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仙俠修真 > 殺戮大帝

正文 第42章 瞭解蜀山 文 / 兩點ソ成全

    「掌門,我們先帶你去我們蜀山的主殿吧。順便給掌門你挑選一把稱手的武器。」虛亦交代完蜀山的五規六忌,對左梟說道。左梟驚異的指著眼前一座雄偉的道觀問道:「難道這裡不是蜀山的主殿嗎?那那座大殿是什麼?」

    「哦,我們蜀山在一千多年前不知怎地,居然洩露出我們蜀山主殿無極閣的位置,無數世俗人前來求師,當時我師父無奈,只好將原來的主殿給放棄了,眼前這座,改成了普通道觀。而真正的主殿則被我師父天雲及幾位師叔天運,天逸,天思聯手佈置了幻陣,隱藏在山林中。唉,當時掌門戒就是在那時的混亂中失去的。」虛亦感歎的回憶著往事,當年虛亦不過是一個掃地的道童罷了,現在卻已經是蜀山輩分最高的一個,並且還沒有之一。不過,虛亦很快就發現左梟根本沒仔細聽自己的敘述,而是在看風景。

    左梟四處觀看風景,突然,左梟看到蜀山的峰頂上有一座閣樓,驚奇的問道:「那是清風閣吧?」左梟已經完全把身後的虛亦當做導遊了,有什麼事就問,完全就是跟來旅遊沒什麼差別了。而且虛亦好像也完全的把自己代入了導遊的角色了,宛然就是最合格的導遊的回答道:「是的,清風閣是1999年為紀念包拯誕辰1000週年,弘揚包公精神,宣傳安徽悠久歷史文化而建造的。清風閣園區佔地33畝,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包公文化旅遊區」東側,東鄰包公墓園,西接包公祠,是一組集紀念、展示、遊覽、休閒為一體的大型仿宋綜合性建築群。

    並且,清風閣景區主要有功德廣場、清風閣、陳列館區三個部分。功德廣場區由大門、引路燈柱、功德廣場、明月亭、魚沼飛梁幾部分組成。大門的層頂四角分別是馬、牛、羊、仙人帶路,平台四角為四角獸。主道兩側各有三根引路燈柱,燈柱為天然石料雕刻而成,高度1.76米,造型用料都經過考證並符合歷史的文化氛圍。燈柱上有蓮花寶座和花瓣燈托,方形石柱,方形燈籠,四面洞開,中間安燈,頂部為四角小亭。我國許多古建築上採用蓮花刻飾多與觀音菩薩聯繫較多,而用在這裡則更有它的特殊寓意,那就是願清廉之風長明於世。明月亭是一座長寬各4米的重簷碑亭,亭高8.4米,亭內置石碑一座,碑高2.3米。碑文記載了為紀念包拯1000週年誕辰設計、建造清風閣的過程。

    過明月亭,前行十數步,便來到魚沼飛梁景點。立於石橋,只見橋下池水清澈見底,四週一派宋式十字架樑建築。這種石雕建築形式,在宋代就叫做魚沼飛梁。

    景區的主體建築清風閣坐西朝東,與包公墓遙對呼應。閣高42米,明五暗四,共九層,登頂可俯視城市風光及整個包公文化旅遊區的秀麗景色。清風閣外簷柱間設有格子門,每面為九扇,門為方格花心。頂層為彩繪藻井,門、楞、柱都為栗殼色,陪以白色牆面,色彩素淡。」

    說完了之後,虛亦臉色平淡的問左梟道:「掌門,你已經在蜀山觀看了將近兩個小時的風景了,是不是應該……」話還沒說完,左梟已經根據蜀山旅遊地圖上的指點,跑去看享有「江北第一洞」之稱的泊山洞了。不得不說,虛亦的脾氣還真的好的沒話說,一個元嬰大圓滿的高手,給一個煉器初期的小子當了兩個小時的跟班加導遊,居然毫不生氣。並且,在被一個修為只有煉器初期的人給無視了之後,繼續給他當跟班。

    左梟看到跟上來,不吭一聲的虛亦暗暗點頭,不是左梟腦子有病,分不清事情的輕重,而是因為左梟對虛亦等人選自己一個外人做蜀山的掌門,並且可以說是傾盡一門之力來誘惑一個不知底細,修為低下還沒用任何特長的紈褲子弟來做蜀山的掌門。如果說左梟有什麼突出的地方那也就算了,但是,左梟他沒有啊!就算是因為左梟有蜀山的掌門戒也不應該啊。這就讓左梟感到很可疑了,所以想試探下是不是這些老道士因為沒有蜀山掌門戒而被人戳脊樑骨,並且又不能隨便出手搶奪。就想讓左梟來當這個掌門,然後來一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但是左梟不管是從虛亦還是雲遊目前的任何表情都沒有找到他們有這個意思的神態。

    這就讓左梟更加的困惑了,那為什麼這些元嬰期的老怪物都這麼巴巴的讓自己當蜀山掌門幹嗎?對他們到底有什麼好處啊?這些左梟根本想不通,不過左梟的習慣是只要想不明白的事就暫時不想。左梟索性徹底的放縱了一回,在蜀山歡快的玩了一個上午,由於有虛亦,結果,只是一個上午的時間,左梟就玩遍了整個蜀山的景點。

    直到中午玩的肚子餓了,左梟才意猶未盡的答應跟虛亦去蜀山真正的主殿,無極閣。虛亦帶著左梟直接飛到了一個鳥不拉屎,咳咳,是渺無人煙的岩石地上,左梟在附近除了看到各種大小的岩石以外就沒看到其他的東西了。這時,虛亦上前手一揮,不知道從哪裡弄出一把佛塵出來,在空中揮舞了幾下,凝出了一個金色的字。如果說這種字體很少有人能認出來,那麼,左梟就是那少數人之一。左梟認出了那個字是小篆寫成的「開」字。

    旋即,左梟就發現自己身邊的場景變了,左梟不禁一驚,但是很快就恢復了正常。左梟這時看到了一塊碑,上面寫滿了小篆體文字。左梟很快就看完了這一片小篆,上面描述的是蜀山的歷史。

    夏初,一農,一樵,求生也。偶遇天變,樵驚,棄物急走。農雖懼,但亦獨身前往。

    觀一服裝奇異者,發垂地,不識其面目。農奇,不敢聲張。而其人仰天嘯,只掌拍地。剎那,天地異變,神樹爆長萬丈,根系如垂天之雲,深入盤古之心,盤古之心輻聚周邊土石,逐漸擴大,形成懸空之山,後被其人是為之「蜀山」也。

    後,農拜其為師,其師即創一派,名為之「蜀山」,以除盡天下之邪惡為己任。

    ——盧雲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