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異界神帝王

正文 第二十九章 舍利子 文 / 戰靈子

    深夜,公孫歸一正在自己房間裡修煉由神念分身引導參悟的只屬於自己的獨門修行心法—靈神訣。靈神訣乃是一門專門鍛煉靈識和神念的心法,講究的是入世**體驗經歷或通過書籍、遊戲的體驗人和各種生命的生命意識經歷鍛煉靈識和神念的強度,在通過頓悟來提升靈識和神念的能量等級,在靈識和神念的等級提升後,再用靈識和神念的意識產生物質能力強化或重塑**,重新實現靈肉和諧。這靈神訣分為築基、分神、煉形、降魔、控靈、脫體、化物、化虛、無限九大階段,每個階段分三個小層,修煉起來沒有所謂的瓶頸限制,但入門難,修煉更不易,對人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要求極高,但修煉入門之人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如東方朔、亞歷山大、袁天綱、李靖、李淳風等,至今#公孫歸一也只練到化物階段的第二小層。公孫歸一剛運行完一個大周天,忽然感到遠處似乎有什麼東西與他的靈識神念發生共鳴。他好奇的放出神念分身向引發共鳴的地方移去。引發共鳴的地方竟然是一棵菩提樹,樹下還有十八顆舍利子。1、「菩提」「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裡,「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據傳說,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年青時為擺脫生老病死輪迴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終於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後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聖樹,印度則定之為國樹。據《大唐西域記》佛陀成道後,在菩提樹下踱步七日,異花隨跡,放異光明。為報樹恩,目不暫捨,故此瞻望。這時有五百青雀飛來,繞菩薩三匝而去,十分殊勝,人天歡喜。為此,信眾們常常帶著鮮花等物品來供養佛陀。佛陀常常外出說法,信眾有時遇不上世尊,他們很掃興。後來阿難陀把這件事告訴佛陀,佛陀對阿難說:「世間有三種器物應受禮拜——佛骨舍利,佛像和菩提樹。禮拜菩提樹吧,這和禮拜如來功德一樣大,因為它幫助我圓正佛果。」留學佛子釋本性說:「佛門中,菩提樹是聖樹。因為,佛陀是在菩提樹下成道的,見菩提樹如見佛。因此,禮拜菩提樹蔚然成風,流傳至今」。2、舍利子舍利是印度語,梵?arira,或譯室利羅、設利羅;義「骨身」、「體」、「遺身「,是印度人死後身體的總稱。但本意卻非如此。舍利最初意思是代表「米粒」,因為佛舍利形似米粒,所以得名。所以舍利最初只是一借代詞語,完全是從其形狀上立名的。舍利子,是舍利中的堅固微粒,又名「堅固子」。舍利這一稱謂,至後世脫離了其本意,而是特指佛陀或高僧遺骨火化後結成的珠狀結晶體。高僧大德火化後,常在遺體骨灰(舍利)中發現堅固或結晶的微粒。因此佛教徒,對此舍利中的「堅固子」,特別重視和尊敬,稱為「舍利子」。2500年前釋迦牟尼涅盤,弟子們在火化他的遺體時從灰燼中得到了一塊頭頂骨、兩塊肩胛骨、四顆牙齒、一節中指指骨舍利和八萬四千顆珠狀真身舍利子。在歷史煙雲的變幻中,絕大多數舍利被散失、湮沒、毀壞。不幸中的萬幸,1987年在法門寺的地宮中發現了許多唐代古物,這顆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出土時,佛指舍利用五重寶函包裝著,高40.3毫米,重16.2克,其色略黃,稍有裂紋和斑點。據史料記載,唐時,該舍利「長一寸二分,上齊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隱痕,色白如雨稍青,細密而澤,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記與實物吻合,只是顏色因受液體千年浸泡變得微黃了。最後有圖片連接。佛經上說,舍利子是通過「六波羅蜜」(菩薩的修行)和「戒定慧」等功德所熏修的,是難得可貴而受到尊重的。近代印光大師也說,舍利子是修行人由於戒定慧的道力所成的,是心和佛相合的表相,和丹家所說的精氣神沒有關係。佛教強調舍利子和修行人的修行功德相關,同時依據佛教義理,也肯定了舍利子的「無常」物質性。印順法師認為,舍利子只不過是血肉精髓骨脂火化凝結的,是物質元素而並無靈異成分;佛弟子尊重舍利子,是由於高僧大德的慈悲智慧功德。"舍利子"為個人戒定慧修行成就之結晶。也是說明修行者已得成果的見證,可以堅定弟子修行。因此佛徒看到舍利即像看到佛菩薩,頂理參拜,誠心供養。但佛祖涅盤前就告訴弟子,不要理會他的舍利,而要注重"法身舍利",也就是他的言行身教集成的典籍。古印度的吠陀時代,有埋葬和火葬兩種葬法,埋葬保留全身即為全身舍利,火葬即碎身舍利。全身舍利與碎身舍利,菩薩處胎經等也有所提及。《法華經》中提到有以佛的全身舍利造塔供養;廣東韶關的南華禪寺,即供奉有六祖惠能的全身舍利。於火葬所得的碎身舍利,《法苑珠林》認為:骨舍利為白色,發舍利為黑色,肉舍利為赤色。《釋氏要覽》則提到佛舍利有五色並且不能被損壞。《浴佛功德經》提到,佛舍利有身骨舍利和法頌舍利兩種。佛涅槃後,不僅色身遺骨留下舍利,還留下了佛法,並以佛經為載體流傳世間,佛的遺教即為法身舍利(法頌舍利)。法頌舍利即法身理體的表現,佛法猶如金剛石一般,堅固而不可摧毀,法身是金剛不壞且不生不滅的。將佛法的金剛不壞引申到色身舍利,於是便認為佛的身骨舍利,也是椎打不碎的。《法苑珠林》說:「若佛舍利,椎打不碎;若弟子舍利,椎擊便破」。這裡的椎打不碎,便是由法身金剛不壞的思想而來,實則佛的色身照例也要示現無常敗壞。佛的身骨舍利和法身舍利,常做同等的看待,佛的遺骨被視為佛身或者佛法的代表。如《大般涅槃經》說:「若見如來舍利,即是見佛」,又說:「供養舍利即是佛寶,見佛即見法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