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細胞滲透

《》第二卷 VIP卷 第537章 『玻』理論 文 / 臭球哥哥

    人類在仙女河系初步穩定下來,開始進行科技再研發,當初老鱷提供的信息非常給力,老鱷幾乎提供了完整的六級科技理論,甚至還包括很多應用科技。人類一旦穩定下來,就開始將重心轉移到解析這些資料上來。老鱷帶走了薛彥浩,但是送了一整份的六級科技,雖然有點買賣人口之嫌,但是這生意做得真值,如果買賣人口可以這麼賺,貌似改行當人販子更爽一些。其實即使有了老鱷完整的理論,想要將這些技術解析出來化為己用也是很耗精力的事情,科學院幾乎將絕大多數精力都投入到這上面來,但是進展仍然不快。人類現在只有十億人口,泰坦艦只有十萬艘,對能源和資源的需求並不太多,人類在附近找了一個恆星關係,在恆星系裡搭建了一個小型生產體系,就基本能夠滿足種族發展所需了。人類以xna000001為核心,開始向著仙女河系深處派遣眾多探測艦,以便獲得更多的仙女河系信息。這些信息的來源不用多說,自然是來自於低級文明的無償奉獻了。主文明找到歇腳的地方之後,就開始重新聯繫散居在各個宇宙的種群和科研組,那些科研組相對好找一些,因為它們基本都有固定的位置,按圖索驥就能找到。但是那些擴散出去的數萬個種群,當初在出發的時候,就沒有固定的目標,都是各自選定一個宇宙,大概框定一下區域就直接出發了,並且主文明自己跟著也遷徙了,雙方就不好掛上線了。為了找到這些分支種群,重新建立聯繫,主文明向各宇宙派出了,大量的探測艦,這些探測艦本身起到聯絡通訊艦的作用。那些跟某個科研組已經聯繫上的分支種群還好些,而那些徹底失去聯繫的種群,就非常不好找了,只能根據它們預期的區域專門尋找。為此主文明派出了數十萬探測艦,專門負責尋找這些分支種群,以及將主文明的位置告知那些科研組,同時將最新的星際之門技術提供給他們,給他們回家的時候提供交通便利。這些探測艦花了上百年的時間才陸續開始返回,但是隨著而來的是很多非常有價值的資料。有些科研組已經研究出跨宇宙身體的製造技術,這個身體可以與目標意識完美貼合,這種貼合的意義在於,該宇宙的身體雖然與人類不僅在物質上存在極大不同,甚至在生物化學反應上,在生物結構上都存在巨大不同,但是這個身體的大腦能夠與目標意識內容完美一致。大腦記憶區域的物質儲存信息,能夠與意識的記憶完全趨同,而大腦的邏輯回路,各種神經聯結,基本與意識的個性特點完美一致。就是說,科研組完美的用另外一個宇宙的物質,用另外一種結構,實現了完全相同的功能。獲知這個好消息之後,科學院立刻派遣專人,護送紐嵐族寶物,前往進行靈魂跨宇宙移植實驗。除了這個重要的科研進展之外,這些探測艦帶回來大量信息,其中有三段信息最為關鍵。因為人類分散到各個宇宙的分支足夠多,所以遇到的事情也比較多,這三段信息就是被某個分支偶然拍攝到的。其中一段信息的影像是,一個圓球狀的生物,正在四維宇宙的虛空中遊蕩,它一邊遊蕩,一邊不時進入某個三維宇宙,捕捉點東西吃。從影像上看,它的食物都是以比較強壯的宇宙異獸為主,對於那些智慧生命,它基本不屑一顧。因為四維生物很少遇到,所以當時的戰艦操作者就開始跟蹤這個四維生物,跟拍它,在跟拍的過程中明顯能夠發現,這個四維生物不知一次發現了跟蹤戰艦的存在,但是它似乎只稍微關注一下,就將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了,完全無視了戰艦的存在。這感覺就好像,完全把戰艦當作螞蟻或者小飛蟲的樣子。因為圓球的無視,所以戰艦的膽子越來越大,後來乾脆開始釋放小艇近距離拍攝。戰艦曾試圖使用各種技術進行探測,但是一直無法從這個球形生物身上獲得太多數據。圓球吃東西的時候很驚悚,如果它相中某一個宇宙異獸,那麼它會像是捕食的魚鷹一樣,一頭扎進三維宇宙,然後用某種無形的力場束縛住異獸,緊接著不見它做什麼動作,就見那個異獸的體內組織開始消失,最後只剩下一張皮。這種進食方式,很有點像是蜘蛛吸食獵物,但是圓球明顯更先進,它甚至連溶解液都不需要注射,跟喝椰子似的,直接就活著開喝。圓球的提醒並不太大,只有十幾公里大小,但是它捕食的獵物沒一個小的,基本都是千公里以上的異獸。但是這些異獸遇到幾乎比它們小一百倍的圓球,幾乎是毫無抵抗之力,並且這些巨型異獸被吸乾之後,海量的物質湧入圓球的肚皮,甚至不能讓圓球有絲毫的體型變化,真不知道那麼多物質被它藏哪裡了,莫非它體內有一個具備壓縮空間的胃?圓球並不固定在某一個地方,在有時沿著某個宇宙逡巡,有時候橫跨數個宇宙遊蕩,反正它幾乎時刻處在慢速遊蕩之中,在遊蕩的過程中,碰到食物就停下來進食,沒有食物就繼續遊蕩,完全看不到饑飽的差別。圓球最後遊蕩得太遠了,耗費時間太多了,跟蹤的戰艦不得不放棄跟隨,這就是第一段信息的大概內容。而第二段信息,同樣是四維空間的影像,這個影像很短暫,只有幾分鐘,但是對科學院的價值更大些。影像開頭是一個晃動的視角,一閃而過的視角似乎在邊緣的地方捕捉到什麼,然後視角馬上調整過來,那是一隻奇怪的四維生物,通體沒有任何附肢,完全就是一個拉長的橡皮口袋。當時那個四維生物正在某個三維宇宙外徘徊,然後它轉了兩圈之後,立刻扎進三維宇宙,它的目標是一顆中子星!那個四維生物進入三維宇宙的時候,就直接出現在中子星的上方,然後它的橡皮肚子一脹一縮,就見那顆中子星突然開始變小,然後慢慢被吸進這個四維生物的肚子裡。吞噬了中子星似乎讓四維生物非常滿意,它舒展一會身體,重新返回四維宇宙,但是就在它返回的那一刻,一個漩渦狀立場突然罩在它身上,然後從漩渦後面浮現出一個黑漆漆的洞口。那個四維生物拚命的掙扎,各種不知是什麼的射線和力場拚命的釋放,但是所有的攻擊似乎都沒有任何作用,它絲毫無法破壞漩渦的穩定性,它被漩渦牢牢的束縛住,然後被擠壓著拖向那個洞口。它只掙扎了一分鐘多一點,就被拖進那個洞口,然後那個洞口突然的消失,好像從來未曾出現過一樣,這片四維宇宙重新回復了徹底的平靜。第三段信息是一個戰艦的影像,戰艦本來沒什麼好稀奇的,因為這個宇宙總能見到各式各樣的戰艦,但是這個戰艦比較特殊,它是在四維宇宙被發現的。當時那艘戰艦正在以固定的航向飛行,它被發現之後,並沒有做任何反應,好像完全沒看到那艘人類戰艦一樣,最近的時候,它與人類戰艦隻隔著幾十公里的距離,這個距離在宇宙中來說,幾乎是與人類戰艦擦身而過。那艘人類戰艦的駕駛員膽子也比較大,他嘗試與這個陌生的戰艦聯繫,但是人家根本理都沒理他,直接飛走了。除了這三段關鍵信息,這些探測飛船還帶回來各宇宙自己的宇宙常數以及科技樹。因為宇宙常數的不同,所以這些科技樹各不相同,跨度比較小的宇宙,在它的科技樹上還能看到某種共性,但是那些跨度比較大的宇宙,已經在科技樹上很難看到什麼共性了。人類目前散播的科研組,最遠的一個宇宙編號為十萬多,再遠就沒有科研組派駐了。就拿這個十萬多編號的宇宙為例,它的宇宙常數已經與零號宇宙完全不同,兩者之間的差別說是天差地別也毫不為過。這個宇宙的科技樹就非常有特色,比如在這個宇宙裡,原子核反應的起點非常低,這導致這個宇宙中的生物,它們最基本的能力就是進行**核反應,並且它的核反應與零號宇宙的核反應完全不同。雖然仍然能夠看到核聚變與核裂變的分別,但是這兩種核反應釋放出的能量很一般,按照能級進行比較,兩克物質之間發生核聚變所釋放的能量,甚至還不如零號宇宙點一根蠟燭釋放的能量多。這個宇宙裡最常出現的自養型生物是那些依靠核反應供能的生物,並且這些生物無一例外都是動物,就是說這個宇宙裡幾乎不存在零號宇宙意義上的植物。這些生物之間同樣存在食物鏈的關係,它們的食物鏈傳遞的,除了物質之外,最重要的是一種能量結晶體,這種能量結晶體實際上是所有生物平時的能量儲備,有些類似於脂肪。這種奇特的能量結晶體感覺有些像是藍晶族的能量晶體,它的能量密度遠高於核反應的能量密度。所以這種奇特的能量結晶體說是生物的精華也不為過,所以當這個宇宙之間的生物相互之間捕食的時候,最大的收穫就是對方身體裡的能量結晶體。正是因為這個特點,這個宇宙文明形式也很奇怪,他們最常見的文明形式是生物文明,或者準確的說是異獸文明。這個宇宙最常見的種族,是那些憑借**進入太空的種族。這個宇宙的絕大多數種族,它們的變異速度都非常快,只能要能量能夠提供得上,它們就可以一直的變異下去。在這個過程中,它們會根據需要不斷改變自身的身體結構,甚至能夠讓自己在短暫的幾天裡,從一隻螞蟻變成一隻大象。因為自身就是最大的依仗,所有需求都可以用**變異來滿足,所以這個宇宙純粹的科技種族非常之罕見,它們走的是依靠**的道路。不過他們在進行**變異的時候,也不能憑空進化,也需要科技的幫助。但是因為文明方向的問題,很多種族在誕生之初,就開始偏向純粹的**路線,能夠認識到科技的作用,並且即使糾正過來的種族非常少。所以這個宇宙的星際種族很少,比起零號宇宙的星際種族密度要低很多倍。絕大多數種族都長期停滯在原始國家甚至部落制上,一個系統化的龐大國家很難誕生,社會結構變動劇烈,經常一個社會結構還沒穩定多長時間,就因為一個新的強力生物的誕生,導致社會結構出現更迭。每次更迭的產生,都會讓社會經歷一次紊亂,都會讓本來趨向穩固的階層重新破碎洗牌。在這種動盪的社會中,很難產生穩定的文化,所有智慧生物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果提高自身**上。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個野蠻的蠻荒宇宙,文化指數非常低。因為科技的落後,所以這個宇宙最常見的宇宙戰形式不是大家大艦巨炮的對轟,而是兩伙生物相對衝鋒,然後撞到一起用拳頭和棍棒解決問題。沒錯,他們最常見的宇宙戰方式是肉搏和群毆。它們那不像是在打宇宙戰,而是兩伙小流氓打架鬥毆,在打架的時候,誰的動作快,誰的拳頭硬,誰夠抗揍,誰就能獲勝。除了這些低級的肉搏模式,他們也有一些遠程攻擊手段,但是通常來說,它們的遠程攻擊手段也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遠程。就好像步槍在地面上算遠程武器,但是步槍如果拿到宇宙上,只能算是肉搏武器。

    因為**在某個方向進行極端化發展上,永遠不如儀器來得簡單快速,比如**形成眼球也許能夠分辨二十公里外的一架飛機。但是儀器可以在兩千公里外分辨一架飛機,這個距離就是**很難實現的。在零號宇宙,即使那些二級三級文明,他們的宇宙戰距離也是以光秒為單位的。而在這個宇宙,他們的宇宙戰距離非常短,即使所謂的遠程作戰,基本也是以公里、百公里、千公里為單位的。當然,這個宇宙也有它的優點,這個宇宙在**對能量的運用上絕對很先進,按理說這個宇宙的生物應該能夠給阿米巴帶來不小的參考價值,但是目前看來作用有限。因為人類在生物體能量運用上,主要通過能量構造技術來解決,這個技術基本上能夠解決絕大多數**對能量調動上的需求。而這個宇宙,因為它的科技不夠發達,高級文明非常少,所以相對應的高級的能量運用方式也很少,如果科研組在這個宇宙找到一個五級甚至六級的種族,相信對阿米巴會相當有價值的,但是如果普通的二級、三級文明,基本就屬於可有可無了。各科研組被派遣進入各個平行宇宙,等它們站穩腳跟,將大量該宇宙資料反饋回主文明之後,給科學院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角。這可以讓它們從另外一個角度,跳出零號宇宙,跳出本宇宙來看待周圍的世界。無數的宇宙,它們的物理常數出現緩慢的漸變,由此孕育出各不相同的科技樹,發展出各不相同的文明,這一切一切,如果單獨拿出來,可能給人類的驚奇更多些,會讓人類感歎於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不過當這些被系統的組織起來,非常充分而有序的同時展現在人類面前的時候,不由得引起人類另外一種思考——這種差別是怎麼形成的?系統獲得了詳細的平行宇宙數據,這讓科學院開始思考造成平行宇宙差別的原因,雖然現在已知的,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在於基本粒子的差別,但是這帶來另外一個疑問,是什麼造成基本粒子的差別?並且如何通過基本粒子的微調,讓宇宙常數出現線性等比變化?科學院懷疑,在這所有一切之下,決定某個平行宇宙的區別於其他宇宙的因素中,是否有一個最核心的變量?如果這個變量存在的話,那麼它應該是什麼?它是如何造成和決定平行宇宙之間的差別呢?這又是一個疑問,一個不解之謎。不過對於科學院來說,疑問是好事,是好現象,這說明有了前進的方向,科學院最怕的就是沒有疑問,找不到前進的方向,那種不知下一步科技的方向在何處才是最糟糕的。平行宇宙的最基礎變量,這個假設存在的變量暫時被科學院命名為——玻。科學院為『玻』構架了一系列假說,如果這些假說成立,如果『玻』被證明確實存在,那麼人類就能夠從最根本上掌握宇宙的規律,掌握宇宙生成的規律,掌握宇宙運行的規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