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仙俠修真 > 君臨天龍

正文 093 端王開宴 文 / 低調椰子

    聽到馬夫人的話,趙佶只歎息一聲,然後說道:「馬夫人你放心吧,且不說我與馬副幫主本有私誼,單單他們在大宋境內濫殺無辜,圖謀不軌,我就不會放過他們!只是當下卻不是一個追究的好時機,縱使將他們在汴梁城的人手一網打盡,不過網羅一些魚蝦而已。我要做的卻是要順籐摸瓜,查清他們的底細,若在大宋還有旁的圖謀,那便將他們連根拔起,永絕後患!」

    聽到趙佶的話,馬夫人沉默下來,只是眸子裡閃爍的凶光,令人不寒而慄。她臉色沉凝,過往骨子裡透出的嬌媚再也不見,只是沉聲對趙佶道:「王爺請放心,奴家不會壞了事。若不能狠狠咬下他們一塊肉,讓他們覺得痛,奴家自己也不甘心得很!」

    從馬家出來之後,趙佶感慨良多,大凡世人只要有個正常人的腦筋,誰又肯完全受人擺佈?如這馬夫人要反噬她身後那些人,還有不久之後那飄渺峰靈鷲宮天山童姥的屬下做反,可見依靠威壓手段建起的威信權力不過只是浮雲而已,隨時可能坍塌。大義也罷,私利也罷,只有讓人覺得好處,從內心裡認可這一件事,才能讓人真正的心悅誠服。

    離開馬家後,趙佶又去拜訪了一次周侗。周侗還在等待同僚傳遞朝堂上關於御拳館商議的結果,局面似乎不甚樂觀,不過趙佶的提議給了他另個選擇,倒也並不如何沮喪。再見到趙佶的時候,便開始講述自己對於在民間開設武館的一些想法和建議。

    要開設武館,首先最重要的一點自是要有一座場館。汴梁城裡寸土寸金,武館佔地又不能太狹小,本來趙佶名下在汴梁城裡還有一些閒餘產業,不過前些時間劃給丐幫一批,為了維持情報系統的運作又變賣了一些,眼下一時間卻沒了太多選擇。趙佶跟周侗商議了一下,還是決定選址在城外,一來地價便宜可以放開手腳去搞,二來環境也能較城內清靜一些,便於教學授業。

    至於生源問題,周侗倒也有一些打算,這些年他輾轉河洛之間,也接觸過一些地方上的士紳家子弟有意學武,其中不乏一些可以培養的好苗子。如今既然打算開設武館,那不妨修書一封將人都籠絡來,集中培養。對此趙佶自然也是樂見其成,只有身處這個時代才能感受到地方士紳豪強的強大力量,跟他們搞好關係是很有必要的。即便是自己以後執掌大局了,想要將這武館擴大了搞,也少不了這一批人的支持。

    不過在教習方面,周侗卻有些犯了難。以往御拳館中那些教習,或是隱退去世,或是已經另謀高就,縱使還有些聯絡舊誼,也不好以情誼脅迫他們放棄官位跟自己來經營一家民間的武館。偏偏這武館教授的並非簡單課業,除了真正上乘的武藝傳承,還要教授行營列陣的軍旅之法,對教習們的要求甚高。若只單純教授武功的話,教出來一群不通軍旅配合的野路子,那跟武林中開山立派沒區別了。

    一樁樁的難題講出來,趙佶也漸漸明白,這事情做起來千頭萬緒,確是並非招來學徒丟給他們幾本秘籍就能了事的。而且作為一個擁有現代思維的穿越者,他很明白這種類似高端軍事人才培養的地方,思想素質教育是一定要抓緊的,甚至比正式的課業教授還要重要。

    無論有多困難,既然已經有了這個打算,那麼就一樁一樁的去做吧。至於這個武館的名字,趙佶想了很久,確定叫做「講武堂」。不像是民間武館的名字,因為趙佶打算將這武館長期經營下去,並且以後等機會確立為官學,自己再擔任校長,以後凡禁軍中不入講武堂者不得陞遷。以後整個大宋將領們皆是天子門生,再給他們個特權叫自己「校長」,想想就很有感覺。

    當然現在也只能是想想了,講武堂的影子都還沒搭起來呢。而且就算建成了維持下來,想要達到趙佶所幻想的那種影響力,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與周侗商議一番後,趙佶便與他分頭行事,周侗與籌劃人手問題,趙佶則要合城溜躂去打秋風掏錢。本來一件極尷尬的事情,不過趙佶在內心裡用那美好前景催眠自己一番後,為了大宋的未來,為了能當成天下武將們的趙校長,面子之類身外物,實在不必要計較太多。

    中秋將近,本來是遊子歸家、閤家團聚的喜慶日子,可是在汴梁城的商家們之間,卻漸漸瀰漫起一股恐慌氣氛。以往大家見面點頭問一句「吃了麼」,現在這句問候語不再單純,而是真正問人吃了麼?

    去哪裡吃?

    趙佶在任家老店長包了一間雅堂,按照梁師成開出的名單,從頭到尾挨個宴請汴梁城裡富貴商家。本來能跟端王爺這種富貴閒王勳貴拉起一份交情是一件挺不錯的事情,一開始大家也欣然前往。宴席的氣氛也相當不錯,雖然沒有紙醉金迷的奢華,但任店本身便是汴梁酒業行首,美酒佳餚,做得是親王貴客,還未飲酒,人已經先醉了。

    端王爺虔誠修道,節後又要奉旨出京修建道觀,要尋大家募資,且還送上親自書寫的南華經,找上哪個,哪個都覺得臉上有面子。這一家宴請的便是任店的東主,端王爺肯選自家店面做這種善舉,本身就是錦上添花的事情,任店的東主也喜不自勝赴約,親手接過端王爺賞賜的南華經,當下便表示願奉上千貫銀錢以襄盛舉。哪知端王爺聽到後只是冷笑兩聲,而那向來見人笑得跟個麵團似的梁管事當下便把道經奪回去丟進了火盆裡。

    到了這時候,那任店東主也大概明白這遭是宴無好宴了。事後請了魯國公曹家跟向太后母家的兩位兄弟作陪,才又將端王爺請回來,這次不再廢話,直接奉上兩萬貫錢,才終於又從笑瞇瞇的端王爺手裡領回來一本南華經。

    事情就這樣開始了,端王爺每天在任店固定宴請城中商家,一日三宴。被點名邀請的商家們自是食不甘味,退卻不過,也只能生受了這一刀宰割。不過也有心胸豁達看得開的,比如樊樓的東家花了整整五萬貫吃了端王爺這一餐,不只買到一本端王爺的墨寶,且還將這尊現世的大仙請到了自家樓上。於是端王爺的宴客地點就搬到了樊樓上,連中秋節都沒有歇下來。

    此事在汴梁城裡漸漸傳開,很快就被別人引為笑談,每天都在熱議端王爺的墨寶又賣出幾萬貫,快要趕上王右軍墨帖了。也有人說端王爺這哪裡是在募款修道觀,分明是打算拿銀錢堆一條直接登天升仙的大道。

    不管外人如何議論,反正這宴席每天都在繼續,就連中秋這一天,早上端王爺開了一席,下午進宮一趟耽誤了些時間,到了晚上又加緊開了一席。如此熱衷於斂財,哪裡是賢王,分明是現世的饕餮!不過對於那些平民而言,也只是看個熱鬧,左右究竟是一萬貫還是兩萬貫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個數字而已,反倒因此滋生出許多談資,瞧見別人戰戰兢兢生恐接到端王爺的請帖,自己反倒生出了許多快樂。

    當然也有人對此不滿,朝廷中言官參端王爺的奏章雪片般往宮裡飛,就連政事堂章相公都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斥責端王這種行為。不過官家那裡既無回應,再多紛擾責問,也自動搖不到趙佶絲毫,反正每天雷打不動的在樊樓開宴。

    當然也有人不屑於端王這種性質惡劣的行為,拒不赴宴,比如舊鄭門外余家船行的東主,不只不赴宴,且還直接將請帖拋出了家門。不過當天夜裡,這位余東主的小妾就夾帶私逃,跟相好的浪子私奔了,損失何止萬貫。

    這事情傳開口,人們紛紛討論這是為富不仁,不修陰德的下場。此後端王的宴席竟然漸漸蒙上一層神秘色彩,被傳得玄之又玄。

    在城裡紛紛擾擾的傳言中,這宴席漸漸變了味道,有的商家不只不再避諱此事,甚至開始著人打聽,端王爺怎麼還沒請到自己家裡來?明明比鄰而居,家境也相仿,隔壁老王前兩天就赴了宴,每天捧著一本道經在家裡搖頭晃腦的念,書拿反了都不自知,實在令人冒火!憑那老小子腦滿腸肥,也配學什麼清淨自在?

    ————————————————————————————————

    應該換一個狂霸酷炫的見解了,有沒有書友推薦下???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