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網游動漫 > 蚌珠兒

《》章 節目錄 92第二十九回 文 / 老草吃嫩牛

    三月二十,春分,上京蓮漏初停,此雨一過,天氣緩緩變暖。京中行人脫去夾棉,都換上了兩層單。

    如今正是一年最好景,上京人家便三五相約一起來至郊外踏春看景。

    自大梁立國,多少年來,京中人家的女子,一年到頭卻只盼這一月。也不為其他,只因,這一月家裡放寬,允許這些關在後院的女子出門遠行踏春罷了。

    雖是允許,卻不敢違背禮法。只因那桃花被風吹得亂飛,看客們無分男女,都要帶著一頂紗帽格檔花粉花瓣,這才能允許家中女子遮面出行。

    今日,雨雲散去,京西春明山郊外,便因綠柳吐芽,桃林成片,如今引得名人雅士三兩成群一起約了在此踏春遊玩。一時間,松河兩岸,愛雨憐雲,桃柳香飛。

    自古,這京郊春明山就是個好去處,不說那連綿三座桃花山,就是護城河的源頭,松風河的兩岸的綠柳都足夠令遊人心馳神往。

    美麗的景色邊,總不缺那精巧雅致的建築,自前朝起,春明山下,松風右岸便有京中大戶每隔幾十米便添置一座涼亭,草棚供給遊人歇息野餐。江山更替,雖這些涼亭總有損壞,但也不缺那有錢的戶頭,為了雅致名聲,總是在此添磚加瓦。

    因這些涼亭多都屬私產,在亭後幾十米處便總會有應著亭名,又蓋了相應的閒暇小居院落。亭自是隨遊人停腳歇息,小居嗎,自然就只屬於主人待客幽閉之所。

    那些貴客,藏於靜室,放下捲簾,燙一壺好茶好酒,席地端坐,雖不便如岸邊如常人一般嬉戲,卻也可隔著捲簾,看松風河岸那些女娘,或坐牛車,或帶著紗帽引著奴婢,三五成群徒步嬉戲,清風吹過,捲起紗簾,隱隱約約,那些被桃花染了頰顏,青山圖了墨黛,一個個的笑語嫣然,體態天然,纓絡脆響,金珠在耳畔輕搖,恍然間,頓覺猶如謫仙臨世般的妙不可言。

    「金環皓臂滿身香,輕紅蕊白步步涼。松風古道東風惡,波影搖花霧……滿頭。」

    書客執筆,一首應景寫的猶豫。他端著煎好的茶湯輕輕抿了幾口,取了鶴頸筆,掂了一下翰墨,將霧劃去,改為露字,這才滿意的點點頭,擱下筆笑道:「每日裡,俗事繁忙,來來去去,功名利祿幾十年,如今再做這等雅致的事兒,太牽強了……老邁矣,不如心思,見笑,見笑!」

    書客輕輕歎息,抬手撫摸了一下鬍鬚後,將桌面的詩文用鶴頸筆又抄錄了一遍,取了袖子裡的木盒打開,將私印取出,在宣紙上印下一方「一得巖主」,這才略微滿足的點點頭,扭頭對同來的夥伴笑道:「哎,老矣,偶爾寫了一副滿意的,竟不捨得送你們了,不若……」

    他話音未落,那屋中蹦起一位四五十歲,身著行衣的老客,這老客二話不說,直接跑到桌前,見墨汁未干,便小心翼翼的用手掂著紙角,舉著宣紙來至屋邊,用一種得了便宜,我還很生氣的語氣對小奴道:「趕緊收起,那邊惡客太多,說話不算,白吃了咱家茶點,卻不給茶資,實在可惡!你今日你便守著它,若誰來搶,只管取了大棍子打出去!」

    剎那,屋內的人哈哈大笑起來,笑罷,屋裡的人又紛紛坐回竹蓆,圍著木炭燒的茶爐,端著茶盞,說起來了閒話。

    這小居,名曰:煙雲。是中書省知政事牛奔大人的私產。才將作詩那位乃是當今護帝六星當中的天劍星後裔,宋國公定嬰,定大人。

    今日,牛大人請的客人,皆是多年舊友,有刑部的侍郎,白學路,白大人。有國子學的名儒,岳雙清,水鏡先生。還有禮部郎中,許文祿,品廉先生。

    如今諸位,年齡層次偏大,皆都是五十開外的老先生,他們這群人,都是祖上便有舊誼,自小便一同學習長大,如今卻算是舊朋友相聚了。他們心裡羨慕那岸邊的年輕遊客舒服,卻也不敢戴著紗帽,不顧身份的兩岸亂跑。因此,便只能年年來這小居,隔著簾子偷一抹□,找些樂子罷了。

    幾塊茶點心下肚,牛大人斜斜靠在一邊的柱子上,他這人自小就不講究,也沒有個好樣子,因此就是光著腳,腦袋打著晃,語調戲嗔般的問那廂:「我說……老白,最近刑部可有動靜?」

    白學路愣下了,看看他:「卻不知牛兄問的是那處動靜?是烏康一案,還是其他?」

    牛奔大人一笑:「如今還有比看前國舅家更有趣兒的閒篇嗎?你快扯扯,我們也好多點樂子。」

    水鏡先生歎息:「八丈不仁厚,怎麼喜歡看旁人倒霉?學路莫要說,煞風景。」

    牛奔大人,字八丈。

    牛奔一笑:「這有什麼,你們如今一個個的,怎麼學的如此不誠懇,實在太無趣!哎,想當初,咱們一同去學裡爬牆,偷看先生娶娘子的勇氣都跑到那裡去了?品廉,你且說說,是不是這個道理?當年水鏡總是挑頭的,如今竟端起來了,你快啐他,屬他壞呢。」

    許文祿輕笑:「都做爺爺的人了,真是好不知羞,當年的事情,還提那些做什麼?」

    「哎?怎麼不能提了?這話奇怪了……」牛奔做出很怒的樣子,四下看看,舊友竟無一人支持,便無奈歎息了下,感覺,自己是真的老了,想找些童年的感覺,竟然也找不到了。

    他咳嗽了兩下,化去尷尬,找了旁個話題道:「今晨來小居佈置,路過胡太傅家的小居,他家往年客人滿座,今年卻奇怪,門都未開,卻不知為何?」

    那邊的定嬰大人一笑道:「那老東西精怪,將舊部都安排到了永宗,登州,今年找不全人倒也正常,前幾日我還聽說,他想安排大弟子接替烏康吳雲卿的位置,卻不想被陛下直接駁回了,那老東西沒了面子,自然今年也不辦這茶會了。」

    牛奔一笑:「那老東西真不知足,還當是前朝呢,他站了永宗,登州不說,如今竟想動烏康了,他也不想想,烏康是什麼地方,那是今上的心尖尖,那是誰碰誰倒霉的,對吧老白?」

    白學路點點頭:「卻是……這個意思,吾主登基以來,一直心懷善念。這次,我看卻是動了殺念了,不然,也不會將莊成秀放到前面,前幾日,我聽說,雲良那傢伙也要來刑部了,怕是這次,一到秋季決獄,上京……算了,不提了。他們做的那等醜事,也不該在此提及,免得糟蹋了老牛你的茶會。」

    水鏡先生看看四周,見大家都若有所思,他便咳嗽了一聲,從袖子裡取出一卷竹卷,遞給白學路道:「阿順,我前幾日寫了一個本子想請你遞上去。」

    阿順,乃是白學路的乳名。

    白學路愣了一下,接過竹卷攤開,逐字逐句的看了起來,那屋裡的人也都圍攏了過去。

    片刻後,眾人讀完,定嬰無奈的歎息一下道:「水鏡,才將都說了,如今,烏康之事,誰碰誰倒霉,你怎還叫老白去遞這個本子,這不是……」

    水鏡先生一笑:「所以我屬了自己的名諱,如今我只是國子學博士,卻夠不到上邊的。」

    白學路一笑:「怎麼夠不到,前幾日我還聽說,你家有個好外甥呢,人家可是想不去烏康,就不去烏康,上京這來來去去,每年多少本子參他,人家還是好好的。你這人,心眼壞透了,我可沒有護身符,此事叫老定去都比我合適。」

    定嬰一翻白眼:「呸,我可是吏部主事,不是你們刑部的,不找你找誰……你們快打他,當年的屬他膽大,如今卻是如何了?變得這般膽小?」

    這幾人自小熟稔,便好不要臉的開始呸來呸去起來,他們正戲耍的熱鬧,卻不想品廉先生忽然歎息了一下道:「水鏡,你這一本上去,從此天下女人,皆會變成外人,怕是不妥吧?」

    屋裡人一驚,坐下細想,丫!卻真真是這個道理了。自古,家中如有女子幼年病故身死,都可入祖墳埋在父母身側,若是水鏡先生這一本上去,外嫁女不承擔娘家過錯的話,那麼從此,天下女子便會被娘家視為外人,再不得埋入祖墳了。

    水鏡先生輕輕一歎:「此事,某也是多日難寐,某家中也有妻女,何嘗不是放在心裡疼愛。可,我岳家人,自古便研修律法,刑事法規乃是國之根本,此事關係天下萬代,卻怎能因某之私情而閉口不言?

    今日,孟家外嫁女若擔娘家之罪,孟家母系三族無辜女子若同罪的話,那麼天下女子從此身負兩罪,豈不無辜?律法成文,作為標尺!乃千古大事,怎能因某一時私心,而閉口不言,若真如此,某一日身去,怎有臉見列祖列宗?」

    水鏡先生說完,屋內人都不再說話,法家之事,本自古便是雙刃之劍,傷人傷己,一時間,大家心內矛盾不已,也不知道該是如何是好。

    半響過後,那定嬰輕輕一笑道:「也罷!這卷錄給我吧,明日由我呈上去。」

    白學路一愣:「怎能如此?不可。」

    定嬰一笑:「今上喜或不喜,也不會如何的,好歹某家也是護帝六星,今日不護律法,那也是愧對祖宗的。」他說罷,便將席上的竹卷捲了,款款的放入袖子。

    水鏡先生感動,忙站起身,拂去身上浮灰,鄭重其事的對著定嬰一躬。

    定嬰一笑,坦然受禮。

    這日傍晚,茶會散去,牛奔將來客一一送走,當客人只剩下許文祿之時,牛奔輕笑道:「品廉,怕是明年茶會,要去定家小居了。」

    許文祿輕輕點頭道:「若此事大成,天下法家弟子怕是要欠下宋國公好大的人情了。」

    許文祿說罷,看著松風河岸,清風吹起,兩岸柳枝搖送,品廉先生的衣擺獵獵擺動,一時間,牛奔與許文祿都各有心事,便站在那裡一動不動,也不知道過了多久,許文祿道:「京中這幾年,你上我下,來來去去,我一屆低等官吏,位卑言輕,雖年輕那會也有過報國大志,可惜卻無有那個能力,因此就只修身自好,做好本分。」

    牛奔道:「品廉多慮,你的小品如今大江南北,早就傳遍,當日伯父願望也不就是如此。」

    許文祿一笑:「區區小文,能挽救黎民水火呼?你我通經頌文,學的是治世道理,可惜時不待我,如今已然老朽了。這幾年,我卻也看清楚了,比起定嬰,我卻喜歡平國公顧家,那家人卻與這些人不同,從未有過任何鑽營之心。以往我也曾看不起人家,可是你看大樑上下,誰家敢只懷驅除虎狼,保黎民江山,為國家萬死不辭之心。許文祿一生,看了太多的起起落落,如今卻真是看明白了……只可惜,水鏡先生,錯矣,白學路,瞎矣!」

    許文祿說罷,上了轅車,在暮鼓之中,慢慢遠去……

    天承四年,春分剛過,宋國公定嬰一卷刑律文書奉上,頓時引起朝廷大波。

    天下女子,該不該受娘家罪刑連累,一時間朝上便瞬間分為三派。

    定嬰一派自然是明正典刑,無關烏康,無關其它,律便是律,無有任何人情左右,天下律法,都該如此。

    胡太傅一派,自是反對,若律法如此規定,天下女子,從此豈不是變成了外人,再不與娘家親厚,那麼誰還為娘家憂心擔事,如此豈不是一個娘胎,出了兩家人!天下女子危矣。

    莊成秀一派,不發一言,只看主君意見。

    眼見得,烏康一案,如今正值問案量刑當口,如若女子不同罪,那麼,抄其安吉侯母系三族,卻是主君錯了。如此生生的在今上臉上拍一巴掌,宋國公定嬰,也不知道卻是如何想的。

    天承帝趙淳潤見朝上吵得不可開交,卻也不發一言,他微微一笑,便退了朝,如今此事,也不是吵吵架便能吵出個一二的。他內心也矛盾,作為一國之君,私情與律法,從來都是君主頭等麻煩之事,到底該如何,他的心裡也沒有答案。

    自朝上下來,趙淳潤換了袍服,來至後廂郡公府,一入院內,卻看到阿昭不知道從那裡拔了幾根野雞毛,做成顏色好燦爛的一個大毽子,在院子裡踢的興高采烈。

    那毽兒猶如黏在顧昭身上一般,起起落落,踢得花樣繁多,院子裡一時間喝彩聲不斷。

    顧昭猛一回頭,見阿潤回來,便一伸手接了毽子,微微一笑道:「阿潤,你也踢幾下,鬆散鬆散,你每日也不動彈,對身子實在不好。」

    阿潤接了毽子,用手輕輕彈了幾下雞毛,輕笑道:「你怎知我不動彈?」

    顧昭不答,天下間,還有比自己更清楚他的人麼?

    「你有心事?」顧昭問他。

    阿潤點點頭:「你舅舅給我找了好大的麻煩了。」

    顧昭一笑:「喂,別牽連我,我不認的!雖血緣上是舅舅,我卻也不偏他,你且說說,他給你找了什麼麻煩,我是幫裡不幫親的。」

    阿潤靠著院子裡的桂樹,便將今日朝事說了一遍,說完,他看著顧昭再不發一言。

    顧昭低頭想了一下,忽扭頭對他奶哥說:「奶哥,這幾日他們都說,松風河兩岸,綠芽鋪滿,桃花正開,你去著人備車,準備兩頂紗帽,我與阿潤要出門呢。」

    作者有話要說:三月二十,春分,上京蓮漏初停,此雨一過,天氣緩緩變暖。京中行人脫去夾棉,都換上了兩層單。

    如今正是一年最好景,上京人家便三五相約一起來至郊外踏春看景。

    自大梁立國,多少年來,京中人家的女子,一年到頭卻只盼這一月。也不為其他,只因,這一月家裡放寬,允許這些關在後院的女子出門遠行踏春罷了。

    雖是允許,卻不敢違背禮法。只因那桃花被風吹得亂飛,看客們無分男女,都要帶著一頂紗帽格檔花粉花瓣,這才能允許家中女子遮面出行。

    今日,雨雲散去,京西春明山郊外,便因綠柳吐芽,桃林成片,如今引得名人雅士三兩成群一起約了在此踏春遊玩。一時間,松河兩岸,愛雨憐雲,桃柳香飛。

    自古,這京郊春明山就是個好去處,不說那連綿三座桃花山,就是護城河的源頭,松風河的兩岸的綠柳都足夠令遊人心馳神往。

    美麗的景色邊,總不缺那精巧雅致的建築,自前朝起,春明山下,松風右岸便有京中大戶每隔幾十米便添置一座涼亭,草棚供給遊人歇息野餐。江山更替,雖這些涼亭總有損壞,但也不缺那有錢的戶頭,為了雅致名聲,總是在此添磚加瓦。

    因這些涼亭多都屬私產,在亭後幾十米處便總會有應著亭名,又蓋了相應的閒暇小居院落。亭自是隨遊人停腳歇息,小居嗎,自然就只屬於主人待客幽閉之所。

    那些貴客,藏於靜室,放下捲簾,燙一壺好茶好酒,席地端坐,雖不便如岸邊如常人一般嬉戲,卻也可隔著捲簾,看松風河岸那些女娘,或坐牛車,或帶著紗帽引著奴婢,三五成群徒步嬉戲,清風吹過,捲起紗簾,隱隱約約,那些被桃花染了頰顏,青山圖了墨黛,一個個的笑語嫣然,體態天然,纓絡脆響,金珠在耳畔輕搖,恍然間,頓覺猶如謫仙臨世般的妙不可言。

    「金環皓臂滿身香,輕紅蕊白步步涼。松風古道東風惡,波影搖花霧……滿頭。」

    書客執筆,一首應景寫的猶豫。他端著煎好的茶湯輕輕抿了幾口,取了鶴頸筆,掂了一下翰墨,將霧劃去,改為露字,這才滿意的點點頭,擱下筆笑道:「每日裡,俗事繁忙,來來去去,功名利祿幾十年,如今再做這等雅致的事兒,太牽強了……老邁矣,不如心思,見笑,見笑!」

    書客輕輕歎息,抬手撫摸了一下鬍鬚後,將桌面的詩文用鶴頸筆又抄錄了一遍,取了袖子裡的木盒打開,將私印取出,在宣紙上印下一方「一得巖主」,這才略微滿足的點點頭,扭頭對同來的夥伴笑道:「哎,老矣,偶爾寫了一副滿意的,竟不捨得送你們了,不若……」

    他話音未落,那屋中蹦起一位四五十歲,身著行衣的老客,這老客二話不說,直接跑到桌前,見墨汁未干,便小心翼翼的用手掂著紙角,舉著宣紙來至屋邊,用一種得了便宜,我還很生氣的語氣對小奴道:「趕緊收起,那邊惡客太多,說話不算,白吃了咱家茶點,卻不給茶資,實在可惡!你今日你便守著它,若誰來搶,只管取了大棍子打出去!」

    剎那,屋內的人哈哈大笑起來,笑罷,屋裡的人又紛紛坐回竹蓆,圍著木炭燒的茶爐,端著茶盞,說起來了閒話。

    這小居,名曰:煙雲。是中書省知政事牛奔大人的私產。才將作詩那位乃是當今護帝六星當中的天劍星後裔,宋國公定嬰,定大人。

    今日,牛大人請的客人,皆是多年舊友,有刑部的侍郎,白學路,白大人。有國子學的名儒,岳雙清,水鏡先生。還有禮部郎中,許文祿,品廉先生。

    如今諸位,年齡層次偏大,皆都是五十開外的老先生,他們這群人,都是祖上便有舊誼,自小便一同學習長大,如今卻算是舊朋友相聚了。他們心裡羨慕那岸邊的年輕遊客舒服,卻也不敢戴著紗帽,不顧身份的兩岸亂跑。因此,便只能年年來這小居,隔著簾子偷一抹春色,找些樂子罷了。

    幾塊茶點心下肚,牛大人斜斜靠在一邊的柱子上,他這人自小就不講究,也沒有個好樣子,因此就是光著腳,腦袋打著晃,語調戲嗔般的問那廂:「我說……老白,最近刑部可有動靜?」

    白學路愣下了,看看他:「卻不知牛兄問的是那處動靜?是烏康一案,還是其他?」

    牛奔大人一笑:「如今還有比看前國舅家更有趣兒的閒篇嗎?你快扯扯,我們也好多點樂子。」

    水鏡先生歎息:「八丈不仁厚,怎麼喜歡看旁人倒霉?學路莫要說,煞風景。」

    牛奔大人,字八丈。

    牛奔一笑:「這有什麼,你們如今一個個的,怎麼學的如此不誠懇,實在太無趣!哎,想當初,咱們一同去學裡爬牆,偷看先生娶娘子的勇氣都跑到那裡去了?品廉,你且說說,是不是這個道理?當年水鏡總是挑頭的,如今竟端起來了,你快啐他,屬他壞呢。」

    許文祿輕笑:「都做爺爺的人了,真是好不知羞,當年的事情,還提那些做什麼?」

    「哎?怎麼不能提了?這話奇怪了……」牛奔做出很怒的樣子,四下看看,舊友竟無一人支持,便無奈歎息了下,感覺,自己是真的老了,想找些童年的感覺,竟然也找不到了。

    他咳嗽了兩下,化去尷尬,找了旁個話題道:「今晨來小居佈置,路過胡太傅家的小居,他家往年客人滿座,今年卻奇怪,門都未開,卻不知為何?」

    那邊的定嬰大人一笑道:「那老東西精怪,將舊部都安排到了永宗,登州,今年找不全人倒也正常,前幾日我還聽說,他想安排大弟子接替烏康吳雲卿的位置,卻不想被陛下直接駁回了,那老東西沒了面子,自然今年也不辦這茶會了。」

    牛奔一笑:「那老東西真不知足,還當是前朝呢,他站了永宗,登州不說,如今竟想動烏康了,他也不想想,烏康是什麼地方,那是今上的心尖尖,那是誰碰誰倒霉的,對吧老白?」

    白學路點點頭:「卻是……這個意思,吾主登基以來,一直心懷善念。這次,我看卻是動了殺念了,不然,也不會將莊成秀放到前面,前幾日,我聽說,雲良那傢伙也要來刑部了,怕是這次,一到秋季決獄,上京……算了,不提了。他們做的那等醜事,也不該在此提及,免得糟蹋了老牛你的茶會。」

    水鏡先生看看四周,見大家都若有所思,他便咳嗽了一聲,從袖子裡取出一卷竹卷,遞給白學路道:「阿順,我前幾日寫了一個本子想請你遞上去。」

    阿順,乃是白學路的乳名。

    白學路愣了一下,接過竹卷攤開,逐字逐句的看了起來,那屋裡的人也都圍攏了過去。

    片刻後,眾人讀完,定嬰無奈的歎息一下道:「水鏡,才將都說了,如今,烏康之事,誰碰誰倒霉,你怎還叫老白去遞這個本子,這不是……」

    水鏡先生一笑:「所以我屬了自己的名諱,如今我只是國子學博士,卻夠不到上邊的。」

    白學路一笑:「怎麼夠不到,前幾日我還聽說,你家有個好外甥呢,人家可是想不去烏康,就不去烏康,上京這來來去去,每年多少本子參他,人家還是好好的。你這人,心眼壞透了,我可沒有護身符,此事叫老定去都比我合適。」

    定嬰一翻白眼:「呸,我可是吏部主事,不是你們刑部的,不找你找誰……你們快打他,當年的屬他膽大,如今卻是如何了?變得這般膽小?」

    這幾人自小熟稔,便好不要臉的開始呸來呸去起來,他們正戲耍的熱鬧,卻不想品廉先生忽然歎息了一下道:「水鏡,你這一本上去,從此天下女人,皆會變成外人,怕是不妥吧?」

    屋裡人一驚,坐下細想,丫!卻真真是這個道理了。自古,家中如有女子幼年病故身死,都可入祖墳埋在父母身側,若是水鏡先生這一本上去,外嫁女不承擔娘家過錯的話,那麼從此,天下女子便會被娘家視為外人,再不得埋入祖墳了。

    水鏡先生輕輕一歎:「此事,某也是多日難寐,某家中也有妻女,何嘗不是放在心裡疼愛。可,我岳家人,自古便研修律法,刑事法規乃是國之根本,此事關係天下萬代,卻怎能因某之私情而閉口不言?

    今日,孟家外嫁女若擔娘家之罪,孟家母系三族無辜女子若同罪的話,那麼天下女子從此身負兩罪,豈不無辜?律法成文,作為標尺!乃千古大事,怎能因某一時私心,而閉口不言,若真如此,某一日身去,怎有臉見列祖列宗?」

    水鏡先生說完,屋內人都不再說話,法家之事,本自古便是雙刃之劍,傷人傷己,一時間,大家心內矛盾不已,也不知道該是如何是好。

    半響過後,那定嬰輕輕一笑道:「也罷!這卷錄給我吧,明日由我呈上去。」

    白學路一愣:「怎能如此?不可。」

    定嬰一笑:「今上喜或不喜,也不會如何的,好歹某家也是護帝六星,今日不護律法,那也是愧對祖宗的。」他說罷,便將席上的竹卷捲了,款款的放入袖子。

    水鏡先生感動,忙站起身,拂去身上浮灰,鄭重其事的對著定嬰一躬。

    定嬰一笑,坦然受禮。

    這日傍晚,茶會散去,牛奔將來客一一送走,當客人只剩下許文祿之時,牛奔輕笑道:「品廉,怕是明年茶會,要去定家小居了。」

    許文祿輕輕點頭道:「若此事大成,天下法家弟子怕是要欠下宋國公好大的人情了。」

    許文祿說罷,看著松風河岸,清風吹起,兩岸柳枝搖送,品廉先生的衣擺獵獵擺動,一時間,牛奔與許文祿都各有心事,便站在那裡一動不動,也不知道過了多久,許文祿道:「京中這幾年,你上我下,來來去去,我一屆低等官吏,位卑言輕,雖年輕那會也有過報國大志,可惜卻無有那個能力,因此就只修身自好,做好本分。」

    牛奔道:「品廉多慮,你的小品如今大江南北,早就傳遍,當日伯父願望也不就是如此。」

    許文祿一笑:「區區小文,能挽救黎民水火呼?你我通經頌文,學的是治世道理,可惜時不待我,如今已然老朽了。這幾年,我卻也看清楚了,比起定嬰,我卻喜歡平國公顧家,那家人卻與這些人不同,從未有過任何鑽營之心。以往我也曾看不起人家,可是你看大樑上下,誰家敢只懷驅除虎狼,保黎民江山,為國家萬死不辭之心。許文祿一生,看了太多的起起落落,如今卻真是看明白了……只可惜,水鏡先生,錯矣,白學路,瞎矣!」

    許文祿說罷,上了轅車,在暮鼓之中,慢慢遠去……

    天承四年,春分剛過,宋國公定嬰一卷刑律文書奉上,頓時引起朝廷大波。

    天下女子,該不該受娘家罪刑連累,一時間朝上便瞬間分為三派。

    定嬰一派自然是明正典刑,無關烏康,無關其它,律便是律,無有任何人情左右,天下律法,都該如此。

    胡太傅一派,自是反對,若律法如此規定,天下女子,從此豈不是變成了外人,再不與娘家親厚,那麼誰還為娘家憂心擔事,如此豈不是一個娘胎,出了兩家人!天下女子危矣。

    莊成秀一派,不發一言,只看主君意見。

    眼見得,烏康一案,如今正值問案量刑當口,如若女子不同罪,那麼,抄其安吉侯母系三族,卻是主君錯了。如此生生的在今上臉上拍一巴掌,宋國公定嬰,也不知道卻是如何想的。

    天承帝趙淳潤見朝上吵得不可開交,卻也不發一言,他微微一笑,便退了朝,如今此事,也不是吵吵架便能吵出個一二的。他內心也矛盾,作為一國之君,私情與律法,從來都是君主頭等麻煩之事,到底該如何,他的心裡也沒有答案。

    自朝上下來,趙淳潤換了袍服,來至後廂郡公府,一入院內,卻看到阿昭不知道從那裡拔了幾根野雞毛,做成顏色好燦爛的一個大毽子,在院子裡踢的興高采烈。

    那毽兒猶如黏在顧昭身上一般,起起落落,踢得花樣繁多,院子裡一時間喝彩聲不斷。

    顧昭猛一回頭,見阿潤回來,便一伸手接了毽子,微微一笑道:「阿潤,你也踢幾下,鬆散鬆散,你每日也不動彈,對身子實在不好。」

    阿潤接了毽子,用手輕輕彈了幾下雞毛,輕笑道:「你怎知我不動彈?」

    顧昭不答,天下間,還有比自己更清楚他的人麼?

    「你有心事?」顧昭問他。

    阿潤點點頭:「你舅舅給我找了好大的麻煩了。」

    顧昭一笑:「喂,別牽連我,我不認的!雖血緣上是舅舅,我卻也不偏他,你且說說,他給你找了什麼麻煩,我是幫裡不幫親的。」

    阿潤靠著院子裡的桂樹,便將今日朝事說了一遍,說完,他看著顧昭再不發一言。

    顧昭低頭想了一下,忽扭頭對他奶哥說:「奶哥,這幾日他們都說,松風河兩岸,綠芽鋪滿,桃花正開,你去著人備車,準備兩頂紗帽,我與阿潤要出門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