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仙俠修真 > 君臨天龍

正文 096 所謂江湖 文 / 低調椰子

    自從來到這個世界,趙佶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所謂的江湖人,跟普通人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

    江湖,最早應該出自《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大家相互扶持著等死,不如自由自在的徜徉在江河湖海中,彼此沒有關聯。可見江湖最初是一種境界,一種追求,一種美好的人生狀態。

    而俠客,最早記載應該是太史公的《刺客列傳》,講的是王法衰敗、諸侯分裂的春秋戰國,一群在當時的年代身份並不顯貴的平民,以生命為代價來達成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未必佔據大義,未必身居高位,未必就心懷為國為民的宏偉願望,卿以國士待我,我當以國士報之,以一己之力,掀起列國風動。匹夫一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應該是最好的詮釋。

    當然這些概念和情懷年代已經太遠,已經並不足以述盡當下的江湖。如果說江湖就是一種人人身懷絕技,以暴制暴的一種手段,這其實也有一些牽強。普通人未必沒有快意恩仇的事跡,而武功高手也未必全都漠視王道法度,比如周侗等他們一批御拳館的教習,武功比大多數江湖人都要高明,可是仍然願意為朝廷體制效力。

    趙佶在雲台山裡發現的這個江湖門派,名字就叫做雲台派,除了掌門並幾位執事的長老之外,門下統共有大約五十名的弟子,人數算不上多,但規模也並不算小。

    趙佶想要觀察一下這些江湖中人的日常生活,交際往來,還有為人處事的態度。因此這一段時間以來,每每都在這門派左近遊蕩,他的凌波微步如今已經小成,若在這山林間存心避開這些門派弟子不被看見,那也簡單得很。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趙佶對這門派的來歷種種也有了一些瞭解。

    這個門派成立於幾十年前,初代的掌門原本是鄭州城裡士紳家的一位公子,後來家境衰落,富家子弟淪為了落難公子,不過仗著過往的生活閱歷,做另外一些富家子弟的幫閒玩伴,生計也能維持。後來侍奉的主子跟酒樓人打架鬥毆,失手打死了一個人,那主子恐擔了責任,索性給了這落難公子一筆銀錢,讓他將罪責全都擔下來,然後放他跑路。

    那落難公子於是便背井離鄉,在外廝混了許多年,閱歷越發豐富,竟在這過程中東拼西湊學成了一身不錯的武功。終究故土難離,幾十年後回到家鄉,當年的血案已然被人淡忘,由此才放心在家鄉安居下來。只是當年的家業已經敗盡,總須得謀些生計。恰逢有一年城裡一家商戶財貨被盜匪劫去,這人便用多年廝混經營的人脈將失物幫忙討要回來,那戶人家自是感激,於是便將雲台山附近一座別院相贈。

    其後此人又幫忙處理了幾樁此類事件,名聲也漸漸傳揚出去,有了些俠名。以往江湖上那些落魄老朋友來投,而當地也有一些少年子弟想要學些防身技法手段,兩下一合計,便在這雲台山裡開山立宗,有了這個雲台派,不溫不火的傳承到了現在。

    這雲台派的弟子們身份也都不盡相同,有與那開派祖師身世相仿的破落戶,也有當地安分守己的農戶獵戶子弟,還有一些背井離鄉的難民。門派裡傳授的武技除了一門打熬內息的吐納法門之外,還有統共四五種的招式套路,雖然算不得上乘,不過年紀火候到了,也能打熬出一身不錯的武功。

    諸多弟子當中,比較受重視的是一些當地鄉紳家的子弟。這些弟子們學武的稟賦算不上太高,不過逢年過節家裡總少不了給門派饋贈一些財貨之類,而且由此也能跟那些家有恆產的士紳們聯繫起來,是門派日常花銷等維持下去最主要的進項。其次受重視的就是一些真正有稟賦的弟子,作為門派的柱石被培養武功,而且偶爾也被派遣出去處理一些江湖上的人際往來,算是門面的存在。

    至於更多的普通弟子,更像是雜役的存在,負責門派的吃穿用度諸多瑣事,打理田產,偶爾也被派去附近村莊裡教訓一些閒漢惡霸。

    趙佶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這個門派在江湖中名氣雖然並不甚大,但其實事務卻也不少。有時候要協助官府緝拿流竄過境的慣犯,有時候要幫當地鄉紳富戶押運財貨或者保護出遊,有時候還要接待過境拜訪的江湖朋友,事情雖然多,但也處理的井然有序。

    在趙佶看來,這個雲台派雖然只是江湖中並不出色的許多小門派之一,但正因為如此,諸多特質反倒有普遍代表性。隨著他的觀察,對這江湖門派究竟是怎樣的存在也大概有了一個印象。

    首先,這是一個有制度、能夠穩健運作維持的一個組織,之所以能夠存在並且傳承下來,武功其實所佔的比重其實很小,更重要的是它能承擔起作為地方官府職權補充,幫助當地人們處理一些官府顧及不到或者不方面出面的事情。而武功傳承的意義是,傳承的武學越高明,這個門派在它所負擔的職責上能夠發揮出來的效用就越大。

    所謂的江湖,其實就是人們日常的交際往來,比如後世有一段時間傳得很開的一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這是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來往,有來往就會有利弊權衡,會有利益碰撞,而所謂的江湖規矩,就是處理這些人際往來的不成文約定。那麼江湖門派,就是以信義和武功為後盾,作為處理這些往來的仲裁機構而存在的。

    由此,趙佶對此前喬峰所說所謂武功,其實跟百工技藝沒有區別,除了強身健體只是一種謀生手段的話有了更深的體會。

    江湖並不是快意恩仇,漠視王道法度的地方。江湖跟主流社會的區別是,主流社會有明文規定的條令法律,但江湖所使用的卻是不成文,但約定俗成的規矩,是對王法的補充。王法如天上煌煌日光照耀整個天下,而江湖就是那日光照耀不到陰暗面,一明一暗合起來才算是一個完整的世道。

    趙佶一直搞不明白,為什麼有的武林人一直汲汲於做稱霸武林的美夢,有這個閒工夫,直接寒窗苦讀中個進士,這不是更好?如今對江湖有了一個認識後,才漸漸明白到,江湖中的爭名逐利,其實就是在爭奪話語權,一代大俠講出的話總比無名小卒講出來的要讓人信服得多。

    武林盟主這個詞實在是太精妙了,這說明這是大家公認的、肯賦予他信任和仲裁權力的一個公選的魁首,而如果換成「武林霸主」的話,韻味就完全失了。因為歸根到底,江湖對人的約束是很小的,這就決定了不可能有強權存在,你再囂張跋扈,大家站起來一拍兩散,不跟你玩了總可以吧?你想用武功掃蕩江湖,用武力迫使大家臣服,這是在稱霸武林?這是在圖謀造反!不按江湖規矩做事,那麼直接就被江湖孤立出來了,那麼迎接你的只能是王法制裁。

    以前趙佶總覺得,自己這個身份在江湖上廝混不只不是便利,反而是一種負累。不過在漸漸瞭解到江湖是個怎樣存在的時候,這種想法也發生了變化,江湖並非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相反它的容納度甚至比主流社會還要大得多。不要說是一個親王,哪怕是皇帝,只要肯放開主流社會賦予給他的特權,那麼江湖也能將其包容下來。

    在大宋這個士大夫與天子共天下的主流社會裡,想要明文條例扭轉氛圍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比如當今官家今次想要出兵西夏,不只一群舊黨官員為反對而反對,就連新黨的百官們也出現了分歧,修好四邊是大宋一直以來奉行的國策,驟然改弦易轍阻力的確重重。文臣們自然有足夠的理由,苦寒薄瘠之地,得之不足養吾民,且虛耗國力公帑,易效漢武窮兵黷武舊事,於國無益。

    但很多事都不是簡單的利弊就能衡量清楚的,大到一國,小到一家,除了國富民強安居樂業之外,更需要有一種底氣和悍氣,由心驕傲,外敵莫侮!

    所以,即便趙佶以後執掌大權,想要重塑金甌,困難是必然存在的。如果漠視這些困難,又或者強自壓制,就會遭到反彈,會被扯後腿。

    江湖並非僅僅只是武林中這些人組成的小圈子,更是人心裡那些不成文的約定和守則,掌握了江湖的話語權,會讓人從心裡認可,而非僅僅只是屈從於權力。

    這麼一想,趙佶益發感覺到,做不成賢王沒有實質性的損失,做個俠王倒著實不錯。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