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兩漢往事

正文 第十章 呂氏掌國—第十六節 曹參拜相(三) 文 / 閒雲漫關

    曹參迷惑是在情理之中的,碰到這種難題,不迷惑才是怪事。

    前邊我所介紹的各家學說,都經過了幾百年錘煉,都有完整的理論體系。無論是哪一派的學說,都有著充分的理論依據。

    這是爭論幾百年的話題,老子、孔子那些大家們在世時,都沒能爭辯個所以然,曹參組織這次小規模辯論會,自然也不會倒騰出什麼結果。

    只能說,曹參的迷惑是自找的。

    就在那群人爭辯的不可開交之時,有人向曹參進言說齊國還有個叫蓋公的高人,在治國方面很有兩把刷,值得一見。

    這個高人的名字記載不祥,史書裡直接來個「蓋公」了事,那我們也只好跟著這樣稱呼了。

    據說這個人對道家的黃老學說研究的比較透徹,看問題很有見地。相信引薦「蓋公」的那個人,肯定是道家學說的繼承者,不然的話,打死他也不會說出這人的命字。

    曹參現在是病急亂投醫,只要聽到個名字,他恨不得馬上把他拉出來遛遛。

    就這樣,這個叫「蓋公」的老頭被請來了。

    搗鼓了這麼多天還是一頭霧水的曹參,有些心急火燎。見到蓋老頭,客氣話還沒說兩句,就直截了當地問道:「你有什麼可教我的?」

    蓋老頭也很直白,兩手一伸:「你要學啥?」

    曹參一愣,倒騰了半天,來了個迷糊蛋。不過老曹同志修養還是比較好的,耐著性子解釋道:「治國良策。」

    蓋老頭微微一笑,接著問道:「敢問丞相,你的目標是什麼?」

    曹參心裡暗惱,本是要請來個講話的,沒想到卻跑來了個問話的。曹參的聲音提高了幾個分貝,答道:「民富!」

    蓋老頭又是一笑,答道:「那你就無需再幹什麼了。」

    曹參一愣,徹底惱了,這是什麼東西呀,花錢請來了這麼個活寶。曹參不無好氣地反問道:「難道我這個相國什麼也不幹?」

    把曹參調戲的差不多了,蓋老頭也開始進入正題了。要說這個人,的確是有兩把刷的,不過通常情況下,高人們的說話方式就是如此,藏藏掖掖,不把你搞的七葷八素,是不捨得吐真言的。

    蓋老頭開口了:「百姓何以能富?耕桑紡織足矣!這些事情,你能幹什麼?難道你要去幫他們幹這些事情?」

    曹參愣了,這麼多天來還是頭一次聽到有人說自己沒用。

    就在曹參發愣的檔口,蓋老頭接著說話了:「治道貴清淨而民自定。秦征繁役重,民早已不堪所重,現積弊之深,難以復加。秦亡,皆由於此。今,相國只需減徭賦、輕民力、重農桑足矣!還將何為?」

    曹參安靜的坐了下來,這個老頭的話深深地打動了他。迷惑了這麼多天,終於清醒了。

    至此,蓋老頭說出最後一句話:「無為,而無所不為!」

    實際上,蓋老頭說的這些東西都很好理解,簡單點說就三個字——不折騰。只要當權者不隨便搞政績工程,不隨便去搞挖坑、修路、蓋墳之類的工作,老百姓的日子就能好受一點。應該說「不折騰」這三個字,算是道家學派的精髓。

    蓋老頭最後的那句話,影響了曹參以後的處世風格,道家的思想體系漸漸地融入到他的血脈。也從此開始,道家的理論真正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曹參用這套理論,在齊國做了九年試驗,為自己賺了一個「賢相」的稱號,看來「不折騰」就是最大的「折騰」。後來,他又把這套理論,引入、灌輸進整個大漢王朝的血脈,成為這個朝代隨後幾十年的治國理念。

    老子如若在天有靈,可以含笑九泉了。因為他搗鼓的這些東西,終於得到了當權者的認可,成為一個王朝幾十年的行為準則。這,是值得慶幸的。他應該感謝那個叫蓋公的人,更應該感謝曹參。

    這,也就是我專設此節的緣由。

    實際上,也並不是道家理論多麼的牛氣,其他學派多麼的無能,只是因為兩個字——適合。但不管怎麼說,「道家」也曾經牛氣過。

    好了,關於學術研究方面的問題也就先到此為止,趕快讓我們的故事情節繼續往下發展吧。

    蕭何去世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齊國。

    曹參聽到這個噩耗後,愣在了當場,手中的毛筆跌落桌案,又滑到地面。

    他已和蕭何對掐了九年,要說沒道理再有傷懷的感覺。

    然而,這個感覺還是產生了。

    這個噩耗,讓所有的恩怨隨風而去,留下的,也只有過往那些殘存的支離破碎的記憶。

    曹參慢慢的站起身,茫然地走到門口。

    淅瀝的碎雨,飄灑於屋簷。屋外的幾顆垂柳,在雨中無力的搖曳,似在訴說那些記憶中的往事。

    兩行濁淚,從曹參的眼中緩緩滑落……

    侍者小心的拾起地上的筆,輕輕地斜放於硯台,然後靜站在曹參的身後。

    曹參背對著他,突然說話了,聲音很低,但很清楚,「去準備一些行裝吧。」

    侍者有些迷惑,「相國要去哪?」

    曹參長歎一聲,說道:「蕭相國去了,我得進京繼承其志了。」

    侍者徹底蒙了,現在啥消息都沒有,你就進京當相國了,早了點吧?但侍者是不敢提出疑義的,「喏」了一聲,輕輕地退了出去。

    這可能就是我們所說的友誼吧。雖然已絕交多年,但兩顆心卻並沒走遠。

    蕭何臨死時,推薦的是曹參;而曹參聞訊噩耗後,也明白自己以後的路……

    當我們理解了這兩個老人之間的情誼,就不難理解「蕭規曹隨」這個成語誕生的緣由。

    曹參隨後的做法,與其說是為了大漢天下,不如說是在繼承老友的遺志。

    事實上,蕭何有這份心意的。

    曹參沒有辜負他的這份心意,他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著兩個人之間的友誼,或者說是在彌補著這份友誼。

    人,還是學會珍惜的好。珍惜身邊的人,珍惜身邊的事,一旦錯過,留下不僅僅是記憶,還有彌補。曹參隨後的三年,就是在彌補。

    就在曹參準備行囊之時,呂雉和劉盈也進行了一番對話。他們對話的內容,最終也落腳在曹參的身上。

    曹參,該站到前台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