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恐怖靈異 > 蜀山異聞錄

正文 第五十七章 蜀龍城之戰 文 / 迷奇夢蝶

    蒙哥聞知死訊,扼腕歎息,如失左右手,汪德臣之死,給蒙哥汗精神上以很大打擊,蜀龍國王城久攻不下,使蒙哥汗不勝其忿。

    蒙軍大舉攻蜀後,南宋對四川採取了大規模的救援行動,但增援蜀龍國王城的宋軍為蒙軍所阻,始終未能進抵蜀龍國王城下,儘管如此,被圍攻達數月之久的蜀龍國王城依然物資充裕,守軍鬥志昂揚。

    一日,南宋守軍將重15公斤的鮮魚兩尾及蒸麵餅百餘張,拋給城外蒙軍,並投書蒙軍,稱即使再守10年,蒙軍也無法攻下蜀龍國王城,氣得蒙哥汗差點就要狗急跳牆,要親自披掛上陣拚個你死我活。

    不過,城外蒙軍的境況確實很糟了,蒙軍久屯於堅城之下,又值酷暑季節,蒙古人本來畏暑惡濕,加以水土不服,導致軍中暑熱、瘧疾、霍亂等疾病流行,情況相當嚴重,就連蒙哥汗於六月負的傷口,也受到感染並患上了痢疫。

    蒙哥再也不能堅持攻城了,蒙軍於七月自蜀龍國王城撤退後不久,蒙哥就在半道死亡,不少隨蒙哥出征的將領,早就戰死於蜀龍國王城下,由此可以想見蜀龍國王城之戰之酷烈及蒙軍損失之嚴重,蜀龍王城保衛戰就此結束。

    專家們看完岩石上的影像後,餘味無窮,真可謂「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他們與身邊的戰士的餘興未盡,還在為當年的戰事激烈地討論著。

    歷史學家竺一楨評論道:「蒙哥汗在蜀龍國王城下的敗亡,其影響是十分巨大的。首先,它導致蒙古這場滅宋戰爭的全面瓦解,使宋祚得以苟延殘喘達20年之久,進攻四川的蒙軍被迫撤軍,護送蒙哥汗靈柩北還,而當時率東路軍突破長江天險、包圍了鄂州的忽必烈,為與其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也不得不撤軍北返。

    從雲南經廣西北上的兀良合台一軍,本來一路所向披糜,捷報平傳,並已經進至潭州(今長沙)城下,忽聞蒙哥病死,該軍在忽必烈派來的一支部隊的接應下,也渡過長江北返,唉,蒙古的南北兩支軍隊基本上是按預定計劃進軍的,只因西邊主攻戰場的失敗而功虧一簣,失敗而返…」

    軍事專家徐光榮補充道:「更重要的是,這場蜀龍城保衛戰,使蒙軍的第三次西征行動停滯下來,緩解了蒙古勢力對歐、亞、非等國的威脅。

    因為在進攻蜀龍城的同時,於1252年,蒙哥汗遣其弟旭烈兀發動了第三次西征,先後攻佔今伊朗、伊拉克及敘利亞等阿拉伯半島大片土地。

    正當旭烈兀準備向埃及進軍時,獲悉蒙哥死訊,旭烈兀遂留下少量軍隊繼續征戰,而自率大軍東還,結果蒙軍因寡不敵眾而被埃及軍隊打敗,至此,蒙軍始終未能打進非洲,蒙古的大規模擴張行動從此走向低潮。

    所以說,蜀龍國王城之戰的影響,已遠遠超越了中國範圍,它在世界史上也佔有重要的一頁。」

    考古學家殷正罡興奮地說道:「從政治的角度來說,蜀龍國王城之戰導致蒙哥汗死去,為忽必烈執掌蒙古政權提供了契機,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蒙哥汗是一位蒙古保守主義者,他所施行的仍然是傳統的政策,這種帶有濃厚的蒙古部族和西域色彩的政策,已極不適應統治廣大中原漢地的需要,而忽必烈則是蒙古統治集團中少有的一位傾慕漢文化的開明之士。

    蒙哥即汗位後,忽必烈受任掌理漠南漢地,他大力延攬漢族儒士,極力推行漢化政策,取得很大成效,但卻引起蒙哥汗及其保守臣僚的疑忌,忽必烈因而被罷了官,其推行的漢化政策也被迫取消。

    多虧這以後忽必烈登上大汗寶座,才得以繼續推行其漢化政策,逐步改變蒙軍濫殺的政策,使南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免遭更大的破壞。

    蒙哥汗病死前曾留下臨終遺言,日後攻下蜀龍國王城,當盡屠城中之民。後來蜀龍國王城於1279年,在守將王立主動開城歸順元朝政府時,忽必烈沒有聽信遺言而爛

    ^看(書網(!列表kanshu』塊或數小塊裸露在外,而絕大部分水晶在石英層內部形成了一個個小空間。

    裸露在外的石英水晶的某個向下傾斜的稜面經長期的風吹雨沖被打磨的比較平整,形成了凸凹透鏡一般的石英面,而石英水晶具有良好的聚焦功能,充當了類似於攝像機鏡頭的光學儀器,從而將遠處景物的反射光線聚焦到了內部的小空間裡,經過幾層水晶面的吸收傳遞,光信號被傳至到了小空間底部。

    內部石英水晶被其它礦石擠壓有的會碎成不同的形狀,又因晶化的程度不同,一些碎落於底部的碎片形成了單晶或多晶硅片,它們會與底部的泥土中的多元素稀土粘連,表面會生成氧化層,被『外加電源』通電後形成一個自然電容體。

    那麼,這個『外加電源』是怎麼形成的呢?就是由陽光、雷電的大聲震或輕微地震引起,並達到特定程度的共振,在蜀龍山區低窪的山區石壁所形成的圓形空間的空間裡(相當於自然界的一個巨形音箱,產生回聲、共振),產生了超聲波。

    石英水晶層下粘連著磁鐵礦石群中布有鈦顆粒,鈦顆粒與稀土自然粘合成了類似於人工合成的『batio3』鈦酸鋇的鈦化合物,超聲波會令鈦化合物受壓而產生電流,電流在傳導過程中被具有擴大能量功能的石英水晶放大,使這一小空間的群體被通了電,在特定重力場等因素的作用下,光信號在上述『自然電容體』中發生了電耦合反應,將光信號轉化為了電信號。

    由於,磁鐵礦石裡有的表面被氧化,會生有軟磁、距磁性混合物,這些物質如同磁頭與磁帶合為一體,把電信號轉化為了磁信號,並存儲在了磁鐵礦石壁上。

    在幾千年、幾億年後,在聲震或輕微地震引起的共振達到特定程度的情況下,磁鐵礦石群中那些類似鈦酸鋇的鈦化合物受壓而產生電流,並經過通電的石英水晶而放大。

    隨著共振的發生,使存儲在磁鐵礦石上的磁信號,在表面的通電鐵氧體中發生了磁場信號的變化,並隨著變化的磁場感應出相應的電流,空間分佈的磁信號就還原成時間分佈的電信號,被逆向傳導至底部表面粘有稀土物質的石英水晶上,這部分已先前通了電,石英水晶將傳導過來的影像電信號,通過『電子-空穴反應』轉化為了光信號,在熱激發或閃電電光激發的作用下,釋放出了這些光信號。

    由於通電石英水晶能產生每秒近八百萬次的震盪,振蕩頻率精準有序,所以,這些光信號釋放的穩定且帶有時鐘性,並被投射、折射到了上部的其它水晶面上,光信號在佈滿稜形石英水晶的小空間裡反覆分解、折射並聚焦成了圖像。

    而且,那些光信號在反覆的折射傳遞過程中,在透過一些晶體內含有的細小氣泡的石英晶體時,因這種石英晶體會把折射進來的外光源分解成彩色,所以,恰好給透過的光信號賦予了彩色。

    關鍵在於,這一空間裡又有較大的螢石存在,能儲光的螢石吸收了露在外部的石英水晶所折射進來的充足的光線而遇熱釋光,加之,空間內石英水晶都能遇熱或遇光照產生的熱激發或光激發而共同釋光,所以,形成了巨大的光源。

    由於存在螢石儲備了足夠的光,能發出強大的光亮,終於使那些聚焦在石英水晶面上的圖像,通過小空間裸露在外的水晶凸透鏡似的稜面(被雨水沖刷打磨而成的),向另一個的出口投影了出去,自然而然就放送出影像!」

    李光羲一說完,那考古學家殷正罡也急忙接過話茬解釋道:「此處還有一個外部因素促成該影像的發生,那就是,當外部陸地範圍的陰濕天氣的水氣或陽光強烈照射蜀龍水庫水面而導致大幅向上蒸發的水氣時,在蜀龍山區的某些凹窪地方的半空中,形成了大密度的水氣層,起到了幕布般的作用,這令被投影出來的影像光線得以顯示出來,有的甚至還可以在半空中顯像,又因為壓電石英水晶具有濾波性,所以保證了影像的清晰。」

    竺一楨也接過話題談到:「完成自然影像的記錄與重現投影的現象的,也就是這些聚集在一起的晶化程度不同的石英水晶和碎片,在特定條件下獨立傳導、轉化、儲存、折射、發射而完成的,裡面甚至可能伴生著石榴石或寶石。

    石英水晶將外部景物光線聚焦傳至內部,石榴石或寶石被通電後,將光線轉化為激光束,恰巧射在某種未知的多元素稀土混合物的表面,被儲存下來。」

    殷正罡最後總結道:「長期之後,當特定要件又偶然構成(如雷電交加)後,石榴石或寶石再次發出激光束,從那個儲存面上拾回了儲存的信號,由於地殼運動使小空間物質發生了細小的位置變化,激光束又被位移了的一塊水晶,折射到了其它石英水晶上,從而轉為電信號並吸收。

    隨後,石英水晶受到熱激發或光激發,以光子形式釋放所儲存的能量,那些被吸收的影像電信號,被以光子形式平穩有序的釋放,經石英水晶稜體的反覆折射、分解、聚焦成像。

    在內部石英水晶共同釋光的作用下,通過經裸露在外的水晶另一個稜面(或另一個向上的出口),被投射了出去,在大密度雲層中顯示出來。

    共振使那未知的多元素稀土混合物出現了微小的機械式位移,所以,會有許多的畫面連續出現。或許,石英水晶群可以獨自記錄儲存影像信息和重放影像信息,不需要其它物質介入,這就是蜀龍山區經常出現奇怪影像的真正原因,過去老百姓不懂,就訛傳它為鬼影!」

    聽完專家們的解釋,解放軍前線指戰員及其們無不感歎大自然的神奇,有一個指揮官道:「我還聽說過北京故宮也曾大白天鬧鬼,想必也是如此原因吧?」

    李光羲答道:「原理應該差別不大,故宮在1992年雷雨天氣時出現過宮女事件,被許多遊人所拍攝,我那個時候得到相關證據並反覆研究後,就此事件給予了明確的科學解釋。

    因為故宮宮牆是紅色的,牆體塗層材料中含有四氧化三鐵,而閃電將電能傳導下來,而當時碰巧有清朝宮女經過,那麼這時候的宮牆就相當於錄像帶的功能,待以後或者是現代再有閃電巧合出現,牆上就會像錄像放映一樣,出現那個被錄下來的一批宮女經過的活動影像,跟今晚的情形有些相像!」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kanshu.)原創首發,閱讀最新章節請搜索「看書網」閱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