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玄幻魔法 > 異界神帝王

正文 第三十一章 三易和夏部落聯盟 文 / 戰靈子

    遠古時代,神州九天結界布成後,為了讓崑崙神族明的傳承者—華夏部落聯盟,能傳承並為維護信仰之力,通過代理勢力和人夏部族聯盟及其後的統治貴族在人間留下了「河圖洛書」的山寨簡化版三易-—《連山》、《歸藏》、《周易》。河圖洛書三易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周代的《周易》其名初見於《周禮·春官·宗伯·大卜》:「(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其《筮人》又云:「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一、《連山》「連山」義為山出內氣,山連山。據《周禮》記載,相傳為伏羲氏或神農氏所創,成書於夏朝。鄭玄《周禮注》:「名曰連山,似山出內氣也。」《易贊》、《易論》:「連山者,像山之出雲連連不絕。」賈公彥疏:「名曰連山,似山出內氣也者,此連山易,其卦以純艮為首,艮為山,山上山下是名連山,雲氣出內於山,故名易為連山。《三國誌·魏志·高貴鄉公傳》:「連山似山出內氣,連天地也。」後世也有人以為《連山》不是易。「連山、歸藏非易也。而雲易者,後人因易之名以名之也。」(顧炎武《日知錄·三易》)顧炎武之說沒有過硬依據。水書連山易,是貴州省水族(古時來自北方的人群,因特殊性成了一個小民族)用水書(其字圖畫與夏都二里頭出土的夏陶符號同類)寫作的稱為《連山易》的一種易書。內容其內容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一)是以各種動物為象徵、以圖畫和示意符號為主要表現方式,記載日月星辰、二十八宿等天象及其曆法的設置情況;(二)是以天曆法為基礎,演義推導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之間的沖、克、刑、合規則及其原理;(三)是根據這些原理來預測、指導各類活動,什麼月份、什麼日子為「吉」,什麼月份、什麼日子為「凶」,包括出行、經商、生產、出獵、婚嫁等各個方面。二、《歸藏》傳說中,商人的祖先為「契」。契的母親叫簡狄。簡狄為有氏之女,曾與兩位夥伴去河裡洗澡,見到玄鳥(燕子)落蛋。簡狄拾取玄鳥蛋而吞下去,就懷了身孕,然後生下一個兒子,即「契」。於是商人以玄鳥為其圖騰標誌。這也是神話傳說對母系氏族社會中「知其母,不知其父」這個歷史階段的反映。既然殷商的祖先出自母親簡狄(和玄鳥),那麼他們的一切都是這個偉大的母親給予的。於是,殷商將「夏易」的《連山》卦改為《歸藏》,由坤卦開始,象徵「萬物莫不歸藏其中」,即一切都來自母親簡狄,引申為人類的化與明,都以大地為主,萬物皆生於地,終於又歸藏於地。傳說上天是通過一隻從洛水中背負著洛書的神龜將這套治國之法傳給了大禹。基本結構大禹將這套**經過歸納總結,編撰了華夏歷史上的第二部易經:《歸藏易》。伏羲的《連山易》是從八個空間格局上幫助我們建立完備的人格,大禹的《歸藏易》則是在六個時間段上幫助我們條理做事的節奏與尺度。《歸藏易》的基本結構是由六個時間基本點結構而成。這六個節點分別是:無、有、兼、反、行、道。至大無邊為無,天人合一以得;鏡花水月為有,自強明性以得;陰陽兩顧為兼,兼愛非攻以得;向內取之為反,反求其應以得;左右進退為行,寵辱不驚以得;傳承踐行為道,治人事天以得;這六個時間節點不僅成為中國古代劃分時間段的基本元素(如十二時辰、二十四節氣、六十分鐘一小時等),也為周王推導出《周易》六爻奠定了理論基礎。三、《周易》據傳,《周易》的誕生地就是現在的世界遺產城市安陽市。羑里城位於安陽市區南10公里處。易卦系統最基本的要素為陰陽概念,而陰陽概念包括陰陽的性質和狀態兩層意義。如果不理會陰陽的狀態,只論及其性質,則可以用陽爻(-)和陰爻(--)表示陰陽。將上述陰陽爻按照由下往上重疊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基本卦,稱為八經卦。再將八經卦兩兩重疊,就可以得到六個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稱為六十四別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稱。如果再考慮陰陽的狀態,則陰陽概念又進一步劃分為「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種情形,可以用「x,o,--,-,」四種符號分別代表之。六十四別卦每一卦的每個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種陰陽狀態,於是全部易卦系統就共有4096種不同的卦。如果將陰陽性質構成相同的各個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種分系統,可以稱為某某卦系。《周易》經部字說明的內容就是對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徵意義的解釋以及相應的人事吉凶判定(稱為占斷)。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條內容是相應的全靜卦的占斷,其後的六條(乾坤卦系有七條)內容是順次排列的對相應卦系一爻動的卦的占斷。秦漢以後的易學對此都存在錯誤或者說模糊的認識。距今約4500多年前,也就是四族大戰後不久,為了建立和維護神州九天結界,崑崙神系的代言人夏部落聯盟發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遷徙,他們從西藏出發向整個東亞遷移擴散。如西藏之名就很有可能是源於「錫藏」,「錫藏」之名也許早於或晚於「吐蕃」,也許是與「吐蕃」同時存在。為什麼這一帶會被叫做「錫藏」?如果翻看稍舊些的地圖可以發現,原來這裡的西藏邊界之外,以前還有一個「錫金國」,後來歸了印度,所以現在看不到這個地名了,據介紹,「錫金」這個地方,是歷史上藏統治者站立不穩時南逃的通道,所以,這個地方從「錫」到「藏」是一體的,而如果這樣,這裡被稱為「錫藏」就非常自然了。在這附近的山南地區拉孜縣,還有一個「錫欽鄉」,而「錫欽」的「欽」字的「qin」,是跟「錫金」的「金」的「jin」幾乎完全對音的,「金」在古音裡經常讀為「gin」,而「欽」則常被讀為「kin」,所以是非常易被混淆的,現在「錫金」的英音就是「sikkim」,「金」的原字很有可能就是漢字的「欽」。在「滇藏公路」起點的附近就有「德欽縣」,而且西藏、雲南還有很多帶「欽」的原始地名,如果從先夏大遷徙的路線往回倒著看,在廣西還有「欽州市」,總之,這個「欽」字是跟先夏有關的,在先夏從渤海大渡海時,渤海中間的長山列島就有一個「大欽島」,而在最北的黑龍江南岸,大概有十來個叫「欽」的地名。「錫」在成為「金屬錫」的名字之前,在造字之時,實際上是先夏的部族名,先夏是一個部族聯盟,其整體是叫「連山易」的,

    最開始的五個部族分為金、木、水、火、土的五行,「金」的這一行按「金+易」為「錫」,五行到齊就是「錫、楊、湯、煬、埸」,所以,在先夏發源地的東北就有「錫伯族」,東北以北的「西伯利亞」可能也是「錫」,而在先夏大遷徙末端更遠的地域,就有「錫金、錫蘭、錫克族」等帶「錫」字的元素存在,現在研究歷史有一個概念必須搞清楚,少數民族地區的地名,並不全是由少數民族語言的譯音而來,其中很多原始地名原本就是漢字的原字,這是因為先夏是一個部族聯盟,絕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是聯盟的成員,而雖然每個部族可能語言不同,但都有統一的用漢字起過名字,結果在大遷徙的時候,這些部族是帶著漢字名走遍天下,並經常以部族名落成地名的,所以,越是原始的地名越是多用漢字,只是後來離大聯盟的時代漸遠,原帶的漢字名字已經淡忘,已經不常用到,所以地名才漸漸不用漢字。西藏源於先夏的痕跡還不止「錫」與「金」,有人曾經說過一件特別有趣的事,他說中國的「鴨綠江」、「魯藏布江」和「伊犁市」可能都是「耶律」,這是一個極大的地理三角形,在這其中,因為「藏」字是「藏地」,「布」是古漢語的「江」,所以「魯藏布江」其實就是「魯江」,音近「耶律」,而「耶律」就是東北「遼朝」的國姓,先夏「遼」的痕跡是「僚」,也是從東北到中原到廣東並一直到西南及東南亞,很可能「僚」也有人爬上西藏高原去往遠方,西藏及鄰近地域明顯存在著大量的先夏痕跡,僅就旗幟一個角度來講,錫金的輪旗、不丹的龍旗和尼泊爾的雙三角國旗都是與先夏相關的:其一,輪旗的「輪」的淵源應該是先夏的軒轅,其在西藏先是演化為苯教的轉輪,然後被帶進藏傳佛教;其二,龍旗跟先夏的「龍」有關,而且其形象毫無差異,華夏至今仍是龍化的延續;其三,雙三角旗是先夏部族聯盟的旗幟樣式,兩面三角旗表達的是兩個部族的組合(也許是釋迦族與廓爾喀族的組合),藏地的風馬旗旗陣,其實是先夏部族大聯盟的旗陣樣式,先夏最高紀錄是有近萬部族,每個部族掛一面旗就要掛近萬旗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