜,被嚇得不敢開口了。

    「此求全之毀哉!」隨丁一讀了大半年書的杜子騰,倒是思索敏捷,馬上回了一句。那其他七人,也嘻嘻哈哈和應著。和丁一相處了這麼久,他們知道只要不是戰時,開一下丁一的玩笑是沒事的。

    只有劉鐵在邊上說道:「弟子覺得先生歌聲動聽。訴盡徵人心聲……」

    沒說完就被丁一扇了一下後腦勺:「混賬,你這諂媚之徒!」劉鐵便也不再憋著跟著笑了起來,丁一卻對蕭逸說道。「你能聽出走調?你可記得詞了?行,我彈。你唱。」

    蕭逸的聲音,要比丁某人強上許多。

    對這年代來說,本是很直白的歌詞,是極好記的,聽了幾次,許多人便記住了,不禁便跟著唱了起來。漸漸地。歌聲愈來愈大,響徹在沙場之上,雖星稠月黯,只是誰不知那夜幕之下烏啼聲聲。便是遍地殘肢?這放歌聲便在城頭響起,有說不出的悲壯,是為英魂祭悼,是為烈士壯行。

    于謙聽著不禁微笑著搖了搖頭,他招手叫過一個親兵。教他去看是誰人放歌。誰在唱倒真不好查,這時歌聲都是西直門這邊許多人在哼了,連德勝的軍兵也在有含含糊糊跟著哼起,但那隱約的吉他聲卻還是獨一無二的。

    不一陣便過來報與于謙,便是大司馬的親傳弟子丁容城所作詞曲。

    于謙撫掌與石亨笑著說道:「果不其然。」他聽著就覺得這是丁一弄出來的把戲。也隱隱覺得,丁一方自有這份別出心裁的興致。

    石亨自然不會掃了于謙這恩主的興頭,並且他倒也算看丁一順眼,當下笑道:「難得於公青眼有加,自然應有這份才情,不過想來這詞是丁容城專為將士填的吧,倒是直白,某這等武人,也是聽得懂的。」

    「白而不俗,倒也難為他了。」于謙拈鬚笑著點頭。

    別小看一首歌,特別在信息不發達的年代裡,往往一首易於上口的歌,教人唱著,便有熱血沸騰之意。或是換句話說,愈是信息不發達的年代,民眾便愈易被煽動起來。並且這歌原本也是血戰餘生的人寫的,於這些軍兵,著實是極易代入的。

    只不過往往話還是要看是什麼人說出來,歌也要看是什麼人唱出來。若是丁一初到大明之際,譜出這曲,唱出這歌,大約也是被斥為怪異曲調、譁眾取寵吧。但當他現在這麼幹,卻便不同,因為他不再只是丁一,他是無甲飛將的丁容城;他是官至五品的丁奉議;他是立下潑天功勞,於數萬鐵騎之中救回上皇的丁如晉;他是那一桿在土木堡唯一沒有倒下的明字戰旗!

    于謙說著,又教親兵掌了燭火,批閱起公文來,雖說兵部的部務於大戰之時交付胡寧,但于謙於大人,連人事任免都要搶首輔陳循的權,又如何會放心完全把兵部事務交給別人?看著他開始批閱公文,石亨便準備起身辭了,畢竟提防瓦剌偷營,準備明日戰事等等,他也還有許多軍務要辦。但剛一起身,卻就聽于謙對他道:「伯爺稍等片刻,老夫有事請教。」

    石亨便只好坐了下來,只是奇怪于謙到底有什麼要向他用上「請教」的說法。

    其實還是丁家的事,丁家的人實在太會惹事了,于謙批閱了幾份公文,停下來向石亨問道:「便是丁百戶的事了,伯爺長在行伍,依這戰報來看可有作偽?」說罷便把前後兩份報捷文書,還有那些文官系統的官吏奏折一併與石亨看了。

    「斷無可能。」石亨看罷便笑著說道,看著于謙有些疑惑的神色,他甚至加了一句,「不必去看首級,也可肯定,此事斷然無偽。」

    「願聞其詳。」于謙雖然也基本確定這應該不會是假的,但那是兵部一個個首級全都驗過了,才下的結論。他倒是很有點驚奇於石亨為何說不用看首級也能下此斷語?因為石亨不可能在這種事上胡亂開口的。

    石亨醞釀了一下措詞方才對于謙說道:「軍中女子,若面目姣好,擄為營妓者有之,但使其領軍,自古少有;畢竟廝殺漢都是男兒漢,誰願聽一個女兒家的號令?諸縣官吏也是男兒,安能為一女子偽證其事?大司馬,若無首級倒是說不定此女撿了、盜了官府信印,只要有首級,此事便絕無可疑。」

    「噢?」

    「沒有人會為了一個女人,砍上千多個首級,就算是殺良冒功都好!千多個首級,無論是何戰事或是殺良冒功,絕對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情,便是殺良冒功,這中間總也有一些敢於反抗的人等,一旦反抗,就肯定有傷亡,尤其現時廣東動盪之際,人人自危如刺豬一樣,要砍下上千頭顱,怎麼也得耗上幾百人命,便是京衛的精銳下去,百十條人命都肯定少了。這樣的事做下來,把它歸功在女子頭上,再失心瘋的人都不出來。此女非但軍略過人,一身功夫怕也是極為出眾,方才能鎮服手下。」

    于謙點了點頭,石亨其實說得不算很有條理,只不過於謙能理解他的意思,當下點頭道:「多謝伯爺解惑。」

    「大司馬可是為此女發愁?不若派員下去接替指揮,請這位丁如玉上京來,懇宮裡收為妃子便是……」石亨本著為恩主分憂的心理,給于謙出了這麼一個主意,還說道,「否則不賞的話,她這報捷文書倒是沒虛言的,下面的兵卒看著主將都沒個指望,誰還有心思給朝廷賣命?」

    于謙把眼一翻,冷聲道:「荒謬,我等臣子,安能議得宮裡的事?」石亨真是熱臉貼上冷屁股,也只能訕然笑了笑,籍故辭了出去。在石亨走後,于謙想了想決定還是不能冒險,終於在早已草擬好的文書上簽了名,又用了印。

    於是丁如玉這個大鵬灣的百戶還沒上任,就要開始陞遷了。

    如果于謙這份奏折能通過,那麼她職務上便晉陞成為廣東都司長樂守禦千戶,官銜也從昭信校尉遷武德將軍,勳位也授了驍騎尉,其實原本百戶也有雲騎尉的勳位,只不過給她個百戶都是捏著鼻子,當時誰會去給提起這節?不知道公文裡誰漏的,後面經手的吏目官員無一人去提。

    若是這份奏折准了,那麼丁如玉就升到了正五品,這便是真真正正的女將軍了。

    于謙當然不想給丁如玉陞官。

    其實若是可行,便是收為妃子之說,也不見得多荒唐。至於說丁如玉願意不願意,丁一願意不願意,這年代也真沒那麼重要。甚至包括丁如玉自小服待丁一,是否完壁之身都不重要。皇帝,若是受些委屈能解決一些無法解決的事情,委屈也只能忍了。要不後面到了嘉靖朝,為何有大禮議之爭?不就是:大臣就是要皇帝受委屈忍著不要搞事;嘉靖皇帝受不了,一定不要忍。

    讓一個女人當將軍決不是一件合乎禮法的事。

    甚至可以說,與大禮議所爭執的,是嘉靖的生父還是孝宗來作為世宗皇考,沒有什麼區別。

    這兩事都是與士大夫堅守的禮法不合的。

    于謙很清楚,丁如玉這個女將軍,很可能會成為他被攻擊的原因,或者會成為後世被士林指摘的污點。所以他不單奏折裡把這事提交部議,而且從前幾天就開始召集士林諸多領袖人物來共議此事,在這份呈交部議的奏折裡,就附有士林諸君子對於丁如玉的薦表。

    他不能允許丁如玉進後宮,這是一個單槍匹馬能光復五縣的女人,若是她進了後宮,一旦丁一心懷舊主,要為英宗做點什麼事,有丁如玉在宮裡呼應,哪還得了?

    雖然于謙收了丁一為親傳弟子,算是對丁一很看中也很放心,但他絕對不會留給丁一這樣的機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