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逍遙侯

正文 第190章 爾虞我詐(求雙倍的) 文 / 大司空

    全二准堅持要見李中易,李中易一直推托不見,直到全二准真急紅了眼,李中易這才召見了全二准。

    「家兄有意將漢陽府以及廣州讓於李帥,前提是李帥須助家兄拿下開京。」全二准將全一准的親筆信,恭恭敬敬的遞到了李中易的手邊。

    李中易穩坐釣魚台,根本沒看那封信,楊烈探手接過全一准的信,略微掃了一眼,就笑道:「全副帥,莫非令兄以為我們都是傻子麼?」

    「楊參軍,此話怎講?」全二准心裡明白楊烈指的是什麼,卻故意裝糊塗。

    楊烈現在的正式頭銜是高麗行營錄事參軍事,所以,全二准以參軍相稱。

    「全副帥,難道令兄只想憑區區一封空口說白話的信,就辦成偌大的事業麼?」楊烈冷冷的一笑,直指全一準沒誠意。

    「楊參軍,你誤會了,家兄派人準備了十車金銀,五十車絹帛,還有兩百名漂亮的處女,以表誠意。」全二准要見李中易,自然必須準備好籌碼,否則,李中易又怎麼可能點頭合作呢?

    李中易暗暗點頭,這一次,全一准的確是拿出了大手筆,顯然是被逼急了。

    全一准的叛軍佔領了漢城以北的好幾個州縣,金銀、財帛和女人是不可能缺的,唯一欠缺的就是糧食。

    楊烈含笑詢問全二准:「全帥有何請求?」

    全二准見了楊烈臉上的笑容,暗暗鬆了口氣,傳聞果然沒錯,李中易確實是個愛財兼好色如命的傢伙。

    「家兄只有一個要求。請李帥就留在漢陽府,只需要一個半月足矣。」全二准侃侃而談,「李帥的精銳大軍,遲早要回開封,又何苦與我一仙門為敵呢?」

    「再說。家兄當了高麗之主後,一定遵照舊制,向大周稱臣、納貢。家兄雖然無女,可是,每年都可以向大周的皇帝陛下,獻上真正的貴戚豪族之女。」全二准的條件。確實異常之優厚。

    按照全一准的說法,李中易只需要待在漢城一個半月的時間,不僅可以獲得大筆的錢財,更可以替大周攢足了面子,可謂是一舉兩得!

    李中易暗暗點頭。這全一准也確實是個有眼光的狠角色,他提出的條件,一般的大周將領,多半都會受不住誘惑,斷然答應下來。

    不損傷一兵一卒,只需要觀望,就可以撈到如此多的好處,傻子才不答應呢?

    全一准也是看準了。大周對於高麗其實要求極少,並無領土之類的過分要求。

    所謂稱臣也好,納貢也罷。大周朝圖的不過是個天朝上國的虛名罷了。

    楊烈得了李中易的眼色,當即追加了條件,冷冷的說:「兩百處女太少,至少五百,十車金銀確實有點說不過去啊。」

    這可謂是獅子大張嘴的條件,在全二准看來。竟然非常合理。

    全二准臨來之前,全一准曾經交代過他。如果李中易異常爽快的就答應了條件,其中必定有詐。必須小心提防。

    如今,楊烈雖然提出了苛刻的條件,這至少代表了談判的部分「誠意」。

    談判嘛,本就是漫天要價,就地還錢的勾當,所以,全二准據理力爭。

    最終,當著李中易的面,雙方把價碼定格在了三百名美貌的高麗處子,以及二十車金銀的位置上。

    談妥之後,按照全二准的強烈要求,李中易親筆在約定書上畫了押,並且蓋上了的高麗行營都部署的大紅印。

    全二准手裡捧著約定書,心中暗暗得意,按照兄長的說法,只有用了行營大印,而且有李中易的親筆簽名,才算是功德圓滿,相對可信。

    將來李某人若敢反悔,全一准只需要把此約定書,往大周皇帝的面前一遞,李中易的人頭就要搬家。

    李中易本欲留宴,可是,全二准歸心似箭,連飯都沒吃,就揣著珍貴的約定書,晝夜兼程趕回叛軍大營。

    等送走了全二准之後,整個高麗行營的後堂之中,傳出震天的哈哈大笑聲。

    李中易正摟著彩嬌,給她講葷笑話,聽見楊烈命人來請,他不由微微一笑,恐怕全一准做夢都沒有料到,出面的所謂李大帥,竟然是個西貝貨吧?

    而且,所謂高麗行營的大印,不過是個用金子仿造的一方假印罷了,和真印雖然字體相同,卻足足大了一整圈。

    李中易剛在後堂露面,就見依舊是一身帥服的李安國,屁顛屁顛的跑過來,向他邀功,「大帥,末將裝得可像?」

    「呵呵,等全一准攻破了開京,記你一個大功。」李中易摸著下巴,微微一笑,算是認同了李安國的說法。

    這李安國乃是軍中衙內黨的首領,賣他一個人情,等於是白送了一份大功勞。

    據李中易的瞭解,李安國的祖父李瓊是個極精明之人,他的孫子立下如此大功,嘿嘿,李中易和李瓊將來,就很好見面了哦。

    全二准回去的第二天,李中易就聽哨探來報,全一准派了兩萬兵馬南下增援北漢山的守軍,兩路人馬合流之後,足有三萬五千多人。

    北漢山,地勢相對比較險要,是漢城北上開京的咽喉要道。全一准在這裡聚集了三萬多人馬,顯然是在防備李中易從他的身後,趁火打劫。

    李中易得知消息後,只是曬然一笑,他一直扣著大周的水師,目的就是想增加大軍行動的機動性。

    由此看來,全一准對於海洋的認識,並沒有超脫農耕文明,故步自封的舊意識。

    安排好了防備李中易的措施之後,全一准放心大膽的領著十萬叛軍,果斷的北上,包圍了兵力空虛的開京。

    國都開京被圍。一時間,高麗舉國震動,朝野皆驚。

    王昭急得額頭上直冒冷汗,趕緊命人,召集重臣們到大殿內議事。

    大相王融見王昭確實亂了方寸。趕忙安慰他說:「北方光軍司的三萬精銳,已經晝夜南下,相信很快就會趕到。」

    王昭連聲歎息道:「遠水不解近渴啊,終究還是與契丹人和解的時間太晚了。」

    大相王融一直是強烈的反契丹派,聽王昭這麼埋怨,他立時閉緊了嘴巴。不敢再多言語。

    鷹揚軍上將軍柳承哲,上前拱著手說:「臣請大王下令動員全城的男丁,只要超過十五歲以上的,都必須上城牆,協助守城。」

    按照高麗國的軍制。朝廷京軍的六衛二軍,各設上將軍(正三品)和大將軍(從三品)各1人,合計16名將軍組成的聯合議事機構,稱為「重房」。

    「重房」會議以鷹揚軍上將軍為首領,所以被稱為武班的班主。重房是武臣的最高機構,與文臣的最高議事機構都兵馬使(後改為都堂)相並列,但是因高麗標榜文治,所以重房的地位遠不及都堂。

    王昭聽了柳承哲的建議。連連點頭,說:「就依柳卿所言,此事由你全權督辦。」

    出身於平山的。門下侍郎平章事,也就是宰相之一的樸素平,和柳承哲乃是政治死敵,他擔心柳某人獨攬了軍權,趕緊出班奏道:「稟大王,犬子樸小平一向知兵。必可為大王守一門。」

    有了樸素平帶頭,高麗的勳貴們紛紛出列。請求由自己的子弟,帶一支兵馬。協助守城。

    王昭見雙冀在暗中點頭,心頭猛的一緊,是啊,如果讓柳承哲這個武夫,拿走了全部軍權,萬一他要圖謀不軌,誰人可制?

    於是,王昭就順水推舟,答應了樸素平等人的請求,讓他們以家中的私兵為基礎,各領一部動員起來的民壯,協助柳承哲守禦開京。

    一直沒再吱聲的大相王融,對於眾人的心思,自是洞察秋毫:世道要亂了,抓緊軍權才是正道理啊!

    身為重房的領袖,一心為國的柳承哲氣得直冒火,這都啥時候了,這些朝廷的重臣們,居然還想著牽制他手裡的那點軍權?

    要知道,守城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令出多門,或是令不行,禁不止。

    可是,王昭既然已經點頭答應了大家分權的建議,作為帶兵武將的柳承哲,也確實不好繼續多說什麼。

    否則,政敵們一定會給柳承哲扣上圖謀造反的大帽子。

    全一准指揮大軍,學著李中易的樣子,搞出了圍三闕一的攻城戰術,只圍了開京的東、南、西這三邊的一共六座城門。

    之所以要留下北門,全一準是擔心,遭到南下光軍司的精銳從背後偷襲。

    跟著叛軍北上的,還有十萬裹挾來的雜兵,這些雜兵每頓飯只供應兩個湯餅而已。

    全一准的心腹門徒,手裡提著皮鞭和刀槍,逼迫這些雜兵,繞著開京挖了三道寬達兩丈的壕溝。

    柳承哲手頭的兵力實在是太少了,充當主力使用的鷹揚軍,不過萬餘人而已。他只得眼睜睜的看著,城外的叛軍,一天天的將包圍圈收緊。

    人多力量大,全一准的精銳部隊,全都養精蓄銳,雜兵們在負責挖溝,立寨,做飯等後勤事務。

    城外的全一准的精銳部隊,大致有三萬人,名字叫作「聖軍」。這些人的都是深信一仙門的忠實宗教信徒,應該算是全一准手下,最核心的主力軍。

    其次是,跟著全一准到處搶劫殺人攻城的外圍六、七萬人,這些人都見過血,只是紀律性和忠誠略差一些,相應的,他們的待遇要比所謂的聖軍,低一些。

    最外圍的部隊,就是那些沒有多少戰鬥力,被全一准裹挾來的土農民,也就是所謂的雜軍。

    這些雜軍,除了挖坑築寨之外,更主要的任務是,充當攻城的炮灰。

    ps:兄弟們加油砸月票,票多的話,司空一定在凌晨加第四更,拼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