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恐怖靈異 > 蜀山異聞錄

正文 第一百七十章 總理民族魂 文 / 迷奇夢蝶

    在破毀的山路上,**攬著遇救的女童,慈愛地親吻她們的額頭,為她們撫平幼小心靈的傷痛。**握著小孤女的手,一字一字地說:「你們倖存活下來,就要好好活下去。」

    日益增多的白髮、眼裡晶瑩的淚滴、沙啞哽咽的嗓音,連同這場大災一起,成為中國人永遠的記憶,他以國家層面的象徵意義給予生命最高的關懷。

    16日,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jingtao亦飛抵四川視察,總書記走下飛機舷梯與總理「災區會師」的那一刻,兩雙大手緊緊地久久地相握,又手拉手、肩並肩向前走去。

    這一握,向世人傳遞出中華民族慣有的悲憫情懷;這一走,向世人傳遞出東方大國堅定、自信、務實的步伐。在災區,每到一處,總書記都會留下堅定有力的聲音:「要挺住」、「要堅強」、「要盡全力!」。

    災難現場,總理動情地對群眾說:「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盡百倍努力。」總理的聲音不大,卻以特有的磁性,感動得受災群眾熱淚長流,像是一個受驚嚇的孩子,終於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溫暖結實的臂膀。這種真情與力量,時刻向世人昭示一個信念:我們的內心充滿堅強,我們的民族不可阻擋!

    胡jingtao總書記冒著頻頻餘震,迎著種種險情,他的身影出現在殘垣斷壁的廢墟上,出現在排險救人的官兵中,出現在受災群眾的帳篷裡……他指示救援隊伍,把搶救人民生命作為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線希望,就盡百倍努力,他號令軍隊和武警向鄉村挺進,徹底排查,無一疏漏,他鼓舞受災群眾自強不息,戰勝災難,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18日上午11時許,成都空軍陸航團馮凱旋及其航空兵戰士在茂縣的抗震救災現場,來了一位身背大包東西的老人和一位不到10歲的小女孩。見到陸航團馮凱旋大校,老人取下背包說:「這是我家唯一的一塊臘肉,還有一些村民托我帶給你們的東西,希望你們收下,聽說搶險的飛行員官兵連飯都吃不上,我們全村村民都很惦記,心裡那個急呀,那個疼呀……」

    要知道,我國空軍飛行員即使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甚至挨餓,都要必保他們一日三餐溫飽的,更何況是改革開放富裕奔小康的和平年代了,可是天災帶來困境,救災現場的飛行員們紛紛把食品讓給災民老百姓了,所以,他們寧願自己挨餓。

    馮凱旋聽完老人的敘述,得知這位老人叫王榮秀,今年66歲,茂縣鳳依鎮靜洲村人,為了早點將臘肉和村民帶的食物送到官兵手中,一大早就冒著多次餘震,帶著孫女跋山涉水11公里,經過5個多小時的奔波才趕到部隊駐地的,途中,老人和小女孩幾次差點被山上滾下的石頭和泥土掩埋。馮凱旋和戰友們看到小女孩和老人的褲腿上裹滿泥土,一個個鐵骨漢子感動得都哭了……

    這是軍民魚水情呢?還是魚濃於水的情感?馮凱旋和戰友們已分不清了,他們只覺得此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弟弟、妹妹…,已來到了身邊,一家人團聚了!

    正在此時,一輛麵包車又一次停在了指揮部門前,司機主動找到陸航團搶險救災指揮部,要求義務接送去溝口、渭門、飛虹、黑龍寨等鄉鎮的陸航團官兵,每當馮凱旋問他叫什麼名字時,他卻不願意留下自己的姓名,大家只記得這位的哥已經往返達173次了,接送官兵、病員已超過2000多人次,為官兵搶救災民贏得了寶貴時間,多麼濃烈的軍民魚水情啊!

    當地農村現在正處於青黃不接季節,而且現在的農村沒有儲糧習慣,都是買大米作為口糧,這些糧食只能維持很短時間,儘管多數人家只有幾天口糧,不少農民還是主動把自己吃的喝的捐了出來,尤其是每天早上,一個叫蘭玉成的村民,都會把兩大桶鮮牛奶,送到陸航團官兵搶險救災的一線。

    如果是在廢墟中刨出來麵粉,村民首先想到並送去陸航團指揮部以改善官兵伙食,因為鄉親們心裡想的是「讓官兵們填飽肚子,早一秒施救,埋在廢墟的災民就多一分生存的希望。」為了給部隊節約救援時間,災區群眾自發加入救援,成立了編外「炊事班」。

    這幾天,部隊上只有野菜和定量的稀飯,為了改善官兵生活,村民們昨日起從廢墟中尋找食物,手腳被劃破流血,他們在廢墟中刨出了幾袋麵粉,顧不上傷痛,趕緊拿回去做成面塊送到陸航團指揮部。

    這就是軍民魚水情,無人號召,無人宣傳,一切源於自發,而且是群情勃發!一切又源於中國gongchan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從建立之初就與百姓血濃於水的歷史傳統!

    5月22日,第一支挺進汶川的武警8740部隊在高店村鄭重舉行升國旗儀式,解放軍部隊首長沈雁楓親率官兵與武警8740部隊共同宣誓,這誓言聲,升騰著億萬人民必勝的信心,這國旗,源源不斷地釋放著中華民族崛起的能量,這種信心和能量將穿越時空,若干年後還將成為我們審視黨心、軍心、民心,領悟民族精神的歷史參照!

    地震發生的消息傳來,即將到齡停飛的成都軍區飛行團副團長邱光華主動找到團領導要求到救災一線去,即使在5天之後,他得知家中房屋被毀,也仍然沒有絲毫影響他抗震救災的堅強決心和意志,從大地震發生當天起,邱光華連續6次飛赴茂縣執行任務,每次都從家鄉上空飛過,有一次搶運傷員時,機降點距家不足800米,在等待升空的間隙,他仍然沒有離機回家。

    5月31日下午,邱光華駕駛一架米-171運輸機直升飛機在執行運送第三軍醫大學防疫專家到理縣的任務,返回途中,在汶川縣映秀鎮附近因局部氣候變化,突遇低雲大霧和強氣流,直升飛機於14時56分失事,機上有機組人員5人和因災受傷轉運群眾10人及當地民警3人,全部遇難。蒼天垂淚,下著綿綿細雨,為機組人員邱光華、李月、王懷遠、陳琳和二級士官張鵬等一干人默默送行,願英靈長存於天地之間,佑我災區、佑我中華……

    由於意識形態的關係,從來都只報道中國負面新聞的歐美媒體,一時間火力全開,矛頭直指中國抗震救災一線,而且,觀點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紐約時報》:關鍵時刻中國政府反應迅速,溫總理對災區群眾高度關切的形象和他親臨第一線的鮮明姿態,一次次出現在電視屏幕上,與其他一些國家發生災害後政府的遲緩表現,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領導人的努力,證明了在關鍵時刻,中國政府能夠做到反應迅速。

    新加坡《聯合早報》:這次四川大地震中的「中國式總理」難以複製,中國政府展現了高度的自信心,中國已具有較高水平的現代化國家管理能力,無論是多軍種的調遣,還是社會各種資源的整合,抑或國家各專業部門間的協調,都實現了快速、有序和高效,救人、防疫、物資調配、傷員分流,一系列複雜的工作,有條不紊、步步為營。

    新加坡《聯合早報》連續報道:謠言止於真相,電視台播「原汁原味」新聞。

    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評論《撼山易,撼四川人民難》。

    美聯社:這種快速的動員,反映了中國領導層已經將災難救援放在突出的位置,也向世界展示了,他們對奧運期間的任何突發事件都會準備充分。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團結和愛國浪潮席捲中國,在這次地震中,中國人民展現出了深深的同情心,他們是一個團結的民族,緊緊聯合在一起。

    俄新社:中國,挺住!汶川地震讓半個亞洲震動,讓整個世界震驚。中國經歷的磨難太多,但從沒在磨難中倒下。面臨災難,中國展現出堅韌與頑強,珍視生命,中國贏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和讚揚。

    西班牙《世界報》:一篇題為《一個摧不垮的民族》,正是這些志願者、戰士和救援人員不屈不撓的精神,把這個已經無數次遭受過外來入侵和各種災難的國家,一次又一次地從廢墟中拯救過來。

    《日本經濟新聞》:在**廣場,人們列隊高呼「中國加油!」等口號,顯示出愛國主義高漲。

    加拿大cbc電視台:中**隊的反應速度和人員、裝備、物資投放能力均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葡萄牙《快報》:地震檢驗了中國領導層的能力。

    德國《世界報》: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軍事行動」只為救災。德國《時代》週刊發表《所有中國人都站在了黨的身邊》文章說:「如果把政治領導人的身體力行作為衡量標準,那麼北京的反應速度要比東京和華盛頓迄今為止所發生類似災難時反應速度要快得多。」

    前不久還在「西藏」問題上污蔑謾罵中國的美國cnn主播,此次不得不稱讚「中國人的堅毅和頑強、團結和互助」。他們的記者甚至感歎:「在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到這樣熱情高漲、頑強拚搏的13億中國人!」

    甚至在後來的5月19日在中國舉國默哀3分鐘後,cnn發表了題為《情感在中國舉國默哀中流淌》的報道,文章說,在四川省的省會城市成都,數千百姓的情感在哀悼活動得到了宣洩,在180秒的哀悼活動結束後,他們高喊著支持災區的口號。

    甚至,cnn記者在現場口述說道:「在靜默的那一刻,所有人的手緊緊握在一起,一些人哭泣著……他們對於如此多人的遇難,感到難以置信和震驚。」

    《澳大利亞人報》:中國人正敞開胸懷,慷慨解囊,踴躍獻血。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中國似乎對這種救災行動準備充分,他們非常善於迅速制定救災計劃,美聯社同時承認,與2004年美國遭受卡特裡娜颶風災害時美**隊相比,中**隊的反應速度要快得多,簡直稱得上神速!

    美國《洛杉磯時報》:「越來越人性化的政府努力向民眾提供精神安慰和國家支持」,美國麥克拉奇報業集團網站還報道了這樣一件事:北川有位名叫唐雄的醫生,在被埋139個小時獲救後,提出的第一個願望就是「我想入黨…」。

    奧地利《新聞報》稱,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應對災難的能力像中**隊這樣表現出色!

    更多的外軍軍事觀察家評價,中**隊在此次大規模非戰爭軍事行動中,展現出令人驚歎的作戰能力!

    泰國前總理差瓦利·榮知育上將說:「與歷史上歷次發生的自然災害中的表現一樣,中國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在地震救災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其軍隊整體素質和作戰能力大幅度提高。」

    路透社從四川平通鎮發回報道說,從四川省城市的抗震帳篷中到北京**廣場上,警報悲鳴、億萬中國人靜立三分鐘,為數萬名在四川大地震中遇難的同胞默哀。

    英國艾伯塔大學政治學家蔣文然評價說:「毫不誇張地說,這可能是有史以來在和平年代一個國家的政府和人民,對大型自然災害作出的最迅速而最有效的反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