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重啟大明

正文 第八章 轉進(十) 文 / 荊洚曉

    陳循點了點頭,也沒有對此回答,做出什麼評說,很顯他尊重存在的事實,無論是于謙把握相權的事實,還是現時丁一有足夠資格和他平等對話的事實:「老夫對如晉,向來計聽言從,便是潑天的事,只要如晉開了口,老夫也是盡力相助的,便是事後如晉應允的事,便如過眼雲煙,老夫也不曾為此埋怨過如晉,可是有的?」

    他說的是發動奪門之變的時候,丁一答應了立憲,答應了首輔會得到類似漢代丞相的權力,皇帝將成為國家的一種精神象徵,而幾年過去,這仍是一件沒有兌現的事情。而看起來丁一不太可能去要求英宗馬上開始這麼幹,儘管如果丁一願意和士大夫階層聯合起來,他們有這個實力。

    「是。」丁一沒有辯駁,到了這程度的談話,話術已失去了所有的意義,這也是縱橫家在華夏歷史上漸漸式微的根本原因,終歸,人是越來越不要臉,定下的盟約隨著彼此實力對比的改變,也成了隨時可以撕毀的廢紙。

    「秦雖暴政,然而始皇帝雄材大略,然二代而亡。」突然之間陳循就轉了話風。

    丁一很果斷,也很不客氣地截斷了他的話頭,這種說話的方式,是這年代的士大夫階層所習慣的,丁一不打算跟陳循這麼雲裡霧裡的兜來轉去,不是他不能,而是他有實力拒絕這麼做:「德公,學生出海方歸,又赴蜀地。心力交瘁,還請直言。」

    聽著丁一這話,陳循也沒有表露出驚訝。似乎他早就預計著丁一會這麼應對:「世上不可能人人跟如晉一般,老夫這話可聽得?這也是如晉當時提出立憲的根本。無論是良臣雄主,皆是可遇而不可求。」

    這倒是沒有什麼辯駁的事,丁一很乾脆地回應:「德公說得是。」

    「官紳一體納糧出役,如晉也是官。」

    丁一聽著微微一笑,是要說丁一也得跟其他官紳一樣不例外麼?這個丁一倒從沒想過例外,而且在這一路上。丁一早就料到陳循要發難,心裡已做好了這種準備:「學生……」

    這回是陳循截住了丁一的話題:「如晉位極人臣,總督兩大都督府事。更是爵至國公,又是探花出身。但如晉自身,從不曾名符其實,安有待已如此之薄的總督?安有府中人丁如此稀薄的公爺?安有不赴詩社、會唱酬的探花?」

    沒有等丁一開口。陳循就抬手示意丁一先聽他說完:「如晉當時說的是。教士農工商,皆有所得,然現時廣東一地,已多有衝突生起,烏思藏更是工宣隊與領主激鬥,致石總制殉國!」

    「石璞國賊,無須再論。」丁一突然之間就斬釘截鐵地插上這麼一句。

    陳循感覺到了丁一語氣裡的堅決,倒也沒有說些什麼人死為大之類的話來出緩和氣氛。只是說道:「不論如何,總歸已是大大不妥。老夫以為。如晉根本便自外於士林,自外於同僚,也自外於勳貴。雖有海內人望,實則與安石何異?」

    用丁一比王安石,聽上去似乎很抬舉了,怎麼說也是千古名相。

    但事實上丁一是聽得懂的,王安石不修邊幅,不喜歡洗臉換衣,衣服上生虱子是常事,食不知味更是很著名的,甚至請客時,會不自覺去拿客人的煎餅皮來吃,嚇得那客人都不知如何是好。

    陳循是在說丁一不合群,而的確也是如此,除了這金魚胡同的大宅子,還是王振當年送給他的,丁一有點錢,就都投到科研上,投到書院裡,投到軍隊裡去,連俸祿都拿去撫恤那些陣亡、傷殘的士兵。雖說比起尋常百姓生活是要好得多,但別的不說,真的混到去軍營裡蹭飯的官,別說做到左都御史的人,就七品縣太爺也少見吧?

    至於尋常官宦人家裡的侍妾什麼的,當年王振送他的八個侍妾、太后送他的宮女,都去戰地醫院轉職醫護人員了,現時這宅子裡的,除了勤務兵,就是那些傷殘的軍兵,至於奴婢都是一些實在讀不了書的半大小孩,或是粗使婆子。

    陳循又接著說道:「若是按著如此行事,除非各承宣佈政使司,都出個『侯大苟』來,方才能遂了如晉的心意。」

    這就是誅心之言了,而也直指本質的話。

    侯大苟,這三個字從陳循口中說出來,很是讓邊上的吳全義吃驚,他下意識都把手移到了槍柄上。陳循這個被于謙踢去編書也沒怎麼爭執,很少見他發火生氣,學霸出身的首輔,就這麼笑笑說出了如重磅炸彈的話來。丁一儘管沒有指望長久地瞞著天下人,但被陳循這麼說出來,說他依舊心如古井不波,那是不可能的。

    「老夫以為,如晉若想重振國朝,恢復漢唐之風,應當先過一過勳貴、高官、士子的生活,然後再對症下藥,方能有所作為……便是求醫,就是絕代良醫,也當切脈之後,才會開藥,多一分少一分皆是庸醫啊,如晉大才,不可不察。」陳循一點也沒有因為吳全義已手握槍柄,就顯得驚慌。

    而且他也沒在侯大苟這個點上糾纏下去,所謂釋放善意,大抵就是如此了,表明了他不是不知道,但不是要捉著這點來跟丁一作對。

    「德公何以教我?」丁一微笑著向對方問道,陳循開了這個口,自然是有章程的了。

    陳循看著丁一沒有拍案而起,這就讓他覺得自己的目的,已達成了一半:「於大司馬有恙,內閣諸公都以為,不若如晉先行入兵部署理部務,師有事,弟子服其勞嘛,只是平素起居,當按著士林、勳貴來過,短則半年,長則一載,如晉對這官吏、士林、勳貴,有了領袖之威嚴,到時再推行這官紳一體之事,其他人等,也好托附驥尾嘛。」

    這署理兵部也不是專門為丁一設置的,先前老王直就是年老不能視事,結果王翱也入吏部掌握部務,也是有著兩個吏部尚書的。所以說于謙不能視事,丁一入兵部,倒也不是什麼新奇的事情。

    r/>

    但這不是重點。

    陳循的意思,就是丁一得融入官場、勳貴圈子、士大夫階層,然後建立自己的威望。而不是跟王安石一樣,雖然天下知名,但是與各個圈子格格不入。按陳循的說法,丁一得把這些圈子都弄熟了,這樣要搞官紳一體納糧之類的事,就好辦許多了,都混成圈子裡帶頭大哥,開口要辦什麼事,牴觸自然就會少很多。

    丁一笑著搖了搖頭道:「不成,德公,學生著實是手緊,那麼多花銷,支應不來。」

    他是直接哭窮了。

    陳循聽著大奇:「送王鹽山上京師的艦隊,不是還送了許多黃金所鑄的金幣來麼?不就是如晉所說的戰爭紅利嗎?」幾個月前,艦隊在天津碼頭那邊靠岸,一車車的金幣往京師運,多少民夫在搬運,有入國庫的,有入內庫的。陳循這首輔,還是看過賬本,當時內閣大為振驚,這是大明十數年的稅收吧?

    這不是誇張,大明國庫真是沒多少油水,到了明朝末年加各種遼餉之類的那種瘋狂時節不要提了。正常的時間裡,萬曆年算好了,大約二百萬兩白銀左右,也有說三四百萬兩,這還是全賴張居正改革之後的功勞。

    為什麼呢?就是官紳不納糧不說,商稅低到三十稅一的地步。

    商人後面就是士大夫階層,這邊商業稅低成這樣,那邊地主階層又不用納糧,國庫能收多少吧?

    何況這正常歲入,哪比得過戰爭紅利?

    丁一點了點頭,沒有否認戰爭紅利的存在:「戰爭紅利的分潤是有的,而且學生還領了幾份俸祿,在兩廣的工場也是有些分潤的。但書院開支是要錢的,若是書院不發津貼,不發衣物具,那些學生哪裡讀得起書?而跟隨學生的軍兵,為國赴死,他們留下的妻兒,總不能不管吧?還有傷殘的,總不能讓他們又是流血,又是流淚吧?再就是科研之上,不進則退,大明艦隊西行,諸夷俯首,難道是因著道德章?那是為船堅炮利啊!沒有科研,就沒有船堅炮利,拿士兵的人命去堆,咱們怎麼能堆贏土著?故之,學生是真的沒錢,沒錢,辦不了會詩社;沒錢,也置不了如花美眷;沒錢,也擺不開國公的排場。」

    「此非正道。」面對丁一的哭窮,陳循理正辭嚴地給了這麼個結論。

    「當今聖明,不至誤解如晉,然如晉身後,繼承家業者,便定能如汝一般,心懷蒼生麼?」

    「退一萬步說,就算家風不改,如晉須知,汝與聖上,君臣相得,實是千古難得,安可再期?」也就是說,英宗嗝屁以後,換個人當皇帝,丁一或丁一的後人這麼搞的話,皇帝能不猜忌?

    陳循這話很實在,一時之間丁一竟無言以對。

    於是丁一就耍賴:「德公所言,學生知是正理,不過,現便是無錢。」

    只是早就謀劃好每個環節的陳循,又怎麼會因著丁一耍賴,就放棄了呢?(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