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恐怖靈異 > 蜀山異聞錄

正文 第一百三十八章 政府出面闢謠 文 / 迷奇夢蝶

    黨中央、國務院對此事非常重視,數度組織專家進行研究、解釋、闢謠,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福霖在央視的直播節目裡說道:

    「地震前的動物異常反應是科學的,敏感的動物會察覺到地震變化。然而,動物除了對地震會有敏感反應外,亦會對其他自然現象產生敏感反應,因此,蟾蜍遷徙只能作為可能發生地震的參考,並不能作為震前的可靠預測,四川綿竹市、吉林長春市等地的蟾蜍遷徙的現象,屬於正常遷徙。」

    動物專家侯鏡如也舉例說道:「這種蟾蜍的大規模遷徙現象,也曾出現在出現在二00五年七月的吉林長春、二00六年四月的重慶、出現在二00六年五月的江蘇泰州、出現在二00七年四月的四川成都、出現在二00七年五月的河北唐山、出現在二00七年九月的山東臨沂、……各地區多次分別進行了報道,但其後並未發生地震。」

    著名科學家賈立波也出面解釋:「至於都江堰老鼠、黃鼠狼、蜻蜒、燕子等遷棲,可能是與當地環境發生某些變化,導致植被與食物鏈發生短缺,引起生存環境的惡化,從而使得大批量動物們集體遷棲,百姓們不必大驚小怪,也不必過份擔憂和恐慌。不過,由此帶來的環境惡化、生態平衡的破壞值得主管部門警惕與思考,進而找出改善環境、恢復植被、解決生態的應對辦法和拯救之出路……」

    話雖如此,但種種跡像還是讓專家們放心不下,感到某種不祥的擔憂,儘管專家們在電視裡、在檯面上,振振有詞,侃侃而談,可私底下在心裡也不無疑慮,不無憂心啊,蟾蜍呀蜻蜒呀老鼠呀等動物遷棲,可以拿環境、生態說事,可邛崍的水塘突然干沽之事,又拿什麼理由來解釋呢?

    縱然科學家普遍認同地震難以預測,但自然界的動物們對大的自然災害還是有提前預警的,時常還會伴有災害前的怪風、淫雨、黃塵、大氣混濁等各種現象發生。

    根據以往經驗總結,一般在地震前的一年或幾年的一定時段內,先出現大旱而後是洪水大澇,或先是大澇而後大旱,或旱澇交替出現,之後便發生大地震,這種震例國內外均有。

    比如一九七0年南通地震,在前二、三年都出現過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造成大澇,之後就出現少有的大旱,又比如一九七六年的唐山大地震、一九**年的河北大名地震,震前都出現過旱澇交替的現象。

    也許,種種跡像表明,四川境內某處莫非真的要發生大的災害?……

    專家們展轉反側,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憂心忡忡,心裡祈禱但願不要發生大災大難,老天保佑我國人民平安,但為了保證奧運前的安定局面,科學家們從不敢表露心裡擔憂的任何信息,每天都戰戰驚驚地工作著,茫然無知地擔憂著,忐忑不安地等待著,行屍走肉地捱日子,疑神疑鬼地賴活著。

    可是,沒過多久,專家們擔驚受怕的事情更是一茬接—茬地到來,也就在專家們一籌莫展的時候,距汶川六、七十公里,海拔一千二百六十米的都江堰青城山上的一台測雨雷達,以及附近一台空軍警戒雷達,三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連續收到來自藏、川、青海上空一種奇異扇形指狀回波。

    這種回波與海浪干擾、晴空湍流等引起的回波不一樣,使監測人員十分惶惑,更惶惑的是藏、川、青海的人們,就在這個強大的磁場中毫無知覺的穿行,有理由說明上述地區磁場發生了某些變化,變得不可預測。

    無獨有偶,三月二十七日,成都北部新都區大灣村的一個軍營裡,幾個士兵驚叫起來,他們發現混凝土地板突然像照x光一樣,顯現地下有一堆鋼筋,莫名其妙地迸發出閃亮的光,彷彿一個隱身人在那裡燒電焊,人們被那股燒電焊的異味熏糊塗了。

    還有奇怪的,在營區外的河谷地帶樹林間,莫名其妙地飄來一股淡黃色的霧,它障人眼目,令人迷惑,散步的士兵們往往眨著迷惑的眼睛,找不到回家的路,有的戰士還迷迷濛濛、不知不覺地走到深夜才歸營。

    而在部隊營區裡,不少營中已關閉的日光燈,在半夜裡突然奇怪地亮著,還忽閃忽閃的。

    空軍部隊對警戒雷達發現的奇異扇形指狀回波事件及軍營中發生的奇異事件非常重視,當即報告到了成都軍區,軍區又上報到了軍委,軍委又找到了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局,該局調動了九種型號十五顆衛星為該地提供支援。

    參與偵測的衛星包括「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資源」系列對地觀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遙感」系列衛星、「北京一號」小衛星,還緊急啟動中國實踐九號a星、資源三號、資源一號02c星、環境一號a/b星等五顆衛星,拍攝包括樂山、峨眉、雅安、邛崍、崇州、都江堰、汶川、茂縣、綿竹、北川、棉陽、江油、廣元、青川等一大片地區。

    利用遙感數據成像技術,結果發現在近一段時間,四川西南、西部,中部、中北部上空,電離層比正常值明顯下降了一半,而且比對過去資料,發現比正常值明顯下降至少超過七成,這就為地震的即將發生,提供了科學依據,據科學資料分析,規模在五級以上的地震在發生前,震中央上空的電離層,都曾經發生過突然變稀薄的情形。

    另據資源衛星從近地軌道傳回的資料,從外太空觀測地球時,竟然發現了地球周邊電離層也有了顯著的變化,極可能是地震的發生先兆,從太空上看,地球上空五十公里到數千公里間,有天然生成的游離電子、離子電子聚集籠罩,被稱為電離層,研究發現,盆地西部、中部、北部上空的電離層密度突然變得稀薄起來,密度比平時少了整整百分之五十。

    專家們把探測到的資料做成圖表,輔以顏色,顏色越紅表示電離層越濃,顏色越藍表示電離層越稀薄,從東往西可以看到,打圈圈的四川地區,最東邊地區電離層濃度正常,顏色紅紅的,中西、中北部地區顏色明顯變藍,而且成都以西及西北地區逐漸變成深藍色,這顯示電離層密度連續多天在一路下滑。

    還有,氣象衛星也探測到四川多地最近氣溫異常,今年一、二月份以來,省外還處冰凍寒流雪災搶險,可四川盆地氣溫比歷年同期高出3.7度,平均氣溫由零上一至三度一下增到零上十七、八度。

    尤其春節那天,當天八時至九時半的這段時間裡,暴發性增溫十二度,使乍暖還寒的季節裡出現了悶熱的現象。

    這些情況於最初發現時,沒有人做過多猜想,也沒引起專家們的研究與重視,考慮到年前年後冰雹、凍雨、雪災對我國的影響,大家都認為出現一些氣候和天氣的異常現象也算情理之中。

    不曾想,因這次電離層變化的發現,引發了專家們對氣候的關注與聯想:暴發性增溫在地震學來說就叫熱異常,在某些地震之前非常明顯,這種異常現象,是由於孕震區處於地殼激烈變動前夕,臨破裂前地下熱能發生了劇烈擴散,並通過某種途徑輸送給了大氣。

    不過,這種熱異常範圍小,持續時間短,一般情況下很難識別。

    接下來的幾天裡,《美國國家地理》一項科學報告,也指出並警告中國地區將面臨一次大型地震。科學家們在十個月前就通過仔細研究衛星圖像,對四川省的地殼斷層的十年來的深度和活動進行深入研究,有充分證據證明中國地區即將面臨一次大型地震,從而發出了以上警告。

    而且在二00七年七月中期的《地殼》雜誌中,中國、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們共同寫道:斷層的長度已經足以引發一次強烈的撼動地面的地震,它的潛力將成為爆發區域性地震的來源,他們還指出:藏東的邊緣平行斷層的活動,對於人口稠密的四川盆地,可能代表著重大的地震危險……

    這個時候,作為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下屬的「天災預測委員會」委員陳紫陌,更堅信了自己的判斷,四川盆地極有可能發生強烈地震,他迫不及待地向中國地震局發了一份汶川地區可能發生強震的預報。

    其實,從二00四年起的三年以來,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就汶川地區可能發生強震,曾經向中國地震局提出過三次中期預測。

    隨後,孟初寒根據強磁暴組合,明確提出「阿壩地區七級以上地震的危險點在二零零八年五月八日(前後十天以內)…」(以上地震預報三要素:震級、地點、時間均已明確)。

    過了幾天,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下屬的「天災預測委員會」經集體討論確認,預報「在一年內()仍應注意蘭州以南,川、甘、青交界附近可能發生6-7級地震…」,並在會後(即2008年3月30日)以密件向中國地震局發出。

    中國地震局對此極為重視,又一次在成都組織專家集體會商,他們手中還握有陝西師範大學旅遊與環境學院的碩士生龍小霞等人,在2006年9月號(第21卷第3期)《災害學》雜誌上撰寫並發表的研究成果報告《基於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區地震趨勢研究》。

    報告中明確指出:「在對20世紀以來川滇地區完整的強震災害數據分析的基礎上,我們明確預測在2008年左右,川滇地區可能發生大於或等於6.7級的強烈地震災害。

    為了更好地配合防震減災活動,提出以下五點建議:1、完善預防措施,2、加強抗震能力建設,3、健全緊急救援系統建設,4、廣泛宣傳動員,5、加強地震檢測網絡建設等等……」

    成都市地震局的徐水森在2007年6月號的《四川地震》雜誌)雜誌上撰文並發表的《四川強地震活動的可公度性初探》,文中預測川滇地區可能在2007年至2011年間發生7級以上強震……

    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許紹燮,對種種徵兆進行系統分析、總結,並決定調動各種資源衛星,對預測即將發生地震的區域進行全方位觀測。

    並從傳統的整體思維入手,綜合研究多種震兆信息的相互關係,自主創新、獨闢蹊徑,開創有中國特色的預報方法,將大地震預測提高到新水平,所以,中國對大地震預報有很大的提高空間。

    他建議,建立諧波共振波觀測台網、熱紅外觀測台網和地殼放氣觀測台網,主張把目標重點放在兩個區域地帶,進行宏觀偵測:

    一是環太平洋地震帶(包括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和從阿留申群島、堪察加半島、經千島群島日本列島南下至我國台灣省,再經菲律賓群島轉向東南,直到新西蘭),

    二是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包括從印度、尼泊爾經緬甸至我國橫斷山脈、喜馬拉雅山區,越帕米爾高原,經中亞細亞到地中海及其附近),而且,重中之重是喜馬拉雅地區及其以北。

    上述兩個地震帶釋放的能量,約佔全球所有地震釋放能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我國正好介於兩地震帶之間,屬於南亞次大陸板與亞州大陸板塊的糾結之處,所以是個多地震國家。

    本來嘛,印度次大陸和亞洲大陸本是完全分離的兩個板塊,大約四千萬年以前,這兩個板塊發生碰撞,從此,印度次大陸就在不停地「研磨(擠占或消耗,也可以說是侵吞、蠶食)」它的亞洲大陸鄰居。

    雖說這一板塊「研磨」進程十分緩慢,但其力量卻十分驚人,不僅造就了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脈,而且還不斷使地殼起皺、變形,時不時帶來破壞性極強的地震,並且在整個亞洲「刻」下了六條斷層線。

    它的「神力」覆蓋從喜馬拉雅到西伯利亞、從鹹海到太平洋的廣袤地帶,它簡直就像一座無限巨大的天然推土機,一年可以「作業」數厘米,這就是印度次大陸乃至我國北方和中亞地區地震不斷的根源所在。

    通過衛星照片發現,再根據動、植物不正常反應,地下水變化,氣象變化以及小震活動等的觀察分析,又通過地震儀器測量地殼形變、地面傾斜和海面升降、地下水化學成分變化,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地電、地磁、地溫、地應力微弱變化及人們不能感覺到的小震活動等一系列現象。

    專家們驚奇地發現,次大陸與亞洲大陸的災變性摩擦巳經慢慢開始了。而且,位於地下深處的傳感儀帶來震動波形,已經顯示地心深處有狂風怒吼聲或山洪咆哮聲,兵戈澎湃聲,馬達轟鳴聲,響雷聲或悶雷聲,大樹折斷的「卡嚓」聲或履帶拖拉機、坦克開動時的轟隆聲,撕布脆斷聲等等交替出現的跡像。

    甚至還有地心內部山崩地裂時液體或氣體從地殼內衝出或爆炸的聲響頻譜出現,這種在地內運移造成發聲現象,專家稱之為地聲。

    地聲是地下岩石的結構、構造及其所含的液體、氣體運動變化的結果,有相當大部分的地聲都是臨震徵兆。

    這麼說,地震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專家們更加焦躁不安。

    而就在專家們擔驚受怕的時候,地震監測技術系統的一台儀器又顯示蜀龍山附近地區的電磁波異常。

    專家經過分析判斷,覺得應該是孕育過程中由震源體產生的輻射異常,正當專家感到比較緊張的時候,這個電磁波卻神秘消失了,令專家感到困惑不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