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重啟大明

正文 第八十三章 其血玄黃(七) 文 / 荊洚曉

    四蹄踏雪這幾個月裡漸漸養出了些膘來,這匹明顯是和阿拉伯馬或是頓河馬雜交出來的戰馬,自從丁一領著幾百學子入關之後,它也就沒有什麼奔馳的機會,儘管每天馬伕都會帶它出去跑上一陣,但毫無疑問,它仍然對沙場與鮮血,充滿了希冀。

    無法發洩的精力,讓馬棚裡的其他馬匹都遭了秧。四蹄踏雪憑仗著遠比它們高大、強壯的身軀,擠壓、蹬踢、嘶叫著,壓迫著它們的生存空間,哪怕單獨把它關在一個隔開馬棚裡,它也會用強勁的後蹄踹破木板,然後繼續暴行。

    於是馬伕不得不去找朱動:「大人,把它閹了吧!這戰馬要上陣的,若是被敵軍母馬勾引去了,那就是大麻煩,到時怕對先生來說,也是不利的!再說這普天之下,除了種馬,哪有戰馬不閹的?」

    朱動聽著也是道理,這可不是華夏民族的創舉,而是從匈奴那裡學來的法子,草原上除了種馬之外,雄馬也是一樣閹割的。倒不是說閹割了就不會被母馬勾引,太監還要找菜戶呢,主要是閹割之後,戰馬會更溫順一些,更容易馴服,便於騎乘。

    四蹄踏雪如果不是它實在很優秀,只怕也不會到了今日還沒被閹掉。這種高大的馬匹,其實在草原上不是沒有。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殺到歐洲的時節裡,重騎兵在軍隊中的比例,是達到四成的。以純種蒙古馬的體型,不太可能常例性地負荷起重裝騎士與馬鎧,再進行作戰。所以必然是會用繳獲的頓河馬和阿拉伯馬之類馬匹,來充當重騎兵的座駕,而這些馬種隨著蒙古大軍回到草原,必然也會帶了一些種馬回來,與蒙古馬雜交之後留下後代。

    但是幾乎繼承了阿拉伯馬和蒙古馬雙方優點的四蹄踏雪,也就是負重能力強、衝刺速度快、持久性耐力好,就不多了——單是體型大沒什麼用,世上最大型的夏爾馬。一噸左右,甚至有達到噸半的,能拉動數噸的重量,但它們只是馱馬,不是戰馬。

    所以朱動不可能不清楚這一點,對於這年代的行伍中人來說,就如千百年後的軍人分辨出坦克和輪式裝甲車一樣直觀的事:「留下種了麼?」他這麼問著馬伕,後者點了點頭,說是有七匹被四蹄踏雪蹂躪過的母馬,已經懷上了。

    「我問問先生再說吧。」朱動是這麼回答的。

    而當他把這個問題交到丁一面前時。卻被丁一想也不想地拒絕了:「強者欺凌弱者。自然界的天然規律。閹割的不是一匹馬,而是血性。當我們習慣於把百姓的血性閹割掉,讓他們溫順,讓他們馴服。漸漸地。他們也就變得怯懦和軟弱……」

    朱動聽著真的無比鬱結。

    問一匹馬,怎麼扯到這份上來了?

    要割的是生*殖器,怎麼就跟血性扯上關係了?

    但他也只能謹立於旁,好好聽著。因為丁一書房裡並不止他們師徒兩人,而是座無虛席。

    足足有三四十人的國子監舉監生,便在丁一的書房裡高談闊談,近二個月,已是定期的聚會了,每旬都會來上一日。而朱動之所以不敢嬉皮笑臉。是因為他聽出了門道,這哪裡是詩文唱酬?

    「要走出京師去,到鄉村之中去!到密雲前衛去?」丁一繼續著他的話,或者說是一種變相的講演,「我等讀書人。當以振興天下為已任!如何振興?劫富濟貧麼?這是一個值得吾等深思的問題。但目前來看,密雲前衛就是一種方式,把華夏的百姓與士紳、富人之間,對於土地,必然存在的衝突,轉嫁到狄夷那裡去,如果能夠讓百姓明白這一點,讓鄉紳明白這一點,有錢出錢,有人出人,於我華夏來說,便是大同!」

    眾多被煽得暈乎乎的舉監生不住點頭,有人不禁說道:「極是,或是密雲前衛能站得穩的話,出錢的鄉紳,便無了刁民活不下去謀逆的禍根;窮苦人只要肯搏命,也能在關外得到自己的土地……」

    只是,卻沒有人能察覺到,丁一眼中深藏著的痛苦神色。

    這是不對的,他很肯定這一點,不是其中有帝*國主義的因素。若是大明真的有能力征平四夷,丁一不介意自己被釘在什麼歷史的恥辱柱上。連現代的阿美利堅,當它成為地球上最大的霸權時,它的元首做出決策時,也不曾記得五月花號時的弱小與面對英國攻擊時的無助,它憑仗著自己的強力,做所有能做的事。

    丁一要當一個聖人?不,他絕無這種打算。

    他的痛苦,是在容城的工場,目前完全是不可能支持得起征平四夷的戰爭。

    不論工場要多大,它現在仍然是一個剛剛誕生起來工業雛型,從產量到技術儲備,都很不盡人意。而偏偏丁一在這個時代,卻無法得到國家機器更多的支持,甚至,還要提防著來自於皇權和相權的攻擊,致命的攻擊。

    在送走這些被他煽得熱血沸騰的舉監生時,丁一再一次叮囑他們:「丁某不要什麼聲名,這些事,某也暫時不曾理出頭緒,這也是丁某請諸位來商談的根本……只望在你我未曾格到真諦之前,暫時莫要傳揚出去,以免誤人誤已才是。」

    一眾舉監生紛紛承諾不會外傳,其實外不外傳丁一並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不要讓于謙和景帝對他產生過太多不必要的關注。而偏偏他不得不這麼幹,因為密雲前衛需要人,需要錢糧。

    草原上五千鐵騎,就足夠控制很大的地盤了。

    但這種控制和華夏民族的控制,是兩個概念。

    草原上只要能擊敗對方,殺了他們的頭人,擄走他們的牛羊、女人,就足夠了;

    但對於農耕民族來說,控制,是指這一範圍之內,得有地區性的穩定,這樣才能進行開荒、耕作、灌溉、收穫,包括集市和交易等等活動。不單得有一支威懾性的軍兵,還得有鎮守的部隊,巡檢的部隊,還得有士農工商各色人等。

    這麼發展下去,依靠丁一自己來支撐,壓力會極大,而且進度會很慢;朝廷這邊是不可能指望了,所以他也只能指望民間的支持了,就看看能否發動起百姓來,而舉監生們,無疑就是百姓之中,默認的代表。

    舉監生大部份都離開了,但是還有幾個人籍故留下來。其中膚色略黑的便是海南臨高的舉子王佐;樣貌俊秀的是廣東深浦的鄭文奎;臉帶微笑的卻就是新會的陳獻章,這三人是丁一剛上京,四處販賣皇漢理論時,領著一班舉監生來金魚胡同質問丁一的學生領袖。

    王佐當時是有些以為丁一詭辯的,而陳獻章則是認為丁一隻是空口大言,若真要上得沙場,不見得丁某人便能如他所說捨身為國,只有鄭文奎對丁一所販賣的理論很以為然,自那時之後,在國子監裡、士林相聚之中,多有為丁某人鼓吹。

    只不過時間漸漸地推移,經歷了土木堡,貓兒莊,京師保衛戰之後,王佐和陳獻章也漸漸覺得,當初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他們也是坦蕩的人,便來賠禮,丁一自然以禮相待,但經歷過這麼多事以後,丁一可就不是那個剛來京的小秀才,已是名動天下,從五品高官任上致仕的丁某人,不計前嫌接待,自然於這兩位舉監子心裡,也是有暖意的,這一來一去,便也成了常客。

    「汝學,廣東新建南海縣,你可有意前去?」丁一併沒有馬上揭開題目,而是稱呼著王佐的字,向他這麼問道,「雖說非進士,任首領官有些難,但天官那裡,某薦之,應也多少有些薄面。」

    不是進士,可以當縣丞,可以當同知,但要知縣知府之類,一般是不太可能的。但往往這世上規矩就是用來破壞的,朝中有人,士林有望,有的是辦法應對,例若知縣空缺,不是縣丞就可以暫充首領麼?做上兩年,考評過得去,當然也就可以特例——其實也不用這麼麻煩,大明年間,就算拋除開國的洪武年和明末的崇禎年,舉人做到首領官的也不是沒有,例如餘杭知縣,就有數任都是舉人身份而知縣的。

    丁一的名望在那裡擺著,真的向王直開這個口,加上王佐這人也的確感覺是有章程、有決斷的,知南海縣,不是什麼太難的事。何況王佐本身也是官宦子弟。丁一自然是有把握才會開口。

    聽著這話,王佐就有點掙扎了,因為他父親是世襲的撫黎士捨官,官職不高,但至少也不是寒門,若能中進士,以後的路子要寬廣許多,當了官,像丁一這樣辭了再來科舉,別說沒這勇氣,明明也是本末倒置,加上朝廷能默許丁一這麼幹,是因為丁某人於國有功,卻就必定不會容許他王汝學也這麼幹的。

    丁一卻沒去逼迫他,轉身向陳獻章問道:「公甫,若薦為監察御史,能直言否?」

    ps:

    諸位書友7月第一天的月票實在給力,荊某無言感激,欠的更新多,壓力大,這些天可能會顧著碼字,時有一不小心月票榜刷得太快沒來得及記錄下投票書友名字的情況,所以發月票更新的時候可能有時候沒辦法逐位致謝了,見諒。

    但月票加更是肯定不會少的,再次感謝各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