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逍遙侯

正文 第154章 陳橋驛 文 / 大司空

    整個下午運作下來,李中易發現,有些工匠確實很努力,但是,技不如人,次品返工率非常之高。

    腫麼辦呢?李中易獨自轉了幾個圈,忽然想到了一個辦法,國營企業不是一直講究學比趕超傳幫帶麼?

    按照陋規,很多工匠都不願意把獨門的技藝,傳給外人。有一種說法,叫作傳子不傳女。

    嗯,敝帚自珍可不行啊,李中易摸著下巴,問李小七:「你打獵的技巧,在什麼情況下,會傳給外人?」

    李小七連想都沒想,直截了當的說:「除非我的兒子死了,養子負責養老。」

    嗯,典型的小農思想,李中易懶得給李小七上課,又問他:「如果,我讓你教人打獵,每教會一個新獵人,給多少賞錢,你才會幹?」

    李小七遲疑了一陣,說:「這個還真難說,萬一教會了徒弟,餓死了我這個師傅,給的一點點錢財,頂什麼用?」

    李中易覺得很頭疼,在沒有社會保障體系的如今,要想讓手藝人交出獨門技術,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啊!

    「如果,教會了一大群徒弟,有個官做呢?」李中易試探著又問李小七。

    李小七忽然瞪大了眼珠子,直勾勾的瞅著李中易,喃喃的說:「真是這樣的話,誰不教會徒弟,誰就是傻子。」

    李中易點點頭,接著重重的一歎,官本位的思想。還真是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啊!

    由此看來,空白的文散官敕牒。還是要少了,必須找個合適的機會,去和范質打商量了。

    其實,柴榮雖然打敗了北漢和契丹人,整個大周國境內依然遠未達到完全統一的程度。

    西北的藩鎮還是蠻多的,比如說,延州的高家。府州的佘家,鹽州附近的史家,都是手握兵權的**王國。

    朝廷為了籠絡住這些外藩。撒下了大把的空白敕牒,反正只是給名義罷了,又不需要柴榮掏一個大子,何樂而不為?

    李中易的難點是。讓大批工匠做官。這可是開天闢地的頭一遭。

    現在,還沒有幹出大成績,李中易也沒有好由頭,等兩百萬支箭造到差不多的時候,再去找范質或是柴榮談條件,肯定會容易得多。

    目前,在沒有多餘敕牒的情況下,李中易決定先從吏員的名額著手。

    造箭坊內。從九品下以上的官員數量,是有定額的。就那麼幾個人。可是,對於吏員的名額,李中易這個鹽鐵副使,卻有很大的自主權。

    於是,李中易把一大批熟練的工匠找來,直截了當的說:「教會一個徒弟,賞錢二十貫;教會十個,提拔為班頭;教會五十個,直接任為都押衙;教會一百個,那就要做官了。」

    有個膽子大一點的工匠,也許是見過一些世面,就問李中易:「請問上官,此話當真?」

    李中易鄭重其事的點著頭說:「本官絕無戲言。」

    雖然一幹工匠還是半信半疑,可是,私下裡也都開始帶徒弟。

    流水線的威力,是巨大的,每支箭上都標注清楚工匠和帶班吏員的名字,壓力也是明顯的。

    於是,流水線作業,試運行的第五天,造出了一萬五千支合格的木桿鐵矢箭。

    李中易心裡有了底,這還是沒有完全開足馬力的情況下的,生產狀況。

    等磨合期過了,大家配合默契之後,李中易有理由相信,每天造出三萬支箭的可能性極大。

    造箭的工作逐漸走上正軌之後,李中易的注意力又挪回到弓弩坊那邊,正在緊鑼密鼓研製之中的神臂弓上。

    由於老工匠郭六的參與,李中易預想中的神臂弓,獲得了極大的進展。

    關鍵因素有三,一是,郭六取消了弓臂上的鐵環,直接以麻繩圈作為踏環,既減輕了重量,又避免射擊的時候,受到鐵環無法及時落下的巨大影響。

    其二,郭六從成品庫內選了一張以山核桃樹、牛角切片為主材的弩;

    其三,弩弦也換成了牛皮、牛筋和麻繩混合搓成的特種弦。

    傳說中,神臂弓的射程,可達三百多步,按照宋制,一步是1。5米,也就是說,其射程將超過四百五十米以上,這是一個令人驚悚的距離。

    可是,經過郭六的改良後,李氏神臂弓,最大的射程不過三百四十米左右。其有效射程,也就是射穿鐵甲兩寸(6cm)的距離,在二百五十米。

    李氏神臂弓,最大的問題是,超過一百米以上,就無法瞄準射擊。

    李中易不知道的是,神臂弓和後世的步槍一樣,最大射程幾乎都是不具備實際的意義。不管是弓、弩或是步槍,真正起作用的是,有效射程。

    按照趙匡胤提供的數據,契丹騎兵一般從三百丈(約1000米)處,開始加速衝鋒,百息之內,即可衝到眼前。

    李中易換算過來,契丹騎兵衝過百米的速度大約為45公里/小時,12。5米/秒。

    按照趙匡胤的解釋,騎兵的衝鋒速度過高,非常不容易控制方向,或是轉向側衝,不具備實戰的價值。

    也就是說,臨陣的時候,契丹騎兵衝過250米的時間,只需要20秒。

    目前,李中易身邊,最有弓弩實戰經驗的老獵手李小七,一分鐘內也僅僅能上弦六次而已。

    這已經屬於特例!

    這就意味著,從實戰的角度出發,周軍的神臂弓手,剛剛放出一箭,頂多兩箭,契丹騎兵就已經殺到了跟前。

    目前,弓弩坊現有的弩,包括蹶張駑在內。射程也許略帶一些,但是威力都不如李氏神臂弓,而且上弦非常之緩慢。

    射程僅僅是一個方面的問題。弩箭的準確性,也非常令人堪憂。

    李氏神臂弓,因為是弩,所以沒辦法在箭尾安裝雕羽。

    據李中易的觀察,弩箭被射出去之後,很多都會在空中突然轉向,甚至翻跟頭。

    嗯。技術難度太高,難怪神臂弓會在北宋亡了之後,就失了傳。

    《復活的軍團》。這部記錄片裡面,專門介紹過秦弩的威力,尤其是,弩箭的錐形箭頭。呈現的是三稜形。

    據考古學家論證。三稜形的箭頭,非常符合空氣動力學的原理。

    李中易失望之餘,繼續打起精神,開始從箭尾做文章。

    一張李氏神臂弓,按照正常的制弓、貼片、上膠、馴弓的完整程序走下來,至少需要三到四年。

    不僅生產效率低下,而且,大大的提高了使用的成本。按照老工藝。李中易即使從現在開始大規模生產神臂弓,最快也要三年以後。才可以派得上用場。

    技術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李中易的造箭任務接近尾聲的時候,就在三司使衙門裡接了詔書。

    「門下,三司鹽鐵司副使李某,素有能吏之名,有功於社稷……制授:澶水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食實封五十戶……遷衛州團練使,除破虜軍都監,持旌節……爾其欽哉!」

    李中易接詔之後,心裡暗暗驚歎不已,柴榮這一次確實下了大本錢,不愧是一代雄主,手筆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澶水縣是什麼地方?大周朝的傻子都知道,那可是今上的龍興之地呢!

    柴榮登基之前,以皇子的身份出任澶州刺史,長達數年之久,這澶水縣既是澶州的首縣,又是州治的所在,其政治意義絕對不容小覷。

    李中易偏偏被封了澶水縣開國子,還給了食實封五十戶,隱藏在背後的濃厚內涵,令人不得不浮想連翩。

    顯然,柴榮是在暗示李中易,卿不負朕,富貴共之!

    更重要的是,李中易這個破虜軍都監,擁有了持旌節的權力。

    按照周制,類似張永德和李重進這種擁兵數萬的重量級節度使,都要持雙旌雙節,包括:門旗四面、龍虎旌兩面,節杖兩支,麾槍四支,豹尾四支,一共十六件,以示擁有升賞殺伐的絕對權力。

    李中易,李大都監,持的是單旌單節,雖然比節度使少了麾槍和豹尾,但也是極其難得的聖寵,大周朝監軍中的獨一份!

    說得直白點,平時,李中易有權斬殺指揮使以下的犯罪軍官。戰時,如果符昭信膽敢臨陣脫逃,李都監也可以請出旌節,擒而殺之。

    更妙的是,破虜軍的駐紮地,居然是在陳橋驛。

    嘿嘿,陳橋驛啊,東京開封府的北方最後一道門戶,李中易的嘴角微微一翹,實在是太巧了啊!

    「哈哈,無咎,這可是大喜事啊……」陪同一起接詔的高洪泰,笑容可掬的沖李中易拱手道賀。

    李中易含笑拱手還禮,說:「下官多承高公照應,必將銘記於心。」

    高洪泰一臉坦然的笑道:「哪裡,哪裡,老夫只不過是替朝廷發掘了一個幹才罷了。」彷彿完全聽不懂李中易的弦外之音,也根本沒有下套陷害李中易一般。

    李中易心想,這高洪泰喜怒不形於色,城府極深,害人於無形,的確是個非常厲害的角色。

    高、李二人打著哈哈,耍著太極,在眾官員的面前,演繹了一出「將相和」的好戲。

    官員們如同眾星捧月一般,將李中易圍在了中間,他們渾然忘記了,當初一直在暗中罵李中易是貳臣的醜陋嘴臉。

    世態炎涼,官場險惡,各人還是自求多福吧。(……)

    ps:兄弟們,距離384張月票,僅僅只有十幾張票的距離了,大家加油砸票,司空加油碼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